對於基金定投,2個問題必然要解決:

選擇指數還是主動?

怎麼降低波動增加收益?

下面從理論和大資料給一些看法。

先看:指數型還是主動管理型:

關於主動管理還是被動管理,在國外差別不大, 47%戰勝指數,巴菲特曾經多次公開推薦投資者選擇指數型基金,他說,個人投資者的最佳選擇就是買入一隻費率低的指數基金。透過定期投資指數基金,一個業餘投資者往往能戰勝大部分投資專家。但是國內差別還是很大的。絕大部分時間段,特別是中長期看,指數跑不贏主動管理型基金,

雖然現在很多人強調要用指數進行定投。

(這個資料我一會兒分享給大家)

我們可以先想想理論的問題。

美國和中國的區別:

首先,套利機會不同。在美國的成熟市場上,一旦出現超額收益的機會,各大機構就馬上能反應到,然後去交易,超額收益機會會很快消失,除非內幕交易,所以投資者很難尋覓超額收益機會,而國內股市起步較晚,相對美國等成熟市場有更多價格套利的空間,且這個狀態在很長一段時間估計都存在,這為主動管理型基金跑贏指數型基金,提供了基礎。

制度不一樣。以美國為例,美國股市具備非常嚴格的退市制度。每年大約有300家上市公司退市,其中也包含一些指數的成分股。所以指數成分股會不間斷有新鮮血液補充,指數的表現能夠代表絕大部分優秀公司的表現,指數表現自然好。

市場投資者構成不同。在美國,是80%機構+20%散戶,而國內,是20%機構+80%散戶。由於機構具備更強的分析能力和投資能力,所以由大量機構在美股裡的力量比較平均,則股指價格就比較理性,而國內,散戶容易因波動和情緒而出現不理性的追漲殺跌,導致指數出現更陡峭的波動,

再看資料測算的結果:

要對比指數和主動管理型的基金,最直接的思路就是,把指數也當成一個基金,然後放到主動管理型基金裡面看大家的表現,指數排第幾?如果指數排名差,就說明主動管理型基金強一些。我們知道基金有很多分項指標因素,比如藍籌/中小創,但是不失一般性,拿年限長一點:

隨便看個階段:就從2013年6月底到2016年6月底吧,14年-15年牛市,大家都是正收益,在553個基金中,上證階段漲幅46%,排在373名,滬深300漲幅42%,排在397名,中證500和創業板比較好一點,在第30%和第12%。確實在那個牛市上漲又跌下來的階段,創業板早就遠離了2013年的低點。2012年底才585,最高躥到4000+,現在1900+,離585還有近200%的漲幅。再看看5年,2011年6月至2016年6月,上證和滬深300仍然是落後的,很差,後10%,創業板第1,而中證500作為中小板的代表,名次也滑到60%了。

為什麼投資指數搞不過投資主動基金的?

為什麼投資指數搞不過投資主動基金的?

不管從理論上還是從實際表現中,主動管理型的表現都好於除創業板外的指數型,而創業板大家知道不是公募基金的重倉版,除了極少數基金重倉外。。。。

除了對比階段性表現,通常我們還會看基金的彈性,比如一些比較短的趨勢性行情裡,上漲階段跑得如何,跌的時候抗跌性強不強,這方面的資料也分享一下吧。

為什麼投資指數搞不過投資主動基金的?

為什麼投資指數搞不過投資主動基金的?

我們回溯了自2005年6月起過去11年的資料,看看每個階段基金的彈性以及大盤指數的表現,得出的結果也比較有意思。比如上證指數,在05-07年大牛市時,漲了5倍,那會兒只有84只基金,它排在22名,前1/4,不過在之後,07-08年的大熊市,它也跌得非常慘,因為牛市基金髮得多,那會兒基金已經增加到209只,跌了70,指數排在最後1名。同樣在09年的反彈,14年的反彈,15年的下跌,

上證都體現了漲的時候漲得快,但跌的時候跌得慘。

你可以對比看右邊的中證500,也體現出同樣的狀況,只不過漲得更多跌得更慘。這個原因,主要因為主動管理基金倉位一般在70%-90%,而指數則是100%滿倉,所以上漲階段中,一般指數要強於多數主動管理基金,而跌的時候也跌得更狠,因為沒有任何安全墊和現金倉位。

還有一個結論也比較有意思,在震盪盤整階段,像09年到14年,指數的走勢也是要遠弱於主動管理基金,排在297個基金中的288名。所以,結合上面資料,我們認為投資指數或者指數型基金,波動會更大,而且在震盪行情中表現不好,

選擇指數型基金一定要謹慎。

你可能會覺得這些都太久了,我們看近期怎麼樣,就拿2016年來說。

中國股市2014年啟動的牛市行情,在2015年6月戛然而止,這階段,主動管理型基金表現遠超指數表現,自2015年6月後就是“跌宕起伏”的波動,2016年A股市場熊冠全球,上證綜指:-12。3%,創業板指數:-27。7%,根據中登公司的資料,2016年股民戶均虧損4。6萬元,股票市場巨大的波動也傳導給了股票/混合型基金,但基金的表現依然較為穩健。

大資料下對2016年各型別混合型基金測算:

偏股混合型基金平均收益:-7。5%

靈活配置型基金平均收益:0。03%

將其中佔絕對多數的靈活配置混合型基金(1420只)進行細分看其收益分佈,全年平均收益持平(0。03%), 其中超過700只基金收益為正,只有約135只基金跌幅超過-10%。

上述說明,

混合型基金表現整體優於股指,在波動的市場裡跌幅較小,特別是靈活配置型基金,平均收益為正。這也證明主動管理型基金有跑贏大盤的能力。

雖然基金的整體收益不錯,但是基金選擇依然是決定收益的重要因素。

上述是我談的定投邏輯的第1個問題,現在看第2個,怎麼定投怎麼能降低波動和增加收益。

還是先理論。直接舉個例子,每月300元定投,運氣很差,買了就跌了,第一次基金淨值是1。5,300元定投扣款,買了200份額,第二次基金淨值是1元,買了300份額,第三次基金淨值繼續跌到了0。5,買了600份額,三次一共買了1100份,我們的基金成本是多少?很多朋友脫口而出:1元。三次嘛,1。5一次,1一次,0。5一次,中間價不就是1元嗎。錯了,用900元除1100份,成本是0。818元,即淨值漲到0。818(而不是1元)我們就回本了,如果漲到1元,就賺22%。可見基金定投的魔力,基金價格走低是買進的份額較多,長期積累下來,成本及風險自然被攤低了。

再看資料測算。

從2011年3月1日至2017年3月13日,把上證當成基金來投一下,看看定投的效果好不好?測下來,如果點對點10。59%,如果是定投25。16%,定投要高約15%收益。同樣你也許覺得6年只有25%收益還是太低,但我們說……如果是2015年牛市高點,點對點76%,而定投有115%,高出40%。

這裡我要澄清一點,並不是所有行情裡都是定投好,如果市場初始點較低,或者雖然不低,但是你測試的是單邊上漲,或者是上漲後再下跌,肯定是點對點效果好。但是在波動的環境或者是先跌後漲,雖然點對點沒掙錢。。。。所以我們對定投也要客觀。

我們今天主要是看大資料效果。同樣的時間點,一共385只成立6年以上的混合型基金,111只股票型基金,做每個月一次的定投,一共定投了70多個月。我們看看基金的收益區間,如右邊,……如果按混合型看,25%基金取得了70%以上的回報,50%基金取得了50%以上回報,上證收益25。16%,是遠遠好於上證指數的定投效果。在混合型型裡排名大約359/385名左右。也就是說,83%的主動管理型(混合型)基金,定投效果要比上證綜指好。股票型要求倉位超過80%,你也可以對比去看看股票型。

上述的資料分析,有幾個結論我們可以強調一下,從定投效果看,如果在一個較長時間(較短時間變數太大):

指數型還是主動管理型,整體看主動管理型要好,約80%的勝率,如果挑到好基金效果更好。不過,現在光是混合型基金有程式碼就超過2000了,要選到好基金也不容易,這也是我們一直努力做的內容。

從定投對收益的增強效果。我們分2個邏輯看:

邏輯1、如果時間相對長,我們說經過一個牛市週期,比如5年,有熊有牛定投效果大機率超過點對點行情;

邏輯2、如果時間沒有那麼長,需要區別行情,牛市或者先漲再跌,沒有點對點效果好,但是熊市或者先跌後漲,或者波動,都是定投好。對於客戶來說,牛市你做了定投,就算沒有點對點好,也是掙錢的,如果先漲再跌。。可以拋。。如果另幾種環境,應該是賺錢或者少虧的。

所以總體上,定投是個萬金油,在面對中國市場的大部分行情時,主動型基金比指數基金更有打贏的可能。

7分鐘理財原創,版權所有,謝絕非授權轉載

微信公眾號:7分鐘理財(id:www7mincomcn)與理財相關的問題,可以在上邊回覆關鍵“知友”,與我1V1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