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皇室宗親為什麼多執掌大權而漢魏皇族幾乎沒有?匿名使用者2013-09-26 14:09:15

自問自答。

東漢以降,世家大族興起。以一姓為核心形成龐大的宗族勢力,其中的佼佼者往往延續六七百年。世家至隋唐逐漸衰落,唐末終於消失。

世家大族往往擁有一定的勢力,這種勢力表現在政治上就是漢末以來持續七八百年的貴族政治。而皇室為了平衡各種勢力,同時鞏固本族政權,就相應的以大量皇族出任地方大員,以期與外姓世家相抗衡,使政權存續。

至於皇族掌握權力是否會威脅到皇權,則就屬於本法的副作用了。劉宋文帝弟彭城王劉義康掌握中樞多年,後被廢黜,終為兄文帝悶殺。南齊蕭鸞以堂叔之尊顧命蕭昭業,最終廢殺蕭昭業蕭昭文兄弟而稱帝。以上,是兩個極端。

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皇室宗親為什麼多執掌大權而漢魏皇族幾乎沒有?匿名使用者2013-12-23 03:07:55

漢。。。

聽說過七王之亂麼。。。

壓制了幾代才壓制下去的啊。。。都怕了這茬了你還給我弄出來?

魏是學漢,雖然也用了些親戚,但不算多。時間也短,若是高平陵曹爽贏了,你覺得他就不會搶皇位?

到了西晉這裡,一看。。。魏這個被我搶了位置都沒兄弟來幫忙啊,還是找親兄弟幫忙好。

然後就來了一個八王之亂。。。更好玩,比之前還熱鬧得多,用親戚從此開始,到隋唐都遺患無窮。。。

不得不讚美印刷術和科舉制度

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皇室宗親為什麼多執掌大權而漢魏皇族幾乎沒有?李亞濟·怒風2014-08-21 02:29:55

古人一直在總結先輩興衰成敗的規律。西晉:曹魏沒有宗室助力,叫我給揀個漏。我可不能也被人這樣玩了。於是司馬懿臨終最後一句話:呵呵,凡我子孫不得出城掃墓。

東晉:藩王的削啊。

宋:士族的壓壓,不能太慣著他們了。靠誰壓他們,當然是我的哥們了。

於是,本時期內階段性最優解:士族居高位,寒人掌機要,皇子鎮強藩。

有沒有看出了什麼問題?後兩條都是對付第一條的,那宗室受到的制衡就少了,但比起西晉,這一制度還說的過去。

可能會有人疑惑為什麼不像明朝那樣搞科舉用寒士呢?

因為本時期教育不是人人有機會的,知識掌握在士族和皇族手裡。老百姓是難有讀書機會的。所以官員只能來自於皇、士、寒三族。寒族實力薄弱難堪重任。所以皇帝不得不重用親戚。

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皇室宗親為什麼多執掌大權而漢魏皇族幾乎沒有?ferry2016-08-04 17:28:54

漢朝採取抑制皇族勢力過度擴張的政策,主要是加強中央對地方及重要部門的控制,以鞏固皇權,這些基於以皇帝為中心的統治力量強大。而魏晉南北朝時期,皇帝力量漸衰,門閥貴族力量可以與皇權相抗,基本是士族與皇族共管天下,不得不依靠士族,但又不安,不得不依靠皇族,哪怕有前車之鑑。

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皇室宗親為什麼多執掌大權而漢魏皇族幾乎沒有?遊戲意2018-02-20 20:40:10

承繼大一統的秦漢文明。

北方出產有了必定的開展,江南經濟也得到開發。

因為各族公民的大融合。

中外文明的溝通。條件原因:⑴南邊相對安穩,戰亂較少;⑵一些統治者盡力清除弊政,開展出產;⑶很多北方人口南遷,帶去了足夠的勞作力,先進的出產技能、工具、以及優良品種;(最首要的)⑷江南自然條件優勝。

江南區域經濟得以開端開展,江南區域遭到北方移民帶來的科技影響,當地科技得以開展。科技文明為經濟開展供給技能支援。南邊輝煌就此敞開。

1。士族經濟和寺廟經濟的式微

2。北方公民很多南遷,為南邊添加了勞作力,並且也帶去了中原的先進出產工具和出產技能。南北方公民的一起勞作

3。北方人口南遷與南邊人口逐漸融和 經濟文明風俗的融合

江南經濟的開展

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得到進一步開發,社會經濟有了較大的開展。北方勞作公民不斷南遷,既供給了大批的勞作力,也帶去了先進的出產工具和出產技能。南北勞作公民彼此學習、辛勤勞作,是江南經濟開展和昌盛的重要原因。經濟開展首要體現在農業上,墾田面積日益增多,耕耘技能有很大改善,牛耕現已普遍推行,糞肥也在推行,單位面積產值新增,麥、菽等北方作物開端在江南種植。三吳區域的農業尤其興隆,水利工程的興建很受注重,如東晉在曲阿(今江蘇丹陽)修新豐塘,溉田8百餘頃;在吳興烏程(今浙江吳興)築荻塘,溉田千頃;在會稽句章(今浙江慈溪西南)修正漢代舊堰,溉田2千餘頃。南朝在烏程修吳興塘,溉田2千餘頃;修赤山塘(今江蘇句容縣西南),上接九源,下通秦淮。人們在河道樹立堰閘以操控水位,旱則敞開,引江水灌溉;澇則封閉,避免氾濫成災。又築堰圍湖,開墾出土壤肥美、產值很高的“湖田”。因而,三吳成了江南糧食的首要產區,“一歲或稔(豐盈),則數郡忘飢”(《宋書•孔季恭等傳》史臣語)。其次體現在手工業,冶鐵作坊如梅根冶(今安徽貴池縣)與冶唐(今湖北武昌),除武器外,多為出產工具和日子用具。技能也有顯著前進,創雜煉生鍒法,即把生、熟鐵稠濁鍛鍊,重複錘打,成為質量較純的鋼鐵,養蠶繅絲技能大見進步,豫章郡(治今江西南昌)蠶繭一年收成四五次,而永嘉郡(治今浙江溫州)一年收成八次。國家專門建立錦署,使絲織業逐漸開展起來。因為江南河流縱橫,為適應經濟、軍事的需求,造船業特別興隆,既能製作載重2萬斛(約2千噸)的大船,又能製作速度很快的艦隻。其他如制瓷、造紙、漆器等也都具有很高的水平。經濟的開展促進商業和城市的昌盛。都城建康(今江蘇南京)是最大的城市,南朝蕭梁時擁有140餘萬人口,成為各地農產業、手工業品的集散地,城內外的貿易市場10多個,交遊船舶不計其數。建康之外,又有成都、江陵、京口、襄陽、壽陽、番禺等地,也都是有名的商業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