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傳播學的角度分析,爆料都有哪些特徵?為什麼爆料的威力這麼大?SOMEONE4002018-06-13 18:28:54

針對爆料的虹吸效應,得出兩大爆料特徵,一是

爆料是一種常見的輿論現象,特別強調從個人的ID到爆料IP的形成,因為

爆料越多,凡有料者,都有可能把料給爆料人,爆料人的材料就會從一抽屜漲到一房間,像貪吃蛇,越吃越長,猶如虹吸一般,登高聚卑。

在網路大爆料中,曝料人資訊源往往範圍較廣,曝料人在充當輿論先鋒開啟話題熱度的同時,會產生虹吸效應不斷帶動邊緣有料者相繼支援,最終爆料資訊如滾雪球般不斷向爆料者聚合,爆料者資訊勢能不斷增強,推動輿情事件擴大化發展。

正如火星試驗室曾在專訪中問崔永元“一抽屜合同來源的渠道”,崔表示,他的爆料材料多來自知情人提供,“現在有很多渠道都在給我(合同),香港的,可能除了臺灣的沒有,大多數全都給我了。”

而爆料的過程中,引爆是第一步,快速釋放材料的輿論衝擊能量,形成強勁的公眾關注度,崔永元爆料微信指數6月4日2。3億,5日2。6億,6日2。6億,當媒體和行政機構介入,聚焦點將會部分轉移到這類機構的調查結果上,出現多方介入的局面。

一旦爆料者形成品牌效應,必然虹吸輿論場中類似的更多材料,這種材料也許是真假難辨的,如果爆料人能夠逐步保持乃至提升其公信力,將會形成爆料大IP,從而更能夠釋放現實影響力,但如果爆料者在爆料過程中過度情緒化,材料可信度不足,甚至調查結果和爆料方向不一致,就很有可能發生反噬。

二是無隊友的爆料者更能持久,原因在於爆料是一種最為直接的輿論博弈,爆料人面對各方聚光燈時,若存在輿論軟肋

,很容易被借力打力,消解輿論勢能,所以強的爆料是一種孤獨的輿論行動。

現今自媒體的傳播聲勢不容小覷,發聲門檻的降低使得爆料人針對社會痛點進行輿論造勢成為可能。而在爆料系列負面新聞的浪潮之中,意見領袖很難避免與各方抖料者上演雙重變奏,致使傳播過程中存在冗餘資訊的散佈與嘈雜噪聲的干擾。

在“小鳳雅事件”中,諸多抖料者在小鳳雅不幸過世之後,未經查證釋出了實為謠言的爆料,輿論隨之二度反轉。首次發出質疑的是作家陳嵐 ,她譴責王鳳雅父母“利用3歲女兒詐捐,疑似將善款給弟弟治病,最終導致女嬰死亡”的話題之尖銳,迅速引發輿論發酵。

隨後,微信公眾號“有槽”,微博賬號@明白漫畫,大V@遊識猷 也因釋出類似資訊,在王志安的採訪下,真相被還原之後,均遭到了網路輿論的關注。

反觀崔永元事件中,由始至終均為崔永元本人“孤獨”的發聲抖料,整合了四面八方遞來的“一抽屜合同”。隨之,虹吸效應的聚合效果也愈發明顯,輿論勢能愈加集中,而持續時間越長的爆料,就像是單打獨鬥的一種孤獨的輿論行動。

此外,@新媒瀋陽 還表示,透過梳理網路爆料過程中的虹吸效應發現,其中折射出的信任博弈問題也不容忽視,即

爆料之所以能吸引人,在於所爆的料具有新奇、震撼、戲劇等屬性。如若沒有媒體和行政機構的嚴肅調查,爆料中的信任問題就會始終存在。當爆料人試圖積聚網民信任時,其自身發出的任何有違媒介信任的言行,最終都將反噬其媒介信任度。

所以,爆料開始可能是情緒化的,但最終還是法律尊嚴、理性思考和利益博弈的過程。

觀點來自知名學者@新媒瀋陽

文章整理:清博輿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