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後還是決定再把阿多諾的文化工業理論仔細說一下,之前說的有些太含糊了。雖然阿多諾的思想傾向是我非常不喜歡的,但是他確是一個卓有洞見的理論家,我深深地被他所批判的那個東西所吸引,覺得這才是文藝應該有的樣子,這也是我決定最後再來重新總結阿多諾的原因。

|啟蒙辯證法與救贖的現代美學

在《啟蒙辯證法》中,阿多諾和霍克海默把《奧德賽》看成是人類最初擺脫神話,力求理性的寓言,認為這反映了啟蒙和神話之間的對立。啟蒙克服了神話,為人類發展了工具理性的文明,但是這種以技術為核心的工具理性已經走到了他的反面,已經控制了整個社會,這在文化藝術上就是把精神束縛在純粹的娛樂消遣中。而文化工業正是在這個社會中對人進行統治奴役的現實機制,這造成了藝術的消亡,在阿多諾看來,只有現代藝術才能承擔起救贖的社會功能。

他對於傳統美學的批判和新美學的構想立足於完全極端的兩點上,一端是純藝術的形式,另一端則是全然的社會性。阿多諾認為只有那種全然打破傳統藝術一切形式要求而建立新形式的現代藝術(零散的,不和諧的和反藝術的),才是具有真正社會性的藝術,因為它透過主體的經驗反思在自己的藝術形式中否定了社會,從而揭示了真正的存在。

總的來說,他確實始終如一地保持了自己作為批判知識分子的“良知和良心”,不過因為對否定性和個體性的執念,所以也使得他只能停留在這個層次,沒法像他英年早逝的朋友本雅明一樣正視現實的藝術。這種激進主義者其實和最反動的保守主義者是共通的,在席捲全歐的學潮當中,阿多諾的行為並不光彩,這或許能不那麼嚴明地證實這個論斷。

|文化工業批判

到了我最喜歡的部分了,這段我反覆讀,每次都能讀出新東西。阿多諾的理論洞見還是令人佩服的,只要排除偏見,我們能從他反面的論述中找到不少描述性的新觀念。

阿多諾對現代有文化工業的批判是他美學思路的集中體現,在他看來,表達啟蒙精神正面效益的藝術在當今資本主義社會已經面臨死亡,而以藝術之名出現的不過是一種文化工業,這種文化工業並不能滿足人的真實需要,相反它造成了現代社會的全面異化。

阿多諾對於文化工業的瞭解是從一個整體的大前提開始的,那就是作為商業化市場的文化工業。文化工業內部流通的是經濟資本,而且是完美嵌入整個社會的經濟體制和文化政治體制內的。阿多諾認為文化工業的模式是和工業資本主義共通的,這因此使得文化工業能夠承擔起工業資本主義社會的意識形態再生產功能。他認為文化工業利用娛樂和趣味將人欺騙到自己的陷阱裡,然後將人規訓為批判精神和反思意識不足的主體,從而使得他們失去清醒的理智,從而喪失革命的可能。

而在這種立足於六號位和五號位(主要是五號位)而類似於阿爾都塞精神的理論前提,使得舊有的關於文學的核心概念統統“墮落”了。

作者墮落為一種生產者,藝術家從藝術審美的創造者變成了職業勞動者,這就傷害了阿多諾對於藝術自律性的信念,因為藝術是可以用來交換經濟資本的,那作者就是被利益所控制的了。在阿多諾看來,藝術家已經失去了獨立的人格和創作的獨立性,僅僅是作為供人娛樂的專門家存在了——用我的話說,藝術家總算不是先知式的知識分子了,現在藝術家是技術官僚。

作品則墮落為一種商品和產品,藝術品從藝術審美形態變成了文化消費品。阿多諾認為藝術品是一種精神性的作品,是對資產階級商業化的反動,因此本質上是不能消費和交換的。但是文化工業的作品一開始生產出來就是為了流通和交換的,它的生產也是服從某種標準化型別的批次生產,而不是服從藝術家個人的獨創。

風格墮落為一種標準——阿多諾認為(就像他那個時代,也是我們這個時代對藝術的幼稚理解一樣),風格不應該是外部強加於藝術的東西,而是使得作品充滿了某種特定普遍性的精神的東西。而這種普遍性之所以被稱讚為精神性,是因為它顯示了創作者個人風格的獨創,但是現在風格已經不復存在,唯一存在的就是型別的複製和創造,墮落為生產的標準。

而讀者則墮落為消費者,他們的審美趣味變得膚淺,完全被文化工業的體制所收編,而這種收編是透過自發的參與市場的方式進行的。這樣會使得消費者喪失批判意識和反思精神,誒,這就和它的理論前提一致了,這套理論就說通了。

還有一點就是評者,阿多諾沒有對評者做出“已經墮落”的批判,這主要是因為評者主體還要再過幾十年才從讀者理論和解構理論中分化出來。但是阿多諾實際上還是對評者發表過類似看法的,他說通俗音樂的評論家整天吹什麼市場細分流行突破,實際上是隻是對千篇一律的掩飾。

對於大眾藝術初期的狀況來說,阿多諾的批評其實挺一針見血的。

但是,我們要在更高的層次理解阿多諾的文化工業批判。

文化工業理論顯示的是,文學是怎麼自覺地認識到自身已經必然地轉變到更高層次的存在的,原來一二號位置的概念在這種轉型中集體發生了涵義的變化,而且這種變化是全然不可逆的。讓我們來檢視一下一二號位置常見的概念,作者、讀者、風格和作品,而在文學自覺地意識到無非是一個現實的社會文化場域時,舊有的懸空的虛設的概念就崩塌了,而自身轉變為生產者、消費者、型別標準和產品。而在這種過程中,我們還獲得了一些新概念,比如第一次意識到文學活動是現實地組織為一體的一個場域——不過阿多諾只看到了它作為經濟市場的一層,尚未看到文學活動是現實的政治鬥爭和文化鬥爭場。

文化工業批判與救贖的美學 從阿多諾說起

而整個文學也從美學的抽象夢幻中覺醒,突然意識到自己是市場,甚至於竟然被自己的真面目嚇到,以至於不敢承認這一點。雖然我們可以理解,但是確實有點可笑。這就好比中二期的少年第一次意識到自己是個廢物一樣,他甚至還要懷疑自己為什麼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那樣,為什麼不能騎著龍拯救世界。然而童年已經不可逆轉的過去了,人類已經不再相信巫術,文學也應該正視自己無非就是經濟,無非就是政治,無非就是文化的現實,放棄那些如同巫術一般的美學夢囈,然後成為一個成熟的大人。

之後呢,我們還要舉兩個例子來從兩個方面論證我們的看法,一個是法蘭克福學派的先驅本雅明,另一個是傑姆遜。

|作為社會生產形式的藝術

本雅明的《作者作為生產者》從馬克思主義的勞動理論出發,嘗試利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術語對藝術進行闡釋。他認為藝術是一種社會生產形式,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則在今天具體地表現為技術和文學之間的關係上,這因此使得文學作品深深嵌入生存的社會情境中。但是本雅明的概念使用還比較含混,對文學現象的解釋也有套用之嫌,比如外在於藝術品的生產技術和藝術品自己的創作技巧被本雅明混為一談,但是本雅明的理論嘗試確實是非常具有前景的。

不過本雅明最出名的作品還是《機器複製時代的藝術》,在這本著作中,本雅明認為技術複製使得真品和複製品之間的區分喪失了意義,生產上的變化則會使得藝術的方方面面發生革命性變化,藝術從此將不再是宗教式的崇拜,而是全民可參與的真正大眾藝術。而這種大眾藝術並不會傷害消費者的理性,相反,娛樂的趣味能夠和理性的分析共存,本雅明認為電影就體現了這一點。有趣的是,本雅明舉例的攝影藝術,現在好像已經成為了他批評的那種的宗教式藝術。

|作為意識形態飛地的高雅藝術

給阿多諾批判新興的文藝產業的底氣主要來自於正處於上升期的現代主義藝術,以及大眾文化發展初期原始的狀況。而等到現代主義藝術疲態盡顯,大眾文化蓬勃發展的幾十年後,事情就沒那麼簡單了。美國的馬克思主義文化批評學者傑姆遜,論證了高雅藝術和大眾藝術這一分化內在的統一性,不僅大眾文化是文化工業,高雅藝術也是文化工業,他們都承擔了意識形態的再生產功能。

在高雅藝術和大眾文化這一區分建立的現代主義時期,藝術形成了獨立於現實的一個領地,一個自足的目的性領地,但也是一個幻覺的主體性領域:一方面資本主義在這個時期透過建立起社會化大生產而抹殺個體,另一方面卻在社會結構中預留了一個意識形態飛地,儲存著起到召喚作用的個體理想。

但是這種對立最終消解在後現代中,這是透過證明高雅藝術也是某種文化工業完成的。傑姆遜認為在高雅和大眾中做出選擇是盲目的,因為商品化是普遍的,從藝術的物質載體生產上來看,為了滿足個人需要而從市場上買回的高雅藝術和大眾藝術產品,在交換媒介物的量和生產者製造他們的目的上,沒有什麼質的不同。

這體現為在藝術創作中主題的無限重複,相同的主題已經被作為前提分配給高雅藝術市場和大眾文化市場了,這些主題為了滿足其消費者的需要而無休止地重複。高雅的欣賞者在其主題的支配下,儘可能地追求其品位以標明自己的身份,以文化保守主義的姿態迎接其消費者,並在一種想象的關係上許諾他們成為趣味高雅的人。大眾的欣賞者在另一些主題的支配下,追求那些不在理解上提出難題的亞文類,並以文化激進者的姿態迎接消費者,許諾他們成為激進主義者。

高雅和大眾在這個意義上是一種資本主義晚近體制內的意識形態國家機器,傑姆遜認為這兩者的對立只能說明它們的同質性,都是社會內部商品化、具體化的成果。而這些造成了後現代時期的藝術的空洞和無內容。

傑姆遜宣稱要做一個在美國的歐洲主義者,這意味著他和阿多諾的批判思想是同調的,只不過他把阿多諾所推崇的那種高雅藝術也打落塵埃踩上一腳。他只是比阿多諾走得更近了一步,他證明阿多諾以及現代時期所謂美學家所想象的那種藝術已經徹底破產了。一切都是文化工業,藝術在不成熟時期的幻夢終於要醒了。

|接納和融合的解決方案

現在已經不存在一種救贖的美學了,那我們還有什麼解決方案呢?現代性出現的問題,我們不能透過一味地批判去解決它,只能透過提出一種再現代化才能解決,也就是哈貝馬斯所謂“共同理性”。

而就文學和藝術問題,我們面對的就是這樣一個處於分裂的狀況,在各種文藝體裁中都存在著如此普遍的雅俗二元對立,現在我們要做的就是尋找共識,然後加以彌合,使得他們重回一體。而這不是剃頭挑子一頭熱就能解決的問題,而是兩端一起努力才能完成的。

比如在大眾文化中要做的,就是把大眾文化建設成一種大眾藝術。(見霍爾和維諾那裡)

而在高雅藝術中,則是要重新拾起接地氣這一追求,使得嚴肅的高雅的也成為一般人經過訓練能夠理解和欣賞的。

只有在各自領域內自己使用同一套話語,這樣才能為今後的融合打好基礎,起碼不會在交流上出現障礙。

p。s。感覺有必要把我自己的這些觀點拿出來單獨做個整理……雖然有點敝帚自珍,但畢竟是自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