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這個月底,標普500的行業分類要做一次重大改變——把科技行業裡面的一些股票拿出來分別放到可選消費和通訊行業裡。

9月28日正式生效。

下面這個圖直觀的告訴你會發生什麼。黃色是現在的行業分類佔標普500的權重,你可以看到科技行業權重已經過大了(26%),

標普500作為一個綜合型指數怎麼可能容忍自己長的越來越像納指呢!?

絕對不能夠啊。

於是標普500說,我要把科技行業拆了,放到其他行業裡去(可選消費和通訊服務),調整後的行業權重是藍線:

詭異的科技股泡沫

哦對了,這次變更還把原來的“電信服務”行業改名為“通訊服務”,因為從科技行業搬過去的公司有Facebook和谷歌這種通訊和媒體類巨頭。

以後這倆巨頭不是科技巨頭了,是通訊巨頭。想想就好笑哈哈哈。

其實你有沒有覺得,標普這麼搞也是多此一舉,左手換右手而已,撐起指數的依然是那幾個大塊頭。

就這件事,我想引出一個話題。請看圖:

詭異的科技股泡沫

左邊是兩次危機後的經濟復甦曲線,08年這次復甦的速度明顯比1950年那次要緩慢的多。

然而右邊是兩次危機後股市的復甦曲線,這次反倒比1950年那次要快要猛。

你說這是為什麼?

有人說是幾次大QE放水外加這輪減稅催生的股市泡沫。我同意。但是這個答案不夠,我們再繼續找根源:

詭異的科技股泡沫

導致本輪股市復甦極快的,就是這些科技股們(淺藍色),如果沒有他們,美股現在剛剛回到07年危機前的高點(深藍色)。

說到這你是不是覺得,科技股就是這次美股泡沫的罪魁禍首,他們的估值已經高得離譜了?

然鵝事實往往跟直覺相悖。這輪復甦確實已經產生一定程度的泡沫了,因為股市漲幅裡只有17%來自於上市公司的業績,有28%則來自於槓桿(融資買股票),而剩下55%都是估值在撐著(中間柱)。

相比之下,上一輪1975年危機的股市復甦,60%都來自於企業本身的業績復甦(左柱):

詭異的科技股泡沫

所謂的估值其實就是泡沫,估值越高泡沫越大。所以你說現在的美股存在泡沫我完全同意。

問題是泡沫到底從哪來?是科技股嗎?

驚喜的時候到了——

剔除了科技股之後,75%的股價都是由估值撐著,企業業績只佔14%——沒有科技股的美股反而泡沫更大。

這個結論就很耐人尋味了。科技股現在到底是怎樣一個存在?業績喜人、估值暴漲、體積越來越大(FAANG五股市值之和已經超過整個歐洲50指數了)、市場佔有率越來越大、監管爭議也越來越大。

我想丟擲的問題是,科技巨頭們現在到底是怎樣一個存在?各大指數里都有他們的身影,一旦他們崩盤是不是會引發系統性風險?如果不買科技股,其他股票反而估值更高,怎麼辦?

今天咱們留言區好好討論一番,鼓勵帶邏輯帶觀點的建設性評論。

哦對了,

今天美國給我們遞出了橄欖枝,要就關稅事宜進行下一步的磋商

,說是給劉員外的團隊成員發了邀請函,想坐下來談談。原話是,“It’s better to talk than not to talk”。感覺像是冷戰的夫妻倆有一方想和好的架勢。

不過我覺得這次也是川懟懟想在中期選舉前安撫一下農民伯伯們。所以這次談判很可能象徵性的談妥,邀個功。這也是今天A股高開的原因之一。但中期選舉之後,如果共和黨失去了眾議院多數,減稅立法什麼的就沒希望了,只能繼續從關稅上做文章,因為只有這個是不需要國會審批的。

【投研幫】公眾號推出的估值小工具——“股票體重秤”,你可以用它查詢A股&B股、港股以及美股三大指數成分股的歷史5年估值情況。比如:

輸入“00700”—騰訊的歷史估值;輸入“AAPL”—蘋果的歷史估值;

除此之外,還可以查詢各市場指數估值。比如:

輸入“消費”—中證消費指數;其他各國輸入國家名稱—各國指數。

不要小看這個小工具,尤其港美股資料,你在市面上找不到免費的(免費的只有當前估值,沒有歷史的)。這是投研幫的粉絲福利,且用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