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為何能夠把握住每個關鍵時刻?是對手太差還是時勢造英雄?焚劍煮酒2021-03-31 13:31:37

正所謂“

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連小說都不敢寫的“

開局一個碗,江山全靠打

”的情節竟然被朱重八這個土路子給實現了!

從無到有,從弱到強,朱元璋擊敗一個又一個對手,陳友諒、張士誠,這些曾經縱橫一方的梟雄最後都成為他登頂天下的踏腳石。縱觀朱元璋的創業生涯,在幾次生死存亡的關鍵節點,他都安全平穩渡過,這其中原因即有運氣,也是實力使然。

朱元璋何許人也?

朱元璋,明朝的開創者,威名赫赫的洪武大帝。

朱元璋為何能夠把握住每個關鍵時刻?是對手太差還是時勢造英雄?

元(文宗)天曆元年(1328)九月十八,在安徽濠州鍾離鄉一個貧苦農民家庭裡,朱重八出世了,父母為他取名“重八”的原因很簡單,只是因為他在家族中排名第八。

那個年代的農民生活困苦,普遍貧窮,朱重八亦沒有機會接受教育,而且小小年紀便要前往地主家工作以為家中節省一份口糧。朱重八雖早早揹負了生存的壓力,但孩性貪玩,朱重八也結識了徐達、湯和、常遇春等玩伴,併成為他們中的孩子王。亂世風雲湧,誰也不會想到,一個平平無奇的小村莊裡竟能孕育出如此多驚世駭俗的人物。

至正三年(1343),一年大旱、一年蝗災、一年大瘟,在不到半個月的時間裡,朱重八的父母、兄姐都病、餓而死。走途無路的朱重八最後投奔了皇覺寺的高彬和尚,成為寺中行童(雜役),這一年他16歲。

“殯無棺槨,被體惡裳,浮掩三尺,奠何餚漿!”——《皇陵碑》

但天災無情,再加之元廷橫徵暴斂,寺廟也無法成為方外之地。終於,寺裡也無糧開火,住持便打發寺中僧人外出雲遊化緣。才過了一年安生日子的朱元璋也在此列。

說是雲遊化緣,其實不過是天南海北乞討罷了。但這段經歷也給朱重八帶來了不小的好處,在雲遊的三年時間內,朱重八走便了淮西的名都大邑,見了世面,開闊了眼界,總的說就是格局提高了。而這三年也並不平凡,造反專業戶的白蓮教在收貨大批信徒後,終於在1351年以韓山童、劉福通的紅巾起義舉起了反元的大旗。

這時的朱重八也結束了在外雲遊回到了皇覺寺,恰巧此時收到了兒時玩伴湯和的來信,邀請他加入濠州起義軍領袖郭子興的部隊,在深思熟慮後,朱重八決心投軍。

朱重八已不再叫做朱重八,他為自己改名“元璋”,璋是一種堅硬的玉器,意思是他朱元璋將成為攻破元朝的利器。而璋在五行中又屬火,元朝在五行中卻屬金,火可是能融化金子的。

朱元璋為何能夠把握住每個關鍵時刻?是對手太差還是時勢造英雄?

總的來說,朱元璋(重八改名元璋)參軍後作戰勇敢,而且為人精明能幹,處事得當,很快便得到了主帥郭子興的賞識,郭子興見朱元璋是個人才,於是做主將義女馬氏許配給了朱元璋。對,就是後來那位賢名遠播的大腳馬皇后。

當時的濠州城中龍蛇混雜、派系眾多,除了郭子興外還有孫德涯、彭大等。雖然他們同屬起義軍範疇,但之間明爭暗鬥,都想著吞併對方,獨掌濠州城大權。就在這種互相威脅提防、爭權奪利的環境下,郭子興部始終困居濠州城,已達半年之久未出城過了。

朱元璋深知繼續這樣下去,終有一天會被元軍打敗,於是當機立斷,決定離開濠州,在外發展。朱元璋放棄了權力和兵馬,僅挑選了徐達、湯和等24人離開濠州。歷史證明朱元璋的眼光很準,這24人日後也被稱作淮西24將,為朱元璋建立明朝立下赫赫戰功。

總的來說,是金子在哪裡都會發光,離開濠州不久後,朱元璋的部隊便擴大至三萬人,而且攻佔了滁州、和州、太平等大城市。

在外發展的六年時間裡,朱元璋奉行謀士朱升提出的“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的戰略,暗自壯大自身實力。

至正十六年(1356),趁張士誠進攻江南元軍的機會,朱元璋一舉攻克元廷在江南的重鎮——集慶(今南京),並改名應天府。

直到攻佔集慶後,朱元璋才真正被那些大人物注意到,但這時的朱元璋憑著朱升的謀略發展,實力壯大很多,已不再是小角色了。

首先發難的是陳友諒。

在元末的割據勢力中,以佔據江浙一帶的張士誠最富,又以佔據江西、湖廣一帶的陳友諒實力最強。陳友諒為人心狠手辣,頗有曹操“寧我負天下人,也不願天下人負我”的風範,他的上位是透過謀害上司倪文俊和徐壽輝獲得的。陳友諒預料到朱元璋將會成為日後大敵,於是與張士誠相約夾擊應天,消滅朱元璋。

未幾,友諒弒其主徐壽輝,自稱皇帝,國號漢,盡有江西、湖廣地,約士誠合攻應天,應天大震。——《明史》

面對強大的陳友諒,應天震動,一時間眾說紛紜,但“和”是不可能的,即使朱元璋想和,陳友諒也不會同意,那便只剩下戰了。朱元璋採取劉基(劉伯溫)“

避免兩線作戰,採取逐個突破

”的戰略,欲集中力量消滅陳友諒。

朱元璋為何能夠把握住每個關鍵時刻?是對手太差還是時勢造英雄?

關於戰鬥過程在此不再贅述,最終朱元璋在鄱陽湖大敗陳友諒,陳友諒死於亂箭之下,朱元璋吞併陳友諒勢力。三年後(1367年),朱元璋率軍攻入平江(今岳陽),張士誠勢力覆滅。

至此,朱元璋代表的淮西武裝集團成為元末武裝割據勢力中最大的一支,幾乎佔據整個江南之地。1367年,朱元璋在應天釋出《諭中原檄》,提出“

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

”的綱領。同年十月,徐達率25萬大軍北伐。

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登基,國號“大明”,年號“洪武”。

同年八月,徐達攻克大都,元順帝攜皇室成員逃往上都,蒙元在中原的統治徹底結束。

丙寅,克通州,元帝趨上都。——《明史》

後來,明軍陸續平定西南、西北、遼東等地,最終明朝統一全國。

朱元璋為何能夠把握住每個關鍵時刻?是對手太差還是時勢造英雄?

從25歲投軍起義開始,朱元璋只用了15年的時間發展壯大,最終統一全國。縱觀其創業過程,朱元璋為何能把握住每個關鍵時刻?到底是對手太弱,還是自己太強?

朱元璋成功的幾點原因

首先,朱元璋

具備堅韌不拔的品質

,這得益於他童年的苦難經歷,吃過苦的他重視機會、珍惜機會,所以才能在參軍後脫穎而出,受郭子興看重。

其二,朱元璋

善待士兵,為人大方

,據說朱元璋在戰場上身先士卒,作戰勇猛,所以將士們都服他。而且每次繳獲的財物,朱元璋也會全部上交給郭子興,得到的賞賜也會全部分給部下計程車兵,久而久之,朱元璋的好名聲得到了傳播。

朱元璋為何能夠把握住每個關鍵時刻?是對手太差還是時勢造英雄?

其三,朱元璋

眼界開闊,格局大,

當郭子興、孫德涯等人還在為爭奪一座小小的濠州城時,朱元璋早已將目光放至星辰大海。於是他毅然決然的放棄曾經的待遇和地位,帶著24名心腹便出走創業去了。

其四,朱元璋

禮賢下士,注重學習,知人善任,善於聽取意見,

朱元璋雖然沒有受過教育,但他重視文人,明白學習的重要性,常常請身邊的謀士為自己講史,他深曉以史為鑑可以明興替的道理。朱元璋禮賢下士,求賢若渴,專門在應天修建“禮賢館”用來招待天下的人才。朱元璋善於聽取意見,他奉行朱升提出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打好了基礎,奉行劉基提出的“避免兩線作戰,採取逐個擊破”的策略使自己能夠在群雄中脫穎而出。

其五,朱元璋

軍紀嚴明,不徇私情

,至正二十年,朱元璋決定減輕農民負擔,下令不再徵收寨糧。為了積糧,朱元璋明令禁酒,但其手下大將胡大海的兒子胡三舍卻明目張膽的釀酒獲利。當時,胡大海正在領軍攻打紹興,為了避免胡大海倒戈的風險,有人勸朱元璋放胡三舍一馬,但為了嚴明軍紀,朱元璋親自動手將胡三舍正法。我認為正是因為朱元璋剛正不阿,軍紀嚴明,所以部隊才能戰無不勝。

說完朱元璋成功的原因,再來說說他的對手。

生逢亂世對一個梟雄來說是幸運的,但與朱元璋生活在同一時代卻又是最大的不幸,在這一點上,陳友諒就是最深刻的例子。

難道陳友諒沒有能力嗎?

一個從平平無奇的漁夫到登基稱帝,佔據湖廣、江西之地,麾下近百萬兵馬的梟雄會是沒有能力的人嗎?

我想不是陳友諒沒有能力,而是他遇見了朱元璋,和朱元璋生活在同一時代成為他最大的悲哀,最終成為朱元璋的踏腳石。

還有張士誠亦是如此,並非他沒有能力,只是朱元璋能力太強。

總的來說,朱元璋能夠成功即是實力也是造化使然。

當時恰逢天下大亂,元廷腐敗,天下人不服元朝久矣。正是這樣的亂世,才給了朱元璋、陳友諒等人施展才華的機會。因此連小說都不敢寫的“開局一個碗,江山全靠打”的情節就這樣被朱元璋演繹了一遍。

再看朱元璋身邊的武將,元末明初的優秀將領幾乎全是朱元璋的發小、親戚、老鄉,沒有任何人能想到元朝末年的淮西能孕育出如此多的英雄人物,徐達、湯和、常遇春、李文忠等百年難遇的上將軍都聚在了朱元璋麾下,且不說朱元璋本身就極富軍事才華。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