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普通蒙古人的境況如何?丹陽一小兵2020-06-25 19:06:27

在漢族核心地帶,普通蒙古人做類似於保長加強版的職位,待遇優厚,等同高階士紳,草原的普通牧民還是苦,勞役沉重,困難時期照樣賣兒賣女

元代普通蒙古人的境況如何?

元代普通蒙古人的境況如何?東臨沐2020-06-25 19:41:40

元朝確實有四等人之分(制度上的四等人存在爭議,不過不成文的歧視性政策與做法確實存在),然而有個日本學者(名字忘了…)考證出,元代下層蒙古人生活相當貧困,甚至不得不賣兒賣女以維持生計。

也是該學者考證,漢人世侯的待遇實際上與蒙古貴族相差無幾,畢竟北地漢人歸降較早,後雖有李璮之變打擊了忽必烈對漢人軍頭的信任,然而元朝對中國的統治繞不開漢人豪強,尤其在忽必烈一系與成吉思汗其他世系決裂之後。

自元世祖始,元廷便以華北和漠南為基本盤,謂之“腹裡”。忽必烈就是以北方漢地的資源打敗了阿里不哥,甚至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爭奪汗位時,由於蒙古貴族大多支援阿里不哥,忽必烈手中幾乎盡為漢軍,只有少量蒙古兵馬。也是自那時起,元軍就以漢軍為主。

這裡不是說元朝漢人精英地位就有多高。眾所周知元朝僅短暫實行過科舉制,因為蒙古貴族欲維護自身的政治核心地位,故斷絕漢人精英的上升之路。能處於元朝上層的漢人,只能是早先歸附蒙古的漢軍萬戶世侯及他們的後代了。

這一階層屬於早年在汗廷麾下,與蒙古及色目軍人共同打天下的軍事勳貴,其地位待遇與蒙古及色目權貴相差無幾。而廣大漢族寒庶精英是無緣於此待遇的,元廷政治核心的大門並未向大部分地主士人敞開。

相比同為異族王朝的清,元朝雖附會漢法,卻又輕視文人儒生,所謂八娼九儒十丐。這緣於蒙古統治者的無知,將儒生視作僧侶神棍一類的群體,將其置於社會底層,又免其徭役,以神職僧侶的待遇打發,殊不知儒生士人的訴求在於為官從政。

科舉是士人的上升途徑,也是統治者籠絡人才、補充和清理政治集團的手段。元朝蒙古宗王親貴勢大,干預皇權,而皇權缺少科舉這類補充人才、建立新班子的手段,難以抗衡宗王貴族,無法維持政治勢力的平衡,導致上層傾軋嚴重,這也是蒙元衰落和滅亡的原因之一。相比清順治二年即開科取試,蒙元的統治手段簡直低能。

諷刺的是,當元朝快完蛋的時候,保元廷最得力的,恰恰是被其拒之門外的漢族地主士紳,而不是坑爹無能的蒙古貴族。即使察罕帖木爾和王保保,也是中原漢式地主而不是遊牧貴族。

說回正題,元朝或者說蒙古,是一個帝國,不是民族國家。與其他所有帝國一樣,域內民族與文化呈多元性,但統治者與臣民的關係並不完全以民族身份決定,更多的是體現出階級性。統治者會保護異族中的順服者及其財產,其上層中的忠者會得到任用,擁有經濟與政治權利。至於底層,呵呵了,哪怕你是本族。

蒙元貴族與底層蒙古人的關係,應該可以參照北魏孝文帝改革後漢化貴族與六鎮鮮卑的關係,當然蒙元的情況沒那麼嚴重,否則也活不出幾十年。

關於題主的最後一問,坐擁世界最大帝國對大多數蒙古人是否沒好處?

即使是現代的所謂民主國家的政府,有哪幾個是真正代表民眾利益的呢?它們不是官僚資本家的政府,就是財團的政府。古代封建與奴隸制國家就更不用說了吧。

你當然可以說,蒙古征服是蒙古民族乃至遊牧民族的偉大功績,然而你無法否認,汗國是可汗、王爺、那顏們的汗國,不是你普通牧民和奴隸的,即使英雄浪漫的史詩或華麗的民族主義的說辭,也無法否認這一點。

人民與牲畜一般同是貴族老爺們的財產。雖然遊牧社會因為生產方式分散,導致社會組織分散,但這並不意味著人身依附關係鬆散,相反牧民與奴隸對貴族或主人的人身依附很強。

故而,儘管草原民族的史詩乃至官修史書充滿英雄主義與浪漫主義,但正如梁啟超所言, “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家之家譜而已”。

(每當看到民族主義情緒強烈的蒙古人意淫成吉思汗時代蒙古人的輝煌,我就想笑。若能回到大汗國時代,你怎知你會是王爺那顏,而不是下層牧民或奴隸?)

那麼征服與建立大帝國對大多數蒙古人到底有無好處?

應該說,在蒙古征服的過程中,普通蒙古人是能得到實際利益的。眾所周知,草原資源貧瘠,遊牧社會生產力低下,單純靠自身生產不足以滿足物質需求,必須以貿易互通有無,或以武力掠取財富。

這是草原遊牧民族尚武好戰的根本原因,當資源不足或者遊牧首領覬覦更多財富,遊牧民族就會對外掠奪。征服與掠奪,被視為與勞動生產一般合乎情理的獲取財富的方式(這在定居文明與現代人看來簡直不可理喻,無恥野蠻,然而我們也不好斷然否定之,因為這是在殘酷草原產生髮展而來的生存哲學。人性是相通的,把農耕民族或現代人趕到古代草原上,也會發展出類似的生活方式與文化)。也正因為如此,草原民族與部落間的殺掠頻繁而殘酷,絕不遜於對定居文明的燒殺掠奪。

遊牧民族的征服或寇掠,既滿足了遊牧首領的貪慾,也為普通遊牧民獲得財富,故而在戰爭中常能上下一心,所謂上下同欲者勝。這點與農耕民族很不同,農民以勞動生產獲得收入,打仗耽誤勞作,且意味著抽丁,使得家裡勞動力減少,故除非戰爭有足夠的利益,如封賞或戰利品等,否則農民對戰爭是缺乏積極性的。

而在蒙古征服時代,戰爭已然成為了蒙古人獲取財富的主要方式,到忽必烈時,蒙古幾乎已無牧民從事遊牧業生產,皆以打仗為業(當真是軍國主義)。所以題主問“坐擁世界最大帝國是否對大多數蒙古人沒好處”,很顯然,在向外擴張征服的時期,對大多數蒙古人是有好處的,而且是極豐厚的利益。

誠然,蒙古軍民對統治者有著高度的忠誠度與服從性(從文史材料上看,那個時代的人對蒙古軍民的高度服從性和紀律印象深刻),但能夠驅使其效力戰爭,必然更依靠利益的刺激。

到征服戰爭結束後,蒙古人從馬上取天下變為下馬治天下,原有的透過戰爭獲取財富的機制終止,權貴坐擁戰爭所得戰利品、廣大土地和人民所提供的巨大財富,而從戰場走下來的廣大牧民只能繼續從事生產。而如前所述,遊牧社會生產力低下,如果沒有在戰爭中積累起足夠揮霍的財富,牧民在戰後只能繼續艱難度日。

一遇戰事或應徵,牧民負擔更重。且征服擴張結束後的戰爭多是統治階級內戰,或者是平叛,對普通軍民而言其利益遠不如征服擴張。以階級史觀來看,這無疑是蒙古貴族對蒙古牧民的利用剝削。

說來也讓人感慨,當初出於對財富的慾望和對汗國的忠誠,為統治者南征北戰東征西討,成為統治者的戰爭機器,自然也燒殺搶掠、塗炭生靈無數。最終肥了權貴,自己和自己的後代卻沒得到多少,還要為了生計賣兒賣女,甚至淪為漢人和南人的奴隸,無法擺脫被盤剝的宿命。

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誰都躲不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