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在結束一天勞累的工作後,回到家興奮開啟手機或電腦,看著連戲劇與娛樂節目,聽著電音與流行音樂;就好像得到了解放一般。

而在晚上睡覺的時候,看到自己訂閱的公眾號寫下的溫馨一語“明天的工作也加油,xx的明天要靠你”、自己所喜愛的明星在螢幕前對你說“明天也要精力滿滿哦”;也就滿意而甜蜜的睡去,等待新的一天的到來。。。

但回頭想想,第二天、第三天。。。乃至我們的這一生,好像都是那麼度過的,在惱人的工作中消磨盡了興致,又在幾乎都是同一套路的娛樂節目的甜言蜜語中獲得了對明天的期許,就像一個迴圈,永無止境的迴圈。

逐漸的,人也變得如機器一般,不斷再生產出自己消磨殆盡的耐心,重新投入到工作。人就像大機器上的一顆不斷生鏽的齒輪。而這些娛樂節目與文化就像潤滑劑一般,將嘎吱作響的齒輪重新變得光滑,再次轉動起來。而人們也在這千篇一律的日常中,喪失了批判體制的勇氣,喪失了反抗權力的視角。

就像Lowenthal所說:“

革命的趨勢只要稍露鋒芒,就會立即被財富、歷險、熱戀、權力和感動等白日夢般的虛假滿足感所沖淡和打破。

”(1961)

而這種千篇一律又麻痺世人的娛樂文化,是在被兩位德國哲學家稱為“文化工業”(Kulturindustrie)或者說“文化產業“中生產出來的。他們認為這些被文化工業生產出來的娛樂文化(或說“群氓文化”)

讓人們的不滿和嚮往、慾望與夢想,用虛假的電影、娛樂節目,音樂等形式製造出來,從而消解人們的革命信念與動力,進而使人們陷入無盡迴圈的日常之中。

就比如我想去海邊旅行,但現在我足不出戶就可以在電視上看到世界最美的海。

同樣,權力與金錢、性的慾望也透過各種大量生產出來的文化產品,動作片、色情片等等所滿足,從而達到了虛偽的滿足感。

而“文化產業”這個名詞最初出現在阿多諾和霍格海默的著作《啟蒙辯證法》(1944)中的章節《文化工業:作為大眾欺騙的啟蒙》。對當時傳統的馬克思主義的文化觀乃至後來的現代思想與文化研究等人文領域產生了廣闊而深遠的影響。

這倆人聲稱自己的理論叫

“批判理論”

。而後來他們還建立了鼎鼎大名的“

法蘭克福學派

”。而這本書,也是他們學派的代表作之一。

社會批判理論基礎(1)文化工業與《啟蒙辯證法》

那麼,說了那麼多,《啟蒙辯證法》這本有名書到底講了什麼呢?讓我們來看看吧!

以下我分為四個重點來簡潔的講解。

1、工具理性

2、文化工業

3、藝術

4、爭論、質疑與發展

1

、工具理性

阿多諾和霍格海默先透過討論提出了“工具理性”這個說法,相信大家都不知其所云。那麼到底是什麼意思呢?首先,我們先看看上個世紀中期那紛亂的年代,德國納粹掌權,社會主義的蘇聯變為“斯大林主義”,美國的公關與商人運用精神分析知識等先進的知識向大眾售賣著消費主義觀,愚弄著大眾。

理性並沒有使人們變得更好、更文明,反而好像變得更加野蠻了。

於是他們發現,其實不管是理性,還是遠古時代的神話,都是為了對這個世界與自然進行解釋,從而進行認識與支配。

而理性則是比神話更有效的解釋與控制自然的體系與手段。

所以,近代理性抬頭時,它就強硬的摧毀和驅趕過去的“神話體系”。為了更好地控制和支配外在的自然,就要更強的科學觀與技術。而內在的自然,也就是人自身,則被道德和戒律所控制與支配。而社會,則被權力統治與支配。

這樣一來,效率就會空前的高漲,一切都變得有秩序、飛快的執行著。

而啟蒙,就是快速的將這一套理性觀念擴散到每個人心中。很快,歐洲大陸就洋溢著理性與進步的讚歌了。

但是,理性在帶來巨大的經濟與社會效益的同時,也悄悄的僭越到了人們的頭上。

理性不再為人類服務,反而人類開始被理性所控制,理性則成為了絕對的權威。而一旦成了這樣,這種理性也就成為了非常恐怖的工具,它指定目的,而後所有社會的動員都將為這一個目的而戰,不擇手段的達到目的。

德國在二戰時驚人的動員能力與民眾的非理性就是工具理性的體現。而阿多諾和霍格海默也因戰爭而逃亡美國。

簡而言之,理性並不是“真理”。理性也不是權威,理性值得懷疑。啟蒙與理性甚至有可能把我們帶向毀滅。

最後,說說書中第二章的一個寓言。奧德賽一行人在海上遇見了海妖塞壬。塞壬的歌聲讓人們流連忘返,醉死在大海中。為了渡過這片海域,而奧德賽讓水手們戴上耳塞繼續前進,自己則與海妖一番周旋後終於逃脫。

在解釋這個故事的時候,阿多諾和霍格海默說,這就是近代理性和啟蒙的寓言。海妖代表了感性、慾望與沉醉、美。而理性的航船則斬斷人身上的這些感性因素。而水手就像工人,不允許“流連忘返”,要拒絕誘惑、奮力勞動。而奧德賽自己也代表了斬斷慾望的困難與

理性最後的勝利。

社會批判理論基礎(1)文化工業與《啟蒙辯證法》

2

、文化工業

就如開頭所說的那樣,由於近代媒介技術的發展,大量形式近乎相同的文化得以大量生產。但是,這些文化都是被有意製造出來的“安全化”的文化,它沒有革命與激情,只有虛假的幻想、夢想,金錢與豪車。讓人得到虛偽的滿足,而社會會不斷的需要這種群氓文化,而文化產業也就加大生產,生產出更刺激、更驚險的好萊塢大片;一切都那麼迴圈往復著。

文化工業這個觀點,在我們現在看來好像沒有什麼。但在當時傳統馬克思的觀點看來是非常超前的,傳統馬克思觀點認為,文化是上層建築的一部分,而決定它的則是階級所依據的經濟基礎。簡單來說,就是經濟決定了階級,而不同階級享有不同的文化。

比如上層階級打高爾夫的文化,在貧困山區就不會有。

但是,在近代印刷與傳播技術的發展下,文化工業成為了可能,它生產同一性質的文化,好像使人們成為了“無階級的人”。也就失去了抗爭的勇氣,而這也就引出了阿多諾和霍格海默的藝術觀。

3

、藝術

阿多諾和霍格海默的藝術觀,簡單的來講就是,傳統的、優秀的藝術是具有革命性的,因為它們充滿著矛盾性。也就是說,與內容不同但形式千篇一律的文化工業產品來說,好的藝術往往是在衝破形式的。它帶有著本時代的傳統感格格不入的矛盾感。不斷衝擊著既有的社會權威。啟發讓人們去創造與改變。

而文化工業所生產的群氓文化,形式大同小異,讓人們安於現狀,忘記現實的剝削與壓迫,而滿足與虛偽的好萊塢電影的情節之中。

當然,對這種看法有很多批評,比如說批評阿多諾是“精英文化主義”者。具體我們下節來談。

4

、爭論、質疑和發展

對於阿多諾和霍格海默的藝術觀與文化觀,也遭到了許多批判,但不能的否定的是,他對日後的人文社會批判以及現代思想都有極大的影響。

對於爭論最多的就是,很多日後的文化研究者都認為阿多諾是一個“精英文化主義者”。什麼意思呢?就是說,這類人認為,文化有優劣之分,傳統文化就是優秀的、高雅的,而劣等文化就是當今的流行文化。

但其實,在現在看起來是高雅的古典文化的作品與藝術,在當時,可能也屬於“流行文化”,比如歌劇等等。

所以,說到底這更像是一個時代更迭的問題,而不是本體論上優劣的問題。啥意思呢?

就是說誰都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來評判事物的好壞,更沒有上帝視角。

而更甚,文化研究者還批判阿多諾和霍格海默批評人們在文化工業中是消極被動的是不準確的,尤其是阿多諾批判的青少年亞文化,他們在日後發展為朋克、賽博格、搖滾、說唱等等反抗藝術,反抗既存的權威。由此可見,阿多諾和霍格海默的消極主義色彩很強,他們也沒有全面觀察、理解青年文化。當然,對這種批判也有很多爭論,這裡就不一一展開了。日後文化研究學派,在此問題上下了更多功夫。

社會批判理論基礎(1)文化工業與《啟蒙辯證法》

最後,對於阿多諾和霍格海默的深刻批判就是,消極主義。因為他們證明了理性的危險與僭越、提出了諸多問題,但是他們而所用的工具也還是理性自身。這就陷入了自我消解的困局。理性只能帶我們走向毀滅,但是我們又脫出不了理性的束縛。一切都是悲觀且消極的。

但是,在今天,我們也應該去在一個新的角度看待他們的理論,學習他們的視角,以應對今天更加多元的文化亂象與權力關係,所以,《啟蒙辯證法法》這本書還是需要我們去了解與批判的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