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海量的文獻資訊我們往往會感覺無從下手,更不用提閱讀外文文獻了。但是閱讀外文文獻對於把握最新科研動態,擴充自己的知識是非常有必要的,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閱讀外文文獻的經驗,以供參考。

原文連結:

SCI從閱讀到寫作"硬核通關"指南在這裡!

1如何查詢外文文獻?

現在各大學圖書館裡的資料庫都比較全,即使不全也可以透過網路上多種手段獲取文獻了。所以說文獻的獲取不是問題,問題在於查什麼樣的文獻?

1)本領域核心期刊的文獻。

不同的研究方向有不同的核心期刊,這裡也不能一概唯IF論了。當然,首先你要了解所研究領域的核心期刊有哪些,這個就要靠學長、老闆或者網上戰友的互相幫助了。

2)本領域牛人或主要課題組的文獻

。每個領域內都有幾個領軍人物,他們所從事的方向往往代表目前的發展主流。因此,閱讀這些組裡的文獻就可以把握目前的研究重點。怎麼知道誰是“領軍人物”呢?

這裡提供兩個小方法:

第一,在ISI裡檢索本領域的文獻,利用refine功能找出論文數量較多的作者或課題組;另一個方法,先要了解本領域有哪些規模較大的國際會議,登陸會議主辦方的網站一般都能看到關於會議的invited speaker的名字,作為邀請報告的報告人一般就是了。

3)高引用次數的文章。

一般來說高引用次數(如果不是靠自引堆上去的話)文章都是比較經典的文章。多讀這樣的文章,體會作者對文章結構的把握和圖表分析的處理,相信可以從中領悟很多東西。

知道了查什麼樣的文獻後,那麼具體怎麼去查文獻?

1)透過關鍵詞、主題詞檢索:

關鍵詞、主題詞一定要選好,這樣,才能保證你所要的內容的全面。因為,換個主題詞,可以有新的內容出現。

2)透過檢索某個學者:

查SCI,知道了某個在這個領域有建樹的學者,找他近期發表的文章。

3)透過參考綜述檢索:

如果有與自己課題相關或有切入點的綜述,可以根據相應的參考文獻找到那些原始的研究論文。

4)注意文章的參考價值:

刊物的影響因子、文章的被引次數能反映文章的參考價值。但要注意引用這篇文章的其它文章是如何評價這篇文章的。

2如何整理外文文獻?

關於文獻的整理,很多時候大家下文獻都是很盲目的,抱著一種先下載下來再說的心態。往往下載的文獻不少,但只是空佔著磁碟空間。不經過整理歸類的文獻就不是自己的文獻,那根據什麼來分類呢?

對於擁有大量未讀文獻的這裡有個簡單方法,只關心三點:

①文章前言的最後一部分(一般這部分給出作者為什麼要進行這項工作,依據和方法);②文章的圖表(提出採用的表徵方法)③結論(是否實現了既定目標以及是否需要改進)。

當然,對所有的未讀文獻全部精讀相信工作量也不小,儘可能用50字左右來歸納文章(包括

文章的目的+表徵手段+主要結論

)。當你按照這個方法歸納整理幾十篇文獻後,自然會有一個大致的瞭解,而後再根據你的筆記將文獻分類整理,當你在寫論文需要解釋引用時再回頭精讀,我覺得這樣會提高效率不少。

在歸類時,重要文獻可以根據重要程度在檔名前加001,002,003編號,然後按名稱排列圖示,最重要的文獻就排在最前了,而且重要文獻要注意追蹤。

當然分類的標準還有其他,例如根據中文/英文、綜述/研究論文等。

3如何閱讀外文文獻?

3.1明確文獻閱讀目的

這不是空話。讀文獻有不同的讀法,但最重要的是自己總結概括這篇文獻到底說了什麼,否則就是白讀。文獻整理分類的時候實際就已經概括了各文獻。下面介紹的是幾種不同目的的文獻讀法?

目的1. 回顧重要內容的讀法——take home message

每次讀完文獻(不管是精讀還是泛讀),合上文獻後,想想看,文章最重要的take-home message是什麼,如果不知道,就從abstract,conclusion裡找,並且最好從discuss裡確認一下。這樣一來,一篇文章就過關了。Take home message其實都不會很多,基本上是一些concepts,如果你發現你需要記得很多,那往往是沒有抓到重點。

目的2.擴充知識面的讀法——introduction

重點讀introduction,看人家提出的問題,以及目前的進展。類似的文章(Reference中),每天讀一兩篇,一個月內就基本上對這個領域的某個方向有個大概的瞭解。當然,讀好的review也行,但這樣容易使人變得懶惰。

目的3.寫文章的讀法——discussion

讀文章的時候,尤其是看discussion的時候,感覺不錯的英文句型,最好有意識的記一下,看一下作者是誰,哪篇文章,哪個期刊,這樣以後“照貓畫虎”寫的時候,效率高些。比自己在那裡半天琢磨出一個句子強的多。當然,讀的多,寫的多,你需要記的句型就越少。其實很簡單,有意識的去總結和記憶,就不容易忘記。

3.2 根據文獻的型別來確定閱讀順序

對於一個以前沒有接觸的陌生領域看文獻的方式是

先看中文綜述,然後是中文博士論文,而後是英文綜述,最後是英文期刊文獻

先讀綜述,可以更好地認識課題,知道已經做出什麼,還有什麼問題沒有解決,自己要做什麼。對於國內文獻一般批評的聲音很多。但它是你迅速瞭解你的研究領域的入口,在此之後,你再看外文文獻會比一開始直接看外文文獻理解的快得多。而國外的綜述多為本學科的資深人士撰寫,涉及範圍廣,可以讓人事半功倍。

透過

中文綜述

,你可以首先了解這行的基本名詞,基本參量和常用的製備、表徵方法。我覺得這點很重要,因為如果直接英文上手的話,一些基本名詞如果簡單的想當然的翻譯,往往會將你引入誤區或造成歧義。同時中文綜述裡要包含了大量的英文參考文獻,這就為後續的查詢文獻打下一個基礎。

中文博士論文,特別是最近幾年的,其第一章前言或是緒論所包含的資訊量往往大於一篇綜述的。因為它會更加詳細的介紹該領域的背景以及相關理論知識,同時裡面往往會提到國內外在本領域做得比較好的幾個科研小組的相關研究方向。透過閱讀就可以更清楚理清一個脈絡。

英文綜述

,特別是那種invited paper或是發表在高IF期刊上的,往往都是本領域的大家寫的。對此要精讀,要分析其文章的構架,特別要關注作者對各個方向的優缺點的評價以及對缺點的改進和展望。透過精讀一篇好的英文綜述,所獲得的不只是對本領域現在發展狀況的瞭解,同時也可以學會很多地道的英文表達。

3.3 閱讀文獻中各個部分

1)注重摘要:

摘要可以說是一個論文的視窗。多數文章看摘要,少數文章看全文。真正有用的全文並不多,過分追求全文是浪費,不可走極端。當然只看摘要也是不對的。多數文章題目、摘要簡單瀏覽後,直接把幾個Figure及Title與legend一看,一般能掌握大部分。

2)通讀全文:

讀第一遍的時候一定要認真,爭取明白每句的大意,能不查字典最好先不查字典。因為讀論文的目的並不是學英語,而是獲取資訊,查了字典以後思維會變得混亂,往往讀完全文不知所謂。可以在讀的過程中將生字標記,待通讀全文後再查詢其意思。

3)歸納總結:

較長的文章,容易遺忘。好在雖然論文的句子都長,但每段的句數並不多,可以每一段用一個片語標一個標題。

4)確立句子的架構,抓住主題:

讀英文原版文獻有竅門的。我們每個單詞都認識讀完了卻不知他在說什麼,這是最大的問題。在閱讀的時候一定要看到大量的關係連詞,他們承上啟下引領了全文。讀每一段落都要找到他的主題,往往是很容易的,大量的無用資訊可以一帶而過,節約你大量的寶貴時間和精力。

5)增加閱讀量:

由於剛剛接觸這一領域,對許多問題還沒有什麼概念,讀起來十分吃力,許多內容也讀不懂。後來隨著閱讀量的增加,最後可以融會貫通。所以,對新手而言,應當重視閱讀文獻的數量,積累多了,自然就由量變發展為質變了。

3.4 文獻閱讀的一些建議

1)先找5篇跟自己論文最相關的外文文章看。

花一個月的時間認認真真的看,反覆看,要求全部讀懂,不懂的地方可以和同學和老師交流一下。從中理解文章中回答什麼問題,透過哪些技術手段來證明,有哪些結論? 從這些文章中,瞭解研究思路,邏輯推論,學習技術方法。一個月以後你已經上路了。

2)把下載的論文打印出來。

把論文根據與自己課題的相關性分三類:一類要精讀,二類要泛讀,三類要選擇性的讀。

3)看過的文獻要溫習。

看完的文獻千萬不要丟在一邊不管,3-4個月一定要溫習一遍,可以根據需要,對比自己的試驗結果來看。

4)做好筆記和標記。

重要的結論,經典的句子,精巧的試驗方案一定要記下來,供參考和學習。影印或列印的文獻,直接用筆標記或批註。pdf 或html格式的文獻,可以用編輯器標亮或改變文字顏色。這是避免時間浪費的又一重要手段,否則等於沒看。

5)有些試驗方法相同、結論不同的文獻,可以批判性的閱讀。

我想如果是你自己做試驗多的話,你應該有這個能力判斷誰的更對一點。出現試驗方法相同,結論不同的原因有下:試驗方法描述不詳細,可能方法有差別;試驗條件不一樣;某些作者誇大結果,瞎編資料。

6)集中時間看文獻。

看文獻的時間越分散,浪費時間越多。集中時間看更容易聯絡起來,形成整體印象。

4如何提高外文寫作能力

英文文章的寫作是文獻閱讀的產品,平時閱讀文獻,注意總結常用句型和常用短語(注意,文獻作者最好是以英語為母語者,文獻內容要與你的專業有關),然後找3-5篇技術路線和統計方法與你的課題接近的文章,精讀。

1)要寫好科研論文,必須先養成閱讀英文文章的習慣,爭取每天30~60分鐘。

剛開始可以選擇以讀英文報紙、英文新聞為主,逐漸轉為讀專業雜誌。

2)寫科研論文,最重要的是邏輯。

邏輯的形成來自於對實驗資料的總體分析。必須先討論出一套清晰的思路,然後按照思路來做圖表(Figures),最後才執筆。

3)具體寫作時,先按照思路(即Figures)寫一個以subheading(小標題)為主的框架,然後開始具體寫作。

第一稿,切忌追求每一句話的完美,更不要追求詞語的華麗,而主要留心邏輯(logic flow),注意前後句的邏輯關係、相鄰兩段的邏輯關係。寫作時,全力以赴,儘可能不受外界事情干擾(關閉手機、座機),爭取在最短時間內拿出第一稿。還要注意:一句話不可太長。

4)學會照葫蘆畫瓢。

沒有人天生會寫優秀的科研論文,都是從別人那裡學來的。學習別人的文章要注意專業領域的不同,有些領域有它內在的寫作規律。在向別人學習時,切忌抄襲。在美國一些機構,連續7個英文單詞在一起和別人的完全一樣,原則上就被認為抄襲(plagiarism)。

5)第一稿寫完後,給自己不要超過一天的休息時間,開始修改第二稿。

修改時,還是以邏輯為主,但對每一句話都要推敲一下,對abstract和正文中的關鍵語句要字斟句酌。

科研文章裡的一些話是定式

,比如“To investigate the mechanism of……,we performed……”(為了探索……的機制,我們做了……),“These results support the former,but not the latter,hypothesis……”(這些結果支援了前面的觀點,而不是後面的,假設……),“Despite recent progress,how……remains to be elucidated……”(儘管最近的進展,如何闡明……)等等。

用兩次以後,就逐漸學會靈活運用了。學會用“Thesaurus”(同義詞替換)以避免過多重複。第二稿的修改極為關鍵,再往後就不會大改了。

6)第二稿以後的修改,主要注重具體的字句,不會改變整體邏輯了。

投稿前,一定要整體讀一遍,對個別詞句略作改動。記住:學術期刊一般不會因為具體的語法錯誤而拒絕一篇文章,但一定會因為邏輯混亂而拒絕一篇文章。

發表論文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但要明白:論文只是一個載體,是為了向同行們宣告你的科研發現,是科學領域交流的重要工具。

所以,在科研論文寫作時,一定要謹記於心的就是:

用最簡單的話表達最明白的意思,但一定要邏輯嚴謹!其實,中文和英文論文皆如此!

閱讀原文

SCI從閱讀到寫作"硬核通關"指南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