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看了紀錄片《地球脈動2》的第一集,看極端生態環境下動物的生存之道,歎為觀止,不勝唏噓。

我是很愛看動物世界之類的節目的,因為動物世界裡,會把人類社會後天偽飾的很多東西剝去,留下赤祼祼的本真,讓文明中昏昏然的我們一窺生命原初的真相。

在整個生態系統的任何角落,我們都能看見四個字“適者生存”。動物是這樣,人類也是這樣。萬物都依循同樣的規則,在這個奇幻又庸常的世界裡演繹著萬千的故事。萬類霜天競自由,生存的殘酷與溫情,如此並行不悖。

人類社會中,我們後天創設了許多觀念,來糾正影響我們自然的行為,讓人類的社會效能更好的運轉,實現更深的合作。

在自然競爭的卷軸中,我們發現所有非社會性的生物,其行為都是絕對利己的,一切行為,都談不上道德與否,因為單個個體無道德。非社會性的生物,其同類並非同伴,彼此之間並無道德之需要。因為他們的一切,都是靠自己打拼。即使求偶生殖行為,也多是一錘子買賣,交配完事各奔東西,甚至會吃掉配偶。

而那些需要配偶雙方合作共同養育後代的生物,我們發現它們身上具備了少量的社會性。因為它們要和同類發生合作關係。家庭是社會性的基石,是生物形成群體的第一塊石頭。在企鵝的世界裡,我們看到它們群居在一起,但除了家庭內部,彼此並不提供幫助。它們聚集在一起的原因,可能是適合其生存的聚居地很小,很容易透過自然選擇,不斷放大在此繁衍的優勢,形成了企鵝島上百萬只的規模。也許當初別的地方也有企鵝,但另的地方的企鵝沒有這麼好的生存條件都死光或者遷徒了。而這塊地方,族群越大,越容易獲得配偶,越容易獲取安全,而四周又是取之不盡的食物,縱然每天都要面對被海浪拍死的高風險,但大機率繁衍生存下來的高收益又抵消了這個風險。

而在進一步社會化的動物族群裡,如狼群,其內部不但是家庭的聯合,更是團隊的協作狩獵模式。在這樣的模式裡,就可能會誕生等級制度,因為沒有指揮,就無法發揮團隊的優勢。據說螞蟻蜜蜂的社會其實是民主制度,因為每個決策都是大家共同作出的。看似高高在上的蟻王蜂王,其實不過是整個團隊的生育機器,其享有的所有待遇,是作為生育機器來享受到的,而並沒有發號施令,指揮團隊的能力和意願。

動物一旦組成家庭,就至少面臨著配偶之間的協作。這個時候,絕對利己的原則就行不通了。大家就要在為了自己能生存、能繁衍的本能目標,進化出一套相對互利的合作原則。當然,繁衍本身就是生物最主要的生存目標,為了繁衍犧牲一些個體的短期利益,是符合生物個體的整體和長遠利益的。

2、

當動物形成大規模實質性的社群時,比如猴群,比如人類,其身上的自然屬性,就要受到社群中其他個體的制約。在這種社群互動博弈過程中,人的社會性就產生。人再也無法隨心所欲的只為自己的感受而行動,而必須考慮到對別人的影響。因為你的絕對利己的行為,最終會影響到你在社群中的地位與角色,從而損害到你的利益,影響到你的感受。

所以人的合作性,其本質還是基於自私性的。作為一種社會性動物,我們已經形成了鄙視自私的觀念,但自私這種東西,本來就是生命誕生之初就有的,無自私,無生存。社會性生物為了彼此更好的生存,傾向於向每個成員洗腦和教化,增加其合作性,減少其自私性。

在自私和合作策略的組合運用下,人類的行為呈現出千資百態的景象。比如有些人,一直大公無私比如雷鋒,結果成了老子的話,不爭而爭,成其大私;比如有些人,一會兒大公無私,一會兒自私透頂,這些人的大公無私就是假扮的,是為了得到大公無私帶來的利益而做的一種偽裝,至於絕對自私的人,不容於這個社會,很快就被淘汰了。大部分人屬於第二種人,其實是自私的,但為了獲得社會性的合作利益,要學習遵從一些利人利己的新規則。小孩子一生下來都是自私的,只顧自己感受的,但在群體的教化當中,他們會發現只有照顧別人的感受,自己的感受才會更好。這就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但歸根結底,是使用這些策略的個體為了實現自私的利益所採用的不同組合,最終仍要回到題首那句話:適者生存。所有的變形,都是為了生存、繁衍目標的最大化。

當然,人類意識的發展,讓人生出了對本能的有限反動力量,所以人可以反本能,可以丁克,可以節慾。可這也造成了洗腦的可能性,即在本能作業系統之外,再灌輸一些利於灌輸者的觀念來控制人的行為。

有些人具有反社會的人格,如果這是基因決定的話,那證明反社會的人格也能做到“適者生存”,即這樣的人格可以存活傳遞下來,比如透過強姦。但這樣的人,在社會中生存的空間必然會很小。所以我想反社會的人格,大多數時候是後天教化不利的結果,沒有在成長的過程中學會將自己的自私性和社會性合為一體,反而形成了對抗、排斥的心理反射。

3、

一般來講,每個人都根據現實條件的變化,來調整自己的行為,試圖謀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長短期利益也會根據機率權衡)。人進化出來頭腦的複雜性,可以調節自己當下的行為,不採取絕對自私的策略,而是儘可能利於群體協作的策略來作為一個整體得到更大的利益。個體的自利之道,反而變成了展示合作性,獲取在群體中更高的位置,這就是社會性動物的博弈策略。但因為整體個體利益並不總是一致,就形成了自私性和社會性的對抗,我們就看到了表裡不一兩張皮的普遍景象。

其實明白了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私利,但合作共贏是我們人類這種生物保證自己私利最大化的種族生存策略。市場經濟之所以成為人類歷史上最佳的經濟制度,就是因為兼顧了人的自私性和合作效益,達到了人人為自己,人人利大家的理想化目標。如果我們光明正大的承認人具有自私性,也光明正大的承認人們是要在利己的基礎上進行合作共贏,反而是對人類這種生物最好的結果,脫離這個前提的所有制度,都不是實事求是。不管是宣揚大公無私,還是絕對自私,都是偏狹的,也可能是別有用心的。

同時,因為個體利益之間的不同,人類的內部,因自私策略和合作策略的交織,發展出了許多理念,而所有理念的背後,都站著一個群體的利益。自私與合作,鬥爭與和諧,永遠同時存在。人類社會既不可能存在絕對的人人自私,也不能存在絕對的人人無私。只要人類社會存在一天,就證明了合作性、社會性依然有效,但合作下面的自私自利,勾心鬥角,也會永遠存在。而文明,就是儘量消彌人類內部的慘烈博殺,凝成共識,增加社會性,提倡合作,提倡利人,來實現人類的整體躍遷。現在有網友老是反對別人聖母,真是戾氣太重。人類社會從來不缺乏叢林,聖母永遠是稀缺的,還不保護一下?聖母帶領人類上升,擴大人類社會中社會性、合作的一面。當然,聖母很多時候脫離社會實際,可能做一些農夫與蛇,養虎為患的事情,但這並不影響這樣的想法其中真善美的價值。當然,如果能經過深入思考,在充分經歷人性惡之後,仍然對人類滿懷悲憫,那就是真的聖人了。如果是被洗腦之後形成的天真看法,在經歷現實之後,觀念就很容易反轉。

4、

就個人來說,因為運氣、能力、見識的不同,人採取行動來獲得自認為的最大利益,其結果常出現偏差。這兒的自身利益,指物質利益和人的調控系統的感覺利益,精神利益本質是感覺利益而非單純的理念。透過洗腦、調教,人可能會對自身利益發生感覺偏差,比如恐怖分子為了不存在的72個處女激發的多重感覺利益丟掉活下去這個最大真實利益。人追求的利益包括得到快感和避免痛苦。

我們這種生物,主要是被感覺系統操控的。我們和自然界的其他生物一樣,都是趨利避害的,而這個利與害的標準,就是我們的感覺。

人生在世,根本上是求得一個感覺好。而要感覺好,不過是慾望與實現慾望的平衡。人的慾望可以很多,但因為實現慾望要付出很多時間精力,所以慾望太多,很容易不堪重負帶來負面感覺。所以在求得好感覺這個總目標的調節下,人通常會有意識節制自己的慾望,透過付出與得到之間的平衡,得到一種好感覺的平衡。

有很多人覺得別人不上進,其實誰也不傻。在得到好感覺這件事上,每個人都具有天生的智慧。

比如貧困村的村民,他們為什麼不拼命幹呢?只要多出去打份工,每年不就多賺個千把上萬嗎?其實是因為在打工得到的收益,不足以彌補他們在打工中感受到的痛苦。所以一到冬天,這些窮人就聚在一起打打麻將,嘮嘮嗑,曬曬太陽,覺得自己爽的很。

如果真要餓死了,那種痛苦就會逼得他們忍受打工帶來的痛苦了。

而不是貧困戶的你,也沒有高到哪裡去。你只是在社會結構中,僥倖投胎成功,佔據了一個較好的社會位置,可以像貧困戶付出的辛苦一致情況下,得到更多的回報。如果去考察你和他們所付出的辛苦,我想是差不多的。

當然,我們在現實中還見過一種奮鬥逼,他們幾乎從不注重現在的享受,而是拼命的努力。像這樣的人,我們華人較多,外國人是不太理解的,放著星期天不過華人餐館照常營業。其實這是一個慾望和恐懼的等式。奮鬥者們,他們的慾望被極大的激發出來,特別恐懼某些失去的感覺,他們不奮鬥不自虐的話,這種感覺會逼的他們發狂。他人的行為一定是經過權衡後實現了自身感覺利益的最大化。沒有耐心學習的人,一定是覺得學習的回報沒有痛苦大,但不學習就捱打被歧視,他就會選擇學習。不願意工作的人,一定是還沒有到了不工作就沒飯吃的地步。我們中國人的文化傳統裡,將這種不學習、不努力帶來的可怕感覺一代代傳遞了下來,提高了華人工作的拼搏的整體下限。而我們的千年以來的統治者,也特別善於激發人們這種深刻的恐懼,現在又用消費主義極大的提高了人們慾望的上限。慾望被激發,恐懼被提高,你不拼命的話,自己會有多難受呢?

我們每個人,都要算平這筆賬。如果是我的話,就不會竭澤而漁。不妨把慾望放低一點,承認自己能力有限,承認自己時間精力有限,承認做每個選擇帶來的巨大機會成本,然後在平時生活中,可以少一些功利心,不那麼急功近利,放自己一馬,在求得基本生存之後,注意力放在提升自我、享受生活上,慾望看破,安寧從容,感覺好,自然願意好好活著。

這就是我關於自私、社會性、感覺利益導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