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過世後為什麼有過三年的習俗,有何來由?雙井看視界2020-07-17 19:49:52

親人過世後為什麼有三年的習俗?

一,對親人養育之恩表示感謝

古時認為,嬰兒出生之後三年不離母親的懷抱,時刻需要父母的照料,而父母故去後,兒子也應該還報三年,對親人的養育之恩表示感謝。

二,是對親人的悼念

不管以前還是現在,人們講究的都是“百敬孝為先”的傳統禮義道德,如果家中長輩們去世,有的地方女兒三年內不能談情說愛,男人三年之內不能結婚,就算是有婚約在先的,也必須等到三年守孝期滿了以後,才能再去談婚論嫁。以示對親人的緬懷悼念之情。

三,表達對親人的尊重

春節的時候家裡不掛燈籠和貼對聯,如果親人去世後,家裡還這麼高興熱鬧,顯然是不合理的,而且還會被村裡人笑話,不懂得規矩不懂事不孝順。

四,傳統習俗深入人心

這是個流傳了很多年的傳統,延續至今沒有人去破壞這個習慣,其實這裡還有很多習俗,像親人去世三年內,孝子要在墳墓旁搭個棚子,不外出不回家,著孝服守墓三年等等,但隨著社會發展以及科學文化的普及,很多習俗都漸漸的改變了,但三年內不貼對聯的習俗依然盛行,並且深入人心。

人過世後為什麼有過三年的習俗,有何來由?

那麼親人過世滿三年要拜什麼東西呢?

一、人過世滿三年後掃墓祭祀是有個先後順序的,許多年紀大的老人都會相當注意這點。一般都是先把墓園或墓地打掃乾淨然後才是祭祀。

二,由於祭祀是相當講究風水和禮節的,所以先後順序儘可能不要出現差錯。先後順序如下:修正墓地-上香-上肉-敬酒-拜祭-送別。

三,拜山最佳的時間為寅時,也就是5-7點。不過由於墓地大多離居住地較遠,甚至不在日常生活工作的城市,通常都不會這麼早,不過最好是在下午三點前完成掃墓拜祭。

四、。懷孕婦女不宜祭拜。通常來說懷孕婦女是要避開清明掃墓活動的,除了強調風俗外,其實長途奔波對婦女和胎兒來說都是不宜的。相信家中如若有上了年紀的長輩多數都會阻止孕婦清明拜祭的。

五、悼念逝者應買白色菊花。我國古代把菊花當作寄託之花,有思念和懷念的含義。白色菊花是最 適合的,也可以搭配一些綠草,如百合,綠葉,康乃馨等,會更漂亮。不過黃色菊花有長壽菊之稱,比較適合看望病人,而不是拜祭已逝者。

六、掃墓前須禁食。當你動身開始掃墓,就最好不要吃食物或只吃食素。另外強調衣著整齊,以表示對先人的禮貌和尊重。

七、掃墓時不可嘻笑怒罵。因為墓地是故人的安居之所,不可跨過墳墓及供品,大聲喧譁、嘻笑怒罵,汙言穢語。這樣做不單隻對自己的先人不尊敬,更且對附近的靈體構成滋擾,更不能踐踏別家墳墓或對墓穴設計評頭品足,會被視之為褻瀆。

八、不可在先人墓地照相。在墓地最好不要照相,無論是掃墓者自身合影,還是掃墓者與墓地合影。更忌諱照相時將其他墳墓拍進鏡頭。

九、忌諱探視朋友親人。清明節當日最好不要去探視親朋好友。因為清明節是祭奠的特殊時候,此時去探視親朋好友實在是讓人難堪,或者說是相當不吉利的。

十、 清明節著裝的講究。清明節拜祭時忌穿到大紅大紫的衣服,應穿上素色的服飾。另外,不要佩戴紅色的配飾(本命年者除外)。

十一、清明節拜祭輩分的講究。拜祭要分先後次序,依次為:父親、母親、長男、長女、次男、次女……餘此類推。拜祭完畢後,祭品讓祖先祝福過,眾人可食取祭品。

十二、丈夫去世妻子不能去掃墓。丈夫去世前3年,妻子都不能去掃墓。當然如果家裡的長輩沒有這些避忌或者當地沒有這些風俗的話,也就無關此禁忌了。

十三、外人最好不要陪同掃墓。非自家人最好不要陪同前去掃墓拜祭,比如女朋友陪男朋友,下屬陪上司等。

十四、清明節前忌買鞋。由於鞋與邪同音,故而通常不能在此時買鞋。

十五、家中有人清明節生日應適當禁忌

人過世後為什麼有過三年的習俗,有何來由?玉貓兒2020-07-21 16:51:29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歲數稍大的人們大都會碰到這種習俗。雖然出於迷信,這種習俗卻也傳承至今。

人過世後為什麼有過三年的習俗,有何來由?

三週年“脫服”或“除孝”

親人死後 ,子女要服孝三年,俗稱“ 服三”。

滿一週年燒紙祭奠,叫“週年”或“ 燒週年”,古稱“ 小祥”。

第二個週年叫“大祥”,也要去墳地致祭 。

滿三週年燒紙祭奠,死者的親友畢至,各帶供品、紙紮。三週年過後,女即可脫去孝服,改換平常衣著。所以三週年又叫“脫服”或“除孝”,古代稱為“衤覃”(tan 坦)服。按照傳統的說法,喪葬禮儀至此才算正式結束。

人過世後為什麼有過三年的習俗,有何來由?

七期和三週年之習俗:

老人逝世,俗說“歸家”、“過身”、“過背”、“老掉”。

入殮

,俗說“入棺”、“收殮”。

安葬

,俗說“過山”、“出葬”。

辦喪事

,俗說“做白喜事”或做“喪事”。

出魂:迷信以為屍體雖已安葬,而靈魂還在家中,全家出而避之。

民間傳說人有三魂七魄,死後一年去一魂,七天去一魄,三年魂盡,七滿魄盡,所以要過“七期”和

三週年

人過世後為什麼有過三年的習俗,有何來由?

燒七:人死後,家人每七日到墳上祭奠一次,謂之“燒七”,共十次,謂“盡七”。百天再到墳上祭奠,謂“土百”。“五七”要選一個吉日,不一定是第三十五天。“五七”時,主要親戚均來祭奠。

有喪事的家庭,第一年春節不貼春聯,或貼一“守制”字樣小方紙,第二年春節貼綠色對聯,第三年春節方貼紅色對聯。每年清明,到墳上培土壓紙祭奠,陰曆十月初一日到墳上燒五色紙,謂送“寒衣”。

三週年:人死後,到第一、二年忌日作一般祭奠,聊表紀念。第三年為三週年紀念日,比較隆重。屆時大宴賓客,孝子哭往墓地祭奠,並焚燒眾親帶來的紙紮冥品。三週年祭奠畢,守喪大禮才告終。

人過世後為什麼有過三年的習俗,有何來由?

現代還有三年的習俗嗎?

如今國家對迷信行為多有打擊,有的地區還是有守孝的習俗,而且還是一連堅持三年。古人守孝三年睡搭棚,不能剃頭理髮還不能洗澡。如今家裡辦喪事,當年不貼對聯不貼福字剪紙,第二年貼藍色對聯第三年貼黃色對聯。不同的地方習俗不一樣,貼對聯的顏色也不相同。

人過世後為什麼有過三年的習俗,有何來由?

童年記憶

小時候某家有喪事時,大喇叭放著哀樂,全村都會聽到。逢著出殯了,離得近聽得見的都會去吹吹打打的路上看。人群很長,車隊也長,那時是拖拉機,按照輩分或者男性,女性,打頭的人和打頭的車斗裡是披麻戴孝的直系親屬,手裡拿的很長棍子上都是白色的紙,越往後的車只在額頭上戴4釐米左右寬的很長的白布,垂到腳下。留在最深處的記憶就是女性親屬哭的一把鼻涕一把淚的情景,還有路兩邊那些看這家出殯的人群。親屬走路的,坐拖拉機的的,執花圈的,一路哭行到了要埋葬的地方。

人過世後為什麼有過三年的習俗,有何來由?

再見到這家的某個親屬時,鞋子上前半部分縫著白布,胳膊上戴著孝,就是那種十幾釐米寬的黑布,用縫紉機砸上白色的“孝”字,三年以後他們才摘掉。那時不懂他們為什麼老是要戴著“孝”,現在想來這就是所謂的三年“守孝”吧。隨著時代的變遷,這種習俗現在幾乎見不到了,看不到失去家人的人們胳膊上戴的孝了。

人過世後為什麼有過三年的習俗,有何來由?浩賢22020-07-17 20:16:14

據傳說酒仙劉齡嗜酒如命,整日裡喝得醉醺醺·無所作為。其妻苦勸丈夫戒酒,劉齡則風清雲淡,陣陣有詞的跟妻說,只要你親做樣美味佳餚,一壺杜康,放在桌上,日頭正午,吾將對天發大願從此不·喝酒為誓。妻從之,至日午時,佳餚美酒皆備齊。劉齡燃香一柱,叩首向南對著正午日頭三拜。然後起誓:〝天生劉齡·嗜酒如命。嬌妻之言,萬難聽從。〞劉妻在傍,聽後一聲長嘆。此後再不勸夫戒酒。

後劉齡酒醉不醒氣絕而亡。因劉與妻平時多恩愛,所以劉屍入棺後,在家停放三年有餘未下藏。這一天,忽有一人前來向劉齡追討所欠酒錢。近棺槨視之·忽聽棺內有異動。追債人隨掀棺蓋而棄之·視棺內見劉齡己折身坐起,臉泛赤紅·眼放精光。·言道:吾以酒得道,酒仙來也。後,飄然而去。

人過世後在家中停放三年入土藏。習俗是否源出於此傳說呢?

人過世後為什麼有過三年的習俗,有何來由?細思恐集2020-07-17 19:18:45

中國的鄉間在親人父母去世後,有“過三年”的禮儀。頭週年和二週年皆不如三年隆重。過三年的時候,有許多講究:門上的對聯由綠的或紫的換成紅的(第一年的對聯是白的);三年過後才開始待親戚,即在三年未過時不招待親戚拜年,也不去給親戚拜年;墳上要立墓碑;穿白孝服,舉行很大的悼念緬懷儀式。

人過世後為什麼有過三年的習俗,有何來由?

然而,這種“過三年”的儀式是從啥時候開始的?又是怎樣來的呢?

有種說法認為,“過三年”的喪禮儀式來源於孔子弟子為孔子守墓。孔子七十三歲而卒,門人都為孔子廬墓,時間為三年。這在史籍中記載得很詳細。

清代尤侗《艮齋雜說》卷一總合各家典籍說:“孔門有兩孝子,子貢、曾子是也。《禮記》:事師無犯無隱,服勤至死,心喪三年。昔者孔子沒,三年之外,門人治任將歸,入揖於子貢,相向而哭,皆失聲。子貢反,築室於場,獨居三年然後歸。後世廬墓者,無以過也,豈止心喪已乎!”這三年時間既是守孝,也是心喪,三年期滿,重新開始生活,與正常的家庭一樣了。

其實子貢廬墓也是合於古禮。

《禮記》說:“父母沒,斬衰三年,則父母重矣,此身猶為父母之身矣。”這是今天為過世的父母守孝三年的喪禮的最早源頭,也是我們中華民族懷念親人的重要禮儀之一。即如在墳墓上栽樹,也是樹墓的講究,同樣起於子貢這些孔門弟子。楷樹就是子貢樹立在孔子墳上的。

但是這三年服喪不把閏月計算在內的。清趙翼《陔餘叢考》卷三十二就說:“令甲,三年之喪以二十七月為斷,遇閏月不在此數。

蓋本古制,《白虎通》:三年之喪不以閏月數何也?期者復其時也,大功以下服月數,故以閏月除。”當然,這三年服喪也還有更細緻的規定。譬如說,媳婦在婆家,為公、婆守喪三年的規定起於宋太宗趙光義時。

人過世後為什麼有過三年的習俗,有何來由?

因為按照《禮經》的規定,女子出嫁後,就把為自己父母的三年守喪期,減為兩年,為舅姑(就是夫家的父母)的守喪期皆為一年。到了宋太宗時,孝明皇后居昭憲太后之喪,齊衰三年。

人過世後為什麼有過三年的習俗,有何來由?

不過,這種服喪期成為定製,是在後唐時。

趙翼在《陔餘叢考》卷三十二中說:“按乾德二年……魏仁輔等議曰:古禮有期年之說,至後唐始定三年。竊以三年之內,几筵尚存,夫居苫塊之中,婦被綺羅之飾,夫妻齊體,哀樂不均,乞令舅姑之喪,婦從其夫齊衰三年。詔從之,遂為定製。據此則後唐已行之也。”北宋太祖趙匡胤乾德二年是公元964年。後唐是從後唐莊宗李存勖同光元年(公元923年)到後唐末帝李從珂清泰三年(公元936年)。

人過世後為什麼有過三年的習俗,有何來由?

三年一過,就要如魯迅先生說的:“忘記我,管自己生活。”

人過世後為什麼有過三年的習俗,有何來由?蘭玉1012020-07-17 20:53:43

是中華5000年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