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們在論文寫作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掌握不好重點,有一種無從下手的感覺”、“內容不完整、文章框架搭不起來”、“不知道順序是怎樣的,該談論的內容沒談論到”······由於這樣那樣的原因,導致花費了很大力氣,結果卻不理想。那麼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從比較大的幾個方面來講一講寫一篇實證論文需要注意的內容,以及需要做怎樣的準備。

概括來講同學們遇到的問題,主要有四種情況:

一是沒有觀點,無法做到目標明確、重點突出。

二是搭不起論文框架,內容散亂堆砌。

三是想要著手之後,搞不清楚先做什麼後做什麼。

四是對寫論文考慮不夠全面,文章內容上有缺失,搞不清楚一篇文章到底應該包括哪些部分。

一般來講,除去需要過程中具體去解決的模型、變數與指標、估計方法等一些細節問題,如果同學們能夠先把上面說到的四個大的問題搞清楚了,那這篇文章也能夠八九不離十了。那麼針對上述四個問題,我們分別具體來講。

一、明確論文觀點

我們都知道寫一篇文章,最重要的是要有觀點,它是一篇文章的核心,所有的準備工作都是圍繞這個核心展開,提出和檢驗都需要針對這個觀點,並對其進行論證。前人的觀點、自己的觀點都是知識譜系中的一部分。

那麼,什麼是觀點?

從“問題”上來講,觀點就是針對“某個問題”所給出的正面回答,它是對某個領域、某個問題在認識上的推進。

從“命題”來看,結論是根據分析結果對命題或假說進行檢驗,然後經過論證得出的。可以說,結論是現階段可以接受的命題。

觀點有兩個特點:

一是問題導向性

,即觀點都是針對問題的。什麼是問題?問題是理論預期與事實現狀的差距。從這個角度來看,

觀點要能針對這個“差距”提出具體的判斷和看法。二是針對性

,即觀點都是針對已有認識而存在。在這個方面,既要搞清楚別人的問題和命題,也要搞清楚自己的問題和命題。

所以在一篇實證論文準備階段,首先需要下力的地方就是把與觀點有關的內容講清楚:第一個與觀點有關的是

問題;

第二個是

命題;

第三個是

如何檢驗命題,並給出檢驗結果及相關推斷;

第四個是

討論

觀點是開放性的,要將觀點置於爭論的場景。也就說,在準備環節需要準備、檢查的方面至少包括:

①關注的問題是什麼?②針對這個問題,提出的新的命題或假說是什麼?③檢驗這個新命題的思路和方法是什麼?

目前看來,最需要準備做的工作就是把問題和命題提出來(因為最後得出的觀點,就是檢驗命題的結果),

而這是需要在文獻綜述環節完成的

。當然“打磨”和“雕琢”還有賴於閱讀、思考和檢驗的反覆迴圈。

具體而言,在論文寫作的準備環節,需要從觀點的四種形態來把握、檢查自己的前期準備工作,這四種形態依次是:

問題、命題、實證結果、討論

1、問題

新觀點都是因問題而起,觀點都是對某個困惑的解答。從問題這一形態來把握觀點,有兩點益處:一是觀點是有問題導向的,觀點直接指向“某個理論預期與事物現狀的差距”,它有針對性。二是觀點生長於認識分歧點,觀點是為了解釋、解決或改善認識分歧點或不滿意而存在的,它有具體性。從這個角度來看,研究者首先應從問題的角度來審視自己的觀點,所支援的觀點對應的問題是什麼,這個問題內在的分歧點是什麼?我們平常所講的找準問題,其實講的就是能不能找準這個差距和分歧點。因此,把握觀點的第一個關鍵點就是明瞭其問題針對性,作者在這一點上要將自己觀點與分歧點的聯絡勾勒和顯示出來。顯然,從文獻入手來梳理和歸納已有研究的認識及分歧是必要的,也是基礎性的。

2、命題

命題是研究者提出的針對於問題(或差距、分歧點、不滿意)的另一種不同的猜想。個人認為,從命題這一形態來把握觀點,才真正給問題的認識和解決注入了研究者自己的理念和血液。可以說,命題是研究者對問題或分歧點給出的正面解答。問題與命題的顯著區別是:問題呈現出來的是差距和分歧,而命題給出了針對差距和分歧的具體解。一些初學者搞不定的地方就是,問題部分找不準差距和分歧點,命題部分提不出具體的猜想式回答。簡言之,命題是“實”的,而不是“空”的。對研究者而言,觀點從問題到命題,是驚人的一跳。把握觀點的第二個關鍵點就是針對某個分歧點提出新的理論性猜想,其難點是選準理論或提出新的理論視角。同樣,透過文獻綜述工作,有助於形成這種猜想,實現這驚人一跳,即找到改善不滿意的可能方向。

3、實證結果

從實證結果來看,觀點是檢驗後、暫時接受的命題。計量模型、資料、變數和迴歸這些忙活了半天,目的就是為了檢驗,就是試圖從實證角度檢驗所提出的命題或假說。實證結果至少在兩個方面有助於觀點的成立:第一,它是經驗性,它是基於反映現實世界的資料的。第二,它從一個方面(如統計意義上)暫時接受了新命題,它是具體的,至少在統計意義上排除“不顯著”的可能性。也就是說,實證結果是支援觀點進而論證觀點的一個有效路徑。如果新命題階段是觀點的出生階段,那麼,到了實證結果階段,才算是把觀點“坐實”了。從這個角度來說,經常沒事多用軟體跑跑資料、看看結果是必要的。實證結果階段是從資料、經驗、統計等意義上支援了新的命題。因此,把握觀點的第三個關鍵點就是儘可能更加全面地蒐集支援新命題的經驗證據。

4、討論

觀點的第四種存在形態是說它處於討論階段。這個討論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指在該研究的內部,既要探討基於資料實證結果的其他可能性競爭性解釋,還要從文獻、資料檢驗(包括穩健性檢驗)和資料變數等方面全面統籌這些工作的匹配性和合理性。第二層意思是指該研究的外部,有必要將該研究的內容、結果及結論拿出來和其他人(如老師和同學)交流、探討,注重觀點的可溝通性,看看別人從經驗上是否可以理解和接受該研究所提出的觀點。因此,把握觀點的第四個關鍵點,就是要從競爭性的角度審視自己的觀點,同時對那些“損害”新命題的負面證據和可能給出合理解釋。

在準備寫一篇實證文章過程中,要隨時隨地把觀點的四種形態拎出來,審視一下自己所做的準備和工作,問一下自己準備是否充分。

二、構建論文框架

搭架子的目的就是論證觀點,在實證論文中就是提出並檢驗命題。在一篇文章中,觀點是論證出來。就實證論文而言,論證觀點的思路和過程是:提出問題和命題,然後實證檢驗,進而討論最後得出結論。搭架子首先要搞清楚一篇文章的目標和重點,一篇文章的目標是要推進某個領域或對某個事物的認識,而重點就是要提出和檢驗一個或多個命題。因此,搭架子就是要圍繞目標和重點展開。一般而言,搭架子包括三個部分:

提出問題、提出假說、構建研究設計。

相對而言,搭架子體現的是專業的研究能力了。

從觀點的四種形態來看,

問題階段是在文獻綜述下完成的

。接下來的三種形態,最為緊要的是命題階段和檢驗階段。其中,

命題階段,對應的是理論框架圖或分析框架圖

檢驗階段,對應的是研究設計圖

。從具體準備和行動的角度來講,還有一個

研究技術路線圖

,它要在具體研究部署上落實理論框架圖和研究設計圖裡面的考慮和想法。

構建論文框架要明白兩點:

一是架子上搭的東西是什麼,架子上搭的是命題。二是架子有哪幾類

。具體而言,搭架子的架子通常有三類:

①理論框架圖或分析框架圖。②研究設計圖。③研究技術路線圖

。對於每位研究者或者作者而言,都需要問一下自己:這三個架子:是什麼、有什麼用,怎麼來搭建。很多時候,儘管在文中沒有呈現出這三個圖,但在腦海裡還是應該有的。

第一、是什麼。

①分析框架圖或理論示意圖(相對而言,分析框架圖有些時候可以是概念性的,即沒有明確的理論直接對應),一般來講都是在講基於某個理論對某個事物或研究物件的行為邏輯的認識和理解,通常把這種行為邏輯用機理或機制來表示。其中,有三點需要重視:首先,這個圖瞄準的是針對某個具體研究物件的命題。可以這樣來講,理論示意圖或分析框架圖是對所考察問題或命題的理論猜想。其次,這個圖裡要有理論,只不過理論示意圖中的理論更加明確。本質是在講理論,選擇理論很重要。最後,所使用的工具是概念或變數,用它們之間的邏輯聯絡來闡釋作用機制。②研究設計圖體現的是藉助資料和模型檢驗命題的思路和方法。

也就是說,一個研究設計圖中至少要包括三個元素:第一個元素是待檢驗的命題(一個或多個);第二元素是檢驗命題的素材,如資料或案例等;第三個是檢驗命題的思路和方法。③研究技術路線圖是實施步驟,體現的是工作部署。技術路線圖的核心和基礎是研究設計,要體現出問題、命題以及對命題的檢驗。技術路線圖對瞄準研究目標的工作步驟進行分解,即技術路線圖要做到:其一是目標導向,所有的工作環節都要指向目標,都是為實現目標服務的,工作環節之間要有邏輯性和遞進性。其二是要體現整個研究工作的重點和難點,按重點分節或分塊,使得路線圖體現出階段性和層次性。

第二、有什麼用。

這三個圖對於把文章寫出來尤其是把觀點講明白、講清楚是十分重要的。它們起的作用是“指導”,指導作者如何展開具體的檢驗命題工作。具體而言:①理論框架圖的指導作用是,選出一個更適合的理論(或理論視角)來縮小分歧或改善不滿意,同時也藉助理論將命題的內在邏輯呈現和提煉出來,供計量分析進一步檢驗。②研究設計圖的指導作用是,將命題、計量模型、資料及變數與指標統籌起來考慮如何實施對命題的檢驗工作。③研究技術路線是在時間順序上,根據研究條件對研究設計進行部署和安排。因為不可能一口氣就能把所有工作都幹完,這就涉及一個工作步驟的問題。研究技術路線圖首先應該顯示的是將對命題檢驗的工作進行分解的考慮和部署。這個圖的作用:一是對研究工作分出節點來。二是對命題的分解,即一個核心命題可以分為幾個子命題。三是對單個命題的檢驗,要能體現出檢驗思路。

第三、怎麼搭。

當然,以上三個圖都要有一段文字來闡述圖中的內容及其關係,而不是一個光禿禿的圖,讓讀者自己來猜。此外,搭架子需要注意的是:(1)核心是命題及其檢驗。命題是焦點,它是觀點的主體和核心。上述三個圖都是關於問題的新命題或新假說展開的,也就是說,上述三個圖都是針對觀點的第二個形態即“命題”展開的。(2)提醒自己是否在思維上做到簡潔直觀。如果這三個圖在腦海裡還是比較亂,不清晰,甚至圖中的字數都很多,則需要完善。(3)查缺補漏,看看自己是否有遺漏,還缺什麼條件等。關於上述提及的這些需要注意點,都可以找一些範文來研讀、揣摩體會。

由搭架子想起的,還有兩個事情:一個是理論基準問題,另一個是研究工具和手段問題。從上面的闡述來看,在寫論文搭架子的過程中,可以發現,如果平時學習過程中不重視理論和方法的學習和積累,真的動手起來,就會捉襟見肘了——沒有理論基準,要畫個理論示意圖是困難的,沒有研究工具和手段,即使能提出一個好的命題,也無從下手。顯然,這兩點都是要在平時留意並下大功夫的。

三、行動順序

觀點和搭架子都要落實在行動上。寫文章有千頭萬緒,究竟從哪裡開始才算合理和高效的,又該如何一步一步有條不紊地進行呢?行動順序,可以分為

準備

寫作

兩個階段。

這兩個階段在行動順序上有四個要求:

第一、行動順序要符合認知理性。即思考、研究和寫作都是為了更好地提出猜想並對猜想進證偽。

第二、行動順序要符合實證檢驗的思路。文章最終的觀點起始於問題,途經問題、命題和檢驗,終於討論,準備和寫作過程都要對觀點的四個階段保持敏感性。

第三、行動順序要符合反覆檢驗的特點。實證研究是一個反覆乾的迴圈過程。

第四,行動順序要是在理論分析框架等三個圖的指導下進行的。

第一個階段是準備階段。

總的來看,

準備階段的工作思路是:提出問題——提出命題——初步檢驗——深入考察——得出結論。

如前所述,文章的核心是觀點,觀點的“前世今生”分別是問題、命題和實證結果。而一篇文章的問題和假說從哪裡來,主要是從文獻綜述來。那麼,工作的起點就是圍繞自己感興趣的一個領域進行閱讀,然後提出問題和命題(或假說),即主要依靠文獻綜述提出問題和命題。隨後,針對該命題,先用計量模型和軟體跑一下資料,這是第二步,即初步檢驗命題——用計量模型和軟體跑資料。如果估計結果差不多。根據文獻綜述和跑出來的實證結果,在腦海裡構思理論分析框架等三個圖,然後根據這三個圖開始思考和佈局研究設計,這是第三步,即統籌考慮文獻綜述、問題和命題、資料檢驗結果後,開始謀篇佈局。這是一個比較全面的整體性考慮。

第二個階段是寫作階段。

整個寫作可以分為六步:第一步,寫綜述,提出問題和命題;第二步:寫研究設計和實證分析部分;第三步,寫引言和結論部分,對綜述做修訂;第四步,審視全文,寫摘要;第五步,補充引用、註釋和參考文獻;第六步,聚焦觀點,全面修改完善。這六步是為了概括起來方便而已,當然仁者見仁了,各有各的寫作習慣。

第一、一切始於文獻綜述。文獻綜述很重要,它不僅有助於界定“差距”、揭示分歧點、提出新的猜想,而且還為實證檢驗環節的模型、變數、指標及估計方法輸送“炮彈”。顯然,如果沒有夯實文獻綜述工作的地基,則後續環節都很被動了。不要以為文獻綜述就是走過場,可以混過去。

第二、判斷一篇文章可以“進入”寫作環節的標準就是假說是否形成。這個形成有兩層意思:

一是針對差距和分歧點,提出了新的猜想,這個猜想是具體的,有理論針對性。二是這個新的猜想經過了資料和模型的初步檢驗

第三、寫一篇實證論文最容易忽視的環節就是

討論階段

。很多同學認為有了文獻綜述、實證分析就大功告成了,實則不然。同樣重要的是討論,它擔負的是排除競爭性假說的重任。

第四、整個行動是有反覆的,而不是單向流程,其中,有些環節,要反覆做。

四、內容完整

從內容完整性來看,一篇論文至少應包括“引言”等六部分,即使最後一部分裡包括的註釋等都是不可或缺的,都是這個“作品”應有的。接下來,我將講講文章結構及內容與觀點四個階段的關係。文章的目的是提出問題、進行實證檢驗最終得出結論。可以從觀點的四種型態來檢查內容的完整性。

下表給出了實證文章每一部分的具體位置和功能,可一一對應來看。

Sci.Fun | 實證論文寫作經驗分享

當腦海裡有了這樣的結構,大家對一篇實證文章的大致格式、具體作用和篇幅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數。對於初學者而言,總結出以上這些內容,其用意有這麼幾個:一、透過這些歸納和梳理,有助於大家先從形式上進行模仿、照貓畫虎。二、幫助其明白這些內容在文中所扮演的功能和位置。同時,初學者自己也應該找到一些自己感興趣的論文,揣摩與體會文中有關內容的好與不好;同時,對好的表述或呈現方式進行總結,以備己用。

希望小編這次的分享,能夠幫助大家在面對論文寫作的時候能夠做到頭腦清晰、心中有數,不至於手忙腳亂。在論文寫作的過程中一定是需要反覆進行的,需要有耐心以及能夠好好琢磨的積極態度。如果大家對本文章還有什麼疑問或想法,歡迎在評論區進行交流。

Sci.Fun | 實證論文寫作經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