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可能是受平時看的小說的影響,我一直挺喜歡哲學與藝術的,雖然我不大懂,但感興趣,總愛瞎捉摸。

去年五月份跟小田一塊去昊美術館看過一個展覽,是約瑟夫。博伊斯的個展,當時看的時候就一臉懵逼啊,完全看不懂這表達的什麼。

其中一個展品,是在一個小房間裡播放影片,影片裡博伊斯一個人在舞臺上來回踱步,嗷嗚的一直學著狼叫,牆壁上寫著“除了荒原狼,我不看美國的任何東西”。這是一個典型的行為藝術,但當時在不瞭解背景知識的情況下又完全看不懂,就一臉懵逼,這是什麼,我為什麼要來看這玩意。

當然,事後也沒去貶低藝術品,只能說,是我不懂,我太幼稚。現在看來,果然是我太幼稚。

然後昨天晚上在b站上看了一個影片,影片時長大概一個小時,我看了兩遍,看完時間已經是凌晨兩點左右來了,然後在床上躺著大概3點我才睡著。

是蘇杭ART釋出的一篇“從博伊斯到厲檳源-超人的誕生”,介紹了整體人類的技術背景,透過博伊斯和厲檳源講述了行為藝術。

看完我才覺得,哦~~ 之前看的展覽原來是這麼回事,是表達這個意思。平時瞎看、瞎捉摸總是沒錯,沒白看,這不就大概明白了嘛。

有興趣的可以去看一下原影片,講述的挺有意思。藝術這東西就是有意思,我覺得哲學呢,是一些人在思考、論證事物的本質、根源,讓我們不至於活得太過愚蠢,連我們為什麼要活著,事物的意義都不知道。而藝術呢,跟哲學家是一幫人,他們將思考得來的東西或者靈光乍現的東西透過某種方式演繹出來,引起大家的思考。

看來一些藝術還是需要去了解它的背後的東西的,不像平時聽得音樂什麼的,不管他要表達什麼,就關心自己在作品中感受到了什麼就好。

02

為什麼說,都是工具人呢。

我們從動物講起。

比如說魚,魚會游泳,我們能說魚掌握了一門技術叫做游泳嗎?不能,因為魚整個的身體構造,天生就是為游泳而生的,魚就代表著游泳。

比如說鳥,我們能說鳥掌握了一門技術叫做飛行嗎?不能,因為鳥的整個身體構造,就是為飛行而生的,鳥就代表著飛行。

再比如說獵豹,我們能說獵豹掌握了一門技術叫做快速奔跑嗎?也不能,獵豹的身體也是為快速奔跑而生的。

你看,從這個角度看動物的本質是什麼,就是掌握了一門技術的動物,一個動物,代表著一門技術,如果要在動物身上發展出一種新的技術,那就不是原本的動物了,而是一個全新的物種。你能想象不會游泳的魚,我們還會定義它是魚嗎,不會的。

你看,一個動物代表了一門技術。

03

動物和人有什麼不一樣呢,動物和技術是劃等號的,而人和技術(工具)是分開的,一個人可以掌握多門技術。

你學會了使用相機,你就是攝影師;你學會了程式語言,你就是程式設計師,你學會了開飛機,你就是飛行員,還可以會游泳,會上天,會入地。

同樣是是一個眼睛、一個鼻子,掌握了什麼技術,你就是什麼人。如果你什麼都不會,大機率大家會說你:什麼都不是。

之前的文章中我有用到一句話,一開始是從哪看來的我忘記了,不過記憶挺深的,這句話是:看起來是公司給你配了個電腦,其實是公司給電腦配了個人。

這句話讓人很難忘啊,讓人止不住去思考,我們為什麼要這麼做,平時的工作到底有什麼意義。

在以前,是人這個複雜的生物使用一個簡單的工具,在現在,技術越來越發達,越來越多的事情不需要人來做了,電腦可以完成的大部分事情。沒有人,電腦照樣可以工作,沒有電腦,事情就做不成了。

看人類的歷史,時代都是透過掌握了什麼技術來劃分的,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工業時期等,忍不住去想,技術是為人而生的?還是人為技術而生的?

雖然我們知道,技術是為人而服務的,但就是忍不住想啊,因為這個違和感太強了。沒有掌握技術,就沒工作,什麼技術都不會,就什麼也不是,技術可以需要人,人卻離不開技術。

我們都生活在這麼一個由技術構造的社會里,脫離了技術就沒辦法生存。

工具人!

04

我一直都挺喜歡哲學和藝術的,因為他們是脫離技術,更專注在思考,人,人是什麼,人與人的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一切事物的關係。更大的原因在於他們與眾不同,就很酷。

如果你學會了畫畫這門技術,我大機率會把你看成一個畫家,而不是藝術家。

如果你透過畫、音樂、電影或小說等載體表達一種思想,或者引發人思考,我會把你看成一個藝術家。

如果你學會一種講話的方式,我大機率會把你看成一個講師,而不是哲學家。

如果你透過講話表達了一種思想,或者引發人思考,我會把你看成哲學家。

我當初選擇產品經理的崗位,就是因為那時候我認為,這群人在用自己的思想創作一種東西,反饋到世界,是在思考。

矛盾點在於,大多數人的思考是不正確的,是不高效的,或者是無法達到目的的,所以領導不會採用你的思考的結果。

所以大家和我還是一個“線框仔”,只不過學會了畫原型、寫文件、溝通、接受資訊等這些技術而已。

這也是部分做產品經理的做了一段時間之後選擇了放棄的原因,因為發現自己和那些學會了程式語言、學會了畫畫、學會了使用相機的人沒有什麼不一樣,就不酷!

05

那麼去年五月份和小田去看的博伊斯的個展,到底在表達什麼呢?行為藝術家普遍在表達什麼?

博伊斯是行為藝術家裡的一個經典,他在二戰的時候參加了空軍,曾受傷降落在蘇聯領地被遊牧的韃靼人從飛機殘骸中救了出來,這些韃靼人是他本來要轟炸的農民。

看過電影《燃情歲月》的可能對一個片段還有印象,主角的親兄弟要去為從來沒有踏足過的德國去打仗,這讓大家不是很理解。

就像尤瓦爾。赫拉利的《人類簡史》中所描述的,人類自古以來都在講故事,人類社會都是因為講故事而演化至今的。

而從未踏足過德國的親兄弟要去為德國去打仗,就是因為故事。

被被要轟炸的農民所救的博伊斯,估計就是因為想通了這些。他開始脫離技術,專注於人,思考人與人、人與自然的,脫離技術,人的本質是什麼。

在二戰後在克萊沃向當地藝術家學習雕塑與繪畫藝術。

博伊斯最著名的一個作品就是《除了荒原狼,我不看美國的任何東西》。

這個作品中,人們把博伊斯運到美國的一個小房間,這中間博伊斯未踏足美國一步,全程蒙著眼睛,未接觸美國的任何東西。

在這個小房間裡,他全身裹著毛氈,與一直荒原狼共度了三天。他不知道在這三天裡與荒原狼之間會發生什麼,這誰都無法預料。

這個作品的精髓就在於,全程蒙著研究,只接觸荒原狼。

大家都知道,美國是一個純移民國家,在以前,美國這篇土地上就是一片荒原。

荒原狼便代表荒原,作品中重新來到美國這片荒原,迴歸到荒原。只專注在人,迴歸人的本質,避開現代的技術、現代的工具,這部作品才成立。

行為藝術家是彌足珍貴的,他們就是這麼一群人,他們真正的專注在人。思考與表達人的本質,人與人的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所有事物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