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做朋友”的育兒方法真的可行嗎?家長實驗班2019-01-25 17:24:54

朋友好做,父母難當,嚴父嚴母更難。

可今天我們不給孩子立規矩,以後社會就會對他們下狠手。

長路漫漫,哪怕註定要揹負孩子的誤解甚至恨意,只要能換來他們平安健康的成長,我想,所有父母都甘之如飴。

“和孩子做朋友”的育兒方法真的可行嗎?梔子花聊職場2019-10-04 09:18:14

記得超級育兒師蘭海老師提出,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有4個成長階段:

0-6歲,手把手;

6-12歲,一起走;

12-18歲,放開手;

18歲以後,看他走。

孩子的成長階段不同,就需要以不同的身份與孩子相處,當然任何時候都應該以“朋友”式的心態和孩子相處,但是以與孩子做朋友的教育方法為主,應該是適合6歲以後的相處模式。

“和孩子做朋友”的育兒方法真的可行嗎?

因為6歲之前,孩子在生活自理、知識的學習,等各方面都是懵懂中,他需要有一位手把手教他的“老師”——父母,給他生命成長最初的指導,引導。

6歲-12歲,他稍微長成了小小大人了,對萬事成物, 有自己的看法,想法,父母開始以朋友的口吻與他交往,在養育他的階段更是他的榜樣的學習者,父母的一言一行,對他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身為父母的我們不僅是孩子的朋友,更是他的導師引路人。

“和孩子做朋友”的育兒方法真的可行嗎?

做為孩子的朋友,要注意以下幾方面:

1、信任最重要。

2、遇事不要指責,學會傾聽。

3、不要動不動就說:“可以”或“不行”之類的決定性話。

“和孩子做朋友”的育兒方法真的可行嗎?

“和孩子做朋友”的育兒方法真的可行嗎?幼教人的歷程2019-10-29 19:08:44

和孩子做朋友的方法真的可行嗎?這是很多人內心都存有的疑問。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對於孩子的教育也是越來越重視,家長給幼兒報各種輔導班,重視孩子的各項需求。可是卻無形之中給孩子增加了巨大的壓力。漸漸的,孩子的呼聲越來越多,需要解綁,需要父母給孩子更多的愛和更多的自由空間。大家都說, 最好的育兒方法就是“和孩子做朋友!”聽起來很不錯,潛意識讓大家會覺得父母的思想比較超前,比較民主,可是這種教育方法真的正確嗎,父母和孩子做朋友就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嗎?

一。放縱只會讓自己的孩子更糟糕

生活中不難發現一些孩子為達目的不擇手段。記著剛小班剛入園的那幾天,我們班有一位小男生,第一天的時候就觀察到生活習慣不好,第二天的時候在媽媽送這個小朋友入園的時候,媽媽兇了孩子一句,這個孩子竟然當著我們所有人的面跟他媽媽頂嘴,沒過一會兒,只見他不僅躺在地上耍無賴,還對他的媽媽拳打腳踢,兩人扭作一團,互不相讓。這種情形讓我們所有人目瞪口呆,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能讓孩子變成這樣,對父母極其不尊重!

我想是家長的

縱愛

,沒有對孩子進行正確的教育。

“和孩子做朋友”的育兒方法真的可行嗎?

“和孩子做朋友”的育兒方法真的可行嗎?

所以說,朋友式的教育真的切實可行嗎,我們一味的強調朋友式教育,卻使得父母和孩子之間少了界限感,讓孩子變得沒大沒小,而家長疏於對孩子的管教,最終的結果就是造成一個沒規矩,沒教養,自私自利的孩子。因此,家長和孩子要保持距離,各盡其能,做好自己分內的事情,家長幫助孩子樹立規則意識,做出正確的引導,選取針對性教育,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愛。

二、亦師亦友

對於家長來說,亦師亦友便是最高的要求,不僅與孩子能成為朋友,靠近孩子內心,同時在對孩子進行教育的時候,孩子願意聆聽你的教誨,這就是尊重的畏懼和父母權威的樹立!

“和孩子做朋友”的育兒方法真的可行嗎?

三、你可以?你不行?

對於孩子的教育,一定要講究方式方法。教育的過程中,一定要避免用暴力的方式方法去解決問題,這樣不僅不能解決問題,反而還增加問題的嚴重性。生活中,對於孩子我們應多采取鼓勵的方式,反對批評、打壓,這就要考慮到我們說話的藝術……我們對孩子的話語可以用“你可以做……”來代替“你不能做……”這樣,就會幫助孩子增強自信心,讓孩子願意並樂意聽。

根據孩子的年齡制定適宜的規則,我特別喜歡經典繪本《我永遠愛你》中的一段話:

阿力:“如果我把枕頭弄得羽毛滿天飛,你還愛我嗎?”

媽媽:“我永遠愛你,不過,你們得把羽毛收拾起來。”

阿力:“如果我把畫畫的顏料灑在妹妹身上,你還愛我嗎?”

媽媽:“我永遠愛你,不過,你得負責給妹妹洗澡。”

這個繪本故事裡的媽媽懂得靈活運用語言的藝術,她很耐心的回答孩子的問題,還讓孩子樂意的去做一些事情。所以,我們要學會跟孩子說“你可以“避免“你不行”此類的話語,逐漸鼓勵孩子去做某件事情。

“和孩子做朋友”的育兒方法真的可行嗎?

結語

父母不能一味的包辦孩子所有的事,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讓孩子學會獨立。但是,我們不能真的拿孩子當孩子,該給孩子的尊重必須得給足,只有懂得尊重孩子的父母才能得到孩子的尊重。父母是孩子一生的老師,所作所為都是孩子的標榜,如果父母只去要求孩子,而不以身作則,哪怕你提再多的要求,孩子也不會按照你的要求來做。所以,怎樣才能讓孩子按照你的要求去做,那就是用行動去影響孩子!與孩子做朋友得挑時間段,先為師,後為友,做一個讓孩子尊敬崇拜的良師益友!

“和孩子做朋友”的育兒方法真的可行嗎?十七君的詩書見聞2019-01-18 15:49:09

我一直以為,每個人在青春期都是叛逆的。事實上,並不是孩子們想要在青春期叛逆,而是因為在他們進入青春期之前沒有力量去反抗父母的暴力,只有到了青春期,身體和力量的快速成長才讓他們有足夠的勇氣去反抗。

而那些從小生活在自由平等的家庭氛圍中的人,從來沒有感受到壓迫和暴力,自然就不會有反抗,因為不需要反抗。

來自美國的著名心理學家托馬斯·戈登博士在他的著作《P。E。T。父母效能訓練》中,鼓勵父母們做“真實的父母”。每個父母對自己的孩子的接納程度都是不一樣的,不同的時期接納程度也會變化,甚至父親和母親對同一個孩子的接納程度都會不一樣。所以,作為父母,無需假裝無條件地接納,甚至從頭到尾都接納,更不要在自己無法接納的時候假裝接納。

當人們成為父母的時候,他們會忘記自己是個人這個事實,他們不再是他們自由的自我,忘記了他們的情緒可能因時因地不同。作為父母,他們認為有責任表現得優於一個單純的人類。

為人父母最大的錯誤就是忘記了自己是凡人,只有讓自己成為實實在在的人才能成為高效能的稱職父母,孩子也會很喜歡他們的父母表現出來的真實性。

我曾經看過一些育兒書裡寫道,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方法就是將孩子本身和他的行為分開。然而,行為是人引起的,要如何將這二者分開?當我的孩子做出一些不恰當的行為時,我要如何告訴他“我只是不喜歡你的行為,而不是不喜歡你這個人?”

對此,戈登博士指出,人和行為是無法完全分開的,當你不喜歡孩子的某個行為時,在那一刻你也是不喜歡他這個人的,因為是他這個人造成了這樣的行為。所以,明確而誠實地告訴孩子你的感受,再一起尋求解決的辦法,讓孩子感受到你是一個真誠的、活生生的人,這樣更有利於構建和諧的親密關係。

要記住,父母並不需要為出現的每個問題都承擔責任。

當親子關係出現問題時,戈登博士提出用“問題歸屬原則”來解決,這裡的“問題”,指的是內在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當問題歸屬在孩子時,即孩子的內在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建議父母採用“積極傾聽技巧”;若問題歸屬在父母,即父母的內在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建議父母採用“面質技巧”。

問題在孩子,請採用“積極傾聽”

當親子關係出現問題時,父母首先應該判斷“問題的歸屬”,若問題歸屬孩子,那麼父母只需採用“積極傾聽”技巧,引導孩子自主解決問題,而不必過度干涉孩子甚至代替孩子解決問題。很多時候,孩子有能力解決好自己的問題,父母需要做的就是扮演一個傾聽的角色,讓孩子能夠感受到自己的情緒是被接納的。

那麼,父母要如何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接納呢?

有兩個方面,

一是用非語言來表示接納。

非語言包括手勢、姿勢、面部表情,或其他行為。比如,用不干涉的方式表示接納(不插手孩子此刻正在做的事),用被動傾聽表示接納。

另一個方面就是直接用語言來表示接納。

“語言接納”中,戈登博士尤其強調“積極傾聽”,即不帶有任何個人的判斷、想法和情緒,而是把話語權交給孩子,鼓勵和邀請他釋放自己的情緒。這個方法能減少孩子對負面情緒的恐懼,還能幫助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積極傾聽”看似很簡單,其實它對父母有很高的要求。受自身表達能力的限制,孩子必定無法流暢而有邏輯地表達清楚自己的想法,這就需要父母花更多時間和耐心去傾聽;在傾聽的過程中,父母難免會想要直接插手給出解決方法甚至指責批評孩子的情緒,這些都是不恰當的,因為,孩子是獨立的,他有權擁有自己的情緒,你不應當去幹涉。而且,任何情緒都是友好的、暫時的、應當被接納的。父母要完全接納孩子的情緒,並相信他有處理自己情緒的能力。

中國傳統的父母總是習慣否定孩子的情緒而不自知。比如,當孩子摔倒後嚎啕大哭時,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是不是趕緊安撫他說“不疼了不疼了,沒關係沒關係,不哭了不哭了”?實際上這就是一種否定,否定了他對疼的感知,還否定了他表達疼的方式——哭。而這種“疼”,是他的感受,不是你的。

如果父母面對的是還不太會說話又缺乏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嬰幼兒,要如何使用“積極傾聽”呢?面對嬰幼兒,父母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耐心來完成整個積極溝通的過程,儘管這個過程通常是非語言的。只有花費大量時間陪伴孩子的人,才能逐漸掌握孩子所給出的非語言資訊究竟傳遞了什麼需求,進而迅速而準確地給予反饋。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的需求千差萬別,而不同的父母在接受孩子的訊息上也有極大的差異,所以不要教條地套用那些常見的育兒準則,而要耐心仔細地傾聽自己孩子的需求。

“和孩子做朋友”的育兒方法真的可行嗎?

問題在父母,則需要“面質技巧”

當父母真的無法接納孩子的某些行為時,意味著孩子已經給父母帶來了問題,這時,父母的內在需求無法得到滿足,那麼,父母要使用的是“面質技巧”,即學習如何說話,才能讓孩子傾聽父母的感受,為父母著想。

如何判斷問題是屬於孩子還是父母?一個最直接的方法就是,

感受一下自己的內心是否因為孩子的某些行為而出現了不接納的感覺,並闡釋產生煩惱、挫折和怨恨

。注意,當父母的內心出現了這樣的感覺,表示需要用某種方法來幫助的人是自己,而不是孩子。這一點是很多父母都會忽略的。

相反,很多父母都認為是孩子造成了自己的不愉快,他們會採用命令、指揮、警告、威脅、說教、建議等無效的方式來解決問題,而這些方式都是從父母的感受出發,給出的解決方案。往往這些解決方案反而侵犯了孩子的自尊,甚至引起孩子的報復。

所以,最好的方式是——

只表達自己的感受,而不提出解決辦法,這是“面質技巧”的核心。

比如,孩子把玩具扔得滿地都是,你看到了很生氣,這時你會怎麼說?無效的溝通方式是:

“你趕緊把玩具給我收好!”“你怎麼又扔了一地!”“你一點也不體諒我的辛勞!”……

如果使用“面質技巧”呢?你可以嘗試直接表達自己的感受:

“我剛收拾好,你就弄亂了,我心裡肯定不好受。”

這樣,就不會讓孩子誤以為你在指責他。這就是用“我——資訊”來代替“你——資訊”的說話方法,它包含三個方面:“行為+感受+影響”,即客觀描述孩子的行為,表達自己的感受,以及這個行為帶來的客觀而具體的影響。

還是以“扔玩具”為例子,我們可以這樣說:

“我剛剛把玩具收拾好,你就扔了一地,我覺得很不好受,而且我還要辛辛苦苦再收拾一遍。”

這樣,孩子聽到會不會更容易接受?

很多父母學會了“我—資訊”的溝通方式後,興沖沖地在家裡實踐,卻屢次碰壁,甚至使親子關係更加糟糕。原因何在?因為他們在使用這個“面質技巧”時,犯了常見的錯誤:

①你以為自己表達的是“我—資訊”,實際上是經過偽裝的“你—資訊”。也就是說,你認為是在表達自己的感受,實際上是在指責、批評孩子。

比如,你跟孩子約好讓他做家務,而他並沒有做。你說:“我覺得,你沒有遵守約定去做家務,是很不負責任的行為。對此,我很失望。”確實,你說的是“我覺得”,但事實上,你是在指責孩子的“不負責任”。想想自己平時有沒有犯過這樣的錯誤?而孩子是怎麼迴應的?是不是更加氣急敗壞地反駁你?

②在表達自己的感受時,過於強調負面消極的感受。比如,媽媽因為女兒的晚歸而焦慮擔心,在女兒回家的那一刻卻對她大加指責,批評她只顧自己玩得高興而不顧家人的擔心。難道媽媽見到女兒平安回來的第一感受不是高興、放心嗎?如果先強調正面情緒,再客觀地說出女兒晚歸的事實,想必會更容易被孩子接受。

③父母要準確地表達自己內心的情緒和感受,但不要將孩子當做出氣筒。也就是說,在跟孩子交流時,要注意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太過和不及,都是不妥當的。表達情緒,不是發洩怒火,更不要利用怒火來懲罰孩子。

此外,還可以將“我—資訊”的技巧用於對孩子的誇獎上,即,從父母的角度出發去表達對孩子的欣賞、感激、稱讚。比如,用“謝謝你幫我丟了垃圾!”來代替“你真是體貼父母的好孩子!”

如何解決親子衝突

有時,父母和孩子之間出現了衝突,“積極傾聽”和“面質技巧”都不管用,孩子就是要跟你對著幹,怎麼辦?

我們先要明白,任何人之間都存在衝突,無論是夫妻關係還是親子關係,因為人是各個不同的,他們的想法和需求也千差萬別,這樣必定會產生矛盾。實際上,

一種明顯沒有衝突的關係,反而比一段經常衝突不斷的關係可能更不健康。

所以說,父母首先要意識到,親子衝突是極其正常的,也是不可避免的,它是生活的組成部分。親子衝突既可能帶來破壞,更可能是促進親子關係進一步發展的種子,因此父母要理性對待親子衝突,更要學會處理親子衝突。

親子衝突不是一場非贏即輸的權力之爭

,無論父母是採取威權的方法獲得勝利,還是採用妥協的方法讓孩子獲得勝利,都只是表面上解決了親子衝突,而實質上對親子關係並無助益。

仔細觀察身邊的父母,對待親子衝突所採用的方法幾乎只有這兩種,要麼是一人採用威權一人採用妥協;要麼是孩子小的時候採用威權壓制,大了管不住了就妥協縱容;要麼是孩子小的時候妥協縱容,大了之後採用威權壓制。

如果採用威權壓制,孩子的心中會有怨恨;如果多是妥協縱容,父母的心中必定也有怨恨。難道父母和子女之間只能是“非輸既贏”的關係嗎?

戈登博士獨具創造性地提出了第三種方法,即

“沒有輸家”的方法

,父母和孩子都沒有輸。在這種新的方法中,不涉及權力的爭鬥,解決方案是能被父母和孩子雙方都接受的,這是一種雙方達成共識的解決方法。

我們都知道,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同樣的,世界上也沒有完全相同的親子關係。因此,當你的親子關係出現衝突時,最好的解決方案沒有寫在育兒書上,也不在育兒專家那裡,而是適用於自己家庭的、能夠讓家庭成員所共同接受的方案。這個方案需要家庭成員共同參與討論並最終決定,而不是依靠父母的權威來確定。

成年人之間有衝突時,大家都會考慮“各退一步”的方法來解決,而當父母和孩子之間出現衝突時,為什麼卻必須要分出勝負呢?

所謂的“沒有輸家”法,在我看來,其核心就是,

把孩子當做成年人來對待,耐心傾聽他們的想法,再共同尋求解決之道,而不是粗暴地運用父母的權威強迫孩子接受自己的決定或命令。

戈登博士在書中引用了諸多親子衝突的案例,父母們在運用“沒有輸家”法時,都採用了“積極傾聽”和“面質技巧”。也就是說,在親子關係中,父母要學會耐心地傾聽孩子的聲音,更要學會表達自己的想法,只有這樣,父母和孩子的需求才能被同時滿足,最終實現“雙贏”。

“和孩子做朋友”的育兒方法真的可行嗎?老虎的媽咪是貓咪2019-01-18 16:22:36

“和孩子做朋友”只能是親子關係中的一部分,絕不能是全部!

孩子從小到大要經歷很多時期,不同的時期需要家長扮演不同的角色,而且根據孩子不同的表現,家長也需要在各角色間轉換。尤其在孩子成長中的幾個叛逆期,如果家長不能適時地調節自己的心態去扮演不同角色,後果也是很嚴重的。

保姆、奶媽、玩伴、朋友、老師、嚴父、慈母、心理醫生、競爭對手……每一次角色的切換都要伴隨著家長的深思熟慮。做父母,尤其是做好父母,是一門需要大智慧的技術活,絕對不是簡單的朋友就可以概括的!

“和孩子做朋友”的育兒方法真的可行嗎?

“和孩子做朋友”的育兒方法真的可行嗎?兒童發展指導師2019-01-18 18:43:23

和孩子做朋友的育兒方法的本質是把孩子看成一個完整的人,他有他的思想他的情緒他的觀點,你尊重他,他信任你,他的一切你都瞭解了,對孩子教育一目瞭然!

“和孩子做朋友”的育兒方法真的可行嗎?朱珮綺2019-01-18 15:52:08

當然可以,當孩子的朋友可以使你們處在一個更加平等的位置順暢地交流,加深彼此的瞭解,豐富相互的感情。但是做孩子的朋友容易陷入一個誤區,就是同時放棄了你的另一重身份-師長,你會發現,孩子開始搶奪主動權,從一開始慢慢試探你的底線,到無視你的權威,到試圖操控你。那麼怎麼避免呢,這就需要培養孩子在不同的親子模式中自由切換。透過一定的程式,比如給自己取不同的稱謂,遊戲時是他的朋友小頭爸爸,輔導作業時是智多星老師,還可以用不同的語氣面部表情肢體語言讓孩子進入不同的情景模式,其實孩子遠比我們想象的聰明,很快就會學會。

“和孩子做朋友”的育兒方法真的可行嗎?白告諮詢銀川2019-01-18 19:20:17

這句話你別太誤解。做朋友的意思是,平等。

對待孩子要鼓勵,要有過程思維,並且尊重個體差異。說再多你都做不到沒用,提問浪費了很多時間。最重要的是真誠的坦誠的愛,孩子12歲以上了,不懂就說不懂。你願意和不真誠的人在一起生活麼?

“和孩子做朋友”的育兒方法真的可行嗎?玻璃心的射手2019-01-18 15:27:40

不可行。

古代講三綱五常,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父便是父,子便是子,豈能為友。

“和孩子做朋友”的育兒方法真的可行嗎?lxf4062019-01-18 15:39:48

行,要和孩子做朋友。要講道理,互相理解,互相尊重。

“和孩子做朋友”的育兒方法真的可行嗎?奮發有為撲克Q2019-01-18 14:51:15

不可以那麼極端或單一。與孩子相處,因時因事因勢而定,在某個時刻,可以是親子、朋友、師生、夥伴等多種關係的一種或幾種,親密、嚴格;講情、講理;尊重、管理都是要的。

“和孩子做朋友”的育兒方法真的可行嗎?豆糕媽媽2019-10-17 09:38:23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我的觀點是,和孩子做朋友可以,但不是做那種失去界限感的哥們姐妹式朋友,而是那種良師益友型的朋友。

我曾寫過一篇文章 ,專門探討“家長要不要跟孩子做朋友”,以下是文章截選。

我曾看到過這樣一個新聞,說的是一個杭州的父親,從小就跟兒子以朋友相處,在兒子進入到青春期後,兒子開始叛逆不再願意跟父親像以前那樣親密。父親有些適應不了,兒子是離家出走還是做出什麼叛逆的事情來,父親給兒子寫了一封情真意切的家書,末尾再次表明,“兒子,爸爸永遠是你最好的哥們!”。這個故事令人感慨萬千,雖然不知道結果怎樣,兒子和父親是否能繼續做好朋友,但至少說明一點,即使從小和兒子做朋友,還是避免不了兒子的青春期叛逆。這位父親對兒子做到這一步,愛子情深得都模糊了父親的身份。這樣對孩子真的好嗎?

孩子從出生會經歷幼兒期、童年期、青少年期,每一個階段的心理發育特點都不一樣,父母對待孩子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方式也會不一樣,但有一點不會變,不管在哪個階段,父母對孩子而言都是承擔著一個指路人的角色,這是為人父母者的天賦職責,儘管孩子可能並不聽從,但是父母之愛子,必為之計深遠。至於父母和孩子的相處模式,父母可以和孩子做朋友,但是這個朋友也不是平等的朋友關係,而是良師益友型的朋友,孩子可以從你這裡獲取他所缺乏的社會閱歷人生見識等,得到相對正確而且有效的指導建議,這樣的朋友關係才會保證孩子對父母的尊重,而不僅僅是喜歡了。

如果孩子真得和父母處成了一個平等關係的朋友,或者說像故事中的“哥們式”的朋友,那麼,這個朋友是不是也能隨隨便便的不耍了,而且在孩子遇到某些問題時,朋友身份和父親身份所給出的答案可能會有衝突,父母又該怎麼選擇呢?即想和孩子像朋友一樣親密無間,互通有無,又想給孩子讓孩子在成長路長少走一些彎路,這個朋友關係的把握比較有難度。

不管孩子和父母是以一種什麼模式相處,家長的角色在孩子未成年乃至成年以後,都不會變。家長的權威一定不要丟失,這是孩子尊重父母的來源。失去孩子尊重的父母,那孩子也失去了從父母身上獲取的安全感,這一點是每個想跟孩子做朋友的父母都應該注意的問題。至於,家長要不要跟孩子做朋友,並不是問題的關鍵,關鍵是不要失去孩子的尊重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和孩子做朋友”的育兒方法真的可行嗎?

“和孩子做朋友”的育兒方法真的可行嗎?王鴻遠Why2019-01-20 23:06:33

分時候吧,我家兩個男孩子。平時生活中做朋友可以,學習上就雞飛狗跳了。古語說“子不教父之過”有時真壓不住揍他們的手。

“和孩子做朋友”的育兒方法真的可行嗎?關關媽2019-10-16 14:03:02

我覺得可行。目前我們家就是這樣,爸爸一直提倡和孩子做朋友,反倒是我有時會控制不住變得高人一等,但每次都被爸爸批評。相反,爸爸一開始都是打著和孩子做朋友的教育理念,所以大寶現在是明顯樂於跟爸爸分享所見所聞,不過媽媽經過努力,現在也慢慢趕上爸爸了。孩子當你是朋友,他才會跟你說心事,說他的所見所聞,然後還可以反問他是怎麼想之類的,孩子會變得比同年人講道理好多的~~

“和孩子做朋友”的育兒方法真的可行嗎?以為992019-01-21 08:26:55

當然可行,孩子會把自己認為的小秘密跟你分享,要以同齡人的心態和他交談

“和孩子做朋友”的育兒方法真的可行嗎?夏師爺2019-10-19 22:24:29

在這秋高氣爽的季節裡很高興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不得不說,在與孩子的交往中,能夠以朋友的一種方式和孩子交流是很難得的,而且也是很暖心的一種行為。一些家長們都會認為與孩子做朋友,就是在一些事情上充分吸取孩子的意見,著重孩子的想法,但是,父母卻沒有意識到太過著重孩子的想法反而喪失了父母本該有的權威性,假如一個孩子如果對家長沒有了絲毫的敬畏,凡事以自己為主,就很難約束到他,這是很重要的一點。在孩子成長教育過程中,要表揚孩子,也要讓孩子受得起批評,能夠明辨是非,要與孩子保持融洽的親子關係,也要能樹立作為父母的威嚴。所以有自由,也要有規矩。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和孩子做朋友”的育兒方法真的可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