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比賽開始的時候,拿到賽題其實發現跟一般的比賽真的不一樣。真的就是“披著商業外衣的資料分析”。難度比一般的MKT商業感覺還是有一些提升的。下面我說一下自己初期比賽的想法吧,或許對看到這篇文章的你有幫助。

拿到資料,首先需要明確:我為什麼要分析。

商業資料分析指向的目標是KPI,分析必須要以KPI為前提,並理解為什麼KPI可以驅動業務的增長。

在百威這次比賽中,經過商業營銷的講座發現重點的KPI在於商品銷售的體積而不在於銷售額。這個地方其實很奇怪,初步猜測可能是與酒類的庫存管理有關,但是目前也沒有查詢到相關資料。目前分析的思路就是可以按照銷售體積=單品體積*銷售單數這個公式進行排序選出優秀產品。然後透過分析優秀產品的特徵來倒退消費者偏好等有用資訊。

然後在分析的過程中還需要進行簡單的資料整理。

在龐大的資料集裡面需要先將無效資料,或者說叫做離群值的資料剔除出去。

比較明顯的是在店鋪評分裡面有一些0分店鋪,這些店鋪真的是差到0分嗎?其實不一定,應用商店的評分演算法不一定是簡單的平均演算法,而且如果一個商店讓使用者全部打了0分也是經營有道了。所以在分析一個數據的時候就要先去看好,是否有0分這樣的垃圾資料,提前剔除以防影響平均指標。

對於單個品類的分析,簡單講一下自己的想法。首先就是要

遵循80/20原則

,基本上有一些頭部商家就可以佔據整個啤酒市場的大部分份額,這個時候我覺得就可以忽略小商家,拿出幾個頭部商家來進行重點分析即可。而對於單個的商家,基本的分析方法論就是額、量、價三因素拆解。簡單地來說就是

銷售額=訂單量*單品價格

。每一個品類的市場規模一般可以用銷售額的大小來衡量,而訂單量代表了消費者對於該品類的需求強度(購買慾望、能夠消費的量是多少),價格代表了品類的價值和潛在的競爭強度,一定程度上還可以展示品牌的戰略(薄利多銷還是提價去做高階的市場)。

如果再宏觀一點的話,應該就是關於產品的分析了。對於產品來說,產品的增長四因素主要考慮

新品、價格、分級和需求。

對於一個品類來說,主要的增長來源貢獻主要是新上市的新品貢獻、老產品的價格增長貢獻、消費分級(銷量並沒有變化,但是消費者從消費一個低價產品到消費一個高階產品)、純需求(銷量上升)。針對於百威來說,百威主打的是中高階市場,而競爭對手比如說青島和雪花,主要做的是中低端的市場。這個時候百威如果希望增長可能就需要從競爭對手的身上來找方法,透過合適的方法讓競爭者的目標使用者消費升級,這樣就可以得到一個新的增長點。

暫時先分享到這個地方,後面有時間慢慢寫⑧。

歡迎來到知乎商賽交流圈,不定期釋出乾貨知識,每週四、日推送最新商賽資訊,歡迎你的加入與支援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