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愛銅鎏金的燦爛輝煌,它的工藝為何如此之難?無用集2019-04-03 12:47:19

從歷代發掘出土的實物看,經專家學者研究鎏金工藝始於春秋戰國,同時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這一技術的國家;到了漢代已能熟練的應用,隋、唐時鎏金技藝精益求精,宋代造詣更深並且將其傳至日本,明、清以後仍然普遍運用。

鎏金是一種金屬加工工藝~亦稱“塗金”、“鍍金”等,是把金和水銀合成的金汞劑,塗在銅器表層,加熱使水銀蒸發,使金牢固地附在銅器表面不脫落的技術,其工藝操作過程相當繁複~

在鎏金作業開始前,先仿製“金棍”;用錘子將一根銅棍之前端打扁,並略翹起像小鏟子,銅棍表面清潔乾淨打磨光滑,用煮熱的酸梅湯塗抹其前端並浸入水銀內,如此反覆幾次後銅棍前端黏滿水銀,晾乾即成“金棍”。

第二步煞金,即溶解黃金,用水銀溶解,待金溶解後,倒入冷水盆中,使之成為稠泥狀,叫做“金泥”。其過程是將黃金搥擊成薄片並剪碎,放入加熱至攝氏四百度的坩堝中,再倒入水銀,黃金與水銀重量之比大約為三比八,等黃金被水銀溶解後,就將溶液倒入水中冷卻,成為稠糊狀的金泥。

接著抹金,即在器物上用“金棍”塗抹金泥。用金棍沾起金泥塗敷於鍍品表面,並以細毛刷沾百分之五十的硝酸,將其抹刷均勻,然後文火烘烤,便整個抹金面的部分水銀蒸發,等冒起一層白煙時,即暫停烘烤,用硬鬃刷在鍍品表面搥打,使黃金附貼。

搥打工作進行至鍍品稍冷卻,水銀停止蒸發即告一段落。接著再烘烤及搥打,如此工作重複進行三、四次,烘烤溫度需一次比一次高,直至用唾液吹至鍍品表面滾下水珠時,才停止增加溫度;另外,還需用棉花按擦其表面,因為金泥加熱至較高溫度時,水銀大量蒸發成為氣體,但有部分仍然凝結在鍍品上,需要擦掉;這樣邊烤邊擦,黃金就更加緊貼鍍品,等到水銀被烘烤氣化淨盡,黃金就會全部露出。

最後為使鍍金面牢固耐久色澤均勻,常用瑪瑙或硬玉等壓光刀,在鍍金面上仔細壓磨,使其光滑。

圖為~2013年香港蘇富比拍賣

一尊高度為54。5cm的《明永樂· 鎏金銅釋迦牟尼佛坐像》

當時成交價:236,440,000港元

(圖片源自網路)

世人皆愛銅鎏金的燦爛輝煌,它的工藝為何如此之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