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出滿意決策的必要步驟?酸甜果子W的日常記錄2021-10-19 21:43:51

管理工作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需要做決策的時候,特別是在兩難困境中,更會為了做出好的決策而絞盡腦汁。

今天分享三個決策方法,日常中遇到選擇困難、決策困難的時候,都不妨可以試試。

完全理性決策

假如現在有4個專案可供選擇投資:

專案A,需要投資40萬,預計收益30萬;

專案B,投資50萬,預計收益40萬;

專案C,投資35萬,收益25萬;

專案D,投資40萬,收益35萬。

有100萬可以投,怎麼組合,會獲得最大收益?答案是:投專案B和D的組合,總投資90萬,收益75萬。

這就是完全理性決策,也就是在資訊完備情況下的決策,就是數學,一門叫做“運籌學”的數學。運籌學,就是研究“最優決策”的學問。如果對運籌學比較陌生,那麼可以瞭解到有這五個工具:

規劃論。研究給定任務,人財物等資源配置的最優決策;

網路分析。研究最短路徑、最小連線、最小費用、以及最優分派等問題的最優決策;

排隊論。研究機器排隊等待維修,船舶排隊等待裝卸,顧客排隊等待服務的最優決策;

儲存論。研究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庫存的最優決策;

投入產出分析。研究有限資源在各部門分配的最優決策

這些工具不僅適用於上面所講的一些場景,還可以在其他一些場景裡去做同構遷移應用。

有限理性決策

在大多數情況下,資訊不是完備的,人是有限理性的。管理大師赫伯特·亞歷山大·西蒙認為,完全理性的最優決策,在現實世界中很少存在,因此他把畢生都用在了研究“有限理性決策”問題。

西蒙先後獲得心理學領域最高獎“心理學傑出貢獻獎”,計算機領域最高獎“圖靈獎”,以及諾貝爾經濟學獎。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西蒙提出“決策模式理論”這一核心概念。

他提到:當無法獲得決策所需的所有資訊時,不要追求“最優決策”,而要追求“滿意決策”。什麼叫“滿意決策”?即一切決策都是折中,只是在當時情況下可選的最佳行動方案。為了滿意,而不是最優,你的決策應該遵循以下原則:

定下最基本的滿意標準;

考察現有的可選方案;

如果有可選方案滿足最基本的滿意標準,就不再尋找更優方案。

具體來說,你面試了一個人,達到你的基本要求,那就立刻來上班,而不是想:說不定有更好的;有收入讓你滿意的商業模式,那就立刻實施,而不是想:說不定有更多的。如果我們追求“最優決策”,那麼很可能就會一直優柔寡斷、糾結不休。

博弈論

如果不止你一個人在決策,你和你對手的決策相互影響,那就要用到博弈論了。

舉個簡單的例子,在旅遊景點的買賣,往往就是一次性博弈。凡是一錘子買賣,賣家的最理性決策都是“宰客”。所以,從博弈論的眼光看,青島大蝦的宰客事件,幾乎是必然的。怎麼破?不是重罰,而是把多個一次性博弈,透過使用者評價,合併成連續博弈,這樣賣家欺詐時會更加顧慮。這也是為什麼淘寶、大眾點評能火,從博弈論視角來看的原因。

當然還有其他一些比如決策樹、平衡積分卡等工具可以用於輔助決策,但基本也算是理性決策範疇的工具。決策看似是一個很糾結的過程,但實際上還是可以有具體的原則、工具來幫助我們儘可能的做出滿意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