丟番圖方程和它在數論中的另一位親戚——素數——一樣善於偽裝。現代數論研究的一位老將Peter Swinnerton-Dyer在一篇名為“DIOPHANTINE EQUATIONS: PROGRESS AND PROBLEMS” 的綜述裡對數值計算丟番圖方程的解寫了一些相當中肯的意見:

Progress in mathematics usually means proven results; but there are cases where even a well justified conjecture throws new light on the structure of the subject。 (For similar reasons, well motivated computations can be helpful; but computations

not based on a deep feeling for the structure

of the subject have generally

turned out to be a waste of time

。)

文章明確表示:如果對相應的丟番圖方程的結構沒有足夠的瞭解,那麼計算很多時候都是徒勞無功。為什麼這麼說呢?

1)

三個整數的立方和

。怎麼樣找到三個整數(三個整數不必符號相同)的立方和使之等於給定的整數a呢?利用同餘關係很容易證明如果a除以9餘4或5,那麼無解。那麼剩下的整數呢?下面這個例子屬於Lyons大學的Sander G。 Huisman(

http://

arxiv。org/abs/1604。0774

6

)。

丟番圖方程

x^3+y^3+z^3=74

的最小解是

(66229832190556, 283450105697727,-284650292555885)

看到這個問題首先想到編個迴圈求解的人可以想象一下跑

10^{20}

個以上迴圈,並且計算的數字平均在

10^{40}

左右的感受。

2)

Congruent Number

(所謂的同餘數,其實和同餘式並沒有非常直接的關係)找一個有理數d, 使得d-a, d, d+a都是有理數的平方。其中a是一個給定的正整數。這個問題的另一個形式是找一個三邊長都是有理數的直角三角形,使得它的面積等於給定的正整數a。

Fermat的無窮遞降法成功地幫他否決了a=1時解的存在。對於某些整數a,找到相應的等差數列或直角三角形是比較容易的,譬如說a=6。 a=5就困難一些。對於某些a,找到解比證明解存在要困難的多。最出名的例子是a=157的情況。找到解的第一人是Don Zagier。 他找到的解是:

d=\frac{a^2}{b^2}
.

a=224403517704336969924557513090674863160948472041

b=2\times 8912332268928859588025535178967163570016480830

分子和分母都是天文數字!

印證Peter Swinnerton-Dyer觀點的例子數不勝數,更多有趣的例子可以參見

https://www。

zhihu。com/question/3716

4066/answer/71589759

————————————————————————————————————————————————————————————-

數學史上不缺乏這樣的例子:重要的理論或是解決問題的思路幾乎同時被幾個人發現,例如Poincare與Klein在19世紀80年代在模形式方面的競爭。Euler猜想的解決也不例外。解決問題的關鍵幾乎同時由三個人獲得:Max Planck研究所的Don Zagier, Harvard的Noam Elkies和ASU的 Andrew Bremner。 Don Zagier在文章裡回憶了自己當年的發現:

1986年下半年Don Zagier本人在Berkeley的數學科學研究中心作了一次關於丟番圖方程的講座。講座後有一位姓de Vogelaere的人詢問Zagier是否知道Euler的猜想,並且和Zagier分享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de Vogelaere的出發點是下面這個代數等式:

(m^2+mn+n^2)^4=(mn)^4+((m+n)n)^4+(m(m+n)(m^2+mn+2n^2))^2

Zagier本人只說這是1895年由Escott發現的等式。但是看過Elkies本人的文章後,我個人的猜測是:de Vogelaere本人看過L。 E。 Dickson的名著History of the Theory of Numbers。 上面的等式出現在這本書第二卷第658頁。等式的發現者E。 B。 Escott大概是Umich的一位教授, 該等式發表在1899年的一本雜誌上。如果Dickson不記載這個等式,大概它就會永遠被人遺忘。

de Vogelaere注意到,等式裡只有等號右邊的最後一項形式上不是四次方數。問題在於,能不能找到一組整數m,n, 使得

m(m+n)(m^2+mn+2n^2)

是非零的平方數呢?答案是不能。這是可以由橢圓曲線的相關理論推出的結論。不過de Vogelaere找到的等式不止上面那一個,他找到的一族等式可以這樣表示:

z,x,y

均為關於變數

u,v

有理係數二次齊次多項式

t

是關於變數

u,v

的有理係數四次齊次多項式。它們滿足關係

z^4-x^4-y^4=t^2.

de Volgaere本人的問題是:

1) 有沒有系統生成關於u,v的有理係數多項式z, x, y的方法?

2) 如果能找到這樣的多項式z, x, y, 能否找到整數u, v使得t是不為0的平方數?

z,x,y

均為關於變數

u,v

的有理係數二次齊次多項式]這個條件暗示了z,x,y之間存在一些關係。利用消去法,不難得到,

x,y,z

滿足

Q(x,y,z)=0

, Q是關於x, y, z的二次有理係數齊次多項式。反過來,給定一個二次有理係數齊次多項式Q(x,y,z),不一定能找到

有理係數

二次齊次多項式x(u,v), y(u,v), z(u,v)使得Q(x,y,z)=0。 但是隻要Q(x,y,z)=0所表示的二次曲線上有一個有理點,我們就可以用與球極投影類似的方式,生成多項式x, y, z。

一個自然的問題是:如果

Q(x,y,z)=0

, 那麼

z^4-x^4-y^4=t^2

代表了什麼樣的含義呢?注意到t(u,v)的零點正對應

z^4=x^4+y^4

Q(x,y,z)=0

的交點,而且兩條曲線每一個交點都是二重的。這意味著,兩條曲線相切於四個點。我們再利用一次消去法,可以得到t(u,v)可以表示為x(u,v), y(u,v), z(u,v)的有理係數二次齊次多項式。記這個多項式為

P(x,y,z)

。由我們的推理,可以得到,只要

Q(x,y,z)=0

那麼可以找到二次(有理係數)多項式

P(x,y,z)

使得

z^4-x^4-y^4-P^2(x,y,z)=0

這個事實說明什麼呢?說明

z^4-x^4-y^4-P^2(x,y,z)

可以分解為Q(x,y,z)和另一個有理係數二次齊次多項式R(x,y,z)的乘積。也就是

z^4-x^4-y^4=P^2-QR

Zagier注意到,等式右面可以看做是二次型

Qs^2+2Pst+Rt^2

的判別式。做一個線性變換s‘=as+bt, t’=cs+dt,ad-bc=1(a,b,c,d全是整數), 那麼得到關於s‘,t’的二次型判別式並不發生變化。不過新的二次型的係數P‘, Q’, R‘是P,Q,R的線性組合。這是Gauss已經玩的很熟練的技巧。借用這個古老的技巧,我們就可以得到一族多項式P,Q,R,從而回答了de Vogelaere的第一個問題。

Remark 1

。 不難得到Escott等式對應的P, Q, R分別為

P=z^2-(x-y)^2

Q=x^2+y^2-xy+xz-yz

R=2(x^2+y^2-xy-xz+yz)

文章的插圖對應的就是由這一組P, Q, R生成的曲線Q’=0與

z^4=x^4+y^4

對應的代數曲線的圖形。可見兩條曲線切於兩個實點,還有兩個切點是虛的。

Remark 2

。 Andrew Bremner的方法有點詭異。

z^4-x^4-y^4=t^2

可以恆等變換為

2(z^2+x^2)(z^2+y^2)=(z^2+x^2+y^2)^2+t^2

這個等式存在的一個充分條件是

\theta(x+iz)(y+iz)=t+i(x^2+y^2+z^2), \theta\in\mathbb{Q}(i), \vert \theta\vert=2

分開實部虛部,消去x,y,z中的變數,也可以得到t為某兩個變數u,v的四次齊次函式。這樣就抵達了de Vogelaere的第二個問題。但是Andrew Bremner本人並沒在這個問題上繼續深鑽下去。

Remark 3.

Zagier用線性變換構造出的一族

x(u,v),y(u,v),z(u,v)

覆蓋了

z^4-x^4-y^4=t^2

上的每一個整點。這可以保證

z^4-x^4-y^4=t^2

的每一個整數解都可以由這組構造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