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五十知天命”有誰知道“知天命”是什麼意思嗎?Mrplumer812021-05-01 06:30:55

孔子說:“五十知天命”有誰知道“知天命”是什麼意思嗎?

是古人的形容人到了五十的事情,大雅的敘述方法

。“知天命”不是聽天由命、無所作為,而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為但不企求結果。 所以,“五十而知天命”,是說五十歲之後,知道了理想實現之艱難,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結果。五十之前,全力以赴希望有所成就,而五十之後,雖然仍是“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但對個人榮辱已經淡然。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表示年齡 五十歲,有五十肩的普遍疾患,有關節風寒的人,預先知道下雨即知天氣變化(文雅的說法就是知道上天的命令)。

皇邢二《疏》皆說,此章是孔子隱聖同凡,勸人勤學。後世尊孔子為聖人,所以對論語只是如實地記錄孔子個人經歷的傳記回憶視而不見。故意忽略,偏袒的態度儘量往好的方面闡發,本意是孔子五十歲認命,徹底放棄鬥爭而採取退縮,隱居態度的描述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有」字,音義皆同「又」字。古文句法,十有五,就是十有五,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十五。孔子說:「我十五歲即志於遊學。」《毛詩傳》說:「詩者,志之所之,在心為志,發言為詩。」依此解釋,「志」就是心之所之,也就是一心趣向之意。「志於學」,就是專心求學。《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孔子在童年,即知求學。此處孔子自述十五歲志於學,皇邢二《疏》皆據《白虎通辟雍篇》解釋,十五是成童之歲,心志堅明,故自十五始志於學。劉氏《正義》據《白虎通》說,十五歲是入大學之年,所學的是經術。劉氏又據《禮記大學篇》所說,始於致知格物,終於治國平天下,皆是大學所學的經術。

「三十 而立。」皇《疏》:「立,謂所學經業成立也。」劉氏《正義》:「立,謂學立。」自十五歲,志於學,至三十歲,所學已成立。也就是心有根柢,有力,非外力所能搖動。

「四十 不惑。」孔安國注,「不惑」,就是不疑惑。程氏樹德《論語集釋》,引黃式三《論語後案》:「立,必先不惑,而言不惑於立之後者,何也。夫子曰,可與立,未可與權。立,守經也。不惑,大權也。」「不惑」,遇事可以行權,無可,無不可。「立」,則是:可即可,不可即不可。不知權變之道。所以「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 知天命。」「天命」,就是天的命令。如劉氏《正義》引《漢書董仲舒傳對策》曰:「天令之謂命。」劉氏《正義》說:「知天命者,知己為天所命,非虛生也。蓋夫子當衰周之時,賢聖不作久矣。及年至五十,得《易》學之,知其有得,而自謙言無大過。則天之所以生己,所以命己,與己之不負乎天。故以知天命自任。命者,立之於己,而受之於天,聖人所不敢辭也。」孔子學《易》,乃知天命。吾人雖聞天命,未必能知,須先信賴聖言,以求知之。

「六十 耳順」鄭康成注:「耳順,聞其言,而知微旨也。」皇《疏》:「但聞其言,即解微旨,是所聞不逆於耳,故曰耳順也。」皇《疏》又引李充說:「心與耳相從,故曰耳順也。」順字,《說文》:「理也,損頁川。」段注以為,自人之頭頂至腳踵,如河川流通,至為通順。順之而後,始見天理,始著條理。由此可知,「耳順」就是耳的功能已經通順自己以及他人的心理,故能聞他人之言,即知他人的心意。此是耳聞無礙之境。

「七十古稀」從心的從字,作順從講。「矩」是端正方形的工具,《說文》作句,引申為法度之義。孔子至七十歲時,順從心之所欲而不逾越法度。順心而為,自然合法,也就是動念不離乎道。

( 俗話講,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對比上文解釋,同是 敘述一件事:從心而欲,可以鑑賞雅、俗之別)

論語集釋

程氏樹德《論語集釋》,引明儒顧憲成《講義》說:「這章書,是夫子一生年譜,亦是千古作聖妙訣。」顧氏以為,孔子自十五志於學,至四十而不惑,是修境。五十知天命,是悟境。六十耳順,至七十從心,是正境。顧氏此說,大有道理。

關於五十知天命,問題的關鍵在於,什麼是天命呢?我們知道,中國古代的天是主宰一切的某種神秘力量,這裡的命就是指命數。通俗點說,天命就是上天對一個人的命數,上天能讓一個人做什麼,不能讓他做什麼,這些都屬於天命的範疇,人的一生是不能違背天命行事的。

孔子說:“五十知天命”有誰知道“知天命”是什麼意思嗎?

可以說,人的一生就是對天命的詮釋。就孔子來說,他說人生走到一定的時候,走到你自己求學、學習到了一定時候這麼一個境界上,人是應該要“下學而上達”,也就是說要能夠了解什麼是自己的天命。

孔子說:“五十知天命”有誰知道“知天命”是什麼意思嗎?

不過,孔子說他五十知天命,並不意味著他相信某種神秘的力量在主宰自己的命運。因為在孔子的經典思想裡面,一向是不主張談“怪力亂神”的,他並不認為人們應當匍匐在神靈的面前任其擺佈。那麼他又怎樣看待天命呢?

孔子說:“五十知天命”有誰知道“知天命”是什麼意思嗎?

“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他說我從來不怨天、不尤人,既不抱怨說天命讓我就這樣了,也不往別人身上推卸責任,說是別人導致我這樣,我要學習的就是要達到上達,達到通天的道理,這裡的“知我者其天乎”是指天地大道的規則,讓自己如何能夠合乎大道。

孔子說:“五十知天命”有誰知道“知天命”是什麼意思嗎?

顯然,孔子的天命思想是與他的積極入世心態相關的。知道上天賦予自己的使命,並不代表我就要無所作為,聽天由命;相反,正因為自己知道天命何在,才增加了自己處世的熱情。因為當一個人知道自己的任務在哪裡時,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有的放矢的。

按孔子的意思是,一個人內心的完善,自我的解讀,合乎大道的追求,比你在社會上跟別人的要求、對別人的苛責都要重要得多。孔子說:“君子上達,小人下達”,只有小人才會在人際糾紛中不斷地蜚短流長,只有小人總在琢磨說別人如何不利自己,而君子寧可在自己內心建立一個大道之約,那麼這種大道就是他所說的“天命”。不見得要掌握很多很多的技巧,這就是孔子所說的“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孔子說:“五十知天命”有誰知道“知天命”是什麼意思嗎?

所以五十才能夠知天命,也就是到這個時候,基本上可以做到“不怨天、不尤人”了,達到孔子的這種境界,這是一種內心的定力。

這句話出自於《 論語· 為政》。原文為: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意思是說,人到三十歲的時候,即使沒有建功立業,也要找到人生立的方向;從三十歲到四十歲,經過十年的努力奮鬥,到四十歲的時候,在你所從事的領域中基本做到遊刃有餘不存在困惑了;五十歲的時候瞭解順應自然規律,六十歲的時候,別人說的好話壞話都不會放在心上了,聽什麼都順耳;七十歲可以隨心所欲卻無處不中規中矩,也就是說主觀意識和做人達到了融合為一的階段。”

孔子說:“五十知天命”有誰知道“知天命”是什麼意思嗎?

“知天命”是孔子“天命觀”的範疇,“天命觀”是孔子思想體系重要的內容。“天命”是一個很大的範疇,世界上萬事萬物都在它的管控範圍內;“命”往往是指人的壽命和氣運。即孔子所說的,人的壽命的長短是由其自然規律決定的,也就是“死生有命”。

知命,知己之命運;知命,知己之使命;知命,知己之責任,知有所必為,《易》所謂“君子不捨其命”。

孔子說:“五十知天命”有誰知道“知天命”是什麼意思嗎?

五十而知天命,五十歲這個年紀是人生的重大轉折時期,不僅身體發生衰老,家庭和社會責任的訴求,開始反思和總結人生。五十年,彈指一揮間,自己的一生到底過程什麼樣,這個年齡段的人都已經看得很清楚明瞭了。所有的喜怒哀樂,轉眼間都是過往雲煙,仰天長笑還是唏噓悲哉,都已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由此可見,“天命”是“修養天真之至道也”,人只有成長到一定的年齡段,才開始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五十知天命”,這是孔子對於自然規律的概括和人生的提煉總結。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

孔子所謂「天命」,指的是客觀的限制,是人力所無可奈何者。「不惑」之前的工夫境界,都在自我精神意志的培養上,「知天命」則轉向客觀世界的體認。

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論語·雍也》)

伯牛這樣的人不應該有此疾,而是有此疾。在道義層面的「不應該」與事實層面的「是」發生了矛盾,孔子把這無可奈何之事歸之於命。這是人力無可奈何者。

子曰:「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論語·憲問》)

道是「應該」行的,道之行才合乎義。但無論道行還是道廢,都受客觀限制。這種限制是命,非人力可為。既不是孔子所能決定,也不會受到公伯寮所影響。人事已盡,還不得成功,這便是命。

既然成敗都是命,那還要人的努力做什麼呢?孔子提出他的天命觀,恰恰是為了凸顯人力。道之行或不行,是現實的成敗問題,這是非人力可為的。但道「應行」卻是價值問題,這是人可以主宰的。事實層面的「命」與價值層面的「義」就此分判。我們所做所為,不是為了事實層面的成敗,而是在價值層面「應該」。

有人對此不理解,從事實成敗的角度認為孔子「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對此孔子也有迴應:「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道之不行,孔子是已經知道了的,但他之所以「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不是為了成敗,而是「行其義」。

「知天命」就是知道一事之成敗受客觀限制,非人力可為。既不是你努力就能控制,也不是誰的阻礙就能限制的。「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之所以能「不怨天。不尤人」,就是因為「知天命」,知道客觀限制非人力可為,故不在成敗問題上而有怨懟。「知天命」是把注意力從事實的成敗轉向價值的應該。即使知道不行,也應該「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因為要「行其義」。

另一方面,「知天命」意味著「盡人事」。因為命既為人力所無可奈何者,那麼不盡人事,怎麼可能看到人力無可奈何者呢。人力不盡,如何知道無可奈何?

「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

力盡然後知天命。

關於命對人力的限制。有的觀點認為命不可違,但這命是一有人格色彩的超越主宰,是神的決定。人間道德是神的旨意,人的追求是超越而進到神的領域。一般有神論的宗教大抵如此。

有的觀點認為,命不可違。但命不是一個有人格的超越主宰,而是自然規律。是一種現實世界的必然。人應該順應自然規律。自然主義與此類似。

有的觀點認為命所決定之領域就是現實世界,人力在其中毫無作為。人應該瞭解到現實世界的荒謬性,而進到某種精神境界中。道家及佛家對現世界的否定和超越與之類似。

孔子所謂命,也指客觀世界的限制。不同的是,孔子並不設定一個超越的人格主宰——神,不追求向神的超越。也不會超越現實而追求一種精神超脫。個人的精神就在這受限制的現實中顯示出他的「義」來。在不受人力控制的命中建立人的價值秩序。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你們認為,孔子所說的五十知天命是什麼意思呢?

網友回答:我以為: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個人已經活到五十了。做什麼事都應該有一種平常心,不要因為求得什麼結果而刻意去追求。孔子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人生到了五十,就更應該雲淡風輕些,但是,按照現在的年齡劃分,五十還不老,仍然可以奮鬥。畢竟古人的思想還是有侷限性的,其碼現在人已經長壽許多了。所以,雖然五十歲的人,仍然要有一顆不服老的心!人生可以短暫,奮鬥仍要繼續!

孔子說:“五十知天命”有誰知道“知天命”是什麼意思嗎?

網友回答:年輕時候,為了愛情沉醉,為了前途拼搏,為了丟失煩惱,這都是努力的體現。如果你哭過、累過、失望過、高興過,那都是難得的歷程,是你努力過的證明。生命不息,奮鬥不止,如果五十了,你還沒有得到你想得到的,那麼天意如此,你就不該得到,認命吧,放棄也是一種解脫。

孔子說:“五十知天命”有誰知道“知天命”是什麼意思嗎?

保護好自己的身體,因為你病不起,上有老,下有小,事業還得操心。情緒穩定,不要攀比,不要踮起腳尖去夠,多運動,多與大自然擁抱,不然容易抑鬱。不沉迷,不出挑,不要吹牛,不要勉強自己,學會拒絕,包括拒絕別人,拒絕自己不切實際的想法。

孔子說:“五十知天命”有誰知道“知天命”是什麼意思嗎?

與年輕人相處,欣賞其朝氣;與同齡人相處,學習其得體恰當;與長輩相處,學習其積累一生的經驗,也要摒棄其哀哀老矣的暮氣。多接觸、傳播正能量,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如果不能改變,請遠離事事非非,遠離充滿負能量的人,不要受其影響。

孔子說:“五十知天命”有誰知道“知天命”是什麼意思嗎?

網友回答:此話出自於孔夫子之口,但是在這裡需要點名的是,孔子從來沒有對“天命”二字有過闡述,所以無論是在網上還是書上見到過的對於“天命”的解釋,都應該是個人看法,不代表孔子的看法,夫子說過“天何言哉?四時行焉,萬物生焉,天何言哉?”還有“道之將行也,命也。

道之將廢也與,命也”我個人對於“天命”的理解是:夫子大概到了50歲的年齡,或是因為年齡的積累或是因為閱歷的積累,忽然覺得自己來到這亂世,必定肩負這上天的使命,雖說是上天給的差遣,但也不一定就意味著上天會保佑到底。

困難和阻礙會隨時發生。就是盡人事,聽天命。與我們今天所說的,只問耕耘,不問收穫之類的話語差不多。與西方社會的哲學也有共通之處,西方的很多哲學家一生都在追求自己的價值其實就是知天命。最後要說的是,不是每一個人到了50歲才知天命,有人20歲就知道了,有人一輩子都不知道。所以不要以為你活到50能說明什麼,不要倚老賣老!

網友回答:五十知天命——天命又是什麼?天命其實是我們的命運。運命唯所遇,迴圈不可尋。民間流傳著一句話,你聽來一定不會陌生——先注人死後注人生。這句話詮釋了天命是什麼,上天註定了你的命運。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

為什麼每一個人的命運會不同,因為上天給了每一個人不同的性格。同一件事,性情不同的人處理的方式會截然不同,他們的人生方向便相差萬里。同一癌症的患者,堅強的人會與病魔做鬥爭,懦弱的人會一病不起。所以,人活著就要做生活的強者,即使你命運多舛,也會克服困難,創造生命的奇蹟。

網友回答:五十歲,人生的重大轉折點。這是一個總結一生的時間拐點,所謂得知天命,我理解的就是指對自己一生的總結而得出自己所取得成績的多少,從而得知自己所創造的價值。更因為自己清楚地感知到自己的生理和身體上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精力也開始出現了懈怠,很難再去創造巔峰了。

對於這種現象的無奈,又無力去化解,所以,從古人開始,就把這種無奈拋給了老天。所以,就出現了天命一詞,再加上自己的無奈總結,也就有了知天命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