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物質宇宙來說,

現實證據決定什麼是真實。

但對於個人現實來說,

相信程度決定什麼是真實。

回到“我不知道”的狀態,

你可以改變任何根深蒂固的信念。

本文整理自哈利·帕爾默系列演講(共三部分:個人責任、慈悲、服務他人)的第一部分:《道路一:承擔個人責任的道路》(有刪減)

事實與知識

我能確定的事物的最底層,是具體的物質。通常,我們都同意:物質,包括能量、力與運動。。。都是經得起檢驗的。

比如,你不可能穿越磚牆,冰塊會在某個溫度融化,你也不可能因為相信自己會飛,就從高樓往下跳。。。我們生活在現實的界限裡,如果你違反了這些現實規則,很快你就會看到讓你悲傷的結果。

你透過研究具體的物質,找到經得起檢驗的重複模式,經過很多次的觀察,測試與實驗,你會獲得一些被稱為

知識

的資訊。

知識是由事實所組合而成的。

對於任何想要觀察或測試的人來說,這些知識都是很具體的、可以證明的。比如:有一個人站在這裡,這是一個事實,這是無法爭辯的,所有精神狀況正常的人都會相信。

​你究竟能在物質宇宙中改變自己的哪些事實?

事實/信仰臨界點

那麼,如果我們問:什麼是真實?人們的回答就開始有些含糊不清了。

對於物質宇宙來說,

現實證據

決定什麼是真實(事實)。

但對於個人現實來說,

相信程度

決定什麼是真實(信仰)。

建立在

事實證據

上的真實是不可以改變的,建立在

相信程度

上的真實是可以改變的——

你可以改變你對信念的相信程度。

如果你為真實建立一個度量表,表的中間會有一個事實/信仰臨界點——在臨界點之下,是什麼就是什麼,我們對事物的認知就是他原本的樣子;在臨界點之上,事物是什麼是由我們認為它是什麼而決定,我們會透過

考量

使我們的感知產生偏見。

接著,這個考量會製造一個“反應”或情緒性的經驗,

感知-信念-考量-反應

,這個過程非常快。

如果降低一個人的覺察,感知的部分會消失,你就只有一個信念,帶來一個考量,製造的一個反應;更多地降低一個人的覺察,信念會變成無意識,你就只剩下考量、反應,而這就是很多人生命運作的方式。

讓我用一面牆來比喻外在刺激帶來的影響——

感知——

在最純粹的層面,你感知到一面牆,這是一道用磚頭砌起來的牆,沒有考量,沒有信念,沒有反應,它就只是一道牆。

信念

——假如,過去你因為某些原因你製造了一個初始信念:磚牆很醜。因此你產生了偏見(偏見可以視為初始信念衍生的次級信念)。

考量

——因為偏見,你考量的結果就是“我不喜歡它”。

反應

——因為不喜歡,你對磚牆會有排斥的情緒和行為。

現在你瞭解了嗎?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的反應形式有覺察,他們會發現自己

“不喜歡磚牆”

;如果再深入一點,他們會發現自己對磚牆有些

負面的考量

;再深入一點,他們會發現自己對磚牆有

批判的信念

;如果他們非常用心的話,他們就能夠回想起那些最初讓他們創造出那些批判信念的情景。

從上面的例子,你可以看到人們的頭腦意識在不同的層面運作,

而一個人卻可以改變不同覺察層面的所有生命模式,改變的層級越深,持續的時間也就越長。

你可以創造或消除反應,你可以創造或消除考量,你可以創造或消除信念,你也可以創造一個新的初始信念,將舊的信念當成次要的消除掉。

首先,知道你所運作的是知識(事實層面)還是信念(個人意識層面)是很重要的。因為運作意識的方法,與運作物質宇宙的方法不能混為一談。

​你究竟能在物質宇宙中改變自己的哪些事實?

“創造你的個人現實”

你的個人現實是由你對“磚牆”的考量構成的

。你可能覺得它很漂亮或它很醜,它擋住你的路,它是你生命中的重大阻礙。你可以責怪“磚牆”帶給你的所有麻煩,用拳頭捶它,直到你的手都受傷,你坐在地上,精疲力竭,悶悶不樂,成為一個完全的受害者。。。 你正在經驗由你的信念所創造的現實。

然後呢?磚牆還是在那裡!

磚牆與人們所創造與經驗的“現實”一點關係都沒有!

它一點也不在乎。

設想一下,如果在那裡的不是磚牆,而是你的母親,或是一個惡人,甚至是魔鬼呢?

你準備好了嗎?

結論是:以上這些跟你所創造與經驗的現實一點關係都沒有!

你所創造且經驗的個人現實,老實說,是由你自己的考量,建立在你最堅強的信念上(無論是你對母親的信念,還是對惡人和魔鬼的信念),那些信念都是由你曾經創造的初始信念所產生的。

但是,好訊息是,

你雖然不能呯一下就讓“磚牆”消失,但你卻能“呯”地消除任何關於磚牆的信念,你的生命就會發生改變!

你的母親,或者那個惡人,會不會因為你改變了信念,而跟著改變呢?如果他們的行為是因為你的某些行為所引發的,那當你改變的時候,他們也許也會改變。

如果你把一個平凡人心靈的全部東西攤開來看,你會發現:大部分的東西,都是物質宇宙在頭腦裡的複製品。這些又根據個人的信念,被貼上了不同的標籤。

對於這些信念,有些我們可能能夠提出證據(證明它是對的),但是大部分的時候,針對我們的信念所能提出的證據,只有我們主觀的相信程度而已。

事實上,在我們的心靈裡,由主觀相信程度來決定的信念,比無法爭辯的客觀事實而決定的信念要多。這讓

我們能夠透過調整信念,調整主觀相信程度的領域,來創造個人現實——在事實/信仰臨界點之上的個人現實。

​你究竟能在物質宇宙中改變自己的哪些事實?

“我不知道”,瓦解陳舊的信念

如果我們所經驗的人生都是建立在信念與相信程度上,你的信念是從哪來的?你是在什麼狀況下讓你創造他們的?

對於這些問題,你有答案嗎?——這個世界上有神嗎?世界上有公道嗎?你死了以後會怎樣?善良最後會戰勝邪惡嗎?好人真的會有好報嗎?壞人真的會受到懲罰嗎?有比物質宇宙更基礎的東西嗎?

讓我給你看我最誠實的答案:

我不知道。

這是我最誠實的答案,但不太能讓人滿意,“我不知道”是一個讓我們覺得不舒服的狀態,你想被當成一個“不知道”的人嗎?

不但只有我不知道,我越來越懷疑,其他人其實也不知道。你總會發現:

很多人願意在你的“不知道”裡填入他們的答案。

也許是他們很仁慈,要把你從不知道里救出來;或者他們想要藉由你的認同來讓自己安心;或他們另有所圖,要你去相信某些事情。。。

總之,

解脫“不知道”的壓力就是宗教信仰的功能。

宗教用一些偉大的人所獲得的神聖真理來安撫你的“不知道”,你也很可能會接受。宗教的核心就是靠著信仰接受某些答案——我們不知道,所以我們以信仰接受答案。

人們是如何開始被教條灌輸的?因為

“我不知道”的狀態,使人們有壓力去思索或想象一個答案,或接受其他人的答案,最終創造了他們主觀相信的初始信念。

但有個問題值得注意:有多少你以為是事實的東西,其實是某些同樣“不知道”的人的看法?

不要再對自己開玩笑了,醒過來,承認

我們有很多信念,都是其他人所猜測出來的答案。

“我不知道”,才是你所確定的真實下面的基石。在你決定相信什麼信念前,你所產生的就是這個“不知道”的狀態。同樣,

“我不知道”也是在你打算改變某個信念前,必須重新回覆的狀態。

“我不知道”給我們探索與探險的動力。

“我不知道”在你的個人現實裡清理出了一個空間,讓你創造和探索新的信念。

​你究竟能在物質宇宙中改變自己的哪些事實?

承認“我不知道”

終結對與錯的遊戲

這裡有個關鍵的問題,有些人會說:相信某些事情比相信另一些事情,能使我的生命變得更好。“變得更好”是他們用來衡量改變信念所使用的指標。但是,

需要很多經驗與智慧,才能決定什麼是更好。

如果你活得夠久,或者回想起足夠的前世,你會逐漸清楚擁有什麼信念能使人們更快樂,更安全,你也會發現什麼樣的信念會帶來折磨和不幸,這不是知識,這是智慧。

比如這樣一個問題:這個世界上存在公道嗎?我不知道。但是我願意、喜歡相信:“是有公道的”。

我相信某件事情,並不代表對所有人來說這都是事實,其他人可能相信不一樣的東西。

與其他人爭執我們的信念的對錯,就表示我們彼此都是不誠實的,如果我們誠實的話,我們應該會同意:

我們之所以會接受這些信念,是因為“我不知道”,當我們認識到我們之間唯一的不同是我們的信念,而信念可以輕易的創造或消除,對與錯的遊戲將會消失,創造的遊戲將會展開,世界和平也終將會來臨。

(喜歡文章的朋友請點贊加關注,更多幹貨請移步公眾號:道衍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