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鴉片戰爭英軍為什麼沒有攻陷廣州?是因為林則徐防禦做得好嗎?風談天下2018-04-20 13:14:36

當時的大臣們,就是如題目所問這般,上奏給道光皇帝的。道光一聽很高興:牛逼嘛,我們大清的將士們!

但真相說出來就很尷尬了:英國人之所以沒有攻陷廣州,是因為英國人根本就沒想攻陷廣州。

我們看這段歷史時,一定要把一個最基本的問題想清楚了:英國人為了什麼打仗?

絕不是為了攻城掠地,更不是為了什麼一統天下。

英國人不遠萬里,與清朝打仗的目的很簡單:就是為了和中國做生意!

第一次鴉片戰爭英軍為什麼沒有攻陷廣州?是因為林則徐防禦做得好嗎?

多說一句:其實英國人也不想賣鴉片,但沒辦法,中國人除了鴉片,英國的其他商品都不要。

我天朝上國,物產豐富,你們蠻夷之地的那點東西,我大清根本看不上眼。

英國一船一船的茶葉、陶瓷、絲綢拉回去,一船一船的白銀拉過來,時間久了,

純粹的貿易逆差,

大英帝國也吃不消啊。

最後就只能靠鴉片來平衡貿易了。

所以,我們把這戰爭就鴉片戰爭,而英國人卻把它叫通商戰爭。

第一次鴉片戰爭英軍為什麼沒有攻陷廣州?是因為林則徐防禦做得好嗎?

戰爭打起來後,英國人的目的很明確:

就是逼清朝規範進出口秩序,開放更多市場,用現在的話來說,創造更好的營商環境。

鴉片戰爭前,英國先是和廣州官員溝通。

當時中國沒有專門的對外機關,所有外事基本上都是駐廣州的督撫來承辦。

但英國人很快發現,再怎麼努力溝通都沒有毛用,他們連直接寫信給廣州官員的權利都沒有,更不要說坐下來談了。

所以戰爭一開打,英國人就直接北上了。他們打算直接把北京,找道光皇帝去了。

第一次鴉片戰爭英軍為什麼沒有攻陷廣州?是因為林則徐防禦做得好嗎?

沿途路過的福建浙江,基本上都是轟兩炮就走,在定海打了一陣子,一直到了長江入海口。

再北上因為當時沒有足夠的近海地理資料,對前方航線情況不明,就沒再冒險北上了。轉而沿長江北上,一直打到了鎮江。

眼看南京都守不住了,道光這才急了。趕緊下令和英國人談,這就是為什麼第一次鴉片戰爭在廣州開打,最後在南京簽約的原因了。

第一次鴉片戰爭英軍為什麼沒有攻陷廣州?是因為林則徐防禦做得好嗎?

再多說兩句,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也是這個思路,只不過,這一次,英國人暫時把廣州佔了,因為他們痛恨廣州官員,並且最後一路打進了北京,害得咸豐皇帝跑到熱河,並最後死在了那裡。

第一次鴉片戰爭英軍為什麼沒有攻陷廣州?是因為林則徐防禦做得好嗎?冥之蝶2018-05-19 10:34:03

誰說沒有攻陷廣州呢?廣州的防禦主要依賴虎門炮臺。1841年1月,英軍發起虎門之戰,次月即攻破虎門炮臺,珠江口的防禦體系被打破,提督關天培戰死。之後英軍佔據廣州城外高地,炮轟廣州城,奕山最後打起白旗求和。英軍同意議和,簽訂了《廣州條約》,還勒索了廣州商家600萬兩白銀作為贖城費。由此可見,虎門的防禦做得根本就不好。

實際上虎門炮臺跟林則徐關係不大。1838年,林則徐才去廣州,身份還是湖廣總督。當時的兩廣總督是鄧廷楨,廣東水師提督是關天培。虎門防禦體系很早就有,鄧廷楨和關天培等人進行了加強。但是這個防禦體系有很大的缺陷,根本無法防禦英軍的進攻,最終導致兵敗。我們可以看一下當時的虎門防禦體系。

虎門三重門戶

珠江口的虎門水道,從大角頭、沙角山到獅子洋長約8公里,獅子洋往上50公里就是廣州城。從大角頭朔江而上,大約3公里處,有兩個小島,一個叫南橫檔,另一個稍微大一點的叫北橫檔。兩個島中間還有一片礁石,名叫飯籮排。水道因此分為東西兩道。北橫檔再往上5公里的地方,又有兩個小島,一個叫大虎山島,另一個叫小虎山島。兩岸基本上都是山,因此虎門水道地勢非常險要,是扼守珠江口,防禦廣州的關鍵。

第一次鴉片戰爭英軍為什麼沒有攻陷廣州?是因為林則徐防禦做得好嗎?

清廷對虎門水道的防禦非常重視。康熙五十六年,兩廣總督楊琳就開始在北橫檔東側建橫檔炮臺,在對岸的武山西側建南山炮臺,兩個炮臺隔江相望,互相支援。設立炮臺的目的是防禦海盜。廣州後來成為清朝唯一的對外通商口岸,防禦任務日益加重。虎門水道來往船隻大量增加。嘉慶、道光年間,清廷開始在虎門大規模修築炮臺。嘉慶五年(1800年),兩廣總督吉慶在沙角山築沙角炮臺;十四年兩廣總督百齡在虎門口外新湧口建新湧炮臺;十七年,兩廣總督蔣攸恬建蕉門炮臺,兩年後,他又建鎮遠炮臺;二十二年(1817年),兩廣總督阮元建大虎山炮臺,並提出了“三重門戶”的構想。沙角炮臺為第一門戶,橫檔、鎮遠為第二門戶,大虎為第三門戶。後來主持廣東海防的官員都是按照阮元的三重門戶構想建設,逐步加以完善。道光十年(1830年),大角炮臺建立,十四年(1834年),關天培加築南山炮臺,改名為威遠炮臺,又在北橫檔築永安炮臺。十九年(1839年),兩廣總督鄧廷楨在威遠和鎮遠之間建靖遠炮臺。

至此,虎門水道及兩岸建成的眾多炮臺構成了三重門戶。加上木排鐵鏈、水底石堆暗樁,構成虎門防禦體系,成為清朝最大最堅固的海防要塞。

第一次鴉片戰爭英軍為什麼沒有攻陷廣州?是因為林則徐防禦做得好嗎?

戰前準備

十九世紀二三十年代,鴉片走私帶來的危機已經非常嚴重,1821-1834年,清廷頒佈了8次禁令,可見形勢已經很危急。1834年,關天培調任廣東水師提督,他一上任就著手加強和完善虎門防禦。他的重點是加強三重門戶的建設,尤其是第二重門戶。

第一重門戶為沙角炮臺和大角炮臺,兩座炮臺相聚4公里,炮火射程不足,無法封鎖水道,因此關天培將兩座炮臺改為訊號炮臺,主要負責觀察敵情和通風報信。

第二重門戶包括威遠、靖遠、鎮遠等五座炮臺。關天培將這些炮臺炮位的數量增加了四倍,一共達到了180個炮位。同時將原來的炮換成8000斤重炮。為了確保炮火打擊得力,關天培又在幾個炮臺之間架起木排鐵鏈以遲滯艦船航行速度。

第三重門戶的大虎山炮臺,關天培主要是加固了敵臺垛牆,將小炮更換為重炮。又在水底設定暗樁,逼迫來犯的敵艦靠近炮臺行使,處於炮火射程之中。

此外,針對武備鬆弛的現象,關天培制定了《虎門春秋操章程》,規定每年按時演放大炮,搞軍事演習。

後來林則徐到了廣東,購買洋炮裝備虎門炮臺,僱傭水勇,增添戰船,使得虎門的防禦力量在軟體和硬體方面都得到加強。

虎門防禦的缺陷

1841年1月爆發了大角戰役,2月爆發了北橫檔戰役。結果英軍輕易攻陷了炮臺,關天培殉國,虎門防禦體系被摧毀。其中的原因,清廷事後也有總結。接替林則徐的兩廣總督琦善就評價道:

“自虎門至省城一百八十里,所築之土臺,有僅止容兵十餘人,或數十人,安炮位數者。設遇逆夷來勢兇猛,眾寡既不相敵,難保不望而退卻。建設出所亦非扼要之地,有水道中央,間遇山麓沙灘,亦皆建築炮臺,勢處虛懸,四面受敵。鄧廷楨、林則徐所奏鐵鏈,經大船碰撞即折斷。歷任皆文臣,不諳武備。水路將士,又絕少曾經戰陣之人。關天培亦情面太軟,未足稱為驍將。”

我們從現代的角度來分析的話,虎門防禦體系的缺陷主要在於以下幾個方面。

1設防思想落後

虎門防禦體系的初衷是內防本國“不法奸民”,外防“不法外商”。“不法奸民”就是海盜和妄圖造反的百姓,“不法外商”就是乘船透過虎門水道來廣州做生意的外國商人。對付前者,虎門炮臺的大炮是牛刀殺雞。對付外來生意人,也綽綽有餘。在思想根源,他們還把自己放在“天國上朝”的位置,完全不知道世界形勢的發展,認為“撮爾小邦”不敢冒犯自己。他們來做生意,這些炮臺就足以防衛。在這種認知水平上,虎門炮臺僅僅是一個防和堵的防禦工事。只能消極防禦,而不是一個佈防嚴密、可攻可守的防禦陣地。像木排鐵鏈這種東西,也就能阻擋中世紀的帆船。在英軍的蒸汽動力軍艦面前根本就不堪一擊。而南橫檔完全不設防,則暴露出他們對軍事上的無知,導致英軍佔領南橫檔,然後在南橫檔轟擊北橫檔炮臺。關天培身為廣東水師提督,只知道建炮臺,而沒有加強廣東水師,精神可嘉,但軍事能力確實一般。炮臺是死的,沒有機動性,只能消極防禦。只有部隊才是活的,可攻可守。炮臺面對靈活機動的英軍,只能被動挨打。

2炮臺建設問題

虎門炮臺基本上都是馬蹄形的露天炮臺,毫無防護。炮彈很容易飛入臺內,對士兵和武器造成殺傷。炮臺面朝大海,背靠著山,一旦英軍登陸包抄,就連退路都沒有。沙角炮臺就是這樣被攻破的。

3武器裝備落後

虎門炮臺的大炮,在原理上跟英軍使用的大炮是一樣的,都是前膛裝彈。但是清軍火炮在炮管、火藥、炮彈的工藝製作上落後英軍太多。大炮的效能和殺傷力遠遠落後於英軍。炮手在操作上也遠遠落後於英軍。輕武器方面,清軍裝備的還是鳥槍,也遠遠落後於英軍。

虎門防禦的缺陷,導致了大角沙角戰役的戰敗,最終導致英軍兵臨廣州城下,跟第一次鴉片戰爭最終慘敗密不可分。

第一次鴉片戰爭英軍為什麼沒有攻陷廣州?是因為林則徐防禦做得好嗎?海條子2018-04-19 22:52:08

沒有,著名的三元里抗英,是民間自發組織的力量,打敗英國,並殺死頭目義律。英國吃了閉門羹才開始北上的。廣東清末的民間非常之尚武(所以近代出了蠻多武人,及出現黃浦軍校……),一直至到新中國,才放下民團練武意識,開始解甲耕田。之後的香港還是一直這樣……

第一次鴉片戰爭英軍為什麼沒有攻陷廣州?是因為林則徐防禦做得好嗎?閒茶品歷史2018-04-20 09:27:49

落後就會被人欺負,鴉片戰爭時期清朝跟英國的較量根本就是慘敗,英軍完全主導戰爭的局勢,強佔香港,簽訂《廣州和約》等等均表明清廷在當時是沒有什麼討價還價的餘地。廣州的民間在當時確實英勇抗擊外來入侵,但總有正式軍隊的清廷都奈何不了英軍,臆想靠民間的義勇來爭取勝利一點也不現實。三元里抗英民眾雖英勇但始終敵不過人家的先進武器,英軍總司令揚言如果清廷不遣散義勇就要對廣州屠城,當地長官餘保純為了不讓廣州百姓遭受災難同意了英軍的要求,廣州不被攻佔妥協佔很大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