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南國以南,乃工作滿三年的社畜一名,座標為樓價和居住空間皆屬地獄難度 MAX 的香港。與大部分本地青年一樣,我和家人同住,個人睡房僅約 4 平方米(約 43 呎),小,但能有個人空間已很幸運。去年因故需要重新改造睡房,我便嘗試把空間營造到切合目前的生活需求,集睡眠、工作及休憩於一身。我想透過此文分享把 4 平方米劃出一房三用的思路和方法、失敗與成功例子。

改造前三問:需求上的斷舍離

怎樣才稱得上一個理想的生活空間呢?越符合居住者的生活需求,越接近理想。可惜在空間匱乏的環境下,我便要思考某些需求是否合理而可行。套用斷舍離來看,我問自己:

為什麼一定要在如此狹小的空間塞下多個區域呢?

這些分割槽是出於需要還是想要?

實際是否可行?

空間改造實驗記:在 4 平米房間塞下睡眠、工作和休憩

誠然,雖然睡房僅僅 4 平方米(約 43 呎),但全屋實用面積達 400 多呎(具體忘了,無法轉換成平方米 ),客廳、飯廳、收納空間一應俱存,足夠全家使用。只要把書桌搬到房間外、坐在客廳打機閱讀,我根本毋須自尋煩惱。但出於三個原因,我想盡量留在房中:

一、工作需要

改造睡房期間,我從事傳媒業,上班和作息時間並不固定,有時下班回家已經很晚,偶爾亦需要通宵寫稿,如果我按照舊擺位工作的話,明顯會打擾家人休息。

二、私隱

畢竟是成年人了嘛。

三、對生活的掌控感

這種感覺不是單純的對私人空間和自由的渴望,更類似 Adulthood 的證明。大學畢業後的兩、三年是重要的過渡期,內地朋友都能透過異地生活、由零開始來鍛練獨立能力,小至每日選單、做不做運動,大到租金多少,從掌握細節來建立對生活的掌控感。不過很多香港青年很難這樣做,我覺得是錯失了一個鍛鍊機會。因此,對我而言,改造房間是一次摸索、實踐兼掌控生活的難得機會。

由此可見,讓這迷你空間做到一房三用,是想要多於需要的。

問題②先放到一旁,跳到思考③——可行性了。改造時我要面對一些侷限:面積小、預算低、時間少、不能鑽牆上釘、儘量運用原有傢俱(書檯、書櫃)、動手能力差。因此,一些常見方案例如訂造傢俬、牆面收納都無法使用,雖然變相提高了挑戰難度,卻亦是樂趣所在。同時,答案也自然浮現了:唯一的選擇便是使用大眾化傢俱來劃分房間,好在房間格局方正,十分實用,方便改造。

空間分割:上床下桌

空間改造實驗記:在 4 平米房間塞下睡眠、工作和休憩

睡房尺寸為 2* 2* 2。4 m。按照舊擺法,一張單人床已佔去一房間一半,再放一張書檯/衣櫃便已經塞滿了整個房間,根本不符合需求。

由此,思路已經明確之極:必須用高架床劃分上下兩層,否則根本無法騰出足夠的空間。重點在於要找出合適的高架床:由於房高僅 2。4 米,床架不能太高。不知幸運還是不幸,只有 IKEA 一款適合,高 179 cm,床底到地面 145 cm。我把床放在房間左側,算是滿足了基本要求,卻有兩個美中不足之處:一,床梯斜身、設於中間,破壞動線,十分礙位;二,上層的高度剛好足夠我坐起來,但是頭部位離天花板僅 3 隻手指的距離卻會導致灰塵大、空氣流通差、溼氣重的問題。好在睡眠區位於冷氣的小窗臺下方,為此,我購入安靜、顏值高、可調大小的無印風扇,放在小窗臺上,風扇一開,空氣流通和涼爽 get。以後也不再開冷氣,更有利於健康和環保吧。

空間改造實驗記:在 4 平米房間塞下睡眠、工作和休憩

下層空間:如何規劃工作和休息區?

搞定睡眠區之後,輪到下層空間了。為什麼②要排到這裡才解答呢?因為一開始我只是想有大片的下層空間,並沒有覺得工作和休憩一定要分開兩個區域。後暫是在下面三次嘗試中總結回來的。下文會列出每次改造的參考例子、過程和感想。

錯誤嘗試一:日式跪坐

參考例子:日式坐臥兩用空間

空間改造實驗記:在 4 平米房間塞下睡眠、工作和休憩

最初,本著省錢、靈活、懶得折騰的心態,我決定參考榻榻米的用法,能躺能坐,夠靈活。剛好把舊書櫃(W48×D30×H143cm)橫躺變成「多功能傢俱」——帶收納空間的 Floor desk,我就能在地毯上席地而坐,寫稿打機兩不誤,累時躺地休息或拉筋。

這本是一個美好的設想,現實卻是地毯不夠軟坐到屁股痛,(書櫃)工作臺缺乏伸腿空間迫使我前趴低頭打字,就算只是短短半小時都令我疲憊痠痛不已,很快便廢棄了此方案。

空間改造實驗記:在 4 平米房間塞下睡眠、工作和休憩

這裡我忽略了地板的硬度、自己不習慣坐地板,以及傢俬不能隨便變身 。

錯誤嘗試二:床下書桌

參考例子:IKEA 官方圖片

空間改造實驗記:在 4 平米房間塞下睡眠、工作和休憩

由是者,我必須使用一般書桌了,儘管心喜小型書桌(L100×W36×H74cm),但見舊書桌尺寸合適(L 105×W50×H75cm),狀況良好,省時慳錢,遂繼續服役。

宜家的官方圖片顯示這床架配有書桌,我也把書桌放到床底下,併購入電腦椅。這方案試用了約四個月吧,最初感覺還好,但隨著下半年辭職後多了時間在家,兩大問題暴露了:燈光不足與壓迫感太強。下層空間雖已有裝飾燈和書桌燈,但長時間的話還是自然光和房間大燈用得舒服;電腦螢幕亦會因過於接近和反射書桌燈而使眼睛難受。後者是主觀感受,坐久了總覺得頭頂有東西壓住,十分難受。歸根究底,兩者都是因為 145cm 高的床下空間適合兒童多於成年人吧。

空間改造實驗記:在 4 平米房間塞下睡眠、工作和休憩

此外,我又買了 MUJI 懶人沙發,方便靈活,隨手放便劃了休憩區出來;書櫃則迴歸豎立狀態。方案二期間它們都試過不斷挪位。

現時可行的方案三:窗邊書桌+床下休憩

參考例子:無,見「位」行事

再也無法忍受壓迫感下,我決定把書桌移到窗邊。

空間改造實驗記:在 4 平米房間塞下睡眠、工作和休憩

這是一個勉強夠位的方案。書桌右方與床梯動線有所重疊,抽屜全拉出來時卻又剛好不會碰到;牆、書桌、梯形成的「凹」位也剛好塞得下電腦椅;坐下來的前、上方有足夠的空間作伸展。接下來,我把工作區向左移以免椅子扶手和手臂撞到床梯,亦方便利用旁邊的窗臺作為延伸的儲物和工作區域。其實改造一開始有考慮過這做法,卻覺得書桌對著梯子奇怪又不方便而否決了,思考方案三時也抱有猶豫。

然而,實際感覺比預期中好,類似坐在人多的 Starbucks,有點擠但不礙事,而且專注起來我不會怎樣注意到旁邊的事物。最重要的是,頭頂的壓迫感消失了,光線空氣非常充裕,累了看窗外轉換心情,除了出入極度不便外,這書桌擺位滿足了我對工作區的所有要求。

空間改造實驗記:在 4 平米房間塞下睡眠、工作和休憩

懶人沙發則移到床底下,這回夠矮,自然不會侷促了,燈光亦較適合閱讀 iPad。至於提供收納功能的書櫃就必須要放在房外了,要不然房間會顯得過於逼仄。如是者,這 4 平方米的房間完成改造,成功容下睡眠、工作、休憩三大功能區域了!

空間改造實驗記:在 4 平米房間塞下睡眠、工作和休憩

結語

方案三使用了近四個月,感覺 so far so good,最重要的區域劃分和傢俱擺位可暫告一段落,但這空間還有很多改善之處。整個改造過程斷斷續續地維持了六至九個月,礙於資金和時間,思考方案都以實用為先,很遺憾暫無能力考慮風格美感。日後有機會訂造傢俱把功能、風格完全統一起來就好了。

正面來看,對於沒有建築背景和改造經驗的我來說,由零開始來摸索兼應用空間設計實在非常好玩又滿足。在眾多條件下,這方案是我摸索出來最好又最適合的解決之道了。人均居住面積逐漸縮小是現代都市的趨勢,希望內地不會惡化到香港如此變態的地步,但如何合理運用空間卻是任何時候、任何地點都用得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