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分別稱10歲、20歲、30歲、40歲、50歲、60歲、70歲、八九十歲各稱什麼? 習慣° 簡簡單單つ 11級 2007-11-07 回答

古代年齡的代稱

孩提:指初知發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孟子·盡心上》:“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

黃口:本意是雛鳥的嘴;指代嬰兒。

垂髫(tiao):幼童,古時兒童不束髮;頭髮下垂。髫:兒童垂下的頭髮,因此稱兒童或童年為垂髫;陶淵明《桃花源記》:“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束髮:古代男孩成童,將頭髮束成一髻。因此用束髮代指成童,當指八歲以上的兒童。

總角:古代男女末成年前束髮為兩髻,形狀如角,故稱總角。《詩經·氓》“總角之宴,言笑晏晏。”

豆蔻年華:豆蔻,一種多年生植物。豆蔻年華喻指十三四歲的姑娘。

笄(ji)年:古代女於十五歲就把頭髮梳攏來,挽一個髻,插上叫做笄的首飾,叫笄禮。加笄後就表示她已成年,所以女子到了成年,叫“笄年”,又稱“及笄”。《禮·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弱冠:《儀禮·曲禮》中將男子二十歲稱“弱”,到這個年齡就可舉行冠禮。其時身體尚弱,故稱弱冠。

結髮:初成年。《漢書·施仇傳》:“結髮事師數十年,賀不能及”。後稱元配為結髮。曹植詩《種葛篇》:“與君初婚時,結髮恩義深”。

而立:《論語·為政篇》:“子曰:君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後來因此稱二十歲為“而立之年”。

不惑:人到四十稱“不惑之年”。意思是人到此時已掌握知識,能明辨事理,而不致迷惑。《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

知命:本意指認識天命。《論語·為政》“五十而知天命”。後因以知命為五十歲之代稱。

花甲:古人用天干和地支相配來紀年,天干地支順次組合為六十個紀序年號,故稱六十甲子,也稱花甲子或花甲。每六十年一個迴圈,所以稱六十歲為“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歲的代稱。唐杜甫《曲江二首》之二:“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頭盡醉歸。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耄耋(mao die):指八十、九十歲。《禮·曲禮》上:“八十九十曰耄。”六十以上曰耋。後來用“耄耋”泛指年壽高。

下壽 中壽 上壽:古人以六十為下壽,七十為中壽,九十為上壽。

期頤:稱百歲之人。百歲為人生年數之極,故曰期。此時起居生活待人養護,故曰頤。《禮·曲禮》上:“百年曰期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