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然光有波粒兩性,為何兩光交會沒有因粒子性而撞散架子的現象?紫宙光音2020-05-16 19:06:33

問題:即然光有波粒兩性,為何兩光交會沒有因粒子性而撞散架子的現象?

粒子和波(質量與能量)本就是同一種東西。好比一束電磁波同時存在電場和磁場,兩個場垂直正交,從0度去看是電場,從90度去看是磁場,觀測角度不同,觀察者效應的不確定性原理就不一樣。

即然光有波粒兩性,為何兩光交會沒有因粒子性而撞散架子的現象?

老子很早就指出: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答題者注:妙指豎立的方向;徼yao指橫截面方向,橫看成嶺側成峰與此同理〕

所以說,光的本質就是質量態與能量態共存的電磁波,一半帶負電性,另一半帶正電性,

若對一束光線做個瞬間截面切圖的話,光子(電磁波)的切片彷彿就是靜態的太極圖,

負電性增大時表現出物質的粒子態,正電性增大則表現為能量的輻射態。

在光與物質接觸的邊沿(如觀察者做光學實驗),物質原子的外層負電電子雲,會近距離吸引和抵消光子的部分正電性,光子整體負電性加大後,質量性被觸發,實驗中會表現得像個實體粒子。光的折射、反射、透射等粒子性現象,都是光子在物質邊界發生接觸而臨時觸發的粒子態,一旦離開實驗儀器等質量物質表面的負電雲影響後,就會恢復原來的波動態勢。

即然光有波粒兩性,為何兩光交會沒有因粒子性而撞散架子的現象?

一束光對實驗裝置的整體影響可以忽略,反之,實驗裝置本體的大質量和表面大數量電子雲,對光來說卻是強烈的疊加作用力,這就使得光在接觸到物質表面是,會發生重大變性,由波動態轉成粒子態,因此人們得到的實驗結果就非要用“波粒二象性”才能自圓其說。如果粒子性是機械不變的,推論下去,一旦“兩光交會”對沖起來,必然會發生“粒子性的撞散架子”,但現實世界卻不是這樣子。在更大的宇宙空間裡,只要不與表層負電的陰性物質接觸,光就是正常的電磁波,雖然蓄有波粒二象性也不會表現出來粒子性,

因為波沒有質量,不能擁有真實粒子的空間實體,只是靈光之魂,所以空間中的“兩光交會”都是波與波的“非實體”交會,沒有顯性的粒子質量存在。所以“因粒子性而撞散架子的現象”是不會在真實物理世界中發生的。

即然光有波粒兩性,為何兩光交會沒有因粒子性而撞散架子的現象?

老子說過,萬物負陰抱陽,衝氣以為和。意指世界萬物的表面是陰性的負電,包裹著核心裡陽性的正電,內外正負電等量對沖,對外顯中性和諧。

現代科學認為物質的基礎粒子結構,都是死寂不變的。古中國哲學中,物質是無限可分的,分到最後還是陰陽正負這個東西,這東西叫炁,是在時刻的運動中存在和變化的,

正是炁的這種天性,產生了“活的”光,光是粒子態還是能量態,是在與外界時刻聯絡中去主動尋找和選擇自己的生存態勢,是智慧的因子,是和諧的使者,與單純機械的現代“波粒二象性”是有區別的。

上面幾段對問題的解答,儘量選用了當代科技用語,但還未能完全說明白我國古人對世界的真諦理解,用今天的知識來看,古中國哲理源久深邃,令人驚歎。未來的物理學,很可能向著古中國哲學靠近,對光在空間中傳播與交會所產生的未知影響和新能源開發做出進一步的探索,祝願古老中國的陰陽哲學青春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