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朝代玉雕羊的風格?小米粒li2021-12-01 11:40:41

各朝代玉雕羊的風格:玉羊之作,今所見最早者為商代晚期器物。此期玉器中羊的形象,皆為正視羊首,而未見整體形玉羊。其多系半圓雕為之,單面工。造型輪廓簡練,眼、鼻、角等部位誇張處理。表面細節皆以雙鉤陰刻技法雕琢,線形由兩條較勻細的平行陰刻線組成。羊首之雙角,並置於額頭上方,作盤卷狀,向外展伸,尖端亦朝外。額頭或有套菱紋裝飾。

西周玉器上羊的形象與商代最大的變化就是出現了圓雕整體型玉羊,這表明時人對羊的形態把握更加嫻熟。可以曲沃晉侯墓地63號墓所出玉羊為代表:高2。5、長5釐米。青白玉。圓雕,作顧首俯臥之態。腦後兩側大角盤卷。大圓眼,系斜刀琢成。四肢蜷曲,雕出蹄趾。頭部至頸部、背至尾部雕有隆起稜脊。羊身細節多用“一面坡”斜線刻劃,且弧線較多,線條圓曲順暢,此為西周玉器線紋的重要特徵。運用寫意手法對羊的整體輪廓和主要部位進行了概括表現,造型簡約形象,神態生動。

春秋戰國時期,玉器題材尤以龍、鳳、螭、人物居多,寫實動物造型的作品較少。隨州曾侯乙墓出土的一組動物形玉唅,為我們認知此期玉器上羊的形象提供了珍貴的實物材料。灰白色玉質。器形小,長、高不足2釐米。圓雕,作靜態直立狀,有羊、牛、豬、狗、鴨等形。雖光素無紋,然其造型準確,形態較逼真。這種接近寫實特徵的玉羊,為此後漢代玉羊風格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正規化。

有漢一代,玉羊的數量較春秋戰國時期明顯增多,此期乃古代玉羊製作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迄今所見漢代玉羊,均為立體圓雕,雕塑感強烈,造型的寫實程度上較前朝更進一步,形神兼備,頗具氣韻。

羊作靜態伏臥、昂首前視狀,身軀肥碩飽滿,呈現出一種雄渾古樸的體量感。

頭部較小,呈三角形。目為圓環形、梭形,前者的內側眼角多拉長;細長眉。面頰寬,鼻吻窄而前突若短榫,抿嘴。羊角多盤卷,較細長,根部琢出數道脊稜,亦見尖角者。削耳後展,緊貼角旁。

四肢矯健,肌肉隆起,蹄趾分明;前腿跪地,輪廓常用細長陰線勾勒,後腿彎曲前伸,與軀體間施以斜刀分界。

腮部、胸部、腿彎處雕有大量整齊的平行短直陰線表示體毛,這些體毛及前腿輪廓線,皆由尖端刻具琢成,陰線邊緣有毛茬,其中細長而連貫者,即遊絲毛雕,線紋纖毫畢現,飄逸連貫,富有張力。

漢代玉羊多為玉鎮或陳設品,也有些作為印紐或玉串飾之構件,體大的玉鎮或陳設品常在明清時期改製為硯滴。

漢代以後,羊題材玉器的創作一度衰落,魏晉南北朝實物稀少,唯巴黎吉美藝術館和北京故宮博物院各收藏的一件玉羊,其形雖不及漢代生動寫實,但特徵又與漢器接近,尚具古拙之風,年代或能斷定為魏晉南北朝時期。二者可以作為漢代至唐宋時之間過渡期的標準器。

及至隋唐時期,玉器的現實主義風格發展到了一個嶄新的階段,開始向生活、裝飾方面轉化,大多面向自然,取材於生活,玉羊又開始流行起來。唐宋玉羊均作圓雕俯臥狀,體態圓潤敦實,顯的憨態可掬、溫順可愛,但與漢代玉雕相比,質感較差,比例失調,且有失神韻。

唐代與宋代作品在細部的表現上有所區別:唐代玉羊,體較高,身短粗;頭大,坑點形眼,盤角短粗,頸短;在腹部鑽有一橫穿圓孔。宋代玉羊較唐代為矮;頸、四肢等與羊身的分界之處,一般雕有細密平行短陰線;坑點形眼不及唐代大、深;常在腹背之間貫穿長方形孔。

元代時製作的玉羊較少,但此期肖生玉雕的風格確極其鮮明,即擅長深刀重刀,常將動物的頭、頸、軀幹、四肢隔離開來,刻痕粗深,目的是使主體富有立體感。

明代玉羊數量較多,除傳統的圓雕器外,還出現了片雕玉羊和羊首玉觽、帶鉤等物。此期整體風格寫實,比例較協調。玉羊造型豐富,有站立狀、俯臥狀、蜷體狀等,其中蜷體狀為本期新增形式。臉瘦長;以線刻菱形眼、梭形眼為多;尖嘴,下頜常有須,與胸相連。細長勾角,表面有較多脊稜;耳下耷。背部雕出脊線。明代中晚期玉羊形體的各個區域性大致可以解構為大小不同的圓柱體,這也是此期肖生玉雕重要的斷代特徵。

清代以羊為造型和紋飾的玉器繁多,圓雕、片雕、鏤雕、浮雕、陰刻,單體形、複合式,不一而足。最具時代特色造型、器形有二;其一為三隻羊組合成的複合式玉器,古人巧借這種造型的諧音,表達“三陽開泰”之意;其二為裝飾有羊頭的各類器皿。細節上,玉羊口中常銜麥穗、靈芝等物;浮雕施用廣泛,這點在眼部、角紋的表現上尤其突出。

此期玉羊,比以往歷代更加寫實,不但注意了整體的起伏、結構和動態,對骨骼、肌肉加以突出表現,造型逼真,符合解剖學原理,同時還十分強調細部的具體刻畫,雕琢精美,碾磨光潤,體現出一種強烈的質感美和造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