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大唐王子2020-12-27 09:17:11

龍城飛將到底指的是誰呢?之前的小學課本註釋是指衛青,現在已修改為分別指衛青、李廣。何以如此?龍城顯然指的龍城之戰的衛青,飛將則明顯指飛將軍李廣。長篇累牘多說無益,不說也罷!

題主如果還有疑義,請多讀幾遍小學課本!!!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心向青山2019-06-16 22:11:53

身在鬧市,心向青山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單以王昌齡這首詩而言,“龍城飛將”指的無疑是李廣。

在古代,尤其是文人的眼中,李廣的地位遠勝衛青,描寫李廣的詩文比比皆是。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

你能找到古代歌頌衛青的詩句嗎?沒有,古人根本就看不起這個奴隸出身的名將。最有名的便是蘇軾評價衛青的那句“若青奴才,雅宜舐痔”,蘇軾看不上七戰七捷的衛青,是因為覺得衛青出身卑微,之所以飛黃騰達完全是靠他姐姐衛子夫上位,同時古代的文人和司馬遷一樣,都同情金牌配角迷路將軍——李廣。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王維也說:

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

文人們將衛青的赫赫戰功歸因於運氣好,而李廣卻成了鬱郁不得志的代表。

歷史上的衛青,除了出身外戚外,一生七戰七捷,收復河朔、河套地區,大敗伊稚斜單于,戰功赫赫。同時衛青善於以戰養戰,用兵敢於深入 ,為將號令嚴明,對將士愛護有恩,對同僚大度有禮,位極人臣而不立私威,堪稱完美人臣的化身。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衛青的首戰匈奴便是龍城大捷,而李廣從未到過龍城,“龍城飛將”按理只能是衛青,可是按古代文人的秉性,這裡歌頌的就是李廣——這個箭術高超的飛將軍。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君山話史2019-10-06 11:01:10

唐代詩人王昌齡詩歌名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中的“龍城飛將”一是被認為是李廣,但是現在卻有人認為說的是衛青。究竟是李廣還是衛青呢?

第一,“龍城飛將”絕對不是指衛青

持衛青說的人認為,李廣是沒有到過龍城,而衛青則有過龍城之戰。

我簡單說一下衛青的龍城之戰。

公元前129年(元光六年),漢武帝發動第一次大規模的對匈反擊戰,衛青、李廣、公孫敖、公孫賀各率一萬騎兵,深入匈奴腹地,意圖尋殲匈奴主力。在這次反擊戰中,三路無功,只有衛青小有斬獲,奇襲龍城,殲敵七百餘人。龍城是匈奴人的祭祀之地,每年五月,這裡都舉行盛大的集會,祭祀祖先、天地、鬼神。

然而,因為衛青有過龍城之戰,而認為“龍城飛將”是衛青則大謬不然。為什麼呢?首先,衛青從來沒有過“飛將”的稱呼或綽號;其次,龍城之戰,在衛青所指揮的戰役中,是最不起眼的一次,不具有代表性。後來衛青發動的河南之戰、漠南之戰、漠北之戰,戰役規模及戰果均遠遠超過龍城之戰。用一個毫無代表性、且戰績甚微的龍城之戰,來稱呼衛青為“龍城飛將”顯然是荒謬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第二,李廣才有“飛將軍”的綽號

《史記》載: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 ,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

為什麼李廣會被稱為“飛將軍”呢?主要是因為他作戰勇猛兇悍,剽掠如飛。在擔任邊關守將時,李廣有許多故事廣為流傳。

比如有一次李廣率一百名騎兵,遭遇數千匈奴兵,他沉著冷靜,下令下馬故意休閒狀,匈奴人以為漢軍有埋伏,不敢輕舉妄動。李廣趁敵不備,策馬閃電出擊,射斃一匈奴頭目。匈奴人懾於李廣之勇,終究不敢進攻,最後引兵而去。

再比如李廣射石的故事,這是老幼皆知了。石頭都能射穿,何況區區肉身呢?因此,李廣的名聲,有一部分原因是匈奴人吹出來的,因為匈奴是一個極度崇尚勇士的民族,而李廣之勇,蓋世無雙,因而才獲得“飛將軍”的綽號。在戰場上,他騎著馬就像一陣風飛過,他發的射一飛出就百發百中,“飛將軍”的名號,當之無愧。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第三,“龍城”是從盧龍城演化而來

我前面引用《史記》,李廣是在鎮守右北平時,被匈奴稱為“飛將軍”。李廣鎮守右北平共計五年,在這五年時間裡,匈奴人不敢前來騷擾,邊關烽燧不驚。那麼右北平是在哪呢?

西漢時的右北平,

轄地大致是唐代的營州,治地為盧龍

。數千年來,盧龍一直是個重要的軍事重地,最初稱為盧龍塞。《三國魏志武帝紀》記:建安十一年,曹操徵烏桓,出盧龍塞。《方輿紀要》記:“自

盧龍塞

至軍都關,皆置兵守險,高齊天保四年,自將伐契丹,至平安,從西趙趣長塹。隋開皇三年,幽州總管陰壽出

盧龍塞

,擊高保寧於營州。宋宣和五年,遼蕭幹出

盧龍塞

,攻破景州。

唐代天寶年間設有十大節度使,在北平及東部有范陽節度使與平盧節度使。後來

范陽節度使領龍盧軍,稱為

盧龍節度使

,從這裡可以看出盧龍戰略上的重要性。

因此,王昌齡詩中的“龍城”,並非匈奴的龍城,而是源於盧龍。因此,在宋代王安石編的《百家詩選》中,王昌齡的這句詩是:“

但使盧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第四,唐代“龍城”一詞,有時泛指邊關

王昌齡詩中的“龍城”一詞,本是源自“盧龍”,但也不是全特指盧龍,有時泛指邊關。在唐代詩歌裡,“龍城”出現的頻率是非常高的,不能將其認為是特定的某個城。不過,多數情況下,指的是東北部的邊關,大致是唐代“盧龍節度使”的轄區,包括北平一帶及遼西,漢代李廣守衛的右北平也是屬於這一範圍。

唐代王績的詩《在邊》:“雁城霜雪苦,龍城冠蓋稀。”長孫無忌的“鳴鑾出雁塞,疊鼓入龍城。”可以看到,雁門關與龍城對應,都是重要邊塞。所以把王昌齡詩中的“龍城”理解為衛青所攻打的匈奴人的祭祀地,這是經不過推敲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第五,把龍城與李廣聯絡在一起,不止王昌齡的詩

為什麼說“龍城飛將”不是衛青而是李廣呢?因為把龍城與李廣聯絡在一起的,絕不只有王昌齡這首詩,我們可以從別的詩找到例證。

比較早的一首是南北朝時吳均的《戰城南》:“忽值胡關靜,匈奴遂兩分。天山已半出,

龍城

無片雲。漢世平如此,何用

李將軍

。”

唐代溫庭筠《傷將軍》:“昔年戎虜犯榆關,一敗

龍城

匹馬還。侯印不聞封

李廣

,別人丘壟

似天

山。

唐代幽州,或盧龍是一個外患比較深重的地區,契丹、奚等胡患甚重。因而王昌齡的龍城飛將,就是希望能有李廣這樣的名將,守衛這塊漢代為右北平的地區,也守衛整個大唐的疆域。李廣雖然在開疆拓土上功績不如衛青,但是在悍衛疆土仍是功勞巨大。從王昌齡的詩中“不教胡馬度陰山”看,側重點在於守,而不在於攻,這更證明“龍城飛將”是指讓匈奴人“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的李廣李將軍。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W雨亭2021-01-06 12:48:39

謝謝邀請:

主要是小說電影電視連續劇,各朝代都頌揚李廣,為李廣沒得到漢武帝封侯而鳴不平,李廣家幾代人為漢家打天下守天下立下汗馬功勞,不被漢武帝認可,只對皇后的親屬衛青霍去病封侯。

李廣家祖人多勢重,皇帝怕李家權重以後對皇權有威脅,利於新生力量打壓權臣,以保漢室長治久安,寫史記的編歷史的多以圍繞皇帝的心思下筆,寫的李廣家祖不是那麼出眾,沒給漢家做出什麼特殊貢獻。

民間野史各個朝代弘揚愛國將領,把李廣形容誇張的完美無缺,只要李廣把關帶兵外虜不敢進中原過陰山。衛青帶兵打了幾次勝仗,決定了漢匈相持,匈奴無力南侵,那也是前兩代皇文景之治,為漢武帝打下了堅實基礎,有國力人力才能驅虜打敗匈奴。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無鹽三味2020-12-12 09:02:44

我們先看王昌齡的原詩:

出塞

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詩中龍城飛將是指誰?爭議頗多,有認為說衛青的,也有觀點認為說李廣的,更有奇葩觀點說,龍城指衛青,飛將指李廣。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本人以為,這首詩就是說李廣,根本沒涉及衛青。為什麼沒涉及衛青,也有人認為衛青雖然是大將軍,但出身低微,全靠姐姐衛子夫上位,不值得書寫!也有人認為唐太宗李世民認李廣為先人,唐朝有尊李廣的官方影響,王昌齡距李廣已經有近900年的時間,寫詩受唐朝宣傳影響較大!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無論那種原因,詩中就只寫李廣是毫無疑問的。我們一句句來分析,“秦時明月漢時關,”一個唐朝詩人為什麼寫時間距離千年左右的秦漢,也可能是行文的需要,但肯定有關聯!那就是為提李廣做鋪墊,宣傳李廣,就是宣傳唐李!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秦時在北方防匈奴的有蒙恬、王離,公子扶蘇,更有李廣的先人李信,雖然李信主要防燕國及東胡人,卻是整個北方防禦系統,都是關口守將!而李廣更是歷任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太守,負責大漢北方防務。所以第一句說秦漢叫啟的手法。

“萬里長征人未還。”這一句是興,想到從秦到漢,有多少好男兒,為了保家衛國,征戰北漠,血灑沙場,拋骨荒漠,這是對征戰深漠龍庭的抱怨?還是對戰死沙場將士的褒獎?其實是詩人和淚吟出的詩句,難道沒有對衛青深入荒漠,在缺水少糧的作戰的質疑?

“但教龍城飛將在”我們知道,衛青是進攻型的將領,李廣是防禦型的將領,一個“但”字,是作者溢位的希望,直譯“如果龍城的飛將軍李廣在的話”李廣是甘肅天水人,天水又叫龍城,這裡龍城不是指匈奴“龍庭”,飛將軍是匈奴人送給李廣的號,飛將軍使匈奴人心驚膽戰!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不教胡馬度陰山”就憑李廣飛將軍的名聲,匈奴都不敢越過陰山,北方的陰山、大青山是漢民族的一道天然屏障,只要我們守住陰山,匈奴你們在陰山以北放牧吃草,我們在陰山以南農耕吃糧,相安無事,我們的戰士就不拋骨荒漠了!顯然是作者對和平生活的一種嚮往,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快樂海豚呀2020-11-09 12:41:00

李廣名氣大啊,哈哈。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老街味道2019-06-17 21:56:15

問題:“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前言

從題主的問題來看,題主認為飛將說的是衛青而不是李廣,但是也有人認為“飛將”指的是飛將軍李廣。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一、歷史上被稱為的飛將的是誰?

1、李廣

據 《史記·李將軍列傳》:

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

漢之飛將軍

” ,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

2、呂布

《三國志》中記載:

呂布字奉先,五原人也。以驍武給幷州刺史丁原。為騎都尉,便弓馬,膂力過人,號為飛將。

單說飛將,大多是指李廣而不是呂布,至於衛青,似乎沒有過專指衛青是飛將的例子。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二、肯定是李廣的“飛將”

飛將軍和飛將是一個人嗎?李白《古風其六》寫到:

代馬不思越。越禽不戀燕。情性有所習。土風固其然。

昔別雁門關。今戍龍庭前。驚沙亂海日。飛雪迷胡天。

蟣蝨生虎鶡。心魂逐旌旃。苦戰功不賞。忠誠難可宣。

誰憐李飛將。白首沒三邊。

飛將前面特意加“李”姓,是李廣無疑,李白把飛將軍寫成飛將,是不是有些奇怪?顧炎武在《日知錄》中專門寫到, 把“將軍”寫成“將”在李白以前就有了:

“誰憐李飛將,白首沒三邊。”昔人譏其以“飛將軍”翦截為“飛將”者,然古人自有此語。《後漢書·班勇傳》:“班將能保北滷不為邊害乎?”後魏唐永,正光中為北地太守,數與賊戰,未嘗敗北。時人語曰:“莫陸梁,恐爾逢唐將。”以“將軍”為“將”。

[宋] 趙蕃《挽李子永二首》

封侯寂寞空飛將,佳句流傳自謫仙。半世作民才六考,他年垂世有千篇。

篋中酬唱都無恙,天外音書不復傳。五嶺三苗底處所,千巖萬壑若何邊。

因詩題寫了“李”姓,加上“封侯寂寞”,這裡肯定是指不能封侯的李廣。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三、施蟄存《唐詩百話》認為 不必牽扯到衛青或李廣

龍城(有版本是龍庭)是漢代匈奴的祭天之地,衛青去過,李廣沒有去過;飛將軍,是李廣的稱呼,不是衛青的名號。

龍城和飛將結合,是衛青呢還是李廣,這有點像相聲裡說的,不會種地的司機不是個好廚子,請問這個人到底是誰?

施蟄存《唐詩百話》中認為:

“龍城飛將”只是說能打敗敵人的名將,並不實指某處某人。有些註釋者太拘泥於歷史事實,考證出龍城應當是盧龍塞,飛將應該是衛青而不是李廣,因為李廣與龍城無關。這樣講詩,真是“固哉”!

關於龍城:

試參看唐詩中用這兩個名詞的,都是活用,不可死講。楊炯《從軍行》雲:“鐵騎繞龍城。”盧照鄰《戰城南》雲:“笳喧雁門北,陣翼龍城南。“,沈佺期《雜詩》雲:“誰能將旗鼓,一為取龍城”。虞世南《從軍行》雲:“塗山烽候驚,弭節度龍城”。這幾位詩人都在王之渙以前。如果要把他們詩中的“龍城”確定在某一地方,那麼一會兒在雁門,一會兒在塗山。後來溫飛卿有詩云:“昔年戎虜犯榆關,一敗龍城匹馬還”。這個龍城,又在榆關外了。豈不是也很難解釋?

關於“飛將”:

飛將也是唐詩人常用的語詞,只是猛將、勇將的意思,不必牽扯到衛青或李廣,更不必和上下句中的地名聯絡考索。賀朝詩云:“天子金壇拜飛將,單子玉塞振佳兵。”杜甫《秦州雜詩》雲:“故老思飛將,何時議築壇。”都和王之渙同樣用法。

施蟄存先生認為,飛將是泛指,代表守衛邊關戰功赫赫的將士們,王昌齡並沒有說一定是衛青或者李廣。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結束語

詩中的飛將,更像是代指名將而不是專指某一位將軍,像李白那種直接寫到“李飛將”毋庸置疑是說的李廣,不過“但使龍城飛將在”就難說了。除了施蟄存說的幾首詩,其實飛將還有很多的例子。

軍城早秋 [唐] 嚴武

昨夜秋風入漢關,朔雲邊月滿西山。更催飛將追驕虜,莫遣沙場匹馬還。

是不是真得“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呢?

@老街味道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是表演真正技術的時候2019-06-19 18:01:44

大家在爭論這首詩到底寫誰時,大多數人都沒有仔細去查閱資料。

我們要搞清楚這首詩到底寫誰就很簡單,第一二句: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說得是秦漢時期抵禦匈奴的情況,不少將士在抵禦匈奴入侵中埋骨沙場,一去無返,暗示現在情形與當年無二,國家正遭遇到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同樣很多將士奮勇殺敵埋骨沙場。

第三四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說得是如果現在與當年一樣出現那樣直搗龍城的飛將,那麼就不會再有胡馬渡過陰山。這裡龍城無疑是匈奴祭天的龍城,陰山是在內蒙古中部,東西走向。

李廣終其一生都沒有去過龍城和陰山,陰山是在衛青和霍去病打擊匈奴後才被漢朝佔領的。搞清楚這兩點,就知道這首詩到底寫誰了,總不可能寫一個一生都沒有去過的人吧?

龍城飛將其實是形容衛青直搗龍城之時猶如神兵天降,不少人確硬是把它與李廣掛鉤,後世有人不少將軍被冠飛將之名,他們也是指李廣?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三水三心2020-08-30 13:21:26

王昌齡一首《出塞》,歷史跨度大,氣勢雄渾,一氣呵成,表達了對良將的追尋。其實,《出塞》共有兩首,一首就是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另一首是

騮馬新跨白玉鞍,戰罷沙場月色寒。

城頭鐵鼓聲猶震,匣裡金刀血未乾。

第一首中“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意思就是“只要龍城的飛將軍還在,一定不會讓匈奴越過陰山,南下牧馬”。

那麼,王昌齡所說的“龍城飛將”究竟指的是誰呢?

我們知道,中國古典詩歌,是很喜歡用典的,如果對這些典故不清楚,那就基本上不可能理解詩歌。比如“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王勃《滕王閣序》),如果不知道馮唐和李光,你根本不能理解這一篇文章的高遠意旨。

但很多時候,我們理解典故,又會陷入一種無盡無休的牛角尖裡面。比如,這裡的“龍城飛將”,我們一定要去找到一個具體的人,這其實是對詩歌的誤讀。筆者在這裡拿出三種解釋,聰明的讀者去看,哪一種更加符合詩意。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一,“龍城飛將”指的是李廣

持著一種觀點的人不少,在《史記》中,李廣就被司馬遷成為“飛將軍”。

居無何,匈奴入殺遼西太守,敗韓將軍,後韓將軍徙右北平。於是天子乃召拜廣為右北平太守。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

漢之飛將軍

”,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李將軍列傳

李廣出身將門,善騎射,歷任7個郡的太守,前後40多年。平吳楚之亂,名聲顯揚;抗擊匈奴,使匈奴數年不敢侵犯。

至於這裡所說的“龍城”,可以理解為唐代的盧龍城(盧龍城就是漢代的李廣練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帶,為漢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簡稱為龍城。

結合上下語境,“不教胡木度陰山”,這裡的“龍城飛將”,用來指李廣,似乎說得過去。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二,“龍城飛將”指的是衛青

但更多的人認為,“龍城飛將”指的是另一為西漢抗匈名將衛青,原因在於龍城。

在歷史上,抗匈戰役中,龍城之戰,是拉開對匈奴反擊序幕的關鍵之戰。

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匈奴入侵上谷郡。漢武帝親自部署戰略計劃,分派四路出擊。車騎將軍衛青直出上谷,騎將軍公孫敖從代郡(治代縣,今山西大同、河北蔚縣一帶)出兵,輕車將軍公孫賀從雲中(今內蒙古托克托東北)出兵,驍騎將軍李廣從雁門出兵,四路將領各率一萬騎兵。四路當中,唯有衛青一路獲勝,此戰拉開了漢朝大破胡虜的序幕。

也就是說,龍城之戰,僅有衛青獲勝,那這裡的“龍城飛將”,自然不應該指的是李廣,而是衛青。

這樣說來,似乎更有道理,畢竟“飛將軍”只是一個評價,並非指訥訥個授予某一個人,而“龍城飛將”,總不可能拿一個打了敗仗的將軍,來說“不教胡馬度陰山”吧。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三,“龍城飛將”泛指抗匈名將

但個人認為,這種非要找到某一個人的詩歌賞析,其實脫離了詩歌本身——詩歌是一種文學體裁,不是歷史著作,完全沒有必要一是一二是二,就像“飛流直下三千尺”一樣,你實際去測量,那不就扯了嗎?

所以,個人以為,這裡的“龍城飛將”,並非僅僅指的衛青或者李廣,而是指的是在抗擊匈奴過程中,湧現出來的那些將領。

或者說,這其實是一種借代的手法,用少數代多數。包括前面所說的“馮唐易老,李廣難封”,並非僅僅指的是馮唐和李光,而是有類似遭遇的人。

但如果非要找到某一個人,個人以為,完全可以將“龍城飛將”理解為一個並列片語“龍城+飛將”,也就是“龍城之戰中的衛青”和“屢破匈奴,建立奇功的李廣”。而不是非要理解為偏正片語“龍城的飛將”。

親愛的朋友們,你們以為呢?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一國之君歷史研究2020-06-13 12:40:07

這句詩出自唐代詩人王昌齡《出塞二首》的其中一首,原文是: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首詩翻譯成白話文的意思是:依舊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出關萬里去參加遠征的人都還未回來,倘若曾經能夠抵禦外敵的龍城飛將還在的話,絕不會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王昌齡出塞二首

這首詩中最容易讓人引發爭議的就是:“龍城飛將”四個字,那龍城飛將是誰?

關於龍城飛將,歷來有三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龍城飛將是李廣

《史記 李將軍列傳》記載: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龍城飛將

也就是說在史記中,明確記載了李廣的外號就是飛將軍,這也是漢朝被記載唯一有飛將之稱的將軍,而且李廣作為鎮守邊境的將軍,從漢文帝時期開始,一直到在漢武帝,幾十年的時間都在鎮守邊境,李廣曾經擔任右北平太守,有李廣在右北平郡,匈奴人是不敢進犯的,但是匈奴人不敢進犯右北平,不代表匈奴人不敢越過陰山進入漢朝其他過境城市,事實上,從漢文帝到漢武帝,匈奴多次進犯漢朝,漢文帝時期有四次大規模入侵,漢景帝時期有三次大規模入侵,這不是李廣能擋住的。

第二種說法:龍城飛將是衛青

主要是從龍城兩個字解析的,因為衛青曾經率軍從上谷出發,進攻龍城,這裡的龍城飛將指的是衛青奇襲龍城的典故,再加上衛青是漢武帝一朝功勳卓著的軍事將領,正是衛青開啟了漢朝對匈奴作戰的信心,並在衛青的指揮打擊下,收復了大量被匈奴奪佔的漢地,才讓匈奴的胡馬不敢南下放牧,所以龍城飛將指的是衛青。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飛將軍李廣

第三種說法:龍城飛將是指像衛青和李廣這樣鎮守邊境、保家衛國的將軍,並不特指一兩個人,而是一批人

這首詩是唐朝詩人王昌齡所做,得從詩人王昌齡的角度來分析問題,王昌齡是唐朝的邊塞詩人,他的作品大多是描寫邊境風光以及邊塞將士的內心,王昌齡本人又在漢朝做過官,還曾經多次遊歷了唐朝的邊塞地區,所以對描述邊境情況很有一套。

從王昌齡的角度出發,他只是個詩人,並不是歷史學家,他知道衛青或者李廣都是從史記上了解的,史記對衛青和李廣的傳記中夾雜了司馬遷的個人情感,從歷史的角度來看,衛青在漢朝歷史上的功勞遠遠大於李廣,衛青在與匈奴的作戰中獲得了數不清的功勞,而且都是有據可查的,史記也記載了衛青的功勞,比如:大將軍衛青出擊匈奴共有七次,斬獲敵兵五萬餘人。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衛青與霍去病

但是李廣呢,李廣在整個漢朝對於軍功的記載根本就沒有,但是仍然佔據了一個人獨享一篇傳記的位置,衛青還是和霍去病共一篇傳記呢,李廣的傳記通篇沒有具體資料的功勞記載,因為根本沒有,即使衛青的功勞非常大,但在史記中卻有這樣描述的話:

《史記 佞幸列傳》:自是之後,內寵嬖臣大底外戚之家,然不足數也。衛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貴幸,然頗用材能自進。

這話的意思是說:從此以後,宮內被皇上寵幸的臣子,大都是外戚之家,但是這些人都不值得一談。至於衛青、霍去病也因為外戚的關係而得到顯貴和寵幸,但他們都能憑自己的才能求得上進。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飛將軍李廣

這話好像是誇獎衛青與霍去病是靠才能上進的,實際是看不起衛青與霍去病的功勞,因為在整個漢朝,出身才是做官最重要的標準,李廣出身貴族,而衛青與霍去病出身奴隸,是被士族階層出身的司馬遷所看不起的,這是那個時代的價值觀,代表了像司馬遷這樣的文人的普遍看法,所以唐朝詩人王昌齡透過史記了解衛青與霍去病時,很容易受到司馬遷的影響。

王昌齡不是歷史學家,他寫詩無需表達是否歷史真實存在,只需要表達自己的情感就行,他不需要把“龍城飛將”具體地描述為哪一個人,只需要龍城飛將這個詞能表達他想說的話就行,從這首詩所要表達的意境來看,它不是讚美哪一個人的,而是表達一種情感,一種邊塞情感,王昌齡在意的顯然是這首詩中的最後一句話:

不叫胡馬度陰山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西漢帝國雙壁:衛青與霍去病

也就是不讓胡人的馬南下陰山放牧,引申為保家衛國的意思,至少是誰讓胡人的馬不能南下放牧,這個人無需解釋得很清楚,這顯然不是一個人能做到的,而是一批人,這一批人就是所有為唐朝守衛邊關的將士,

而龍城飛將作為漢朝抵禦匈奴人的名將,在整個漢人心目中有著崇高地位,所以就被引申為所有為國作戰、抵禦匈奴的漢人名將,成為邊塞將軍的代名詞,而不是具體指衛青或者李廣某個人

所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詩中的“龍城飛將”是特指為守衛邊關的將士,不是指衛青,也不是指李廣。

這個意思就像用“萬人敵”來代表文武雙全的將領意思一樣,但是說到萬人敵,你就會想到項羽、關羽、張飛等人,但是萬人敵並不特指項羽、關羽、張飛,而是指的一批人,一批文武雙全的將領。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HuiNanHistory2019-10-27 11:43:32

龍城飛將說的明明是李廣。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王昌齡的這首《出塞》講的是李廣,並不是什麼衛青。

對於唐代的詩人而言,“龍城+飛將+李廣”連用,其實是一種固定的用典。

不僅是王昌齡的詩句,還有其他詩人也是如此。

例如,溫庭筠的《傷將軍》:

昔年戎虜犯榆關,一敗龍城匹馬還。侯印不聞封李廣,別人丘壟似天山。

再比如,吳均的《戰城南》:

忽值胡關靜,匈奴遂兩分。天山已半出,龍城無片雲。漢世平如此,何用李將軍。

類似的詩句數不勝數。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很多衛青粉比較智障,非說這首詩講得是衛青。

理由無非是:

李廣的功勞不如衛青,龍城之戰李廣寡不敵眾而受傷被俘。

但不好意思,這是唐朝人寫的詩。

有意見去推翻唐詩。在唐詩中,飛將軍就是李廣。

至於“龍城”,就像古詩中“陰山”,都只是個意象、虛知,指的是中原王朝和北方遊牧部族征戰的地方,並不是實際的地名。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總而言之,但凡有基本的唐詩常識,都不會說出這首詩寫的是衛青這種話。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再言春秋2020-10-03 11:41:05

引言

藝術來源於生活,卻又高於生活。

有的文學作品雖然來源於歷史,可卻與歷史大有不同。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分析

歷史與文學作品的差別,就在於一個是為了記錄,而另一個是為了抒發情感。

王昌齡作為唐朝最為著名的邊塞詩人,他的那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沒有人會陌生。

可詩中的“飛將”到底指的是誰,一直以來就是一個謎團。到底是指的衛青,還是指的李廣呢?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歷史上的龍城飛將

在大漢王朝,漢武帝年代,有兩個少年將軍。

一個是漢武帝的小舅子,他是衛青;另一個是漢武帝的外甥,就是霍去病。

要說關係,這兩個人都是皇親國戚,而且比後來李廣利和漢武帝的關係還要近。畢竟衛子夫是漢武帝的皇后,那叫正妻。

可是,衛青與霍去病從來沒有因為這個身份,恃寵而驕,以至於很多人在提起雙子星的時候,常常會忽略掉他們皇親國戚的這個身份。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這兩個人當中,如果從個人情感而言,我更喜歡的是衛青。

雖然霍去病打仗讓人感覺更酣暢,更痛快;但我更喜歡衛青那種穩重、紮實,的作戰風格。更重要的是,衛青開啟了大漢王朝正面對抗匈奴的序幕。

而這一個序幕,就是從龍城開始的。

公元前129年,匈奴南下侵擾漢地,漢武帝派兵出擊。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兵分四路,分別由衛青、公孫敖、公孫賀、李廣各帶一路與匈奴作戰。結果是,四路之中,只有初出茅廬的衛青,大獲全勝:

衛青至龍城,得胡首虜七百人;公孫賀無所得;公孫敖為胡所敗,亡七千騎;李廣亦為胡所敗。

衛青也透過這一戰,成為了漢王朝的軍事明星,地位、權力全都席捲而來,只不過衛青生性厚道,對這些東西,倒也很是淡然:

漢下敖、廣吏,當斬,贖為庶人;唯青賜爵關內侯。青雖出於奴虜,然善騎射,材力絕人;遇士大夫以禮,與士卒有恩,眾樂為用,有將帥材,故每出輒有功。

從歷史的真實情況來看,龍城飛將只有衛青,而絕非李廣,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可問題在於,衛青的出身不被那些詩人們所看重,奴隸出身的衛青,從出生起就不是文人青睞的物件。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文人的青睞

中國的文人,對於衛青這種人不會有偏愛的。即便他功勞顯赫,戰無不勝,開啟了對戰匈奴的勝利序幕。但是他奴隸出身、風格穩重。不是文人們所青睞的英雄。

文人們青睞的將軍或者是像霍去病那樣的少年英雄,酣暢淋漓,不畏生死;或者是趙雲那樣的孤膽英雄,一身是膽,讓人稱讚;也可能喜歡信陵君那樣的貴族,即便失敗了,也會說是周邊的人不行。

但他們最喜歡的人,是所謂的“悲劇”英雄。被賜死的白起,被暗算的韓信,自刎烏江的項羽,未嘗封侯的李廣,都是他們所喜歡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可是這些文人忽略了一點,白起雖是賜死,但對趙國的屠殺,卻是殘忍的;韓信雖然是狡兔死的悲劇結局,可他確實有過對君主的不敬;項羽自刎烏江固然悲情,但他坑殺、烹殺的事情與屠夫又有何異。但好在,這些人在軍事上,確實有過人之處。

可李廣呢?軍事上除了勇武,我看不出有何過人之處。表面上愛兵如子,但作戰時總要做孤膽英雄,讓將士們身陷險地,所幸他要有著項羽的勇武,霍去病的敏銳到也罷了。

但事實上,李廣不具備這些天賦。在漢文帝、漢景帝時期,漢王朝沒有幾個強大的將軍,李廣還能算頂樑柱,可到了武帝時期,有了衛青,霍去病,李廣真的不夠格,他的能力和風格讓他就該悲情。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再看李廣對待灞陵尉和程不識的態度,那分明就是我是沒有機會弄死你,但凡有機會,肯定收拾你。毫無寬容、厚道的一面。這個性格,也註定了他的悲情。

可問題是,註定悲情的李廣,就是能獲得人們的同情。

而在文人的筆下,能被同情,竟然轉化為了一種能力。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飛將成為了龍城飛將

漢文帝對李廣的評價讓李廣的悲情又無限的擴大化了,漢文帝曾對李廣說:

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

就這一句話,讓李廣難封,成為了李廣終身的遺憾,也成為太史公終身的遺憾,更成了文人們的終身遺憾。

當然,李廣也並非沒有能力,雖然他的能力和衛青相比,差距很大。但在抵禦匈奴上面還是有貢獻的:

廣在郡,匈奴號曰“漢飛將軍”,避之,數歲不入界。

他的貢獻,加上他的悲情,讓他經常成為文人筆下的座上賓。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盧綸稱讚李廣的箭術寫下了: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

高適想要誇讚李廣,於是寫下了:

“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

到了王昌齡這裡,他更是寫了膾炙人口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那麼這裡的龍城飛將是李廣還是衛青呢?在我看來應該是李廣無疑。

第一,李廣作為文人筆下的常客,他出現的頻率要高於衛青。

第二,王昌齡對李廣的悲劇,是有著同理心的。

第三,從上下文的意思來看,這句詩中的龍城飛將應該是以擅長防守而著稱的,可衛青是進攻型人才。而李廣,也恰恰是因為防守而有了“飛將軍”的美稱。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結語

王昌齡詩中的龍城飛將,在我看來是李廣的可能性要大。

之所以龍城飛將被人們以為成衛青,是因為衛青的確有過龍城勝仗的戰績。

但結合李廣與衛青在文人心中的地位,喜歡李廣的還是多於衛青;另一點就是結合全詩,這裡是李廣也更為合理。

所以,小編以為這句話的斷句應該是,但使,龍城,飛將在。

意思是說,如果龍城有飛將軍在,也就是說如果龍城有飛將軍李廣在,那麼就不教胡馬度陰山了,而應該是踏過陰山掃胡馬了。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水一白聊歷史2019-10-28 13:14:34

王昌齡的這首《出塞》詩: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品味一下,還挺有意思的。尤其是這個“龍城飛將”到底指的誰呢?不把王昌齡本人喊出來,估計是不會有定論了。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前面一句說的是“萬里長征人未還”,指的是“進攻”,形容遠征的將士們還沒回來,作者感嘆的也是戰士出征之苦。可後面一句“不教胡馬度陰山”似乎又有點“防守”的意思,只要有“龍城飛將”在,胡人的馬又怎可能吃到陰山以南的草呢?

如果單純指的當年漢武帝時期彪炳的戰績,突入匈奴龍城的自然是大將軍衛青無疑了;可是後一句似乎又完全不同的意味了,頗有些坐鎮一方,守一方百姓,胡馬不敢前行的那種震懾力,這與一直主動尋找匈奴主力作戰的衛青便完全不同了。反而與曾經做過太守的飛將軍李廣頗為契合。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更重要的是“飛將軍”這個稱呼歷來用得最多的也是李廣,卻極少用在衛青的身上,所以,在水一白來看,也認為《出塞》詩中的“龍城飛將”指的是李廣,而不是衛青。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漢唐長矛2019-06-17 01:17:35

帶了一個飛將字面上容易關聯到“飛將軍”,但如果正真瞭解漢匈戰爭的人就不會這麼理解了。首先詩詞簡短寫到的地名肯定是具有歷史意義的,毫無疑問龍城指的就是匈奴人的祭天聖地,飛將是有神兵天降之意,所以龍城飛將當然指的就是奇襲龍城的衛青,龍城之戰在漢匈戰爭中意義重大,是首次出擊匈奴獲勝,這給長期受到匈奴人蹂躪的漢朝軍民極大的信心。最後一句“不教胡馬度陰山”,知道了解漢匈戰爭及地理位置的人會知道河套地區位於陰山南麓,在河套地區收復之前匈奴人是越過陰山進犯漢朝,而在河套地區收復之後匈奴人就不再是越過陰山進犯漢朝了,而漢軍以河套地區為前沿越過陰山反擊匈奴,而收復河套地區的人正是衛青。更為直接的是當邊關有難,你是期望有個將軍能守住某一地區就好了,還是希望有位將軍能蕩平敵寇?王昌齡的出塞毫無疑問當然是期望有像衛青一樣的將軍蕩平為禍邊關的敵寇,再推薦一首出塞詩作者楊素,感受一下這位大破突厥的隋朝第一名將的傾慕之情。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退之3172021-03-09 14:18:46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龍城:為盧龍城,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帶,為漢代右北平郡所在地。司馬遷《史記。李將軍傳》說:“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陰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中部。龍城飛將:一說李廣,一說衛青。 2003年,初中語文教科書中對“龍城飛將”的註釋做出修改:“龍城”指奇襲龍城的名將衛青,而“飛將”則指威名赫赫的飛將軍李廣。“龍城飛將”並不只一人,實指李廣、衛青,更是借代眾多漢朝抗匈名將。“不教”,不允許,“教”字讀平聲;“胡馬”,這裡指代外族入侵的騎兵。“度陰山”,跨過陰山。陰山是北方東西走向的大山脈,是漢代北方邊防的天然屏障。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為什麼會被認為是李廣而不是指衛青呢?

皆因司馬遷的巜史記.李將軍傳》對李廣的刻畫描寫非常傳神,李廣深得人心的事蹟流傳盛廣,李廣的遭遇“馮唐易老 ,李廣難封”,更博得人的同情,加上李廣飛將軍之名無論在胸奴,還是在漢族,影響更加深遠、深廣,故而王昌齡詩句中“飛將在”,自然讓人想到李廣。司馬遷的遭遇與李廣的遭遇更加讓人同情,而司馬遷對李廣形象生動的描寫,也寄預了更深的自己。而《史記》對後世影響深遠,自然裡面深得司馬遷用千鈞筆力塑造的人物也自然影響大。而衛青是得漢武大帝寵信的人,而司馬遷遭遇宮刑,恰恰是漢武大帝給予的,而“李廣難封”也是漢武大帝之權力下的,故司馬遷對李廣有惺惺相惜之情。李廣的飛將軍之名,與司馬遷《史記》之深遠影響結合,故而後代認為“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渡陰山”是說李廣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還歷史以真實與公正公平,應該指衛青與李廣。而2003年教材的說法較為公允。衛青是當時打敗胸奴的最高指揮官,李廣系其手下。手下取得再大的功勞,功勞都歸功於“最高領導的領導有方”,所以,教材註解為衛青,李廣。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楊朱學派2019-09-27 12:13:39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李廣的戰績確實不如衛青、霍去病。但後世文人皆歌頌李廣,卻沒有人歌頌衛霍。尤其是唐宋時期。

唐朝詩人王昌齡詩中有云: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唐代詩人盧綸詩中有云: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

唐詩宋詞中,不但沒有一首歌頌衛青。相反,衛青被文人鄙視

大文豪蘇軾評價衛青“若青奴才,雅宜舐痔”。認為依靠裙帶關係上位的衛青,嗜好是舔人痔瘡。唐代詩人王維認為: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

文人們將衛青的赫赫戰功歸於受天子的寵幸——衛青是劉徹的小舅子,劉徹又是衛青的小舅子。

而沒有裙帶關係的李廣,年少時萬夫莫當:漢文帝時,擊匈奴,立下赫赫戰功。平定七國之亂時奪得敵人軍旗,立下頭功。

漢武帝時,李廣只能幹苦活、累活,充當炮灰。

能立下戰功的活,全交給衛青。衛青第一次上戰場。以李廣軍為誘餌,吸引匈奴主力。而衛青乘虛而入,直搗匈奴老巢。

李廣全軍覆沒,被判死刑。贖為庶人,若無李廣吸引匈奴主力,衛青怎能立下奇功?

這是李廣一生唯一一場敗仗。也是衛青第一場勝仗。

假如是衛青吸引匈奴主力,李廣直搗黃龍。全軍覆沒的就是衛青。立下奇功的就是李廣。若衛青被追究責任時,李廣一定會言明,是衛將軍吸引敵人主力。自己才能趁虛而入。衛青雖然全軍覆沒,依然功不可沒。

但衛青卻把功勞全部據為己有。

唐詩中的龍城是指盧龍城,李廣曾鎮守的右北平以內,現今河北省盧龍縣。飛將就是飛將軍李廣。

龍城飛將肯定是指飛將軍李廣!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葉子寫實2020-05-25 23:18:18

出塞

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是我們在中學時課本上學到的一首唐代古詩,是唐代邊塞詩人王昌齡的一首著名的七言絕句。也在這首詩裡我認識了“飛將軍”李廣。表達了學習者物件李廣一樣蓋世英雄的期盼,希望有這樣的英雄守衛邊疆保家衛國。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提到李廣還有一首唐代詩人盧綸的詩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

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

這首絕句也是描寫漢將軍李廣的,神箭手、力氣大,可以把剪頭射到堅硬的石頭裡。在這些詩句的影響下李廣在我的心目中就是一個蓋世英雄,並影響了後世的很多人,神箭手很多都稱“小李廣”。

在這幾年裡,我開始喜歡看王立群老師在百家講壇的課程,才開始認識了另外兩個蓋世英雄“衛青”、“霍去病”。在我讀完《史記》後才發現那個直搗龍城的“飛將軍”其實不是李廣而是衛青。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匈奴襲擾上谷(今河北省懷來縣)。漢武帝果斷地任命衛青為車騎將軍,兵分四路迎擊匈奴。公孫敖遇到匈奴主力部隊,七千騎兵全部陣亡;公孫賀在大漠長途奔襲了很久沒有見到一個匈奴人;李廣也遇到了匈奴主力部隊,騎兵部隊被打散,自己還被匈奴人俘虜了,是靠裝死時稱匈奴人不注意,才逃了回來。只有衛青在大漠奔襲時抓到一個匈奴人,得到龍城是他們祭祀的聖地的資訊。衛青直搗龍城,消滅匈奴數千人,取得勝利。這次勝利是漢武帝乃至整個農耕文明主動出擊遊牧文明的第一次勝利。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在之後對匈奴的戰爭中,衛青又屢次斬獲匈奴主力,給匈奴部隊的有生力量以沉重的打擊,使得匈奴主力遠遁漠北。

元光五年,青為車騎將軍,擊匈奴,出上谷;太僕公孫賀為輕車將軍,出雲中;大中大夫公孫敖為騎將軍,出代郡;衛尉李廣為驍騎將軍,出雁門:軍各萬騎。青至蘢城,斬首虜數百。騎將軍敖亡七千騎;衛尉李廣為虜所得,得脫歸:皆當斬,贖為庶人。賀亦無功。

在漢武帝對匈的眾多戰役中,衛青都是作為主將的。李廣在被俘花錢贖了自己的死罪,被貶為平民。元朔六年,的對匈戰爭中李廣是參加的,也是作為郎中令的副將。很多將領都因為斬殺敵人封侯了,李廣的部隊卻沒有功勞。

在最後一次對匈奴主力的作戰中,李广部隊因為嚮導逃走迷路了,沒有按時到達目的地,延誤軍期,含恨自殺。

李廣在漢武帝一朝在軍事上並沒有突出的表現。李廣一生駐守邊疆,主要採取的是以守為主的戰術,他自己曾說自己與匈奴打了70多仗也大致都是小的戰役。漢武帝時期對匈奴變成了以攻為主的戰略方針,李廣就不得心應手了。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李廣難封”,李廣一生曾經有過兩次封侯的機會,一次是在平定七王之亂時,然而他卻接受了梁孝王的封賞,也就得罪了漢景帝;還有一次就是李廣生前的最後一次對匈戰役,卻因為迷路沒能和主力回合,實在是有點悲催。

翻看這些歷史資料,這位“不教胡馬度陰山的飛將軍”,是衛青而不是李廣,是課本誤導我太久了。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狄飛驚2019-12-21 17:53:30

“龍城飛將”所指物件,歷來存在爭議,

有的說是衛青,有的說是李廣,也有的說指的是衛青和李廣兩個人,能給出準確答案的恐怕只有作者王昌齡一個人。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王昌齡是唐朝著名邊塞詩人,最擅長七絕,被稱為“七絕聖手”,他的這首《出塞》藝術成就極高,被後人評價為唐詩七絕的“壓卷之作”,也是唐詩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尤其“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一句,兼具深沉和豪邁之情,歷來為人稱頌。

龍城飛將=李廣

很多人從小就知道這首詩,詩中的“龍城飛將”一般被理解為李廣。

李廣是西漢名將,以抗擊匈奴著稱,被譽為“飛將軍”,他知名度極高,在唐代文學作品中的出鏡率很高,比如王勃的《滕王閣序》中有“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高適的《燕歌行並序》中有“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李將軍說的就是李廣;盧綸的《塞下曲》“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講的就是李廣射虎的故事。

正因為如此,“龍城飛將”指的是李廣,這是大多數人的理解。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龍城飛將=衛青

但也有人提出,“龍城飛將”指的是另一位西漢名將——衛青。

衛青與李廣生活在同一時代,即西漢最強盛的漢武帝時期,他是漢武帝的小舅子,衛子夫的弟弟。衛青受到漢武帝格外信任,多次率軍遠征大漠,出擊匈奴,為西漢開疆拓土做出了突出貢獻,官至大司馬大將軍,封長平侯,與同時期的霍去病並稱“帝國雙璧”。

衛青對匈奴的首次出擊是奇襲龍城,龍城是匈奴祭祀天地、祖先和鬼神的地方,是匈奴的政治中心地,但歷史學家尚不明確龍城是現在的哪一處地方,但衛青帶兵深入險境,直搗龍城,取得對匈奴作戰首勝是有史料明確記載的,後人提起龍城,往往會聯想到衛青的戰功。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不論是李廣,還是衛青,都是西漢時期抗擊匈奴的名將,匈奴對兩人十分敬畏,王昌齡感慨說如果“龍城飛將”至今猶在,一定可以擋住胡人的進攻,不教他們度過陰山。如果從這個角度理解,李廣、衛青的知名度和戰績,都符合“龍城飛將”的威名。

由於“飛將軍”的綽號太過響亮,大多數人認為“龍城飛將”指的是李廣;少數人則認為李廣沒有奇襲“龍城”的戰功,既然提到“龍城”,說的應該就是衛青。

實際上,如今語文教科書對“龍城飛將”的註釋是最合理的:

“龍城”指奇襲龍城的名將衛青,而“飛將”則指“飛將軍”李廣,“龍城飛將”指的是衛青、李廣兩個人。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從更廣泛的涵義來理解,“龍城飛將”是借代漢朝眾多抗匈名將,並不特指哪一個。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喀吱丶咯吱丶翠2019-06-25 14:03:43

龍城飛將基本能確定是衛青,主要原因就是漢朝只有衛青一人打到了匈奴龍城,也有人說龍城飛將是分開指兩個人的,龍城指衛青,飛將是李廣,只能說都有可能,但指衛青一個人的可能性更大一點。

另外來說李廣在漢朝特別是武帝時期並不屬於名將行列,真正使他名氣提升是在唐朝。另一個要感謝的就是替他孫子求情被漢武帝疝了的司馬遷,對於十分同情李廣的司馬遷,甚至在自己所撰寫的《史記》中,單獨為李廣這個終生沒有封侯,俸祿只有兩千石的將軍單獨立傳,排在衛青與霍去病的前面。那麼李廣真的如傳言中所說才氣無雙麼?讓人遺憾的是我們翻遍李廣的傳記,發現他竟然是一個常敗將軍,其中有三次全軍覆沒,還有一次被敵人給俘虜了,至於大獲全勝的戰役一次都沒有,這樣的戰績實在名不副實而且漢代實行軍工封侯,一次戰役斬敵一千的勝仗都有資格封侯,可惜李廣始終沒達到過標準,幾次帶兵打仗不是殺敵八百自損一千,就是全軍覆沒,跟衛青完全不是一個檔次。

至於說李廣名氣高於衛青,那隻能感謝唐朝時期大肆分封李姓名人,還有就是司馬遷的史記影響力太大。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歷史守望者2020-02-29 17:24:34

王昌齡這兩句詩講的恐怕也不單單是衛青一個人而已。這兩句詩的意思倒不難理解,假如有“龍城飛將”在,那麼匈奴的鐵蹄就無法來犯,重點還是在對“龍城飛將”一詞的理解上。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龍城飛將”一詞的含義

這裡的“龍城”在漢朝時期是匈奴的一個地名,而且是匈奴的聖地,龍城在匈奴有特殊的地位。但是“龍城”一詞並不只是用於指代匈奴的一個地名,在一些文學作品中“龍城”一詞也有被用來指代匈奴人居住地的意思。

瞭解了“龍城”的意思,我們再來看下“龍城飛將”的含義。如果把“龍城飛將”理解為龍城地區的飛將,那顯然是不對的,所以“龍城飛將”指的應該是與發生在龍城的歷史事件相關的飛將。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這樣一來“龍城飛將”的含義就更清楚一些了。如果此處的“龍城”單指匈奴的龍城地區,那麼與龍城相關的名將就是指衛青。因為衛青在公元前129年,被漢武帝封為車騎將軍,開啟人生的首戰,結果就是在這次出征中,衛青奇襲了匈奴聖地龍城,還帶回了700多個匈奴俘虜。首次帶兵出征就取得奇襲龍城這樣的大捷,衛青可謂是一戰成名。

但是上文也說了“龍城”並非只指代匈奴聖地龍城,後人也有用它指代匈奴人的居住地。如果此處的“龍城”指的是匈奴人的居住地,那也就是指整個匈奴地區,這樣一來“龍城飛將”就應當是指漢代所有徵戰過匈奴的名將,即包括衛青,也包括李廣,霍去病等將領,而且在這種語境下,“飛將”一詞應當也有特指“飛將軍”李廣的意思。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許多人認為這兩句詩講的是李廣,這一點也不奇怪啊,因為李廣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飛將軍”,看到詩句中的“飛將”首先就會聯想到“飛將軍”李廣。也可能他們並不知道衛青奇襲龍城這個事。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潤楊閬苑2019-10-26 17:38:40

龍城飛將應該是衛青,但是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其原因如下:

1。衛青是外戚,被嫉妒。

人們有一種習慣,如果是外戚當了大將軍或者當了大官,都不是自己的本事,而是仗著宮裡娘娘的提攜。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衛青的姐姐是衛子夫,漢武帝的皇后,因此衛青是外戚,那麼衛青理所當然地被列為“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之列。

即使衛青有軍事才能,有前所未有的功勞,人們,尤其是那些不得志的文人,都不愛承認衛青的功勞。

2。衛青出身低,被那些文人瞧不起。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衛青原來是平陽公主的騎奴,她的姐姐是歌姬。後來姐姐進宮後,衛青才離開公主府,到建章宮當差。

古代文人大多是有錢人家的子弟,因為有錢,他們才能讀書,因此他們瞧不起窮人。衛青恰恰是窮人。

那些自認為經過十年寒窗苦讀,滿腹經綸的文人,沒有官做,一個奴隸出身的衛青卻封侯了,這讓許多人不爽。因此在文人的詩歌中,很少有歌頌衛青的,即使有歌頌衛青的詩歌,也被說成是歌頌李廣。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李廣的先祖為秦朝名將李信。

李廣在漢文帝時任中郎將,漢景帝時,先後任北部邊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任未央宮衛尉,後任驍騎將軍。

李廣出身高貴,資歷深,是三朝老臣,直到死也沒有封侯。於是人們同情李廣,後世的詩歌多讚頌李廣。

3。司馬遷給李廣一個稱號是:飛將軍。

《史記·李將軍列傳》記載:“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因為司馬遷許多人把飛將軍這個稱號給了李廣。因此人們以為龍城飛將就是李廣。

李廣和衛青到底誰是龍城飛將呢?

這要從龍城之戰說起。

原來匈奴經常騷擾漢朝,雙方交戰,漢朝軍隊就沒有獲勝的記錄。

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匈奴興兵再次南下襲擊上古。漢武帝派四路大軍出擊匈奴。車騎將軍衛青出上谷,騎將軍公孫敖從代郡,輕車將軍公孫賀從雲中,驍騎將軍李廣從雁門出兵,四路人馬各率一萬騎兵。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公孫敖損失七千騎兵;公孫賀一無所得;李廣兵敗被俘,靠裝死,伺機逃回。

四路人馬中,唯獨衛青英勇善戰,直搗龍城(匈奴祭掃天地祖先的地方),殺得匈奴兵四散逃命,衛青俘虜700人,取得勝利。

龍城之戰是自漢初以來對戰匈奴的首次勝利,漢武帝封衛青為關內侯。李廣被罷官。

因此龍城飛將應該是衛青。

後來衛青七徵匈奴,七次獲勝。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李廣不能打大仗,硬仗,只能鎮守邊疆。他歷任七個郡的太守,前後四十多年。“不教胡馬度陰山”也有李廣的功勞。

從歷史的角度分析,衛青的功勞大於李廣。

潤楊閬苑恭候您多時了!歡迎關注、轉發!歡迎留言探討!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詩詞桃花源2020-02-06 10:44:21

關於王昌齡這首詩,一向是唐代七絕的壓卷熱門之一,以悲壯的美感唱出了盛唐的主旋律,洋溢著磅礴大氣的時代精神。其主題的明確與高昂的基調是毋庸置疑的。稍讓讀者困惑的,是詩中第三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一般注本會註明“飛將”是李廣,課本上好像也是這樣註釋的。可能有人覺得有點武斷,起碼不夠嚴謹。

然而其實是沒有問題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判定李廣的直接證據,就是“飛將”二字。“飛將軍”經史記潤色,幾乎成為李廣的專稱。

李廣以個人之勇,多次邊關退敵,又有過被俘而逃回的傳奇經歷,一生大大小小几十仗,卻就是封不了侯,漠北之戰本來是絕好的翻本機會,結果卻帶著幾萬人迷路了,不但無功,反而給全軍拖了後退,一時羞愧難當,自殺了。

對朝廷忠勇一生,射術高超,又威名在外,臨了又是這樣一個結局,引起世人極大的悲憫同情,再加之歷代文藝作品的渲染加工,李廣的飛將軍形象成為了所有軍人懷才不遇的化身。從這個角度,看到詩詞作品中的“飛將”,想到李廣,是再自然不過的事。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歷史中的李廣沒有龍城大捷,但文藝創作中可以給出適當的虛構,只要不是太原則性的問題就行。所謂虛虛實實,文學作品中也是常見。

如高適著名七絕《塞上聽吹笛》有句“借問梅花何處落”,寫的就不是梅花,而是一首笛曲《梅花落》。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所以此詩提到的“飛將”指李廣,並無問題。有讀者提出異議說指衛青,因為衛青初露頭角的第一仗,就是直搗龍城,這當然不假,但如此一來,詩就坐實了,反而太死板。無論民間傳說還是藝術形象,在唐朝時,飛將軍已經定型且約定俗成,就是李廣這一款。而若提到衛青時,往往直呼其名或稱職銜。

看似“龍城”與“飛將”的矛盾,其實是詩人詩歌藝術的虛處理。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大江東去112020-08-22 20:14:41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為什麼說講的是衛青?有什麼有力證據?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深度文史2019-07-16 14:48:14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王昌齡《出塞》: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在《百家講壇》中有很多教授都講到了“龍城飛將”這個概念,他們大都認為龍城飛將講的是衛青,因為取得龍城大捷的將領正是衛青,而李廣根本沒有去過龍城。但是,這也只是教授的個人觀點罷了。“龍城飛將”到底指誰?然而古往今來人們都認定了龍城飛將指的是李廣,這是為何呢?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

這句詩出自唐朝詩人王維口中,王維認為衛青不敗是由於天神輔助,李廣無功是緣於命運不濟。所謂的天神其實就是指運氣以及漢武帝所賜予的機會。漢武帝喜歡用新人,正是防止老將立功後老氣橫秋,給他壓力。所以,李廣生錯了時代,這正是王維感嘆他命運不濟的原因。昔日,漢武帝曾評價李廣: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李廣是有能力的,曾以一將之力駐守雁門十年,後又相助梁王平七國之亂。文景二帝都十分親信他,但偏偏漢武帝卻不重用他。漢武帝的霸權主義可不想讓李廣立功後對他頤指氣使,他不希望李廣變成下一個“周亞夫”。

但李廣的這種遭遇,在文人看來就是他們都經歷過的懷才不遇。李廣有才,卻被漢武帝埋沒了。因而李廣就這樣成了文人懷才不遇時歌頌的物件。而王維與王昌齡都曾前往邊塞,面對此等遭遇,此情此景,舊時雁門關下威震匈奴的飛將軍李廣如何不懷念呢?所以,飛將這個詞明顯是說李廣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這句話出自司馬遷的《史記·李將軍列傳》,司馬遷用這八個字總結了李廣的一生,說的就是李廣人品德高尚、誠實、正直,用不著宣傳,自然會受到人們的尊重和敬仰,可謂一語驚人。

縱觀歷史數千年,人們對李廣的評價,皆如這八字箴言。縱使衛青有萬世功勳,但李廣的影響力完全將他掩蓋了。這也便是人們聽到飛將就認為是李廣而不是衛青的原因,這兩個字就足以令人肅然起敬。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折緣2020-05-03 22:37:57

清朝人閻若璩(qú)在《潛邱札記》中說:

“王少伯《出塞》詩:‘但使龍城飛將在’,遍閱《文苑英華》凡十數本並同。惟宋槧[qiàn]本《王荊公百家詩選》‘龍’作‘盧’。或者頗以為疑,來質餘。餘曰:‘盧’是夜。李廣為右北平太守,匈奴號曰‘飛將軍’,避之不敢入塞。右北平,唐為北平郡,又名平州,治盧龍縣。唐時有盧龍府、盧龍軍,杜氏《通典》:‘盧龍塞在縣西北二百里。’其土色黑,山如龍形,故名。若‘龍城’,見《漢書·匈奴傳》:‘五月,大會龍城,祭其先、天地、鬼神。’崔浩曰;‘西北胡皆事龍神,故曰大會處為龍城。’所以,唐竇威《出塞》:‘潛軍度馬邑,揚旆掩龍城。’楊炯《從軍行》:‘牙璋辭風闕,鐵騎繞龍城。’即王少伯又《從軍行》:‘‘去為龍城戰,正直胡兵襲。’則‘龍城’命名屬匈奴中,豈得官於‘飛將’上哉?”

這麼一大段,意思概括一下就是王昌齡詩中的“龍城”有兩種釋義,一是疑似指漢時的右北平,在唐代則時平州,治所在盧龍,如此一來,曾做過右北平太守的李廣,即是詩中的“飛將”。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二是信仰龍神的胡人們集在一起祭祀龍神的地方就叫做“龍城”,不少唐詩裡面的“龍城”意象就是指胡人聚集地。既然胡人開大會搞祭祀龍神的地方是龍城,那麼這個“飛將”又做何解?

倘若“龍城”指的是匈奴祭天之地,那麼可以延伸到匈奴的核心區域,李廣在匈奴戰爭中迷路早早退場,所以破“龍城”的只會是衛青,那麼,“飛將”指的就是衛青。

所以要搞清楚這個龍城飛將是李廣還是衛青,那麼就要從唐詩“龍城”意象的表現入手。

首先了解下盧龍縣的設定沿革。《通典》裡面說,營州治所柳城縣,秦統一天下後屬於遼西郡,一直到了五胡亂華時,前燕國主慕容皝[huàng]覺得這個處於龍山之南的縣城是個福地,風水好,於是在這裡造宮殿,並改名為龍城,以此為國都,後燕、北燕都建都於此。到了唐朝時,改為營州,又稱之為柳城郡,營州柳城縣在今天遼寧朝陽。

龍城確實有這個地名,但是在五胡十六國時期,到了唐朝已經成為古地名了,而前文說的盧龍,則是唐朝時設定的新地,雖然也屬漢時遼西,但卻不是營州的柳城,而是在平州(漢時右北平)所設的盧龍縣,在今天的河北盧龍縣。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弄清楚歷史上出現過的“龍城”,以及前文提到的與李廣有關係的右北平(唐盧龍縣)之後,再來看看唐代以前詩歌作品中“龍城”、“盧龍”的“使用”情況。兩晉宋齊及北魏以前的詩作中沒有出現過“龍城”;南朝梁陳以後的詩作中只見“龍城”及其另外一個稱呼“黃龍”;在唐詩中“龍城”和“盧龍”都出現過,並且有一個很清晰的趨向,即唐前期多見“龍城”,少見“盧龍”,中期以後,“盧龍”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

細品唐詩“龍城”使用情況,可以得到這麼幾點認識:

其一,沒有哪首詩中的“龍城”指的是匈奴祭祀龍神的,再聯絡“龍城”不見於兩晉宋齊及北魏以前詩作的情況,說明使人們接受的十六國之後的“龍城”,而由龍城初設(公元341)至南朝梁人詩中第一次見到有200年,龍城已經是歷史地名了。

其二,很難看出詩中的“龍城”及其異稱“黃龍”具體實指某地,都是借指或者泛指遼西之地,甚至出於藝術誇張的需要而不顧地理方位。

其三,詩中往往以處在華北、西北地區的邊關要塞與“龍城”相對,如用玉關、天山、輪臺、馬邑、雁門來與“龍城”作對巨,都是一東一西,說明當時人們把玉門關、雁門關一代看做是中原與外族在中西北地區的分界線,而把龍城一帶看做是中原與外族在中西部地區的分界線。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第四,早在南北朝士人的筆下,就已經將“龍城”與李廣聯絡起來,且“飛將”冠上“長安”字樣,說明當時的詩人並不以“龍城”特指右北平。

綜上,龍城在唐詩意象中借指邊關,泛指邊塞邊境,沒有一個具體地點所指,既不是右北平,也不是匈奴祭天的地方。

說這麼多,那麼到底這個“飛將”是衛青還是李廣?

這就要說一下在唐詩裡面出現的另一個地名意象“盧龍”了。唐的平州治所盧龍縣,在這裡設定盧龍軍,這對於唐朝詩人們而言,是一個真真切切的地名。在盧龍還沒有丟的時候,其意象或實指,或用典故,典故一般也就是聯絡到李廣。

而且,唐詩中盧龍和龍城在切韻的時候,或者作者個人喜好是混用的,只要是邊塞詩,這兩個詞都用來指邊關。唐詩中有好幾個詩人把“龍城”跟李廣聯絡起來,比如溫庭筠的《傷將軍》“龍城”和“李廣”都出現了,另外還有吳均、盧思道等的作品。這絕對不是巧合,很大可能是詩歌創作中用典的習慣。

既然有這麼個習慣,那麼就說明“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中的“飛將”用的典最大的可能性是李廣而非衛青。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夏天的雷風2020-05-16 15:11:49

不,這是網路上的以訛傳訛,這些人覺得衛青打到了龍城,因此龍城飛將指的就是衛青,這種觀點完全就是胡扯了。

先丟擲一個觀點,那就是唐詩中的龍城跟樓蘭一樣,指的是邊關,指的是匈奴,是虛指,而非實質的地名。

寄書龍城守,君驥何時秣。峽山逢颶風,雷電助撞捽。

這裡的龍城,是你説的龍城嗎?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韓愈

蓋陰連鳳闕,陣影翼龍城

這裡的龍城,是你説的龍城嗎?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駱賓王

昔年戎虜犯榆關,一敗龍城匹馬還。侯印不聞封李廣,別人丘壟似天山。

這裡的龍城,是你説的龍城嗎?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溫庭筠

顯然不是的,唐詩裡的龍城海了去了,都不是實指某個地方,但唐詩裡的飛將卻多數指的是李廣。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回過頭來我們看《出塞》,這是王昌齡在西域做的,那你認為這裡的龍城是虛指呢還是實指?而且這裡寫的明明白白是守關,那麼請問一直守關的是衛青還是李廣?

解讀詩詞不要用具體的歷史事件去看,這樣很容易鑽牛角尖。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麻花的故事2020-11-13 17:16:31

不是李廣也不是衛青。驚不驚喜意不意外?我認為王昌齡是在寫另外一個大漢將領李陵。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出塞》

悲催的李廣一家

我們透過另一首詩中的“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可以很明顯地看出來唐朝人對李廣很是推崇。覺得李廣一家功勳卓著,漢武帝對這家人是有所虧欠的。

事實上,劉徹對李廣一家算是比較公平的了,李廣之所以沒被封侯,並不是他戰功不夠,而是李廣的性格過於耿直,嫉惡如仇,不太適合混官場,而且他的履歷也不夠清白。早在景帝時期,李廣曾接受過樑王的封賞,這要換做其他的一些帝王,哪能容得下李廣,不抄他滿門就不錯了,好在劉徹知道李廣的性格如此,所以也就既往不咎了。但在仕途上,李廣也算是走到頭了。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飛將軍李廣

李廣不僅自己耿直,還遺傳給了自己的兩個兒子李敢和李當戶,李敢因為老爹以死明志後對衛青很是怨恨,認為是衛青逼死了李廣,所以就跑去打了衛青一頓。本來以衛青的性格也不會為難李敢,奈何這個事被同樣耿直的霍去病知道了,一箭射死了李敢替舅舅報了仇。

李廣的另一個兒子李當戶更了不得,他曾當過漢武帝的郎官,有一次漢武帝在和自己的玩伴韓嫣玩耍,由於二人的行為有點出格,剛好又被李當戶看到了,這成何體統,於是李當戶就將韓嫣打跑了,以至於年紀輕輕就死了,至於怎麼死的史書上沒有記載,但也能猜個大概。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李敢影視劇形象

而李當戶有個兒子,就是本文的主角李陵了,這個傢伙也是耿直,一心想要出征匈奴立不世之功,漢武帝被他磨得不行,於是同意他出徵,但因為漢武帝讓博德負責後勤並聽李陵指揮,導致博德覺得自己比他李陵官職大,憑什麼聽這個黃口小兒指揮,於是向漢武帝進了讒言,漢武帝就又不讓李陵出征了。

李陵得知後不弄清楚原由,一氣之下在沒有後勤的情況下擅自帶兵出征了,結果被匈奴大敗,人還被俘虜了,至此李陵終生不回大漢。當然,李陵終生不回大漢的原因還在後面,漢武帝后來也覺得是因為自己沒給李陵補給導致他被俘的,很自責,於是派人去把李陵帶回來,結果這個使者也不靠譜,在匈奴處看到李緒在幫匈奴練兵,誤以為是李陵,就回報了漢武帝,結果李陵一家就被漢武帝殺了。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李陵

這就是悲催的老李一家。

詩中“飛將”並不是李廣

理由很簡單,李廣沒有到過“龍城”。所以我們就有必要先來看“龍城大捷”。公元前129年,匈奴大舉南下,漢朝兵分四路阻擊,其中衛青率一路出上谷,李廣率一路兵出雁門。首次出征的衛青不辱使命直搗“龍城”獲得了此次大捷。但實際上這個“龍城”是什麼地方?又在哪裡?

這個問題有兩種說法,一個是說“龍城”是匈奴祭拜祖先之地,位於今蒙古鄂爾渾河西側和碩柴達木湖附近;另一個說法指的是盧龍城,漢右北平郡所在地,根據《史記》的記載,李廣就是在右北平,匈奴聽說後說飛將軍在此,隨後數年不敢入右北平。第二個說法似乎就印證了詩中“飛將”就是指李廣。但實際上當時的右北平郡的郡治是在所平岡,下轄16個縣,其中根本就沒有盧龍城,而且匈奴根本就不怕他李廣,在公元前120年,也就是李廣去世前一年還大舉進攻過右北平,殺了1000多漢人。

所以得出結論:詩中“飛將”並不是李廣。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李廣影視劇形象

不是李廣是衛青嗎?

《史記》中對“龍城大捷”有過記載,但其中記載的是籠城,並不是龍城。而由於《漢書》中有過一段註解即籠的讀音同龍,所以一般就把籠城等同於了龍城,這大概就是有人認為詩中“飛將”是衛青的原因。但實際上兩者根本就不是一個地方。

《史記》中的籠城位於漠南,而《漢書》中的籠城在漠北,透過《史記》中對衛青出上谷至籠城的記載,《漢書》中的籠城明顯超過了這個作戰範圍,所以衛青也不是詩中的“飛將”。

而且透過《史記·匈奴列傳》的記載,“籠城大捷”其實並不是什麼大勝,四路大軍中,只有衛青獲得了小勝,公孫雲沒有收穫,公孫敖和李廣均被大敗。所以“籠城大捷”根本就不能算作是李廣或者衛青的代表性戰役,王昌齡若要寫他們二人一定不會這麼寫。

再者,根據《史記》的記載,不管是衛青還是李廣,就算是霍去病,雖然透過7次大戰,把匈奴趕跑了,但並沒有真正消滅匈奴主力,根本就沒有真正做到“不教胡馬度陰山”,在之後的幾年,匈奴同樣頻頻南下侵擾,如果真做到了也就不會有後來李廣利和李陵再戰匈奴的故事了。所以“龍城飛將”既不是李廣,也不是衛青。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衛青影視劇形象

既不是李廣也不是衛青,究竟是誰?

是李陵,為什麼?我認為有以下的原因:

其一就是李陵的遭遇,上面說過了,這裡就不贅述了,所以李陵有國難報,有家難回的痛苦深深博得了唐朝文人的同情,也成為了唐人對李陵的主要印象,而且唐朝文人對李廣頗為推崇,而李陵在他們看來有很多和李廣相似的地方,愛屋及烏也就對李陵很是推崇,李廣被稱為飛將軍,那李陵作為孫子,稱為飛將也不為過。

其二,詩中的前兩句“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其中“萬里長征人未還”說的不就是終生不回大漢的李陵嗎?

其三,還是從詩中找答案,詩中最後一句“不教胡馬度陰山”我是這麼理解的,教有教授的意思,也有叫或者讓的意思,李陵被匈奴俘虜後,身為漢人的他,自然是不可能教授匈奴人漢人先進的戰術和陣型,而且肯定會極力阻止匈奴打漢人,就算是被人誤會他幫匈奴練兵,全家被殺後,他也沒有幫匈奴練兵,還是心繫大漢,奈何大漢已無家,回不回去都一樣了。所以李陵在匈奴並沒有教授過匈奴人,讓匈奴沒辦法對付大漢,而且也肯定會極力阻止匈奴對大漢用兵,所以才有“不教胡馬度陰山”。

所以麻花個人拙見,認為王昌齡這首詩寫的並不是李廣或者衛青,而是李陵。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李陵影視劇形象

結語

當然,還有另一種解釋。王昌齡在洋洋灑灑寫下這28個字的時候應該是豪氣萬丈、滿心崇拜的一種狀態,這種狀態並不是某一個人給他的,而是所有戍衛邊疆、保家衛國的將士給他的自豪感。畢竟王昌齡作為一個邊塞詩人,是很容易被這些英雄氣質所感染的,如果沒有這些人替唐朝的文人騷客們負重前行,哪有如今那沉博絕麗、綴玉聯珠的唐詩宋詞。

所以,我認為詩中的“飛將”即是衛青也是李廣,更是那千千萬萬守衛祖國邊疆的戰士。王昌齡只不過是剛好借用了衛青龍城之戰以及飛將軍李廣的典故罷了!證據就是詩中,“不教胡馬度陰山”。如果飛將僅僅只是指衛青或者李廣,那麼沒必要用“胡馬”一詞,直說匈奴就完了。而且詩中的“龍城”也只是指邊疆要地,“飛將”也只是指駐守邊疆千千萬萬的將士。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牛皮社2020-05-17 01:49:32

關於王昌齡《出塞》詩中“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一句中的“龍城飛將”是誰,歷來都有爭議,有說是李廣的,也有說是衛青的,各執一詞,誰也說服不了誰。

支援“龍城飛將”是衛青者,是因為衛青曾率軍直搗龍城(匈奴祭掃天地祖先的地方),而李廣從未到過龍城。若是指李廣的話,不應該畫蛇添足加個“龍城”。

支援“龍城飛將”是李廣者,是因為只有李廣有“飛將軍”的稱號,而衛青沒有這個稱號。同時,衛青一生對匈奴有很多場勝利,龍城之戰只是小勝利,拿龍城來代表衛青說不過去。

這兩種說法各有各的道理,但也各有各的不通之處。個人認為,

“龍城飛將”為什麼必須是一個人呢?難道不可以是指兩個人嗎?

衛青和李廣這兩個人,對陣匈奴都戰功赫赫,都是打的匈奴沒脾氣的超級戰神。所以,王昌齡希望他們兩個人都在。至於為什麼會選擇“龍城之戰”這場小勝利來指代衛青,是因為這是衛青第一次戰勝匈奴,意義非凡。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秋水浮萍臥江子2020-02-26 01:51:57

這主要是太史公司馬遷造成的。司馬遷因為上書為李廣之孫李陵求情而被漢武帝處以宮刑,因此對朝廷,對漢武帝心有怨恨。從司馬遷所著的《史記》可以看出司馬遷的這種怨恨到了幾乎變態的地步。太史公在書中將漢朝的敵人以及朝廷打壓殺害過的人都十分同情,寫的都悽美壯烈,而對於漢朝的正面人物多有貶斥,頂多也就是客觀描述。所以讀完史記就會讓人感覺失敗者如項羽、韓信、李廣等都讓人覺得惋惜,而對於成功者如劉邦、陳平、呂后等則顯得都十分小人。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漢武帝時期真正建功立業、開疆拓土的是衛青、霍去病,司馬遷對他們沒有貶低也沒有褒揚,只是客觀記錄了他們的戰績。李廣雖然資歷老,但受到漢景帝和漢武帝的打壓,鮮有出頭的機會,而僅有的幾次戰役不是遭到圍毆,就是迷路,一直沒有立功,最後落得自殺的結局。司馬遷對李廣遭遇十分同情,而且司馬遷又是為了維護李廣之孫遇到的迫害,所以對李廣自然又美化吹捧了不少。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隨著時光的流逝,流傳下來的只有文字,由於司馬遷的《史記》名氣非常大,書中記載的史實自然也就為大家最熟悉,久而久之,被司馬遷描述的十分勇猛有才略卻又不得志的李廣名氣就超過衛青和霍去病。所以後世一提到漢朝的大將軍第一時間都會想到李廣,而不會去研究史實考證衛青。“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首詩也一樣被人當成了讚頌李廣的了,加上李廣早年又被人叫做“飛將軍”,因而更讓人堅信了這句詩是描述李廣而不是衛青。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待曉兒2020-08-24 21:09:12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到底是衛青還是李廣,這個爭議一直存在。

爭議的原因也看似都有道理:

認為寫的是“衛青”,因為衛青曾經有率軍奇襲龍城的戰績,“龍城飛將”應該是特指衛青;

認為是寫“李廣”,因為李廣才被稱為“飛將軍”,衛青並沒有這一稱呼。

那麼,誰更有道理呢?還是李廣說更為靠譜一點。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出塞》全詩所講更符合李廣事蹟,從時人作品中能得到互證

我們讀詩,不能將視線停留在一字一詞上去死摳字眼,而是要先從整體入手,搞明白這首詩歌講了一件什麼事情。

如果連全貌都沒有窺見,就根據一字一詞來得出結論,這和“盲人摸象”沒什麼區別。

王昌齡這首詩不是在讚頌哪一位將軍,而是在感慨“國無良將”,他要舉出一個古時的良將來進行諷喻。

所以,這個“良將”應該是唐代人較為認同的一個,那就是有“飛將軍”之稱的李廣,而不是爭議很大的衛青。

李廣“飛將軍”之稱得名很正,《史記·李將軍列傳》記載:

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 ,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

可見李廣的威名之盛,使得“不教胡馬度陰山”成為了可能,這句詩源於史記的這條記載。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反觀衛青,是透過一系列戰爭將匈奴被動地趕走,而不是主動地不來。

而從唐人詩作來看,唐人對於李廣的看法明顯是要好於衛青的。

出塞的這句詩其實有點化用的成分,原句出自《大漠行》,其後四句可見端倪:

火絕煙沉左西極,谷靜山空右北平。

但得將軍能百勝,不須天子築長城。

這句詩又和《史記》中李廣鎮守右北平,使得匈奴不敢南下對應。

而在唐人其他的著作中,也是多次提及李廣,直接稱之為“李將軍”,一般用作良將的楷模。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比如高適《燕歌行》:

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但是,對於“衛青”的看法就有明顯不同,唐人對於這一戰功更勝的名將頗有偏見。

比如王維《老將行》中有:

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

是說衛青的成功更多的是憑藉運氣太好,而李廣的無功也是因為運氣太差。

其實隱藏的含義就是,李廣才是實打實的良將,衛青只不過是“福將”而已。

而對於詩歌所用的語言不能太過苛求,這也是讀詩的基本常識。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如果鑽入牛角尖,從個別字句中去推斷詩歌內涵,這會導致對於詩歌理解的偏差。

王昌齡寫《出塞》,表達的就是“國無良將”的感慨,而當時最為著名的漢將就是李廣而非衛青,那麼“龍城飛將”自然就指的是李廣無疑。

就像清初詩人吳偉業在《圓圓曲》中說:

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

指控吳三桂打著“報君父仇”的名義,實際上是為了搶奪愛妾陳圓圓。

這就是屬於“誅心”之言,但並不妨礙用作詩歌之中抒發特定的情感。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所以,王昌齡將用“龍城飛將”一詞,甚至就是將奇襲龍城的功勞強行按在李廣身上,那也無可厚非,因為詩歌本身就不能當做完全的史料進行考證,它允許為了情感的抒發而出現些許“舛錯”。

李廣的軍事思想是名將正途,衛青等人後世評價不高

從後世接受的角度來說,李廣的知名度和受推崇程度是要高於衛青的。

之前王維曾經認為二者不同的境遇是因為“運氣”的成分,並不是無的放矢。

李廣的出身很正,是將門世家,歷代都在軍旅,所以他所接受的軍事教育是非常正規的,無論是行軍佈陣還是奇正配合,都有章法。

但是很不幸的是,匈奴因為過於重視這位“飛將軍”,將其研究得非常透徹,所以即使他威名很盛,但作戰的時候總會吃了點虧。

但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李廣依然能取得非常多的戰功,可見其實為良將。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但是衛青等人恰恰相反,他率軍幾次取得的重大戰果都是“奇襲”所致,這就屬於“偏門”。

所以衛青也好,霍去病也好,他們的戰功只是在特定時期才能達成的,如果拋開了漢朝,甚至沒有李廣為他們做了擋箭牌,他們是否取得成功就值得懷疑。

所以,這才是為什麼後世很多人認為衛青等人的戰功是僥倖得來。

那麼,李廣這樣正統名將在特殊的時代背景中屢屢難以建功,就並不是因為他的能力不足,而是時代的大背景掣肘,即敵人的過分重視、漢朝國力的增衰等等。

有才學但不得志,這種“華才不遇”的觀感一直存在於唐詩之中。

王昌齡《出塞》一詩,寫“國無良將”,其實也不是說整個國家沒有良將,而是說真正的良將沒有得到任用,這也是唐朝詩人經常詠歎的一件事。

比如王維《老將行》其實講的就是一位沒有得到公平待遇的退伍老將,在國家沒有可用之將之時,憤然披甲請戰的事情。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所以從王昌齡的情感傾向來看,也是更接近李廣的懷才不遇,使得出現國無良將的局面。

那麼,“龍城飛將”自然指的就是李廣,而不是衛青了。

未來在黑夜隱匿,於此靜待曉光。

我是待曉兒,專注於文化的科普與解讀,歡迎關注與交流。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薛白袍2019-12-18 03:38:46

在唐朝,黑衛青捧李廣是政治正確,所以不用懷疑只要是詩中有飛將軍的字眼,都是說李廣的,而且唐朝一堆詩人替李廣鳴不平,比如:

誰憐李飛將,白首沒三邊

這是李白寫的。

比如溫庭筠寫:

昔年戎虜犯榆關,一敗龍城匹馬還。

侯印不聞封李廣,別人丘壟似天山。

比如王勃在著名的《滕王閣序》中感嘆: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最有名的大約還是王昌齡的那首《出塞》詩: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這個飛將軍不用去考證,也是寫得李廣,在唐朝李廣的知名度比衛青霍去病都大,唐朝文人恨不得把李廣寫成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完人,如果不是運氣不佳大約一人就可滅整個匈奴了。

對於衛青霍去病的功績,他們假裝沒看見。

為啥李廣被追捧呢?

因為不管是衛青還是霍去病都不如李廣牛,因為李廣家出皇帝了,盛世大唐的皇帝姓李,根據李家族譜,李廣就是他們的祖先。

《舊唐書》李淵的傳記中記載,李淵的祖先是晉朝的涼武昭王李暠:

高祖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姓李氏,諱淵。其先隴西狄道人,

涼武昭王暠七代孫也

翻翻《晉書》李暠傳,發現李暠的祖先是李廣:

武昭王諱暠,字玄盛,小字長生,隴西成紀人,姓李氏,

漢前將軍廣之十六世孫也。

所以大唐李家的祖先就是漢朝前將軍李廣,既然李廣是自家祖先,自然要捧。

而唐朝文人大多端的是李家飯碗,對老闆的祖先讚美一下好像也是題中之意,所以很多文人用自己的如椽巨筆,對李廣的大加讚美。

而做出更大功績的衛青霍去病,被文人們自動過濾掉了。

畢竟李廣之死好像和衛青有點關係,李廣的兒子李敢因為李廣的死打了衛青,霍去病不忿藉故射死李敢,李家和衛青霍去病算是有仇。

大力宣揚衛青霍去病,李家皇帝未必高興,還是努力稱讚老闆的祖先飛將軍來的實在,老闆一高興,自己升職加薪走上人生巔峰了。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所以唐朝寫李廣的詩歌很多。

其實歷代對王昌齡的這首出塞詩,沒有什麼爭議,都知道是寫李廣的。

有爭議的大約就是這幾年,網路發達了,人們瞭解歷史的途徑變多了,有人發現衛青的功績比李廣要大的多,很多人粉衛青,開始曲解起唐詩來。

中國古代社會獨尊儒術,文人的地位很高,他們對武人的評價直接影響了人們的觀感。

李廣是個悲情英雄,一輩子不太得志,一輩子沒能封侯,看李廣的故事,很多文人大約都能把他的經歷投射到自己身上,覺得自己和李廣一樣一身本事,為啥皇帝就看不到,就不重用呢。

在他們的心中他們頂看不上像衛青這樣出身低微靠和皇帝的姻親關係當上大將軍的人,覺得衛青不就是憑藉皇帝的小舅子的身份取得後來的成就嗎。

比如蘇東坡就曾說過衛青雖然當了大將軍,還是不改奴僕本色,漢武帝都不大瞧得上他,選擇拉屎的時候見他:

武帝踞廁而 見衛青,不冠不見汲黯。

青雖富貴,不改奴僕之姿

,而黯社稷臣也,武帝能禮之 而不能用,可以太息矣。

這段文字大約是想說,汲黯是文人宿儒,所以被漢武帝重視,而衛青就是個奴僕漢武帝根本沒拿他當重臣。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但是看這段文字,我怎麼覺得衛青和漢武帝更親近一些呢。

人們在外人面前往往冠冕堂皇,只有和親近人相處才不太注意形象。

在日記中,蘇東坡甚至說,漢武帝這輩子也沒做啥好事,唯一做的一件好事就是當著衛青的面拉屎。

這也吐槽的太狠了,看來東坡先生是一生衛青黑了。

宋朝另外一位文人黃震對衛青的評價更低,他在《史記評林》中寫道:

凡看衛霍傳,須合李廣看。

衛霍深入二千里,聲振華夷,今看其傳,不值一錢。

李廣每戰輒北,困躓終身,今看其傳,英風如在。

好牛叉的口氣啊,卻敵兩千裡叫一錢不值。黃震所處的南宋都快亡了,文人對武人的依舊有著不屑一顧的高傲。

郭德綱說,我如果去評價一個造火箭的專家,專家如果拿正眼看我一下,都算他失敗。

但是歷史的弔詭之處在於,很多時候都是說相聲的去評價火箭專家,要求他們用說學逗唱的方法去讓火箭升空。

這種外行指導內行的巔時刻,大約就是在宋朝吧。

==============================

文:薛白袍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講小魚2019-06-17 13:50:56

不請自來!飛將指的是誰歷史書上早就定論了,不需要任何質疑,即便像司母戊鼎的事有變故也是官方發文,官方糾正,更輪不到網路大眾去喋喋不休,就像很多野史傳文一樣,管你傳的多好多真,都不可能成為史料,更不可能被官方採納!現在的很多網噴都喜歡顛倒黑白以示自己有多聰明有多難耐,以至於沒有底線沒有道德的詆譭和謠言之能事,虧了很多不明事理也不願多查資料更不願意去翻閱歷史書的眾多牆頭草跟著起鬨,真是整個民族的悲哀!再次重申,但使龍城飛將在裡的飛將我學的歷史書裡明確指的是李廣,這麼多年在社會上也沒有看到任何官方發文說不是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歷史簡單說2020-02-08 13:26:09

我們先來看看這首詩完整的詩句。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是唐朝詩人王昌齡的出塞曲,知名度很高,那我們來看看這一首講的是什麼?

第一句,因為作者是在唐朝,將士們所駐守的關隘,很多時候在秦漢的時候就已經有了,因為在當時,他們同樣也要防住北下的匈奴,所以就是唐朝人要做的事情,與秦朝人,漢朝人是一樣的。

第二句,戰爭就有死傷,尤其在邊界的將士,比例更高,很多人是回不來的。

第三句,如果有龍城飛將在,龍城飛將,這個也是我們重點要講的詞,不過這邊暫且不說,但可以知道的是,就是如果唐朝有龍城飛將這樣的名將的話。

第四句,不教胡馬度陰山,那麼胡人的兵馬是不敢度陰山的,為什麼這樣呢?因為被邊界的名將所威懾,不敢來打。

從這首詩裡面,我們大概可以知道作者要表達兩個意思,第一,戰爭的殘酷,很多人是無法生還的。第二,希望有名將在,能夠抵禦住胡人,也能震懾胡人,這樣胡人不敢來,這樣邊界是安全的,也就沒有人死傷了,關鍵的還是後面這一層意思。

那可以得知的,那就是龍城飛將指的是漢朝的名將,那我們再來看看龍城飛將具體指誰。

我們先來看看龍城是指哪裡,龍城是指匈奴人祭天地和祖先的地方,因為匈奴人居無定所,所以這個龍城並不固定。

那有誰打到了這個地方呢?答案是隻有衛青。

龍城之戰發生在,公元前129年,匈奴人入侵上谷郡,漢武帝派四路人馬前去迎敵,衛青,李廣,公孫敖,李廣各率一萬騎兵從四個地方出兵。

結果呢,只有衛青獲勝,而其他三路要麼無功而返(沒有遇到匈奴),要麼全軍覆沒(李廣),所以說,龍城的話,只可能是衛青。

那飛將呢,有飛將軍之稱的是李廣,而李廣善於防禦,匈奴兵確實不大願意打李廣防禦的地方。

龍城飛將,應該是指兩個人,分別是衛青和李廣,雖然李廣功勞不大,但是他的知名度很高,所以王昌齡的龍城飛將,應該是指兩個人,而不是隻止一個人,而且他並不在意李廣功高與否,封侯與否。

當然,王昌齡怎麼想的,我們也不知道,只能猜測。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史海泛舟擺渡人2020-05-10 13:13:37

筆者認為“龍城飛將”本來就是指的衛青,只是一些文學家的歷史沒學好,將“龍城飛將”翻譯成了李廣。後輩的文學家又不願意推翻前輩的觀點,所以才引起了網路上關於“龍城飛將”的爭議。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飛將”一定是“飛將軍”嗎?

根據《史記》的記載,因為李廣的騎射本領高超,能夠在萬軍之中射殺敵將,當時的人都稱他為“飛將軍”。王昌齡在《出塞》中提到的是“飛將”,而不是“飛將軍”。雖然“飛將”和“飛將軍”只有一字之差,但是我們不能僅僅透過“飛將”兩個字,就斷定“龍城飛將”是李廣。

實際上歷史被稱為“飛將”的人有很多,“飛將”指的是能征善戰的猛將,用“飛將”來形容一生未嘗一敗的衛青並沒有任何不妥。屢戰屢敗的李廣都能成為“飛將軍”,戰功赫赫的衛青難道不能被稱為“飛將”嗎?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龍城飛將”顯然是衛青

根據《史記》中的記載,公元前129年,漢武帝派遣衛青、李廣等四名將領,分別率領一萬騎兵討伐匈奴。衛青的軍隊長驅直入攻擊到匈奴腹地,攻克了匈奴祭天的龍城,奪取了匈奴的祭天小金人。李廣的軍隊全軍覆沒,李廣本人也被匈奴俘虜。

龍城之戰是衛青的成名之戰,也是李廣的恥辱之戰。如果王昌齡讚揚的人是李廣,那麼他完全可以用“射虎飛將”“雲中飛將”“北平飛將”來形容李廣,龍城之戰是衛青指揮的戰役,王昌齡作為一個出色的文學家,肯定讀過《史記》,顯然不會犯這種地低端錯誤。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更改錯誤難度極大

作為一個鐵桿歷史愛好者,筆者在十幾年前學習《出塞》這首詩的時候,就知道“龍城飛將”講的是衛青。筆者的老師也是一位很講道理的人,在筆者為他指出問題後,他也承認“龍城飛將”是衛青。

然而“龍城飛將”是李廣已經寫入了教科書裡面,因此即使我們知道衛青才是“龍城飛將”,在考試的時候卻仍然要回答李廣是“龍城飛將”。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總結

從《史記》中的記載來看,以及王昌齡創作這首詩的背景來看,“龍城飛將”應該就是指的衛青。不過由於李廣“飛將軍”的形象深入人心,衛青想要重新“奪”回“龍城飛將”的名號仍然任重道遠。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謝金澎2020-01-20 00:53:16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古代的歷史參照是以《史記》為主軸的,而史記是司馬遷寫的。司馬遷身為一個記錄歷史事實的史官,卻也很難做到不偏不倚,不帶個人感情色彩,因為他首先是一個人。

只要是人就有不可靠的時候,司馬遷也不能例外。當初他同情李廣之孫李陵,不惜冒犯天威給武帝進言,被武帝一怒之下處以宮刑,其內心一直對武帝就有一些怨恨。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而衛青是因為姐姐衛子夫被武帝臨幸,才從一個騎奴被破格錄用,並最終成為武帝姐姐平陽公主的駙馬。但是衛青雖然是靠裙帶關係平步青雲,他的爵位卻也完全是靠戰功堆積起來的。

在當時等級森嚴的社會,出生世家的李廣等人一直看不起衛青霍去病,從李廣的作戰風格可以看出來,李廣帶兵打仗,都是屬於中下層軍官的路數,那就是自身戰鬥力強,然後與官兵同甘共苦,親自領兵上陣打一打小規模的游擊戰爭還可以,典型的班頭型將軍。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但是衛青霍去病完全不同,他們注重指揮而不是自己拼命,帶兵也是注重賞罰而不是同甘共苦做樣子。這就造成了李廣與他們在身份、理念上的衝突。

偏偏李廣運氣又不好,遇上關鍵性的戰役,可以建功立業時,要麼沒有找到敵蹤,要麼乾脆迷了路。眼看著後進的小娃娃霍去病都連建奇功,步步高昇,三兩年時間就做到了大將軍,封為冠軍侯,而自己老大一把年紀卻總是勞而無功,也就難封。

特別是衛青、霍去病最後一仗,將匈奴逐出漠北,霍去病更是一路打到狼居胥山進行了祭天封禪,而作為先鋒官的李廣居然迷了路,敵人的影子都沒有看到,於是憤而自殺。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雖然衛青霍去病都是憑本事在吃飯,但是在朝廷那幫文人士大夫眼裡卻變了味。認為武帝劉徹專寵外戚,故意把這麼好的建功立業的機會都給了裙帶關係。剛好霍去病又是衛青外甥,他們更認為霍去病不過一毛頭小夥子,只不過是衛青的照顧才能建此功業。

他們想當然的以為,連匈奴都懼怕的飛將軍李廣要是有機會,一定可以建立更好的功業,也不至於一生難封而羞憤自殺。李家的人也信了這類謠言和猜測,認為李廣找不到敵人是衛青故意安排的,把好機會都給了霍去病。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這才有了李廣的兒子李敢以一個下級軍官的身份向大將軍衛青問罪刺傷衛青的荒唐事情。衛青顧念李廣一生不易,不想他的子嗣再因此遭不測而選擇了隱忍,沒有報告漢武帝追責。這件事情卻被血氣方剛的霍去病知道了,他直接以私刑處死了李敢。

這就更加重了朝臣們對他們舅甥的反感,而司馬遷本來就因為同情李陵被閹割,在聽到坊間的這些聲音後,難免就對衛青霍去病有看法,致使在《史記》中處處都是對衛青霍去病的偏見,卻對李廣讚譽有加。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以致於後世文人,在寫詩作賦時多是對李廣有溢美之詞。反而對為漢武帝一朝建立了赫赫武功的衛青霍去病兩位戰神,鮮有提及。

因為李廣曾經有飛將軍之稱,所以這首《出塞》確實是寫李廣的。究其為什麼不寫衛青霍去病的原因,就是如上所述的那樣。是史官、文人士大夫的偏見造成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棲鴻看紅樓2019-10-04 11:51:02

李廣在當時,有非常高的聲譽。而他的敵人對他的評價,又高於自己人對他的評價。但是,聲譽雖高,仍無可否認,李廣的軍事功勞,是比不上衛青與霍去病的。

事實上,李廣是一位富有經驗的老兵,而不是天才的軍事家,更不是戰略家。像他這樣從基層一步步滾打摸爬、用鮮血與汗水鑄成軍功章的老兵,更容易獲得士兵的認可,也在幾十年的對匈奴作戰中,積累了豐富的、可操作的經驗。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但是,他的致命缺陷,正是他的經驗產生的。因為西漢從建國起,就對匈奴採取守勢,李廣的經驗,正是“以戰求和”的戰略思想。而漢武帝改變國策,主動進攻。李廣貫徹領導精神,顯然不如“空降”的衛青霍去病更精準。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換句話說,如果防止,衛青霍去病加起來,也比不上李廣。但現在,西漢要的是主動進攻,李廣的許多經驗都用不上了。這是李廣功業、勳位都遠不及衛青霍去病的重要原因。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說到“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兩句詩,是唐朝的作品。唐人對數百年前的歷史往事,只能是懷古寄思,而不會強求細節的準確。所以“龍城飛將”,準確地說,只是一個符號。具體指衛青還是李廣,並沒有那麼重要。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長安西北夜讀史2020-02-05 18:17:19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首王昌齡的《出塞》是我們耳熟能詳的邊塞詩代表作之一,這裡面的“龍城飛將”普通大眾一般認為是漢代的飛將軍李廣,但是其實

“龍城飛將”

究竟是誰在歷史上一直存在爭議。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1、“龍城飛將”的三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龍城飛將”是指李廣,

根據《史記》記載:“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漢之飛將軍,避之。”。李廣被匈奴稱為飛將軍,說詩中的“飛將”指李廣顯然是成立的,問題就是龍城這個地方了,因為史書上匈奴的龍城李廣根本沒有去過,龍城飛將從何談起。有人認為,李廣任職的右北平“唐為北平郡,又名平州,治盧龍縣”,所以龍城是盧城的誤寫,這點不大能夠服眾人。

第二種說法:“龍城飛將”是指衛青,

因為根據漢書記載龍城是匈奴的一個地方,

《漢書·匈奴傳》:“五月大會龍城,祭其先天地鬼神”

,而在這個龍城留下功勳的是衛青,同樣是

《漢書》記載衛青:“元光六年獲取併為車騎將軍,出上古,至籠城,斬首虜數百。”

,籠城也就是龍城。這也有一個問題,就是衛青可沒有飛將軍的稱號,“飛將”從何而來,雖然歷史上確實有不少人號稱“飛將”,但是卻沒有確實的史料證實衛青被稱為飛將,所以也難以服眾。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第三種說法:“龍城飛將”是分別指衛青和李廣

,“龍城”指衛青,“飛將”指李廣。既然兩個人都不能同時滿足條件,乾脆加到一塊算了,這個想起來好像也符合詩的意思,腦洞不可謂不大,但是有個問題就是

“飛將”指李廣沒問題,“龍城”指衛青未免有些勉強,衛青雖然在龍城大捷,但是用“龍城”來指衛青也太牽強了

,這並不是他最大的功績,並不足以指代他,而且也沒有這種用法。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2、“龍城”到底是哪個城

從以上三種說法,我們其實可以用來反推,衛青肯定不符合,因為他就沒有飛將這個稱呼,衛青李廣被並列稱為為“龍城飛將”顯然也很牽強。那麼只有兩個可能,要麼王昌齡用錯了典故,要麼就是龍城另有所指,是一個和李廣有關係的城市。

事實上“龍城”和李廣確實很有淵源,李廣其實就出生在“龍城”,如果是這樣“龍城飛將”就能說得通了,因為古代把姓氏和出生地同時用來指代一個人很常見,比如柳下惠就是柳下人、段合肥就是合肥人。

那麼為什麼說李廣出生在“龍城”呢,《史記》和《漢書》均記載李“

李廣,隴西成紀人也 ”,

而唐代的筆記記載

“成紀,縣名,故城在今秦州隴城縣西北”

。也就是說

漢代的時候李廣從行政區域劃分應該是成紀縣的人,但是到了唐代行政區域已經發生了變化,李廣的出生地,在唐代已經屬於隴城縣,而隴城縣又叫龍城縣

,所以“龍城飛將”連起來就是龍城縣的飛將軍之意,很明顯說的就是李廣。

綜上所述,龍城飛將本來說的就是李廣,根本和衛青沒有任何關係。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歲月不敗好詩詞2019-06-19 23:16:51

個人認為“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中的“飛將”指的是李廣。

第一,飛將之稱號始於李廣。

《史記》卷一百九〈李將軍列傳〉:“頃之,家居數歲。廣家與故潁陰侯孫屏野居藍田南山中射獵。嘗夜從一騎出,從人田閒飲。還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廣。廣騎曰:「故李將軍。」尉曰:「今將軍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廣宿亭下。居無何,匈奴入殺遼西太守,敗韓將軍,後韓將軍徙右北平。於是天子乃召拜廣為右北平太守。廣即請霸陵尉與俱,至軍而斬之。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

李廣贏得“漢之飛將軍”之號在於其擊退匈奴,令匈奴聞之膽寒,避之數歲,不與其戰,為邊境贏得了數年的安寧。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還有其為上谷太守時,天天與匈奴打仗,公孫昆邪曾說其才氣天下無雙。

《史記》中又載有他因為追擊射殺漢宦官之射鵰人,領一百騎兵深入匈奴險地,又將計就計,解鞍以待匈奴,令對方真疑為誘敵之兵而不敢輕舉妄動,從而脫離險境。

其勇猛卓絕令當世之人敬佩不已,如漢文帝曾嘆其生不逢時,如生於漢高祖劉邦之時,定是封侯之人。

而後世文人亦多有以詩歌頌其高超武藝者。如陳陶《塞下曲》“邊頭能走馬,猿臂李將軍。射虎群胡伏,開弓絕塞聞。”崔道融《題李將軍傳》“猿臂將軍去似飛,彎弓百步虜無遺”;明代的盧楠《贈李金吾口號》“漢家飛將李將軍,三十承恩靖虜氛。馬蹀金微橫朔氣,箭傳青海動燕雲。”等等,熱情讚美其射術本領的高強,

當然也有詩人以李廣之典來比擬彼時友人從武職者,如唐代的郎士元有詩《送李將軍赴定州》“雙旌漢飛將,萬里授橫戈”首句即用了李廣典來指代所送之人李將軍。取得二人同為李姓,因而有此聯想。

又如上文提到的盧楠,其詩即贈一位李金吾的皇家侍衛,這類情況在古詩中屢見不鮮。其中我們看到盧楠在詩中點出了“飛將”李將軍。

將李廣與“飛將”聯絡在一起的詩句還有如宋代的李鎮《詠古》詩中所云“翩翩李將軍,鳴弦壓由基。餘威震戎虜,談笑靜邊陲。……目視漢飛將,棄棄輕如遺。”又如宋代的劉克莊在詠李廣詩中卻雲:“飛將無時命,庸奴有戰勳。誰憐老衛尉,身屬大將軍。”其他如“生希李廣名飛將,死慕劉伶贈醉侯。”“古來李飛將,命也誰怨尤。”“弧矢威盈塞北屯,漢家飛將氣如神”(《讀李廣傳》),

可見,飛將與李廣幾乎屬一體(古詩中也有稱李陵為飛將的)。

更有一些詩歌中把飛將軍與衛青做比較,如清代的洪亮吉有詩《楊無敵》:“李無雙,楊無敵,兩名將,光簡策。君不見,一既值衛青,一復逢王詵。陳家谷,遂殺身,數奇亦似飛將軍。”詩中將宋代名將楊業與李廣並提,即是肯定了二人的本領高強與同情二人遭遇的不幸。詩中提到了衛青,是作為李廣的比對物件出現的,而飛將軍卻指命途多舛的李廣。

又有詩句如“君不見飛將不侯終已矣,古今人惜李將軍”,這是明代的高源《燕歌行次唐人高適韻》一詩中的詩句,而高適在其《燕歌行》末句雲“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高源感嘆李廣戰功赫不得封侯的不幸,高適感嘆徵人守邊之苦而思及體恤兵卒的李將軍。

由此,我們也可從文人於詩中用李廣之典與衛青之典看其寄予心志情感的區別。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正如上述所言,提到李廣,或讚歎他的戰功武藝,或感嘆其有功不得封賞的命運,或肯定他體恤兵卒的行為等等。

而衛青出現在詩歌中,從未指向他是飛將這一稱號,除有讚揚他的戰功外,又多與帝王恩遇聯絡,如“誰道古來多簡冊,功臣唯有衛將軍。”“可憐衛霍大將軍,提師十萬淨邊塵。出塞陰山系驕予,歸朝原廟薦高勳。”“漢家衛霍論功日,令人卻憶李將軍。”“望中車馬多如雲,衛青新拜大將軍。”“麒麟高閣標名,大將軍衛青”等等。

李白對其功績似乎並不高看,甚或有諷刺之意,如其在《述德兼陳情上哥舒大夫》一詩中雲“衛青謾作大將軍,白起真成一豎子。”顯然,在李白看來,衛青大將軍的名頭有欺騙的成份。

而對於李廣,李白則是充滿同情的,在他的《古風》詩中雲“苦戰功不賞,忠誠難可宣。誰憐李飛將,白首沒三邊。”又有“漢帝不憶李將軍,楚王放卻屈大夫”之詩句點出了李廣不被重用的委屈。

那麼在本詩中“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從作者在詩中所表達的情感來看,指向李廣的可能性更高。

首先是《出塞》的前二句體現了深沉的歷史厚重感,作者寫秦漢時邊地多被侵擾,致使徵人守邊長年不得歸鄉,表達了其深切的同情之感。由此而發抒後二句的感慨。

後二句含義複雜, 即有對統治者將非其人,致使邊患難定,而真正有才之將卻不能鎮守邊疆,平邊靖國的批判之情;

也表達了作者希望有像李廣這樣的將領出現,震攝外敵,靖邊守土的愛國企盼;

更是照應首二句,如有李廣這樣的飛將讓敵人膽懾心驚,兵卒們想來也就可以歸鄉團聚了,表現了作者體恤民生的政治家情懷。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因此,從這首詩中可以見出以王昌齡為代表的盛唐詩人,他們渴望立功邊塞,封侯濟世,他們關切民生,體恤民情,卻多數在政治仕途上沒有建功立業的機會,因此也就生髮出與李廣一樣“難封”的懷才不遇之感。

至於“龍城”一詞在詩歌當中則多泛指敵方城池,加之古詩中龍城一詞與衛青同時出現甚少,可見古代詩人並不以此為懷古故實。

要之,本詩之飛將當指李廣,即使被理解為泛指善戰的將領也是由李廣的原義延伸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