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景別的劃分

在正式內容開始之前有一些基礎知識作為鋪墊,這些知識會與之後的內容緊密相關,所以就算您對這些基礎知識有一定了解,為不影響之後閱讀的順利,也推薦您按順序觀看。

景別問題涉及到諸多行業,是最基本的理論概念,一般是指由於攝影機與被攝目標的距離不同,而造成被攝體在螢幕中所呈現出的範圍大小的區別。也可以精確解釋為以被攝空間內所能成像的成年人身體為標準尺度的,被攝主體處平面銀幕位置及佔比關係的稱謂界定。

但關於景別問題,說法不一,仍沒有統一出唯一的解釋。我查閱了圖書館中所有涉及景別的資料,但沒有找到能充分證明關於景別劃分規定的權威性論述。所以我只能將幾種比較主流的、社會認可度較高的景別劃分規定列出來,再加上一些我的理解,供大家參考。

A類景別

(圖1。1)

遠景

(Extreme long shot):充分展示被攝體所處環境;

全景

(Full Shot):容納人體的全部和周圍背景;

中景

(Medium shot):容納人體膝部以上;

近景

(Close Shot):容納人體胸部以上;

特寫

(Close-up):容納人體肩部以上。

【馬賽克】電影鏡頭設計001——景別

圖1。1

B類景別

(圖1。2)

大遠景

(Extreme long shot):充分展示被攝體所處環境;

遠景

(long shot):被攝體縱佔所處環境一部分;

全景

(Full Shot):在銀幕內包含人物全身的鏡頭;

中全景

(Medium Full Shot):以膝蓋為下邊界,頭頂上或留一定空間為上邊界;

牛仔景別

(Cowboy Shot):以膝蓋略上,大腿中部,能完全展示牛仔掛槍的位置為下邊界,頭頂上或留一定空間為上邊界;

中景鏡頭

(Medium Shot):以腰臀間為下邊界,頭頂上或留一定空間為上邊界;

中近景

(Medium Close Shot):以腰部為下邊界,頭頂上或留一定空間為上邊界;

近景

(Close Shot):以胸部為下邊界,頭頂上或留一定空間為上邊界;

寬泛特寫

(Wide Close-up):通常以腋下至肩膀為下邊界,頭頂為上邊界;

全景特寫/詳細特寫

(Full Close-up)通常以肩膀上部為下邊界,眼睛保持在畫面上方2/3處,額頭至頭頂為上邊界;

中等特寫

(Medium Close Shot):通常以下巴略靠上為下邊界,額頭為上邊界;

極致特寫

(Extreme Close Shot):通常展示區域性。

【馬賽克】電影鏡頭設計001——景別

圖1。2

C類景別

(圖1。3)

大遠景

(Extreme Long Shot):展示外部大環境;

全遠景

(Very Long Shot) :比大遠景稍窄,能看清人物;

遠景/廣角

(Long Shot / Wide Shot ):類似全景,但視角更廣;

中遠景

(Medium Long Shot):類似牛仔鏡頭;

中景

(Medium Shot):以腰部為下邊界,頭頂上並留一定空間為上邊界;

中近景

(Medium Close-up):類似近景,大致位於襯衫的從上至下的第二顆紐扣為下邊界,因此也被稱為“Waist Hot”;

特寫

(Close-up):畫面的上邊界經常切到被攝主體的頭髮,下邊界範圍在下巴與肩膀之間。因此也叫頭像鏡頭(Head Shot);

大特寫

(Big Close-up):展示面部為主;

極特寫

(Extreme Close-up):展示區域性特徵。

【馬賽克】電影鏡頭設計001——景別

圖1。3

A類景別在國內應用居多,劃分較為自由,有彈性空間。

B類景別在好萊塢較為常用,劃分更精準,利於提升工作效率。

C類景別在圖片攝影中多使用,但稱謂存在較大爭議,容易被混用。

景別劃分方法難以計數,許多概念也是含混不清,但這並不影響創作者在景別上的運用,一般都能心領神會。上面三類景別劃分方法,是我參考了眾多景別劃分型別後,總結出的最為常見、最受認可的景別劃分規範,並根據專業書籍及刊物中對於景別劃分的描述進行比較後,總結出較為統一的解釋論述。考慮到不同外文圖書文獻在翻譯上可能存在出入,故此在我統一理解後,又進行了重新的描述,力求解釋的準確與完整。另外,關於豎構圖電影的景別問題,現今較為罕見,只在網上找了一篇相關文章共大家瞭解。

景別的劃分大體上都是以人為依據的。當畫面沒有人作為參照時,我一般解釋為是以被攝目標所在的焦平面為基準放置一個虛擬人物

(圖1。4)

,以此決定景別型別。

【馬賽克】電影鏡頭設計001——景別

圖1。4

若一個畫面記憶體在兩個或多個人物時,若景深較淺,我會以景深內的那個人作為參照樣本。例如電影《畢業生》的一個變焦點鏡頭中

(圖1。5;圖1。6)

,焦點在前面女孩臉上時,我們可以將這個鏡頭視為A型別中的特寫。當焦點轉到後面女孩母親臉上時,我們又可以將這個鏡頭視為A型別中的近景鏡頭。

【馬賽克】電影鏡頭設計001——景別

圖1。5

【馬賽克】電影鏡頭設計001——景別

圖1。6

若一個深焦鏡頭中的畫面記憶體在兩個或或多個人物,這時就很難劃分景別。因此我採用的是自創的兩套景別定義方法——相對景別法和獨立景別法,來確定畫面的景別。

相對景別法就是選取景深中最靠近鏡頭的人物為衡量標準。

獨立景別法就是選區景深中獨立景框記憶體在的人物為衡量標準。

以電影《公民凱恩》中的片段

(圖1。7)

為例,採用相對景深法,最靠近鏡頭的女人成為了參照人物,畫面可以認為是近景。採用絕對景深法,處於獨立景框的是窗外玩耍的孩子,孩子成為了參照人物,那整體畫面可以認為是遠景。

【馬賽克】電影鏡頭設計001——景別

圖1。7

當然,也會存在例外。像電影《鐵皮鼓》中的這個鏡頭

(圖1。8)

,在分裂空間的鏡子中出現了畫面空間之外的人物。雖然鏡子也可以當作景框,但鏡中人物不能算作景別的參考物件,因為鏡中展現的內容是和拍攝方向不存在能夠準確對應的空間關係。因此很多電影中出現映象時都會普遍產生特殊含義。

【馬賽克】電影鏡頭設計001——景別

圖1。8

2. 選擇什麼樣的景別?

選擇拿哪個尺寸拍攝,一般根據人物的定位而言的。我們一般把離主體越遠,展示環境範圍越大的稱為大景別,反之稱為小景別。沒有嚴格的界限,都是視實際情況相對而言的。

當一個陌生人物出場時,如果一上來就使用小景別,會讓觀眾感到困惑

(圖片1。9)

。一般陌生人出場時會先用全景,然後是中景,近景。當表現人物的個性與感受時,可以用小景別,離人物更近些;若人物只是個配角,景別可以相對比主角鬆一些。想要表現人物的孤獨,可以用大景別,多展示些周圍環境

(圖片1。10)

。如果是想展示大環境或展示空間內的位置關係,應使用遠景或大遠景。關於景別的採用,之後的內容會逐漸去講清楚。最後注意,在大多數時候,應避免畫框邊緣停在在人體關節處及膝蓋以下的部分,除非是想要表現不穩定或特殊含義。

(圖片1。11)

【馬賽克】電影鏡頭設計001——景別

圖1。9;圖1。10;圖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