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使用者204091004642019-11-28 12:11:18

如果你成功了,什麼都是對的,如果你沒有成功,再對的,都是無稽之談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飄落紅塵的緣2019-12-04 13:26:28

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我認為不是筆誤,就像我家屋後有兩棵樹,一棵是棗樹另一棵也是棗樹一樣,只是一種高超的藝術宣演,如果魯迅這樣寫我家屋後有兩棵棗樹,可能給人一種素然無味的感覺,可能就不想往下看了。

再一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魯迅把那個時代讀過幾天書,窮極潦倒的小知識分子又不背放下尊嚴他們是即可憐又可悲的,他們在舊禮教觀念束縛下總是不肯放下身架,賣弄那點唯一能讓他們自豪的是比別人多識幾個字,茴香豆有四種寫法,把這種底層人物的這種可悲,可憐刻化的淋漓盡至,這種悲哀的自尊悲哀的賣弄應該慾火重生了。

另外魯迅塑造出來的孔乙己從另一個角度也徹底的反應了那個時代國人的冷漠與麻木,絲毫沒有一點同情心,這樣的民族也的確該脫胎換骨了。

所以我荒謬的認為這不僅不是筆誤而是絕妙的一筆。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富春葉語2019-06-04 19:55:42

魯迅的文章惜字如金,這句話並非筆誤,他之所以這樣寫是和當時的時代發展相吻合的。先讓我們一起了解時代背景。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1906年,清朝正式廢除延續1300多年的科舉制。孔乙己,正是魯迅塑造出的那個時代中,歷經科舉無法及第,窮困潦倒的封建科舉的犧牲品的代表。《孔乙己》這篇小說誕生於1919年4月,距離五四運動的發生僅差一個月,距1915年《新青年》創刊為起點的新文化運動已開始了近4年。眾所周知,新文化運動的目的就是反封建禮教,追求人的個性解放。在這樣的背景下,我認為,魯迅寫《孔乙己》這篇小說,就是抨擊封建禮教中的科舉制度對人的命運的摧殘。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魯迅筆下的孔乙己,始終無法透過科舉及第,整天穿著長衫,落魄遭人嫌。他書卷氣十足,開口便是之乎者也,唯有好酒,但能夠及時付清酒錢。認為偷書不算偷,最後因偷到舉人家中被打斷了腿。透過小說,反映了封建禮教下的科舉制度對社會底層人的摧殘,連同樣透過科舉及第的舉人,也對同門孔乙己的行為痛下殺手,絕不留情。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瞭解了以上的時代背景,再來看《孔乙己》中的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便不難理解了。我這樣理解:科舉制度的確被廢除了,但是像孔乙己這樣深受科舉影響的人,大約還是存在的,封建禮教的後科舉時代對人的影響還沒有最後結束。想要強國,必須徹底摒棄封建禮教對人的束縛,使人的個性得到解放,才能在思想層面為走向強盛打好基礎。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張權6565468572020-08-12 18:12:57

不是失誤,而是有意為之。按時間順序,從第一年中秋節前後到第二年端午,又到年關。一年多時間沒有看到孔乙已,按照往常,最短半個月或五六天時間來一次,而今隔這麼長時間沒有見到孔乙已。又從上次看到孔乙已偷書,被丁舉人打折了腿,狼狽不堪的模樣,且爬著來的。可以從中想象,孔乙已沒有謀生手段,又沒有人照顧。這麼長時間沒來,又沒親眼看到孔乙已的死,只能模凌兩可地說,孔乙已大慨的確死了。

其次、希望他活著,不願意看到一個

生命結束。又希望他死去,同樣是讀書人,中舉者可以橫行霸道、無法無天,過上優越的生活。而孔乙已沒有功名,被人瞧不起、戲弄、屈辱地活著。再加上封建教育長期毒害,所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忘的毒素深入骨髓,養成了好喝懶做

和自視高人一等的壞思想。始終不能脫下那件又髒又破的長衫,至死沒有正視自己的淪落。還是自以為高人一等,不能和勞苦大眾打成一片,還眷戀封建教育和科舉制度。像這樣無用之人,與其可憐、屈辱活著,還不如死去。因此說孔乙已大慨的確死啦。從中對封建教育摧殘人、殺害人的罪惡提出了有力控訴。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輝城啊2019-05-21 22:54:16

先說結論:魯迅有意為之,不可能是筆誤。

“大約孔乙己的確是死了”,如果有人認為是魯迅先生的筆誤,那麼未免太瞧不起他了。事實上,但凡受過寫作訓練,對短篇小說有一定了解之人,應該都清楚精準地運營詞彙的重要性。熟悉魯迅小說的讀者,應該都清楚,他在寫作上喜歡用白描的手法。即,在文字運用上,魯迅向來以簡練為美。

說個很多人沒有注意到的細節,在《孔乙己》一文中, “茴字的四種寫法”“竊書不算偷”“朝櫃檯上排出四個銅板”以及著名的“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如此豐富的情節與內容,魯迅一共使用了多少字去敘述呢?

兩千六百多一點!是的,《孔乙己》全文只有兩千六百多字!

短篇小說不是字數越少越好,但《魯迅》能到不到三千字的篇幅裡,塑造出一個潦倒而又令人同情的孔乙己。而在這麼小的篇幅裡,我們也瞭解到孔乙己的一生。可見,《孔乙己》一文的藝術成就有多麼高。

所以, “大約孔乙己的確是死了”這句話,怎麼可能是筆誤?魯迅寫這句話,自然是有其用意。

誠然,“大約……的確”這種表達方式,讓人覺得很是怪異與彆扭。這種矛盾重重、模稜兩可的指向,讓讀者吃不準孔乙己到底死了沒死。這正是魯迅想要的表達,至少給小說或孔乙己的命運,留下另外一個表達的可能。

如果魯迅直接告訴孔乙己死了,結果是明確了,但小說卻喪失了韻味——

這一點,已經有很多人論述過了,我就不再贅言。

另外,“大約的確”的表達方式,可能是魯迅的習慣。在1936年5月14日致曹靖華的信中寫道:

“就常有人要趁這機會把我扼死,真不知何故,大約的確做人太壞了。”

此話的緣由,是有人造謠魯迅破壞統一戰線。可見,“大約的確”意思是他雖沒有確鑿地斷言,但已經在相當程度上認定了。

事實上,個人覺得現在很多人對魯迅的質疑,是沒有任何道理的。比如說,魯迅通假字問題,“一棵是棗樹,另外一棵也是棗樹”。很多人不學無術,整天在這些細枝末節上糾纏。以我的觀點,有這功夫,還不如沉下心裡,好好去閱讀魯迅。

魯迅不是不能質疑,但質疑的問題,得有價值啊。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春日之虎2019-06-05 11:50:12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是筆誤嗎?從語法角度上看,這的確是病句,“大約”是不肯定的語氣,而“的確”是非常確定的意思,有個詞放在一起使用,是矛盾的。

但公認的在現代能稱得上語言大師的,也就魯迅和老舍。做為一代語言大師的魯迅怎麼會犯如此語言錯誤呢。其實你瞭解了其精神實質,你會為魯迅運用這句病語叫好的。

盛行了千年的科舉制度,為歷代統治者推出了一大批國家棟梁之才,但同時也毀掉了一大批的讀書人。許多的讀書人夢求榜上有名,窮其一生而苦讀四書五經,但真正能榜上有名的卻寥寥無幾人。這些落榜者由於背不能扛手不能抬,實際生活中成了廢人。孔乙己的形象就是其典型代表。

科舉制度廢除後,特別是“五四”運動以來,知識分子思想得到解放,他們路己不是隻有讀書做這一條路。但仍然有一些人仍沉醉於讀書做官這條路而不能自撥。這樣的人就是在現在的實際生活中也大有人才。

孔乙己的確是死了,但孔乙己的精神卻並未完全消亡。

“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句話包含有二層意思,小說中的孔乙己“的確”是死了,但似有孔乙己精神的人卻“大約”還有。

魯迅先生用“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更能看出魯迅先生運用語言的精妙和神奇,能將一句病句運用的化腐朽為神奇,更顯得魯迅先生運用語言的不同凡響。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張延44722019-05-26 10:59:20

這恰恰是魯迅先生如來神筆之處。在孔乙己身上發生的一切,讓我們看到了封建社會科舉制度吃人的本質。孔乙己正是科舉制度下最典型的犧牲品,我們既憎恨孔乙己的所作所為,為了科舉制度,道德敗壞,竊書,好吃懶做。但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又同情孔乙己,因為他的一生和悲慘結局,都是科舉制度的產物。魯迅在《孔乙己》這篇文章的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我們應該理解為:這正是魯迅先生借孔乙己的身世,像封建的傳統科舉制度,敲響的死亡喪鐘。

魯迅的偉大之處之一,就是絕不會浪費文字。他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在深刻的說明一個問題。同時、他擁有鋼鐵般的意志和正義感!

張延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止水如心2020-08-17 12:13:36

初讀魯迅先生作品的讀者,大概都有一種晦澀難懂的感覺。這是因為民國初期是古文和白話文轉型的時期。

這不奇怪。不過,魯迅先生畢竟是中國文壇的領軍人物,他不僅是偉大的文學家,還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你只要不是戴著有色眼鏡,就會慢慢發現,魯迅先生筆下的事,是緊緊扣著時代脈搏,時時刻刻為著民族的興衰,在不遺餘力地鼓與呼。無論是他最主要的雜文,還是他不多產的小說,都是針對國家和民族的大是大非,而從來沒有計較過自己。這就是魯迅先生的偉大之處。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說起魯迅先生的小說,你可以發現一個現象,那就是他的幾個短篇小說,似乎風格都不同,讓你從中找不出任何雷同之處。這或許就是他在文壇上讓人敬佩之處,也是他作為偉大文學家嫻熟駕馭文字的能力。

假如非要找出魯迅先生小說的相同之處,無疑是他內心深處貫穿始終的“為民族興衰的憂慮”。

小說《孔乙己》最早發表在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號 ,後編入《吶喊》,是魯迅在“五四”運動前夕繼短篇小說《狂人日記》之後發表的第二篇白話小說。

小說描寫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舉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體不勤、窮困潦倒,在人們的嘲笑、戲謔中艱難度日,最後被封建地主階級所吞噬的悲慘形象。篇幅不長,但是深刻揭露了當時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精神的毒害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質,具有強烈的反封建意義。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小說以第一人稱“我”之所見所聞,增加了小說給讀者的真情實感。

《孔乙己》其中有一句話“

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從漢語語法上看,的確有病句嫌疑。先是用了“

大約

”這個不確定的詞,但緊接著又用了“

的確

”這個肯定的詞語,看似的確是病句無疑。

然而,你只要瞭解魯迅這個人,縱觀他所有的作品,就會慢慢發現,魯迅先生的作品,幾乎沒有一個廢字。多一字,是累贅;少一字,文意不通。再結合小說《孔乙己》全文,你就會發現,上面這句話,其實是大有深意。

我個人揣測,“

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這句話,絕不是魯迅先生的筆誤,而是有意為之。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咱們先來看看《孔乙己》原文:

魯鎮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別處不同的:都是當街一個曲尺形的大櫃檯,櫃裡面預備著熱水,可以隨時溫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銅錢,買一碗酒,——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現在每碗要漲到十文,——靠櫃外站著,熱熱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買一碟鹽煮筍,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幾文,那就能買一樣葷菜,但這些顧客,多是短衣幫,大抵沒有這樣闊綽。只有穿長衫的,才踱進店面隔壁的房子裡,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透過這段文字,我們可以知道,酒店已經把人按照“

花錢多少

”分成了兩種,一種是“

靠櫃外站著,熱熱的喝了休息

”的窮人。一種是“

只有穿長衫的,踱進店面隔壁的房子裡,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的富人。

而“

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

。”

也就是說,孔乙己既不願意承認自己沒錢,屬於窮人;又實在沒錢進入到“

踱進店面隔壁的房子裡,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那些有錢人的隊伍裡。為了避免這種尷尬情形,他只好“

站著喝酒”。

可見,過去那種科舉制度和孔孟之道“

學而優則仕

”把一個能知道“茴字有四種寫法”的讀書人糟害成了什麼樣!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從“我”來說,儘管同情孔乙己的遭遇,但又嘲諷他的“硬把自己打扮成富人的樣子”。一件

長衫,可是又髒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原來也讀過書,但終於沒有進學,又不會營生;於是愈過愈窮,弄到將要討飯了。

明明是“書”把他害成了這樣,他還要偷書,並且為了偷書,還付出了慘重代價:

被人打折了腿。

說實話,孔乙己的樣子,的確是既讓人可憐,又讓人痛恨。其實這只是表面現象,作者暗中諷喻的,卻是不知覺醒的所有國人。孔乙己有文化,但不可否認的是,他既沒有擠進富人隊伍裡,又不願意承認自己是窮人這個現狀。

因為孔乙己嗜酒,即使被人打折了腿,他還是會用手託著身體來咸亨酒店吃酒。這是當年秋天的事。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自此以後,(我)又長久沒有看見孔乙己。到了年關,掌櫃取下粉板說,“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說“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到中秋可是沒有說,再到年關也沒有看見他。

從去年秋天,到今年年關,整整一年多時間,“我”再沒有看到孔乙己。到中秋掌櫃沒有說

“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

這就說明,掌櫃很可能已經知道孔乙己死了的訊息。

也就是說,“我”從感情上說,既不忍、不希望看到孔乙己真的死了,但這麼長時間孔乙己不來酒店吃酒,既不符合他嗜酒如命的性格,又不符合他不願意欠酒店錢的風格。因此,“我”才會說:

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秋之韻劉國才2020-08-21 04:48:17

孔乙己是魯迅筆下,被科舉制度所迫害的讀書人的形象,是一個具有悲劇色彩的代表性人物。

魯迅對孔乙己的形象,塑造得十分傳神。他窮得身無分文,卻滿嘴的“之乎者也”。他是唯一一個“穿著長衫,站著喝酒的人”。即使是偷書被打,還在辯解:“讀書人的事兒,竊能算偷嗎”?深刻地表現了那個時代讀書人的麻木和酸腐。

在《孔乙己》的結尾,魯迅寫到“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從字面上講,“大約”是可能、不確定。而“的確”是肯定的,似乎很矛盾。但我覺得這絕不是筆誤,而是留給讀者深深的思考。反映了魯迅對科舉制度下讀書人的同情。也是對以丁舉人為代表的統治階級的痛恨。

你想,一個那麼出名的大文豪,能犯那麼低階的語法錯誤嗎?所以,這麼寫應該是魯迅有意為之的。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Banksy242019-10-22 22:54:32

筆誤倒不是,意在說吃人!

小說《孔乙己》是魯迅先生在五四運動前夕的第2個白話小說 ,描寫了孔乙己四體不勤,五穀不分,迂腐麻木,深受舊思想和科舉制度毒害而不自知。

生活窮困潦倒,在人們嘲笑中混日子。從而揭露了封建制度的吃人本質和強烈的反封建意義。魯迅先生請讀者看一看,以此引起療救的注意而作。真是令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就孔乙己,善良樸實迂腐頑固的性格,無疑是悲慘的結局,所以魯迅先生寫道: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結束小說,是有意而為。是先生讓讀者隨著世態炎涼的情境,深刻體會制度吃人的目的。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菩提非樹LW2020-10-02 15:34:37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如果從語法邏輯講,“大約”與“的確”是自相矛盾的,應該是筆誤。但我認為這不僅是作者有意為之,而且還是耐人尋味的語言精品。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理由如下:

傳統小說主要是透過塑造人物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的。孔乙己是小說中的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是現實生活中某一類人的寫照,他可以有生活原型,正如有些專家學者認為曹雪芹就是《紅樓夢》中的賈寶玉的原型一樣。也可以根據現實生活虛構,也就是小說中的人物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正如魯迅先生所言,小說中人物的頭可能在北京,心臟在武漢,腳卻在廣州一樣。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如果有原型,那麼,作者在此用了看似矛盾的猜測性語言表達了現實生活中的真人真事,這樣更合乎生活邏輯,也符合讀者心理、思維及語言習慣,小說更具感染力。也就是說,從孔乙己的生活狀況、性格、身體及很久未見到他等方面推測,孔乙己應該的確已經死了,但作者並未親自考證此事,從生活邏輯上來講,不能用推測來代替事實,正如殺人犯未審判定罪之前,只能稱“犯罪嫌疑人”一樣。因此,從這個角度講,“的確”之前加上“大約”,看似矛盾的語言,實際上恰好體現了魯迅先生語言上的嚴謹性。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如果孔乙己沒有具體的生活原型,他只是某一類人的代表,筆者認為這看似矛盾的語言,更好地昇華了小說的主題。因為孔乙己是科舉制度下的產物,科舉制度推翻了,孔乙己之類的人就理所當然不存在了,但是,科舉制度從隋朝產生到辛亥革命後才廢除,它對中國讀書人的影響是非常深刻的,制度廢除了,但它對讀書人的影響徹底消除了嗎?魯迅先生當然希望不再有孔乙己式的讀書人,但是理想不一定等於現實呀。

不妥之處,權當拋磚引玉!

通城二中 黎文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聽歌and背古詩文2020-10-08 17:46:01

不是筆誤,是有意為之

。魯迅的文章惜字如金,他之所以這樣寫是和當時的時代發展相吻合的。

先生是透過孔乙己這個舊時代的讀書人,從社會的兩個層面來剖析這個社會的弊端。

孔乙己的創作年代是1918年冬,發表於1919年4月,離辛亥革命過去7年。離廢除科舉制度有近12年(1906年)。廢除科舉制度其本身有著劃時代意義,國民不再只通過一條途徑去實現自己的理想、願望和抱負。而從現實的另一個層面來說,科舉制度已經不適應整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接受教育不再是權貴和有產階層的特權,教育大眾化、平民化的時代來臨。

1906年,清朝正式廢除延續1300多年的科舉制。孔乙己,正是魯迅塑造出的那個時代中,歷經科舉無法及第,窮困潦倒的封建科舉的犧牲品的代表。《孔乙己》這篇小說誕生於1919年4月,距離五四運動的發生僅差一個月,距1915年《新青年》創刊為起點的新文化運動已開始了近4年。眾所周知,新文化運動的目的就是反封建禮教,追求人的個性解放。在這樣的背景下,我認為,魯迅寫《孔乙己》這篇小說,就是

抨擊封建禮教中的科舉制度對人的命運的摧殘

。“

大約”和“的確”是指辛亥革命後“孔乙己”這類讀書人看起來沒有了,實際上只是變得隱蔽了,他們受毒害很深,沒有那麼容易徹底消失。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手機使用者糖畫糖2020-09-28 20:47:03

《孔乙己》作為魯迅筆下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的曳典,讓人嘆其不幸,怒其不爭,竊書不算偷終至打斷腿,反應出那個年代,世態炎涼與人們的冷漠與麻木。“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不是魯迅筆誤,而是有意為之,描述孔乙己大約的確死了,圈點出一個的舊的時代將成為過去,謝謝悟空邀請。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88何明遠2020-08-16 10:43:32

來說下魯迅小說《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句話語法上的個人看法。

句子看似矛盾,其實深究它卻精妙絕倫。此句含有多層意思,多種解釋。一、小說中講到的孔乙己確實死了。孔乙己代表封建社會中窮酸迂腐的知識分子的形象,他的死也是代表封建科舉制度的必然滅亡和消失。二、孔乙己其人已亡,其迂酸和猥瑣貪念的沒落思想或者說是精神尚存。三、透過孔乙己的死訊,讓讀者感知封建科舉制度對知識人才的殘害遺毒有多深多重。四、封建科舉制度並沒有隨著封建社會的滅亡而滅亡,它的根深蒂固和強大的生命力必須讓一代代後人去揭開去抨擊去深挖和根除,這是項相當長而又艱鉅的任務。事實上,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的形體己消亡,但它的精神遺毒無時不有,無處不在。封建科舉制度與孔子儒家思想有很深姻緣,它的過時性和糟粕性至今依然存在,依然在衝擊和腐蝕著現代人才教育制度的驅體。未來依然玩固地生存並滲透到人們的思想當中。

君不見,”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種作怪的思想是幾乎所有父母望子成龍望女變鳳的不變法則,是一代代寒窗學子為之奮鬥的動力。還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或者說:凡知書達理,品德高尚之人,莫過於窮通禮儀詩書者。凡此種種的流害遺毒何其難於根除,”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作為抨擊鞭撻封建制度腐朽沒落尤其是封建文化制度的毒害的文化鬥士的魯訊先生,其人可敬,其事可嘉,其精神不滅。他的似乎病句卻精妙豐富的含義的句子,或許很多文人墨客難出其右的曼妙經典的名句,同時也體現出魯迅的鮮明個性的語言特色。他物件孔乙己、祥林嫂、阿Q的人物形象的刻畫描寫,鮮明生動,入木三分。讀過的讀者無不留下烙印一般的印象。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左眼在看2020-08-14 21:02:39

《孔乙己》最後一句“

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有人認為是筆誤,有人認為是有意為之,但多數認為是有意為之!

認為是筆誤的,主要是覺得此句中“大約”與“的確”矛盾,一個是肯定語氣,一個是否定語氣,的確,在規範的白話文當中,是不能同時出現這兩種語氣的。

然而,作為一代文豪的魯迅,他的作品是現代白話文的典範,豈能出現語法錯誤?所以讀者認為定是有意為之,究其原因,各抒己見,各有立場,均合乎邏輯!

誠然,魯迅作文,語言能力無人能及,如果是筆誤,發表之後,他本人定能發現,要麼及時矯正,要麼發文說明,不會就這麼稀裡糊塗地給後人留下不解之謎。

魯迅的文章有他獨特的語言風格,有時很難理解,逐字逐句看似不合邏輯,實則另有深意的不乏列舉,也許這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特定產物吧!

新文化運動推動白話文,與八股文言文決裂,但是從文言文中破土而出的先驅們,不免也帶有八股的影響,用現在規範後的語法理解有時會錯位,感覺不那麼流暢,甚至感覺晦澀難懂。

單這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就令人費解,猜測不已。其實,這是魯迅先生的語言風格,矛盾的語言解釋矛盾的事實,揭示某種現象時強調程度感覺還不夠,遂用這出奇的語言形式來表達,“以毒攻毒”。魯迅是封建思想和封建禮教的掘墓人,就是他用犀利的筆觸捅破了舊思想的膿包,刮骨療傷,病入膏肓,必須用猛藥,他的文章就即是一副猛藥,他的文字則五毒俱全,令封建思想束縛了幾千年的靈魂震顫,讓愚昧無知的華夏子孫甦醒,讓沉睡的東方雄獅再次怒吼。魯迅棄醫從文,放下了肉體的手術刀,拿起了靈魂的手術刀,這靈魂的手術刀,它的鋒利豈能尋常!

孔乙己是封建思想毒瘤的受害者,也是其代表,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窮困潦倒,可有可無,悲慘至極!“孔乙己的確死了”這是事實,常客長時間沒見,一個再無去處的窮書生,只有一種可能,就是死了,可他的死對大家來說無關緊要,因為麻木不仁的社會人都是麻木不仁的,用最簡潔的詞語形容這種腐朽的漠不關心,“大約”最貼切不過了。

魯迅的語言在不合邏輯中表現出了緊密的邏輯,就連他文章的題目都鋒芒犀利,震撼人心——(《狂人日記》,《吶喊》,《孔乙己》主人公姓孔名乙己)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圖片來自網路,侵權刪)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相信明天的純蜂蜜2019-10-21 21:00:11

當然有意為之了

一個這樣的人死了、言外之意還有很多這樣的人活著

他更多希望的是國人的覺醒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順其自然822592019-04-23 09:13:43

孔乙己這篇文章。是魯迅先生的一片膾炙人口的代表作品。文章最後一句話說到:大約孔乙己是的確死了。要了解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兩種情況解答分析。

一,從文學語言的角度來回答這個問題,這句話前後是矛盾的,是個病句。因為大約表示一種推測。是不確定的意思。也就是說,孔乙己到底有沒有死,作者並不確定。而的確是肯定確切的含義,在文中的意思可以理解成孔乙己最後確定是死了。那麼作者到底是能確定還是不能確定呢?從大約和的確兩個詞來看這就是一種矛盾了。

二,如果我們從作者這樣寫的用意角度來回答。我們一般認為,用的確是因為文中的孔乙己在封建舊社會的環境裡,生性既懶惰,沒有相應的生存技能,也沒有獲得功名,且身受重傷,被丁舉人打成殘疾,而且他的聲名狼藉,有偷盜的前科,名聲很不好,再加上封建舊社會人們思想愚昧,麻木不仁,毫無同情心,在這樣的環境裡,孔乙己的結果必然是因為飢寒交迫或疾病而走向死亡,文中的我最後再也沒有見過孔乙己,也能一定程度上證明孔乙己確實是死了。但作者為什麼又用大約呢?這是因為文中的我到底是沒有親眼見證孔乙己的死亡的場景的,因為語言的用語準確性,所以用了大約表示推斷。

三,我們也可以從現代社會這個角度推測孔乙己的結局。假設孔乙己生活在如今的中國社會里。我個人認為,雖然不一定會大富大貴,但一定不會走上如此悲慘的死亡結局。因為孔乙己專注於自己的領域,他的一個回字就有四種寫法,對於傳統文化也比較精通,有大師的專注與風範。君不見流浪大師沈巍在現代社會的受歡迎程度。也許孔乙己在保證溫飽的前提下,在現代社會也能成為一位流浪大師。即使它不能成為大師,那麼在現代的社會保障制度下也可以讓他有一定的生存空間,起碼有能夠安身立命之所。

因此,我個人認為孔乙己的悲劇是時代的悲劇,是人性的悲劇,也是社會的悲劇。我們更應該為我們能生活在如今美好富足和諧社會而感到幸福和自豪。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sunjin62782019-11-14 17:37:56

五四前後,新文化始興,各種白化語句都還很不成熟,因此我們今天看魯迅等老一輩文學大家的白化文章,讀起來有時很拗口,甚至看起來是病句,這並不希奇。沒有起始,哪有今天,沒有他們的披荊斬棘開路,哪有今天白化文的成熟普及?魯迅先生在小說《孔乙己》的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並不是病句,也不前後矛盾。“大約”的意思相當於今天的“最大可能”之意,而“的確”則相當於今天“真的”的意思。本人秉持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態度隨口說說,望師友們切勿見笑,有何高見可盡情揮發出來,學問這東西有時就是需要不斷探討辯駁的,最終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留下最美最優的東西出來,以推動我們文化的更優質發展。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文化科學宗教探索者2019-08-15 19:26:19

大約魯迅的確放屁了,大約魯迅的屁的確是臭的。。。

有意思嗎?

魯迅最大的成就,是將孔子描述成“孔乙己”,將幾千年的文化描述成“吃人”文化,而導致千千萬萬的現代中國人,可以“孔老二”、“孔丘”等等亂說,羞辱中華聖人。

中華民族已經站起來了!

中國人可以叫板任何人了!

中國人已經不需要透過文化自責,來檢討為什麼有近代的百年落後了!

為什麼還有這麼多愚昧無知的人!

羞辱中華古人,尤其是古代聖賢,你們有什麼好開心的?

比如,別人罵了你的祖宗,你不僅沒有不高興。

你自己還開開心心跟著大罵自己的老祖宗。

而無一點恥辱之心。

一群白痴!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蕭蕭政語2020-07-22 19:44:07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魯迅是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現代文學史上頂級大文豪。“偉大”不是隨便可以給加冕的。因此,首先,不要質疑這句話。應該肯定這句話是完全正確的。(這並不是盲從)

這句話在文章裡實際上是文章的“文眼”。因為魯迅先生正是要透過這篇文章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深刻揭露封建制度的罪惡。正如魯迅自己評價他散文所說的那樣

“是投槍”,“是匕首”。

所以批評和揭露自然就毫不留情。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魯迅先生的《孔乙己》正是這樣一篇鋒芒畢露的短篇小說。從文章的佈局、選材來看都是非常講究的。他以“我”作為小說的線索人物,作為孔乙己悲慘命運的見證人,就使文章顯得真實可信。

文章選取的人物有丁舉人(封建教育制度的成功者,封建制度的代表人物)、麻木不仁的眾鄰,還有無知的小孩子。人物的選擇為深刻批判那種封建制度作為社會基礎。在那樣冷酷無情的封建社會里,孔乙己完全是一個多餘的人。正因為這樣,魯迅在文章結尾才有了

“我到現在終於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已經死了”

的說法。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大約”和“的確”看起來互相矛盾,“大約”表猜測,模凌兩可,意思不確定。“的確”則表示肯定,“一定”的意思。意思是孔乙己一定死了。

為什麼這樣說呢?一是因為孔乙己在當時社會里是一個可有可無,甚至是多餘的人。對於他的不再出現,在人們眼裡並沒有什麼影響。他出現在酒店只不過是一個笑料而已,不在人們也照樣這麼過,並不會引起人們的關注,更不用說關心了,而現在只是因為多久沒看見,因此猜測“大約死了”。說他已經死了,是被丁舉人打折腿以後,真實死了,因為像孔乙己這樣本來就沒有生存能力的人,被打折腿以後,沒有了生活下去的本能了,因此是“的確死了”。說他沒死,還在於說千千萬萬像孔乙己這樣受毒害的人還在掙扎著苟且活著。說他沒有死還在於說毒害人們身體和靈魂的這種制度還在,還有市場。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魯迅先生這樣寫,正是他筆鋒犀利,揭示深刻的體現。深刻地揭露封建教育制度的毒害以及封建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冷酷無情。這正是值得人們深思的問題所在。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楚襄蠻2020-08-22 18:58:04

“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句出自魯迅先生之手,那是名句,若是出自一介凡夫之手,那妥妥的是病句,且病的不輕。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大約”,大概、可能、也許之意,表示不能確定;可後面馬上又來了一個“的確”,這似乎“顛覆”了近百年後讀者們上中文課時學習的語法、詞性和邏輯。

論舊學,魯迅先生似乎深得同治秀才壽鏡吾先生、光緒進士俞明震先生、民國大學者章太炎先生們的真傳,古籍校勘、作舊體詩都未曾手軟;論新學,有留日背景,通西洋文學,亦涉足多語種翻譯,且還是新文化運動的奠基人。斷然不會寫出“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樣類似於小學四年級學生偶爾造的“病句”的。

蹊蹺的是,魯迅先生不僅寫了,而且還通過了輪值編輯李大釗、陳獨秀、胡適等相關文壇大佬們的稽核(同時,魯迅先生自己也是輪值編輯之一),發表在了1919年4月《新青年》上,再後來,選進了又紅又專的教科書。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我們回到《孔乙己》,由咸亨酒店的掌櫃和顧客的閒聊中獲知,中秋節前兩三天,孔乙己偷了丁舉人家裡的東西,腿被打折了。

掌櫃:“打折了怎樣呢?”

顧客:“怎樣?……誰曉得?許是死了。”

由此可見,魯迅先生也是“道聽途說”,並不完全確定孔乙己是否死亡?——“也許是死了”。

往前看,

“在這些時候,我可以附和著笑,掌櫃是決不責備的。而且掌櫃見了孔乙己,也每每這樣問他,引人發笑。

文中用到“每每”,說明孔乙己也是嗜酒之人,經常到咸亨酒店喝酒。

再往後至初冬,

孔乙己最後一次來喝酒一直到到了年關,掌櫃取下粉板說,“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

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說“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到中秋可是沒有說,再到年關也沒有看見他。

從中秋節後,至來年的端午節,都未見到愛酒的孔乙己來咸亨酒店喝酒,說明情況有點不妙。沒打折腿之前,好吃懶做的孔乙己或可偷盜以苟活,偶爾用髒銀換點酒喝,但腿斷,已然無法再行竊,所以魯迅先生可以確定孔乙己生路已斷,活命的可能性為零。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所以,時隔20多年後,魯迅先生在文末用了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來表達一種複雜的感情——

1:沒看到孔乙己,也許孔乙己還活著;

2:那種境況之下,確定孔乙己凶多吉少;

3:年代久遠。

魯迅先生這種類似的“名句”在《朝花夕拾》裡也有——“其中似乎確鑿, 只有一些野草。”

這種句子似乎是魯迅先生的“專利”。

大約這句確定不是病句!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海榮妍2019-11-05 08:51:14

魯迅先生的孔乙己,用的是詼諧的寫作技巧。不是筆誤。比如說他寫的:一件小事裡開頭的第一句話是:我從下鄉跑到京城……我以為是筆誤,應該是從鄉下跑到京城啊,後來知道了。老先生多用雜文的寫作手法較多。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羽凡4927490522019-10-30 12:30:05

呵呵,這也就是魯迅妙筆生花,換成別人,比方莫言,大約。。。肯定。。。拿諾獎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紅柳72892020-10-08 16:11:09

其實,口語中真有這種說法,‘’大概某某人真的病了。‘’我覺得此句來自於民間口語,不能算病句。那麼也非魯迅筆誤,話就應該這樣說。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李文通8722020-03-28 19:55:53

《孔乙己》舊社會中國知識分子苦難的化身!

古今有之。功名不成,社會鄙視,欲生不能,求死不得。哀哉!嗚呼!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江南煙雨2206678452019-04-23 19:31:37

魯迅的作品為我們塑造許多人物形象,阿Q、祥林嫂、孔乙己等,孔乙己應該是特經典的一個人物形象,一個寒酸迂腐的小“知識分子”。他滿口之乎者也,竊書不為偷,君子固窮,茴字六種寫法等等,皆出之他之口。當年這句話是經常考試的內容,是經典的閱讀理解題,每每考試都有這道分析題。當年帶語文時,也時常問“大約”和“的確”是否矛盾,筆者的理解如下: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一、從語言層面看

。漢語講究語法,乍一看似乎是個病句,“大約”表不確定的判斷,是一種猜測,“的確”表示必然的判斷,是確知。這兩個詞用在同一個句子裡,好像出現了前後矛盾的語病。但是從語法上來看,“的確”是修飾死的,作“死”這一動詞的狀語,而大約作“孔乙己已經的確死了”的狀語,是對孔乙己死亡的推測,推測的結果是確實死了,所以並不矛盾。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二、

從小說情節層面看。

孔乙己本是一位身份很高的讀書人,但因未考取功名,連個秀才都沒撈到,十分落魄,以今天的理解不會混,人情世故也不懂,卻又放不下酸腐的架子,加之好吃懶做、偷人東西的惡習,所以早就喪失了謀生能力。後因偷丁舉人家裡的書,被打折了腿,很久不見,喝酒的人都覺得他“許是死了,但是後來的中秋他又出現了,那是作為咸亨酒店的小夥計最後一面見到孔乙己。 那時孔乙己的健康狀況就已經很糟糕了,他“聲音極極低,臉上黑而且瘦,已經不成樣子”,給人一種日薄西山,氣息奄奄的感覺,預示著孔乙己已經走到了他人生的盡頭。小說最後寫道:從中秋到年關,再到中秋,再到年關,他再也沒有在咸亨酒店出現,甚至被提及過,那死亡是肯定的。 當然,小說也有其他的暗示情節,像咸亨酒店老闆一直惦記著孔乙己欠十九個錢的事,可是到了第二年的中秋之後就再也沒有提過,這也暗示著老闆也認為孔乙己已經不在人世,還錢的事也就指望不上了。孔乙己的死既然是確定的,那為什麼還要加一“大約”呢?因為作為小夥計的我沒有從任何人的口中確切的聽到孔乙己的死訊,也沒有親眼目睹孔乙己的死亡。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三、從藝術形象層面來看

。小說是文學作品,它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而孔乙己是作者塑造的悲劇人物形象。悲劇的結局用來揭示生活中的罪惡,從而激起讀者的悲情。孔乙己的形象為了揭示科舉制度的罪惡,他的死是必然的社會制度造成的。大約是周圍人的冷漠,的確是社會的冷酷,生活在沉悶和罪惡的社會死是必然的。

孔乙己的悲劇是冷酷的社會制度,封建科舉制度造就的,以現代的理解是應試教育的產物,沒有推進素質教育的結果,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

(有點囉嗦,不成熟的看法,歡迎指正。魯迅作品中這種句子也經常出現,似乎是規定動作,不能說句子有語病。)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灣火2019-04-26 00:24:53

前言

《孔乙己》出自魯迅先生所寫的短篇小說。最後有一句話: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說到“的確”這兩字是肯定的說法,但前面又有“大約”兩字,似乎又不那麼肯定。看起來,前後有矛盾的地方。

但是不是矛盾,每個人看法不同。如果從咬文嚼字或語法中找錯誤,那你還太傻太天真。

讀文章,必須用心境去讀,才叫會讀。每個階段的心境不同,讀出的文字理解就不一樣。對我來說,這句話不但不矛盾,而且就應該這麼寫。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01

小時候,讀這篇文章,對孔乙己印象就非常深刻。我之所以深刻,是覺得整個故事講述得很好,很有層次感,角色白描傳神,文字精煉有力。敘事緩緩展開,從一個人出現到消失,最終撂筆,一氣呵成。

可最煩就是,每次讀完,就要寫讀後感。這是中國傳統教育的通病。問有何教育意義,反映社會啥現象。是不是在某科舉制度的毒害下,描述了封建地主階級對知識分子吞噬的慘烈現象和吃人本質之類的廢話。

講真,以我當時年紀,那麼的童真幼稚,對現在的生活充滿了無數的期望和幻想。讀完這篇文章以後,卻要我用成人的歷練,去抨擊那個時代的腐敗黑暗,發洩對封建社會階級的憤怒。這對我而言,可比看新聞聯播還要吃力。如果教育是讓我從小就變成憤青,我”大約的確“做不到。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02

孔乙己是個讀書人,身材高大,穿著長衫,寫一手好字。這是江浙讀書人的打扮裝束。讀書人,手無縛雞之力,幹體力活爭不過人家。又因階級低微,好的文職工作也輪不到他。要營生,慈不掌兵,義不行賈。讀書人去做生意,往往吃著虧。只能幫人抄抄書,賺幾個銅板換酒錢。

孔乙己被人打,要不就是偷書,要不就順點小東西。偷書是因為愛書如命,順點小東西,是生活窘迫,貼補一下家用。他從來不偷大東西,只是佔一些小便宜。被生活逼到絕境,才迫於無奈,去幹這些小偷小摸的勾當。

讀書人有讀書人的傲氣,穿著長衫,站著喝酒,銅錢是一個子一個子排出來。既讓店家看清楚,他的酒錢分毫不差。也讓到店的客人,看到他遺世獨立的清高。當然,這難免帶點迂腐之氣,但此舉有類別於其他販夫走卒。

他偶爾賒賬,但到月底總是清還。孩子們過來搶他的茴香豆,他也樂意逗著他們玩。仁德雅信,溫良恭儉樣樣俱全。他讓人快樂,大家有調笑的談資。但是沒有他,世界也是那麼的平靜。

可惜,因偷了丁舉人家裡的東西,被打折了腿。同是讀書人,因階級不同,遭遇也不同。意想不到的是,讀書人下手也這麼狠。看來,不是每個讀書人,都有資格談溫良恭禮讓的。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結語

這篇文章寫的客觀冷漠,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缺乏互諒和溫情。但在小夥計的眼裡,他看到孔乙己最溫暖善良的一面,儘管冷酷的現實壓碎了孔乙己的生活。但他卻依然對生活充滿幻想和渴望。就像在寒冬臘月裡,賣火柴的小姑娘,能用一根火柴點燃一個美麗的人生。所以,當大家冷漠的確定,孔乙己死了。而小夥計卻希望從確定的言語中,找出大約的美好。

我是灣火,堅持文化原創。文字講究精煉傳神。諸位若是喜歡我的文章,不妨點贊關注,留言指正。謝謝!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山野文香2020-08-12 16:04:24

《孔乙己》最後一段,是掌櫃的不斷地於“年關”、“端午”、“中秋”不同的節日裡,嘮叨“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課文倒數第二段是這樣寫的:自此以後,又長久沒有看見孔乙己。到了年關,掌櫃取下粉板說,“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說“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到中秋可是沒有說,再到年關也沒有看見他。

最後一段這樣寫:我到現在終於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魯迅這樣寫,不是筆誤,是有意為之。

因為“孔乙己”是代表酸腐的舊習俗,或者舊的勢力,普通百姓已經習以為常,認為舊的習俗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掌櫃的不再問了),作者魯迅在最後一段,下了結論性定義,孔乙己已經的確死了,也就是宣佈舊的習慣,舊的勢力,舊的習俗徹底消失了,革命取得了成功。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總結:魯迅不是筆誤,他是利用孔乙己存在與否,向社會釋放舊的習俗、舊勢力是不得人心的,是受人取笑的,必須改革舊制,成為人的常識,讓千萬民眾所接受。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義薄雲天蕭大俠2019-10-22 09:15:39

答案很簡單,如果是文豪、作家寫的,肯定說是有意為之,而且美其名曰:這是過人之處,運用得精妙絕倫。但如果是普通學生寫的,老師絕對會紅筆侍侯。就好像大畫家作畫不小心在紙上滴了點墨,卻被譽為點睛之筆一個樣。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雨送黃昏6692020-08-31 10:08:12

題主好!《孔乙已》是魯迅先生《彷徨》文集中的一篇小說文章,寫於1919年3月,也就是一九一九年”五四運動“的前兩個月完成的。這一時期正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高峰期。大的社會變革帶給人們嶄新的世界,舊的思想被掃蕩,新的思潮如雨後春筍遍地發芽,表現在文學領域,作家拿起筆桿,向封建舊勢力宣戰,魯迅就是期中的一位。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魯迅先生

《孔乙已》是作者塑造的封建科舉制度下,一箇舊知識分子的形象。他窮困潦倒,卻又自命清高;好吃懶做,又不自食其力,高不成,低不就。令人同情而又憎惡,文章用小說形式敘述,用第一人稱”我”之親眼所見所聞,增強作品的感染力。從“唯一穿著長衫”第一次到鹹享酒店喝酒,使“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在人們的取笑聲中,第二次被丁舉人打折腿後,到酒店”便在櫃檯下對了門檻坐著“。這時候已沒有了先前的清高,如行屍走肉一般毫無生氣了。最後在“旁人的取笑聲中,坐著

用這手

慢慢走去了”。這些是“我”親眼看見的。從穿長衫站著進來到用手走路爬著出去,預示了舊的封建秩序的滅亡,新的事物既將出現。最後孔乙己欠了酒店“十九個錢“到第二年”年關也沒有看見他”。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孔乙己分發茴香豆

小說的結尾耐人尋味:”

我到現在終於沒有見一一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請注意這幾個詞,”終於”,“大約”,“的確“。都是判斷詞,結合語境來看,終於有”等不急“的感覺,指”早應該如此“,顯然這裡已非確指孔乙已這個人,而是孔乙己代表的舊的封建秩序,下句”大約孔乙已的確死了“,用了波折號,意在解釋,強調上句,做補充說明。“大約”是大概,可能的意思,這裡是第一人稱“我“的心裡活動:孔乙己好久沒來,從端午到年關再到年關,一定是出了問題。”的確死了“,有了上述心理判斷分析後,最後下了確實死了的結論。這裡看似是矛盾的,其實不然,正好揭示了“我“的心理矛盾:對孔乙已的人生遭遇,”我“是同情的,希望他還活著,再次來喝酒,給酒店帶來歡樂的空氣。但是”我“又憎恨這吃人的社會,希望它儘快“死了“。前後矛盾的語句,反映了作者對下層知識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同情矛盾心裡,對舊的社會秩序徹底否定的批判態度。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彷徨》

魯迅先生是偉大的文學家,他的文章思想深邃,形象典型,用詞貼切,用字準確。如寫孔乙已第一次到鹹享酒店喝酒,掏錢時

“便排出九文大錢”,

第二次腿折後

"他從破衣袋裡摸出四文大錢”,

一個用“排“字,一個用“摸”字,動作不一樣,刻畫人物的心理活動也不一樣,第一次孔乙己信心滿滿,目俯視一切,所以用“排”字,瀟灑清高。第二次折腿之後用了“摸“字,扭扭捏捏,斯文掃地,對眾人“莫敢仰視”,讀書人氣勢全無,滿眼頹廢的樣子。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鹹享酒店

由此不難看出,“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一句並非病句,而是作者有意為之。離開了原作品的語言環境,評論作者的一言半句,很容易走向極端。如同評高爾基的《海燕”一一啊!海燕,空喊一聲,不知所云。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孔乙己被丁舉人打折腿

《圖片源自網路,追究必刪)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行蹇2019-12-22 15:58:52

幼時讀魯迅的《孔乙己》,只覺有趣,今日思來,卻別有一番風味,為何叫做孔乙己呢?想即是聖人之後,當英名不腐,就從天干中選了兩個給他,以示久遠之意,想哪人一心只讀聖賢書,自然五穀難識,六體不勤,以致窮困潦倒,還要“盜亦有道”被人打,一飯無著為人“一字之師”,當真是斯文掃地。在文章的最後,好似交待不詳,其實是故意為之,這正是魯迅的絕妙之筆,那就是在魯迅的心中那個孔氏早就應該死了,但是那個臭酸的形象還沒有消失。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探文海2020-08-21 11:21:18

《孔乙己》這篇魯迅先生的短篇小說,是一篇當年我上高中時的課文,魯迅先生用辛辣的筆法,深刻的思想,鞭笞了舊科舉制度的蔽端,展示了當時民眾思想的麻木,在魯迅先生筆下,對主人公的際遇,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孔乙己是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的犧牲品,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社會”,孔己雖讀過書但屢試不中,窮困潦倒,又好吃懶做,不去尋求其他謀生手段,還穿著一年多未洗過的,破爛的,代表讀書人身份的長杉,滿嘴之乎者也。

孔乙己是善良的,當孩子們圍著他的時候,他會每人發一顆茴香豆,孩子們還要要時,他會用五指罩住碟子,搖頭晃腦地說,不多了,不多了,多乎哉,不多也。

在鹹享酒店中,孔乙己不過是眾人取笑的物件,即使因偷書被打也被當成笑料,絲豪沒有同情心,老闆牢記在心的也只是孔乙已所欠的那十九文錢。當時民眾思想之麻木,可見一斑。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孔乙己剛到酒店時,是排出九文大錢,多有氣勢,而文章結尾時因被打斷腿是爬著來的,而且是慢慢從爛長杉中摸出四文錢,一個“排”字,一個“摸”字,足見魯迅先生筆法之老到,也予示孔乙己已是窮途末路了。

孔乙己的確已經死了,這是必然的結果,不會是魯迅先生的筆誤。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仁善公河2020-10-11 22:11:31

並非魯迅先生的筆誤,而是人們一種心理歷程的真實表達。這樣,給作品增加了厚重感、瞬間複雜心理微妙變化的真情再現。很欽佩先生表情達意的語言張力和空靈!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章子建2020-07-10 15:40:25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一般我們會認為”大約孔乙己的確已經死了”這句話是否矛盾?但具體是否矛盾,我們分析如下:

1、這一句話的核心意思是“孔乙己的確死了”。“的確”是對“孔乙己死了”的肯定,而“大約”又是對“孔乙己的確死了”的揣測。從語法上分析,“的確”是對“死了”的修飾,作“死了”的狀語,而“大約”是對“孔乙己的確死了”的修飾,是全句的狀語。

孔乙己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以他的做事原則是必死的,因此說“的確”;而作者又並不確實知道這一點,所以說“大約”;說孔乙己的確死了,是因為在當時封建的社會背景下,他的身份和地位肯定會被社會淘汰與淹沒,他不勞動,無法養活自己,而且還被打斷了腿,肯定會死。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而說他大約死了,是因為事隔多年,無從考證,也沒人真正知道他的真實情況,所以魯迅說大約。

換種說法:“大約”表示作者的推測,不知孔乙己其人是否死了,可是根據當時的社會背景,他的死又是一種必然,所以用“的確”。這樣寫看似矛盾,實際上卻揭示了當時的社會黑暗現實,表達了作者對其的批判。

所以,不矛盾。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2、魯迅創作的時代是白話文的開始階段,用現在的語法來看,經常會發現他的文章有小問題,那些所謂的“通假字”也是同樣的道理。假如魯迅是個當代人,他考慮到詞語“大約”、“的確”在意思上的矛盾,應該不會放在一起用。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所以,也可說是矛盾,但是文章應以當時的社會及背景相參考!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湘新談天下2020-10-05 13:53:57

名家好多故弄玄虛的敗筆都成了經典。如果沒有這些敗筆,評論家也沒有市場。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白雲34982020-03-06 06:21:36

作為一個作家,寫的文字多了難免出錯,這很正常。魯訊《孔乙己》中寫到:“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只因魯訊名氣很大,人們普遍認為有意而作。

今天若魯訊天靈能對話,大師說:“這句話有些不通順,取掉句中(的確)二字就行了。

人並非萬能,怎能熟而無過呢?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聯句愛好者2020-10-01 19:45:27

大約與的確出現在同一個句子之中,應該是病句。可是,它出自偉大的文學家魯迅先生之手,真的不知是含有我們難以弄透徹的深意,還是失誤?我想,別有深意的可能性要大點。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教育探微2019-12-18 14:56:38

魯迅先生對文字運用的態度是非常認真謹慎的,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而且這篇文章被選進初中語文課本作為教材使用,這樣的用語存在就一定是有深意在其中的。

“大約”

表示不確定,

“的確”

表示的是確定,兩個詞放在一起使用似乎是有語病的。

但是不能單從從語法角度上來分析判斷,要從文學角度,文藝角度和文章思想內涵的角度去做分析。

如果單從語法角度上去分析,那麼詩詞之中,歌詞之中,存在的問題語言就太多了,那實際上是一種藝術表現的需要。

魯迅先生之所以這樣用語,

實際上還是從孔乙己本人的命運角度上考慮的。

說孔乙己大約已經死了。

是因為到了年關,掌櫃取下粉板說,“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說“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到中秋可是沒有說,再到年關也沒有看見他。“到了中秋可是沒有說”掌櫃的為什麼在中秋沒有說?因為掌櫃的心裡明白,說也是白說,孔乙己一定不會再來了。

另外,作為孔乙己這樣一個嗜酒如命的人,要是他活著,他就一定會來咸亨酒店,因為他被別人打斷了腿,坐著鋪墊用手都要走來喝一碗酒的人,

這麼長時間都沒有來,完全有可能他已經不在這個世界上了。

魯迅先生這樣的寫是有深刻蘊意在其中的,從孔乙己淡出眾人的視線這個角度來反映當時社會的人情冷漠,世態炎涼。孔乙己在咸亨酒店裡,他也只是別人眼中的一個笑柄和笑料,別人拿他只是逗樂取笑而已。孔乙己淡出大家的視線,也沒有一個人會覺得惋惜、嘆息,更沒有人會覺得痛惜。

掌櫃的能記起他,是因為他欠十九個錢,掌櫃的記起的是錢,而不是孔乙己。

說孔乙己的確已經死了。是

因為像孔乙己這樣屢考不進的可憐讀書人,他的命運一定是悲慘的。他雖然

迂腐不堪的

一直都把自己當成一個讀書人,心中始終裝著一個嚮往上流社會的夢想。但是他卻讓

封建社會和

科舉制度把他實實在在煉成了一個書呆子,他好吃懶做,死要面子活受罪,什麼都不會做,什麼都不能做,什麼都不想做的一個人,生活不了,就去偷那被人家的東西,常常被別人毒打。

原文中說:大約是中秋前的兩三天,掌櫃正在慢慢的結帳,取下粉板,忽然說,“孔乙己長久沒有來了,還欠十九個錢呢!”我才覺得他的確長久沒有來了。一個喝酒的人說道,“他怎麼會來?……他打折了腿了。”掌櫃說,“哦!”“他總仍舊是偷。這一回,是自己發昏,竟偷到丁舉人家裡去了。他家的東西,偷得的麼?”“後來怎麼樣?”“怎麼樣?先寫服辯,後來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後來呢?”“後來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樣呢?”“怎樣?……誰曉得?許是死了。”

我們能看出,在別人的眼裡根本沒把孔乙己當成是一個有尊嚴的人,他只是封建社會的一個犧牲品。

孔乙己生活在這樣一個階級森嚴,人情淡漠,世態炎涼的封建社會大環境裡,他的死是必然的。

魯迅先生把兩個詞放在一起使用:“約孔乙己的確死了。”意義深刻,內涵豐富,這就是文學的妙處。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吳桂清92020-09-28 20:29:36

謝謝邀請!

這道題讓我想起了在唸書的時候,老師就給我們講過,魯迅發表的短篇小說《孔乙己》,還有祥林嫂等不少小說記載。

記得老師在給我們講這個問題的背景,是借一個 貪懶不愛學習,一到考試時就躲避的一個學生為由,老師講“魯迅在1919年發表了一篇小說《孔乙己》,這個孔乙己就是個知識分子,但他貪懶好吃,自覺清高,自欺欺人,老師也強調了魯迅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句話,他是死在封建科舉制度的屠刀下,被吃人的封建社會害死的,”。應該說《孔乙己》就是活生生的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犧牲品。

從以上這些內容見證,魯迅絕對沒有誤筆之說,這句話本來就沒有任何誹議,一句普通話而以,只是在感情上對當時封建社會不滿的一種釋放。據說這篇小說被納入到中學語文教課書裡,讓新中國的學生也瞭解《孔乙己》就是封建科舉制度的受害者來教育學生,而讓學生深知新中國社會優良教育的體會。

以上只是我在記憶中的一點大概意思來回答主題,如有不妥,望題主指教!謝謝!

《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