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有時候明明……&??///?

明確定義

渲染和烘托是詩歌鑑賞中經常涉及到的概念。渲染旨在透過對環境,人物的行為、心理等

作多方面

的描寫、形容、修飾,

來突出形象,表現中心

;烘托則有意避開正面描寫,而

從側面

著意刻畫,以使所要表現的人、物、事鮮明突出,收到“烘雲托月”的藝術效果。這是兩種不同的表現手法,但經常被人們混為一談。

追根溯源:

渲染國畫的一種畫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

塗抹

畫面,以加強藝術效果。

文學中令人智商捉急的問題之一: “渲染”“烘托”傻傻分不清楚

烘托是一種國畫的一種畫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

點染輪廓外部

,使事物鮮明突出。又是一種寫作方法,透過烘托景等事物來突出某種事物。

文學中令人智商捉急的問題之一: “渲染”“烘托”傻傻分不清楚

從這兩幅圖所用的繪畫技巧,我就可以明白了,“渲染”是從正面入手,“烘托”是從外圍(側面)入手。

文學中令人智商捉急的問題之一: “渲染”“烘托”傻傻分不清楚

下面就用你最熟悉的陌生人文字老弟來講講吧:

渲染和烘托的本質區別在於:正面描寫vs側面描寫

渲染舉例: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杜甫《登高》)

天高氣爽,風聲作響,猿長嘯,江渚清水環繞,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群鳥飛翔,詩句透過六個鏡頭,渲染出秋天的肅殺蒼涼。不難看出,

風急、天高、猿嘯,清渚、白沙、飛鳥,這些景物描寫對於肅殺蒼涼的秋天來說,它們都是正面的描寫。這樣的正面描寫就是渲染。(直接拿顏色來作畫)

烘托舉例: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鬚。少年見羅敷,脫帽著綃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漢樂府《陌上桑》)

行者等人的反應,對於羅敷之美來說,顯然是側面描寫,這樣的側面描寫就是我們所說的烘托。(那顏色在外圍勾勒)

文學中令人智商捉急的問題之一: “渲染”“烘托”傻傻分不清楚

看託體與主體相屬與否

渲染和烘托都是透過具體的描寫來表達中心。如果把渲染烘托中的具體描寫當著託體,那麼所要表達的中心就是主體。在渲染和烘托中,託體和主體的關係是不一樣的。

渲染託體和主體關係:“風急”、“天高”、“猿嘯”、“清渚”、“白沙”、“飛鳥”,對於肅殺蒼涼的秋天來說,其實也是一種

從屬關係(個人和一般的關係)

,“風急”、“天高”、“猿嘯”、“清渚”、“白沙”、“飛鳥”是肅殺蒼涼秋天的屬類,肅殺蒼涼藉“風急”、“天高”、“猿嘯”、“清渚”、“白沙”、“飛鳥”而存在。

烘托託體和主體關係:託體是行人、少年等人的反應,主體是羅敷之美,託體能夠反映主體,但託體並不是主體的具體表現形態,

託體和主體並不相屬。

但有時候明明……&??///?

文學中令人智商捉急的問題之一: “渲染”“烘托”傻傻分不清楚

特殊情況:在同一篇作品裡,分析的角度不同,就有不同的表現手法。

王維《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空山,光照的影子,青苔構成了幽靜的山景圖。

對於幽靜的山景來說,空山,光照的影子,青苔都是正面描寫,表現手法顯然是渲染。

可是作者表現這美景又是為了什麼呢?原來,色彩的渲染可以傳達出愉快的情感,

美景對於情感而言,這是側面描寫,這又是烘托無疑了。先渲染,後烘托,區域性是渲染,全域性是烘托,這種現象在借景抒情的詩篇中是很普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