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你好,李煥英》的成功來看,在衡量一個電影的好、壞時,真情流露和電影技巧哪個才是關鍵?匿名使用者2021-02-17 04:24:00

根據微博博主 @我瞎編的 微博下投票可知,公認《你好,李煥英》最感人的一場戲是“母女雪中分別”。

(題外話:個人以為,這場戲的導演水平,完全區別於其他戲份。鏡頭切換流暢,小品舞臺感全無。)

這場戲到底有沒有電影技巧呢?(記錯勿怪。

遠景

展示天氣、地點、人物、事件。

大雪中,媽媽向長途車車窗遞著一件“東西”。

近景。展示人物上身動作以及面部表情。

女兒拉開長途車車窗。

中景

展示人物互動。

女兒接過母親遞上來的包子。

近景

展示人物上身動作以及表情。

女兒將頭探出車窗,叮囑媽媽天冷買票。

媽媽抬頭,說沒事。

女兒再次探頭,表情急切。叮囑變催促。

媽媽表情欣慰,轉身。

從《你好,李煥英》的成功來看,在衡量一個電影的好、壞時,真情流露和電影技巧哪個才是關鍵?

遠景

展示天氣、地點、人物、事件。

大雪中,女兒頭探出車窗,看著媽媽走上另一輛長途車。

近景

展示人物表情,上半身動作。

母親轉身向女兒揮舞買單的車票。

女兒看到後,開心地咬了一口包子。

遠景

女兒所坐長途車離開。

中景

表現環境中人物膝蓋以上動作表情。

媽媽小心看著女兒走遠,起身退票。

近景

展示人物上半身動作,以及表情。

左邊女兒開心地關上車窗,右邊媽媽下車。

全景

展示人物全身,人物為畫面中心。

媽媽雪中遠走。

什麼情況用什麼鏡頭,並且承擔敘事功能,各鏡頭組接流暢,連貫如一。

如果這還不叫電影技巧,啥叫電影技巧啊?

還真有人以為,他和他家門口烙煎餅果子的李嬸兒加上開超市的劉哥外加看大門的張大爺(對不起了我親愛的可愛的鄰居們)組個團兒瞎搞搞就能搞出《你好,李煥英》啊?

公眾號「葉魚影評」,感謝鼓勵。

希望李煥英這樣的媽媽越來越少

從《你好,李煥英》的成功來看,在衡量一個電影的好、壞時,真情流露和電影技巧哪個才是關鍵?落墨空城2021-02-18 21:54:03

情感為載體,技術是載具。

革命靠奮鬥,理想乃前提。

自由固所願,生命非遊戲。

思想已蔓延,身體在哪裡?

從《你好,李煥英》的成功來看,在衡量一個電影的好、壞時,真情流露和電影技巧哪個才是關鍵?水藍色眼淚2021-02-18 23:28:18

電影技巧。沒有技巧,真情流露不出來。

從《你好,李煥英》的成功來看,在衡量一個電影的好、壞時,真情流露和電影技巧哪個才是關鍵?公子重耳2021-02-20 14:23:44

技巧和情感,是在電影藝術中是互相交融的,在我看來沒可能把情感(主題)從技巧(形式)中剝離出來單獨討論。

一般來說,如果你能深切感受到一部電影的“真情流露”,那麼它的技巧必然是上乘的,至少也是稱得上嫻熟圓融的。

如果覺得這個說法帶有玄學色彩,那不妨想想京劇吧,如果一個京劇演員在臺上的唱唸做打每樣都不地道,但我們卻誇他的演出富有“真情實感”,這講得通嗎?戲本來就是假的,技巧壞了,觀眾就出戲了,都出戲了還談什麼真情實感呢?

電影的技巧更高一個層次,

它不僅決定觀眾看到什麼,它還能主導觀眾相信什麼

希區柯克舉過一個著名的例子:他把自己逐漸露出微笑的面部特寫鏡頭分拆,中間插入一對母子在草地上嬉戲的鏡頭,做成一個小短片,觀眾看了就會覺得他的微笑中流露出的是慈愛。然而,同樣拿這個特寫鏡頭,跟一個泳裝美女的鏡頭剪輯在一起,觀眾就會覺得他的笑容裡充斥著猥瑣下流。兩組觀眾都相信自己看到了劇中人的內心世界,其實只不過是導演暗中調動了我們固有的心理機制。

這是一個很古早的剪輯技巧(其實最早發現並運用這個技巧的電影人是庫裡肖夫,迄今已有整整百年),而剪輯技巧又只不過是電影技巧中的一部分。

“電影技巧”太大了,如果把它解釋成編劇技巧、排程技巧、攝影技巧、剪輯技巧、表演技巧……的總和,那麼“技巧”確實就是電影的全部。

即使是紀錄片,在高超的技巧下,也能表現出豐沛的情感。

市川昆導演的《東京奧林匹克》(1964年東京奧運會)是史上最傑出的體育紀錄片之一,他在籌劃階段就明確了自己的目標:“我想要表現汗水和痛苦,表現人的能力與弱點。”那麼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比如在鉛球專案中,導演基本放棄全景鏡頭,而大量使用運動員身體的區域性特寫;不過度渲染運動員奪魁或失利後的表情,反而不厭其煩地捕捉他們賽前那些習慣性的小動作。

從《你好,李煥英》的成功來看,在衡量一個電影的好、壞時,真情流露和電影技巧哪個才是關鍵?

比如在女子跨欄專案中,導演更是大膽地消去了所有的背景音,唯獨對運動員失誤時欄架落地的聲音大加渲染。

從《你好,李煥英》的成功來看,在衡量一個電影的好、壞時,真情流露和電影技巧哪個才是關鍵?

紀錄片不是還原真實就行了嗎?市川昆在這裡運用視聽語言的技巧,精心剪輯,選擇性地呈現、甚至修改了一部分真實資訊,反而抵近了觀眾心理上的“真實感”——讓我們彷彿能夠體會到運動員在那一刻的專注和緊張,進而感受到創作者對體育精神的理解和對運動員的深切關懷。

或者,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在上面這些例子中,如果真的可以拋開技巧去談情感,那麼電影和戲劇、和文學的區別到底在哪裡呢?它的不可替代性到底在哪裡呢?

從《你好,李煥英》的成功來看,在衡量一個電影的好、壞時,真情流露和電影技巧哪個才是關鍵?李想成晛2021-05-03 15:43:43

《你好,李煥英》成功絕非偶然。這部電影占據了天時地利人和。這部劇選擇在新年檔播出,由真人故事改編,有演員的傾情飾演當然也離不開幕後工作者的剪輯以及拍攝和各種指導老師,所以才有了這麼成功的電影上映。

那麼有人就會問了,在衡量一個電影的好、壞時,真情流露和電影技巧哪個才是關鍵?

對於這個問題,我感覺就好像考四級的問題一樣。背過單詞當然要比掌握技巧要重要的多。單詞都背不過,所謂技巧不過是科學的瞎蒙罷了。單詞背過了,再有過級技巧的加持,才會讓我們順利的透過英語四級考試。這兩者是一樣的道理。

如果演員只有表演技巧的話或者說是隻掌握了電影技巧,而沒有自己的情感流露在其中的話,是不可能感動那麼多人的心的。這部電影有50多億的票房,這就說明了很多人都是認可這部電影的。很多人將他們的淚水都留在了影院。

就像在幕後花絮中流傳出來的一樣,有一個張小斐飾演的李煥英回眸一笑的片段,就這一笑,張小斐試了好幾十遍,才將它完成。我看過那一瞬間的回眸,真的是有感情在裡面的,它不只是有電影技巧,才讓觀影者有這麼強的代入感。有了電影技巧的幫助,才能使真情流露的更加自然,更為順暢,更能被觀影者所接受,真情流露和電影技巧,這二者是相輔相成的,如果說關鍵的話,我個人認為還是真情流入更為關鍵。

從《你好,李煥英》的成功來看,在衡量一個電影的好、壞時,真情流露和電影技巧哪個才是關鍵?

在生活中人們看完一些電視劇後,可能會討論演員的演技。我經常在一些文章中看到有很多人討論某某演員的哭戲,很有感染力。那麼這個感染力的呈現必然是有電影技巧的輔佐,那麼很大程度上其實是真情的流露,演員將自己的感情帶入到劇本中所飾演的角色中,去體會這個人物的喜悲憂樂,根據這個人物的人生際遇,傳達自己的感情。

所以,我個人認為,衡量一個電影的好、壞,還是真情流露更加重要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