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唐儒家道家三足鼎立?使用者79004570863702021-11-07 19:55:35

唐代是一個宗教盛行、多元幷包的社會,佛教、道教及各種外來宗教都獲得巨大發展,相互之間也在影響、交融。

在這一時期,發生了玄奘西天取經,卻又出現了會昌滅佛;道教取得了類似於國教的地位,卻始終不及佛教深入人心。在相互競爭又相互滲透的各種宗教之上,則是籠罩一切的皇權。武則天利用佛教的經義為其登上皇位進行合法性的論證,而玄宗、武宗、宣宗則都接受了道教大師的授籙。至於那些居於儒家價值觀高地計程車大夫們,則一方面力圖在公共領域對宗教加以限制,另一方面卻在私人生活中與僧、道人士過從甚密。

儒釋道辯難。武德七年(624年)二月的一個清晨,唐都長安的國學裡,一場隆重的釋奠禮儀正在舉行,唐高祖李淵親自出席,陪同高祖前來聽講的,還有秦王李世民與滿朝文武,氣氛顯得莊嚴肅穆。

釋奠本來是國家祭祀先聖孔子的大典,但這次儀式卻顯得與眾不同,因為參加講論的,不僅有一代大儒,還有來自佛教、道教的代表性人物。代表儒家出場的,是國子博士徐文遠與太學博士陸德明;代表佛教出場的,是長安聖光寺沙門慧乘(亦作惠乘)、普光寺沙門道嶽;道教方面,則由清虛觀道士劉進喜、李仲卿出馬。

這幾位均為一時名流,為朝野夙所欽重者。比如,陸德明是著名的《經典釋文》的作者,道嶽則曾是玄奘西行求法之前的授業恩師。

由於唐高祖以老子後裔自居,以道教為本宗,故辯論中的席次以道士居首,儒家居中,而以沙門殿後。劉進喜、徐文遠、慧乘三人相繼升座講經,之後相互辯難,氣氛極為熱烈。不過,這次講論本因儒家釋奠禮儀而起,而代表儒家出的徐文遠、陸德明皆一代儒宗,尤其是陸德明不僅學問淵博,且極富詞辯,善說名理,對於三教經義,均能遍析其要,故特別受到高祖的讚賞。

在這次釋奠之前釋出的詔書中,高祖定下了“三教雖異,善歸一揆”的原則與基調,這也是後來三教關係發展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