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穀子一生?不要睡懶覺啊啊2021-03-12 09:58:12

一、發芽和生長

穀子播種以後,有適合的水分、溫度和空氣三個條件,就能夠使胚萌動,向上出芽,向下紮根。芽長大了就是莖杆,幼根就發展為初生根系。穀子發芽所需水分比其它作物要求比較低。老農有“谷出黃墒”的說法。一般吸足相當於種子重量25—30%的水分,就可以發芽,吸足35—50%的水分發芽最合適,水分過多過少都影響發芽。土壤含水率的高低,與種子發芽有直接關係,一般土壤含水率在8—15%,就可滿足種子發芽的水分需要,但因土壤性質不同也有差別。

沙土地把持水分的能力弱,含水率8%就可以使穀子出苗,粘土地則要達到15%才能出好苗。穀子發芽適宜的溫度為25°C左右。發芽最低溫度為8°C,種子雖能萌動,但因溫度低,幼芽長得很慢。溫度高則出苗較快。溫度過高也不能發芽,農民常說“五穀六麥”。穀子5天出苗正是20°C左右的溫度。除了適合的溫度和水分以外,發芽還需要空氣。種子有了空氣才能呼吸發芽。

所以土壤板結,過於堅實的地塊,因空氣缺乏,妨礙種子發芽。幼芽出土是由芽鞘保護著鑽出來的。1天以後就出來1個葉片,4天以後就有2片葉,農民叫“貓耳朵”。8—9天出來3片葉,就叫三葉期。這時候分櫱節就有可能長出次生根。幼苗一般抗旱性很強,但是容易受病蟲及雜草的侵害,應該注意保苗,達到苗全苗壯。

二、分櫱

分櫱也叫發杈、擴權。一般說丫杈是由主枝分出來的旁枝,而櫱是由分櫱節生出來的,所以權和櫱有不同的含義。幼苗大約長有4—7個葉片時,就開始分櫱。因為品種不兩,分櫱早晚也不一致,分櫱性強的品種,分櫱時期都比較早。分櫱是出在分櫱節2—4節上,個別品種象“一把箭”谷,地上部分的節也出分櫱。

分櫱強的品種,在分櫱上還可以再分櫱,分櫱少的品種,一般不分櫱或分櫱1—2個。分櫱少的品種只要注意栽培管理,合理密植,產量也不低,而且能長大穂。分櫱強的品種適合在容易缺苗地塊種植。品種分櫱多少與栽培條件關係很大,土壤肥力高、墒情好、施肥多或者留苗稀,分櫱數就要增多。

三、拔節及穗分化

春谷出苗後37天左右、夏谷出苗後25天左右就開始拔節。那時,如果把穀苗的外面包圍葉片剝開就看到有明顯的莖節。如果再仔細剝開未展開的嫩葉子,在莖的尖端還有嫩小的穗。拔節後,莖長得很快,最快的時候在1天之內能伸長3。5釐米,穀子長得快,需要水肥也就多。在這個階段正是需要“大吃大喝”的時候,應該注意施肥和澆水。在拔節以後,莖尖端的生長點,由營養時期莖的生長經過質的變化,變為分化生殖器官—穗和花的生長錐。

初生生長錐是分化莖和葉的,形狀是一半圓的透明體,扁平,長和寬大致相等。伸長的生長錐,則長度明顯增加,成為分化穂的生長錐。以後伸長的穗生長錐出現6列或8列突起,是為第一級分枝原基,以後發育成穗碼。所以穂碼在一個穂中呈6列或8列。再後在第一級分枝原基上分化突起第二級分枝原基,又在第二級分枝原基上分化第三級兮枝原基,是為支梗分化形成期。

在第三級分枝原基分化出小穂原基,有的繼續發育,分化成小穂,有的只是伸長,將來形成剛毛,是為小穗分化形成期,小穂分化成小花過程是先形成外穎片,其後是內穎片、第一花、第二花。第一花只分化內、外桴不再發育,是為退化花。第二花即完全花。其分化次序是外稃、內桴、花葯、漿片及雌蕊。到此,穗分化全部完成,叫做花器官形成期。穗分化多半是在未展開的葉片包裹情況下進行的,隨著穂分化的完成,穗也伸長而抽穗,進入抽穂期。穀子由出苗到生長錐伸長所需的日數,因品種特性及播種期的不同而有較大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