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沒寫東西,最近忙著搞專案,一直沒時間更第二篇,當然我也有考慮過要不要更下去,老實說,繼續更我還是有壓力的,尤其是被週刊轉載後。

有當事人微信我“哈哈哈,有朋友@我,挺有意識”一笑而過

也有當事人call我,“steven,創業為艱啊,好幾個LP拿著你的文章來問我,這是不是你,是不是!”募資不易

甚至由於打擊面貌似挺廣,圈內好友紛紛來問“你寫的A基金是不是B基金,B基金是不是C基金啊”我可以肯定地告訴你們,猜錯了,不是。

最讓我沒想到的是,某引導基金的朋友轉發後,下面擬合作物件(某天秀區域基金)給她留言:你這是要拆臺嗎?

所以,在這裡,我還是要申明一下:第一,文章只代表個人觀點,跟所在fof無關;第二,你可以猜,但是別來問我,我不會告訴你的,親。

——————————————————————————————————————————————

第二篇叫業績篇,也可以稱為過往業績篇。過往業績往往最能直觀反映投資能力好壞,這是個硬得不能再硬的指標,不論是面對萌新狀態的FoF小白,還是面對股票牛市就入坑的高淨值款爺,甚至行業資深三方爸爸(你業績不行人家再挺你產品也賣不出去啊)

總歸一句話:越是面對對行業陌生的潛在lp,亮一下業績越是比什麼都重要。

當然,過往業績也不能孤立地來看,比如一隻2011年左右成立的基金IRR達到30%就可以在跟LP吹上天,可是你的同期同行明明很多都比你業績優異呀,年份的作用還是需要考慮的。比較悲催的,是14、15年那波,很多新銳投資人單飛,急於證明自己,正巧又金風玉露一相逢O2O,自然是勝卻人間無數了。

在我看來,過往業績大致分為兩個部分:

所在機構的前期業績

曾在老東家的歷史業績

先從簡單地入手,拋磚引玉,跟大家交流交流。

不少GP為了吸引LP來盡調,在PPM上展示的業績往往都十分豐滿,可到現場盡調翻牌一看:

LP眼中,不靠譜GP(二、業績篇)

IRR打個7折已經是良心企業了

而各位大神們的

估值方法,

尤其是五花八門,百舸爭流,讓人眼前一亮。

GP間估值方法差距有多大,就好比那手動擋到自動駕駛的距離。

L1,人為操作係數極大:早期基金的PE/PS倍數法

有些早期老司機沒啥專案拿到融資,卻試圖透過PE、PS倍數法來抬高專案估值,彷佛有個大表哥在遠處benchmark感覺就信心十足,但透過portfolio誰都能看出老司機們緊握方向盤,猛踩油門的樣子。

為啥?

因為是早期啊,早期專案啊摔!

LP眼中,不靠譜GP(二、業績篇)

明明離上市連個譜都沒有,拿上市公司對標算估值?

LP眼中,不靠譜GP(二、業績篇)

A輪專案流動性折扣50%?

LP眼中,不靠譜GP(二、業績篇)

MD一個自媒體就對標文化上市龍頭?

說真的,一個早期基金,如果不是專案有明確的上市計劃,或專案已達到上市公司業績水平,我真的不看PEPS吹泡泡大法。

L2:按照融資完成來確定估值

按照融資完成確定估值,是行業內最普遍的作為。這類方法咋眼一看,非常合理啊,業務帳完全可以增資協議一一比對,人為操作空間很小,彷彿GP老司機已經放開了雙手,ACC自動巡航也已經開啟。

But!當你滿意的看著一份portfolio的時候,你是否感到一絲涼意:

LP眼中,不靠譜GP(二、業績篇)

投了那麼多年,你咋一個掛掉的都沒有啊親?

這個行業難道不是冪次法則嗎?投了幾十個專案,連個提減值的專案都沒有,堪比固收啊。

嗯,業內很多GP給你的Portfolio是既沒有減值,也沒有專案清算的。如果你DD忽視這樣一個大坑,那麼匡算出來的業績還有啥意義?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GP

提前確認賬面回報

。例如PPM顯示進入下一輪有10個專案,結果一翻協議只有5個,還有5個還沒close,甚至有的才剛拿到TS,有的下家都還沒盡調。。。。

L3階段:融資確認估值+靠譜第三方機構

靠譜第三方機構,可以幫助你交叉核實過往業績,同時也會部分反應出項目的減值情況:

例如:四大+國內前五大會計師事務所

千萬被以為GP有審計報告就到了L3,國內很多小所真的是苦於生計,冒著吊銷會計執照的風險啥都敢出手。曾經在上一份職業遇到過一個本地還蠻知名的所,上午跟他們說這個現金流不夠呀,下午馬上出一份全新的報告,連審計師的簽名感覺都還是滾燙的。

或專業的資產評估機構,擅長股權向

曾經16年DD過一家深圳擅長消費的老牌機構,審計用的德勤,年底評估用的中企華,最後我們估值按照德勤+中企華+融資熟低者計算,結果真的可以算保守了。

L4階段:資訊化的投後管理+業務資料導向的綜合估值方法

L4階段在我看來其實是對L3的一種重新審視:

LP眼中,不靠譜GP(二、業績篇)

用融資來確定專案價值真的合理嗎?

LP眼中,不靠譜GP(二、業績篇)

一個業務發展快但融資節奏慢的專案,它的價值就低於風口專案?

LP眼中,不靠譜GP(二、業績篇)

進入下一輪的小專案價值高於沒進入下一輪的頭部專案?

LP眼中,不靠譜GP(二、業績篇)

進入下一輪到底能代表啥?

個人拙見是,如果能從業務資料本身出發,把簡單粗暴的方法論再breakdown下去,去量化企業價值的波動,在估值謹慎性原則下,綜合評價企業價值可能會更加合理。

有些人會說,那重點還是要看

DPI唄。

其實也不一定,比如兩隻真實案例,如果你是LP,你會選哪家:

X基金,好不容易投中一個能拿得出手的某頭部文化專案,結果投資三年在IPO前夕,作為小股東被踢出局,不好意思跟LP直接講,唬LP說專案被上市公司併購了,LP一看,DPI起來了,美滋滋。

T基金,做了三年,DPI為0,但是投中兩個零售頭部,一個文娛頭部。兩個零售已經可以自身持續經營,一個文娛同類流量長期第一,每個專案都是董事。

你投哪家?

L5階段:L4階段都是我YY的,兄弟你還想聽L5啊?

但是!還沒完,除了L1-L5階段,不得不說,行業裡面還存在一幫,可怕的GP,他們可稱為:

——L0,手動擋老司機

2016年曾經遇到一家VC基金,當時看了PPM中的過往業績覺得相當不錯,三年不到,賬面2倍,有兩個案子賬面5倍+,於是興致勃勃地去上海DD。

可是萬萬沒想到啊沒想到:

問:你這個A明星案例怎麼沒找到增資協議啊親?

答:沒有增資協議,沒有進入下一輪

LP眼中,不靠譜GP(二、業績篇)

問:那賬面漲了5X咋來的?

答:專案發展不錯啊,去年收入200萬,今年預測2000萬,明年預測破億。。。這樣往後5年折利率,算下來跟我們投資成本一除,5倍啊~

LP眼中,不靠譜GP(二、業績篇)

duang~!

問:那你為啥用收入算NPV。。不應該是淨現金流,或者保守點淨利潤嗎?

答:哪來的利潤呀!

LP眼中,不靠譜GP(二、業績篇)

hong~!

問:那你這個B專案呢,也是這樣算的?

答:這個不是,這個是因為我們投的時候目標是10倍,從業務發展來看,保守估計今年可以確認5倍。

LP眼中,不靠譜GP(二、業績篇)

chua~!

因為想投10倍所以確認10倍,兄弟不愧是行業老司機,不僅手握方向盤,還臀坐副駕駛,迴圈論證就服你!

LP眼中,不靠譜GP(二、業績篇)

服了!

且不說用收入來算NPV多麼放蕩不羈,現金流這種方法,能浪到早期投資來也是不容易。

接下來,是難搞的:

如何搞清楚在老東家的歷史投資業績。

在DD老東家業績之前,首先得想到兩個維度:

存在性和完整性

存在性,他說他投了的,是不是真的投了。

完整性,他隱藏他投了的,能不能挖出來。

通常有經驗的人都知道,完整性DD比存在性DD難個十倍八倍不止。

歷史過往業績DD的路徑,可分為三類:老東家向、已投專案向、公開查詢向。

第一,對於老東家向,最大的難點是,

老東家願不願意配合你,最多能配合到什麼程度?

為什麼把老東家向放在第一位?因為老東家才有最全套的記錄,因此,別跟老東家鬧得太掰真的蠻重要。

雖然去老東家查查人家的投資協議、專案過會流程,IC會投票情況這類估計不太現實。但是做做背調訪談,只要關係別太糟,多數還是願意的。

其中,最容易最有效地,是在離開老東家的時候拿到一種東西,叫:“

一攬子carry分配協議

”。這種協議裡面會清晰的記錄你離職以後哪些專案還可以繼續分carry,同時哪些專案投砸了要抵扣carry的,這個東西最有效的地方在於,它非常保守,因為

它秉持一種原則,叫:能不給你多分就不給你多分。所以寫上去的,肯定能算你的業績。

通常一個投手從老牌機構出來,會跟老東家有這麼一個博弈:

天枰的一頭:你當我LP,你繼續給我分carry等

而另一頭:讓我籤一年禁業,不准我帶走一個同事等。

我想說的是,這是一種balance,因此很難存在只有一頭,而沒有另一頭的情況。如果一個投手跟你說,我答應了老東家不帶走一個人,而老東家對他卻沒有啥表示的話(或老東家足夠牛逼到可以封殺他),大機率是沒人願意跟他走吧。

當然,老東家願意做你LP,只能隨緣不能強求,畢竟不是誰都有那個氣度的。

其次,投手從老東家出來之前,有沒有刻意去保留一些已投專案的證明檔案。

比如投決會投票上自己同意票的簽字,或投資報告上負責人簽名,或內部系統中專案貢獻度劃分的留痕材料等等,如果一個投手想出來單幹,就該提前好好想想怎麼證明這些案子是自己投的。

如果以上都沒有,老東家向還剩一個方法,那就是

訪談。

通常訪談切記一個原則:

不要讓投手給你聯絡訪談人!

投手給你聯絡的訪談人有可能說他壞話麼?山水有相逢,都打過招呼了,誰不給自己給對方留條退路呢?

曾經DD過一個單飛的某老牌機構的大佬H。私下聯絡了一個他當初的手下,結果H哥被手下一頓血吐槽,幾乎大部分專案都不認可是H主導的。為了避免個人恩怨,我們又陸續訪談了另外兩位前同事,綜合感覺H哥口碑確實不行,最後在paperwork上只能如實記錄:大佬久未居一線,手藝生疏,然擅GRPR以及演講。

那麼,問題是,訪談哪一類前同事最有用?個人觀點:

同組同項目合作過的同事最有效

你如果訪談老東家的大合夥人,結果很有可能是這樣的:

問,XXX這個專案可以算是吳彥祖投的嗎,他貢獻主要在哪能講講嗎?

答,我們公司每個專案都是群策群力,他確實參與了,但是張曼玉、劉德華等人的作用也不可小覷,而且你知道,我周潤發在投決會才是goal keeper,最後還是我來決策的,所以。。。。

LP眼中,不靠譜GP(二、業績篇)

額。。。。大佬,算我沒問

而相反,你如果訊問一個他當年同組,甚至同項目,甚至是一個明星案例的搭檔,那就會很detail了。

年初DD某新銳基金合夥人J,私下訪談了當年跟他在某老牌機構一起投XX育車專案的搭檔,搭檔表示,育車這個專案sourcing是J的,是他先認識上一輪投資人R,專案雖然是兩個人一起做的,但是J先掛董事,可以算作J的專案,沒問題。而J另外一個專案XX評論,也可以算J的,因為XX評論的某高管是J在某零售外企的前同事,A輪J推沒透過,後面我們在後續輪次才看清楚投了。

越Detail越可交叉印證。

第二,再說說專案向的盡調。

對於當年已投成功專案的訪談,多數情況是GP安排的,因為LP通常對於專案端沒有那麼多的資源可以繞開GP。因此,到底能問出什麼,如何讓對方放下防備,如何合理使用演繹法把對方帶入坑裡,就得看LP自身訪談功力了。

這裡有這麼一個我比較認可的邏輯是,

GP如果能幫你聯絡到當年的已投專案創始人,那雖不能說明這個專案一定是他主導的,你還是得聊細節,但是如果專案創始人連這個面子都不給他,那結論也很明顯了。

那麼如何避免專案創始人做順水人情,幫著GP瞎白話?

這個事情需要回到第一個環節,透過DD前同事交叉印證。

曾經做過最狠的,是

發詢證函

給專案公司,讓其確認:當初吳某某是否在XX機構擔任投資副總裁時候(比如),主導投資了貴司1塊錢,當時投後估值是5塊,現在貴司最新估值20塊等等。請確認後蓋公章寄送到我司,地址:XXXX。。。

結果,對方真的照做了,現在想想也挺牛逼的,那應該是純真的革命友情吧。

LP眼中,不靠譜GP(二、業績篇)

我信了,大佬

專案向DD還有一個細節,當一個現在已很成功的創業者(已投企業)在你面前大肆讚揚投手,對其投資能力佩服得五體投地的時候,有個問題躍然紙上:

他既然那麼優秀,你又功成名就,你咋不做他LP?投個500,1000對你也不算啥呀。

第三,對於公開查詢向

最核心的一點還是,

董事席位

。即便已經離職了,也能查到董事席位的變更。通常董事席位要麼給位高權重者(goalkeeper也非常重要),要麼給貢獻最大者。

其次,一些公開媒體資訊一樣能側面印證,比如某舞臺劇專案的創始人曾在記者採訪其最欣賞的投資人時,重點讚美了某女性投資人非常專業,印象深刻。

一轉眼一晚上又過去了,第二篇先寫到這,下一篇可能會換個主題,聊聊:在巨樹、低調十年、愛大哥等一線基金吸走大部分LP彈藥的今天,小gp們如何尋找到調性相投的LP,LP與LP之間如何組合收益最大,以及稅收、註冊地等問題,類似“小GP募資求生指南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