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譜是誰發明的呢?使用者33733823680262019-10-10 15:58:41

簡譜音符與唱名是兩回事

——唱名法早在11世紀,由義大利音樂家圭多發明。他採用自己編配的一首讚美詩每一行歌詞的第一個音節作唱名,沿用至今(原do為ut、si為sa,後改)。而簡譜卻是在18世紀產生於法國,後經德國人改良,遂成今日之面貌。二者產生的時間,相差了近700年。簡譜的數字音符,其實表達的是自然大音階的七個基本音級,由於自然大音階各音級相互之間具有固定的音程關係,故當音階第一級音的音高一定設定,音階中其他各音的音高也可隨之明確。唱名法中的首調唱名法,與簡譜音符之間的關係相同,其七個音節的音高,相互之間也有固定的音高關係,所以調首音的音高一經確定,其他各音節音高皆參照調首音高予以確定。固定調唱名法則是以c音音高固定唱作“do”,其他各音皆以此為參照。實際上,唱名法只是為了方便聲樂發音而產生的輔助發聲方法,與記譜不相關。其採用首調唱名還是固定調唱名,更是依歌者自己的習慣而定,並無硬性規定。而簡譜記譜,則習慣於以音階第一級音記作“1”,其他各音按其在音階中的音級,以及與第一級音之間的音程關係記寫相應的音符。這種記譜方式,嚴謹的說法,應是“調首音高記譜法”。而五線譜則是“固定音高記譜法”。因簡譜的數字音符,本身表達的是“自然大音階”的基本音級。所以,當其為自然大調記譜時,只需確定1的音高即可,比如1=F(表述為F大調記譜)、1=D(表述為D大調記譜)即可。但用作其他調式音階的記譜,則需要根據音階中的音級關係的變化,對個別音符做變化音處理。比如記寫雅樂宮調音階——1、2、3、#4、5、6、7,因為這裡的四度音變徵與宮音之間為增四度音程,而非自然大調中的純四度,所以需寫作“#4”,實際上,這個音卻是該音階中的正統的第四音級。小調的記譜也是如此——1、2、b3、4、5、b6、7,因為這裡的三級音和六級音在同名大調中的音高實際只是降三級和降六級。至於自然小調記譜常使用音符6作為主音,是與五線譜的記譜規則有關。在五線譜記譜中,只有大調有調號,小調則借用其關係大調的調號。這個習慣在簡譜記譜中被沿用過來,即只按大調來標註調號——因為簡譜的數字音符本來就是對應著自然大調的基本音級。這樣關係大小調通用一個調號,所以小調的主音就記作“6”。當然,簡譜記譜時還有些複雜的情況,有時未必將調式起始音記作“1”,可能會是任意的數字音符。但這還不同於固定音高記譜。比如,記寫一段C商五聲調式的曲譜,在五線譜中,可能用F調記譜,則簡譜也會同樣採用F調調號——1=F,將F音記寫做1,則商音C,就應該寫作“5”,所以這個譜子結束的地方的音符,既不是1(大調),也不是6(小調),而是5(但不是調式屬音)。若是七聲調式的清樂C商,則需要用bB調來記譜,這時商音C簡譜則需記作“2”。所以曲調的結束音自然也是“2”了。其實,簡譜中有許多記譜規則,都是從五線譜記譜法中借鑑過來的。比如各種裝飾音符號、樂段\小節線、重音記號等等,都是直接來自五線譜的符號系統。這有其歷史原因——首先,作為一種成熟的記譜法,五線譜的出現要遠遠早於數字簡譜。而數字簡譜的產生,主要是為了找到一種快速記譜的簡易方法。所以這是一種簡易的記譜法,也可以理解為“非正規的”記譜法。所以其初衷只是為了簡化,而非創造一種完全獨立的記譜方法。而且,不論當時,還是現在,五線譜記譜法都已是一種非常成熟的,廣受普及的通用記譜法。簡譜借用其一部分符號,有助於人們快速掌握。僅此而已。P。S。在中國,簡譜普及程度之高,主要也是因為習慣問題。因為中國傳統的音高記譜法——工尺譜,與簡譜記譜法有著很多相似之處。但在世界範圍內,簡譜的普及程度遠遠不如五線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