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雨紛紛,行人慾斷魂。酒家何處有,遙指杏花村”,每句減2字,有損原詩意境嗎?我心飛翔142713322019-03-23 18:57:28

可以這樣改: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雨紛紛,行人慾斷魂。酒家何處有,遙指杏花村”,每句減2字,有損原詩意境嗎?老袁47472020-06-23 13:11:50

清明雨,

欲斷魂。

酒何處,

杏花村。

“清明雨紛紛,行人慾斷魂。酒家何處有,遙指杏花村”,每句減2字,有損原詩意境嗎?張氏滷菜飄香天下2020-07-05 14:58:50

改了後,斷送了這首名詩。

“清明雨紛紛,行人慾斷魂。酒家何處有,遙指杏花村”,每句減2字,有損原詩意境嗎?根言木語2020-06-17 12:39:38

《尊重古詩》

“清明雨紛紛,行人慾斷魂。酒家何處有,遙指杏花村。”

如此刪減修改不僅對原詩有損,而且損得那首詩無法存活下去了。具體化,是詩的基因圖譜之一,詩一旦失去了具體化,立馬就嗚呼唉哉了。

具體而言,首句刪去“時節”二字,時間便馬虎不清,意象也殘缺不全了。相反,“清明時節雨紛紛”,則突出了祭祀節令的氛圍,哀怨美躍然紙上。第二句若刪去“路上”一詞,地點不明確了,詩美飄忽不定。而“路上行人慾斷魂”,則給人以歷歷在目之印象。第三句“借問酒家何處有”,若挖掉“借問”一詞變成“灑家何處有”,便失去了行人與牧童對話的生動鮮活的情節,詩句則成了文字的胡亂堆放。最後一句“牧童遙指杏花村”形象逼真,如將“牧童”這個小孩趕走,由誰指點杏花村呢,老人?農夫?不得而知。

古典美詩,添一字則變醜,減一詞則失魂,千萬不可胡來。首尾呼應一番吧,詩萬一丟失了具體化,如同,“詩”字中的“寺”與“言”分鍋另灶“離婚”了……詩不成其為詩了。

“清明雨紛紛,行人慾斷魂。酒家何處有,遙指杏花村”,每句減2字,有損原詩意境嗎?

“清明雨紛紛,行人慾斷魂。酒家何處有,遙指杏花村”,每句減2字,有損原詩意境嗎?

“清明雨紛紛,行人慾斷魂。酒家何處有,遙指杏花村”,每句減2字,有損原詩意境嗎?路上有心人2020-06-18 11:35:08

我覺得可以每句再減兩個字。清明雨,人斷魂,酒何處,杏花村。說明:我在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想起了侯寶林先生的相聲《戲劇與方言》。同樣是講述上廁所尿尿的事情,北京人兩個人的對話幾乎是一篇散文,以後依次遞減,到了河南人,變成三個字,上海人兩個字,山東人一個字。提出問題的網友,可能是想說明我國語言文字到底可以精煉到什麼程度,誠如網友的預期,再減去兩個字,依然是四個完整的句子。出題者要的是能不能表達清楚意思,而不是美感。

“清明雨紛紛,行人慾斷魂。酒家何處有,遙指杏花村”,每句減2字,有損原詩意境嗎?

“清明雨紛紛,行人慾斷魂。酒家何處有,遙指杏花村”,每句減2字,有損原詩意境嗎?策馬穿西風2021-02-18 10:28:54

小弟才疏學淺,試答一下。

1,杜牧就是杜牧,原作是名人、名作、名篇。每句就不可能有多餘的字。若每句減2字,必定有損原詩意境。就是其中一句減1字,都有損原詩意境無凝。

2,因五言古詩和七言古詩的用字句法結構都不一樣,像這樣簡單每句減去2字,非但有損原詩意境,還有損句法平仄韻律,已經不成詩,不成篇了。

3,每句這樣減去2字,就如一個美女剪去長髮;颳去眉毛;劃傷臉蛋;削平胸部。

“清明雨紛紛,行人慾斷魂。酒家何處有,遙指杏花村”,每句減2字,有損原詩意境嗎?使用者幸會2021-03-13 09:09:14

“清明雨紛紛,行人慾斷腸。酒家何處有,遙指杏花村。”,每句減2字,有損原詩意境?我認為每句減2字只能這麼減如:清明雨,行人腸。酒家有,杏花村。減後的詩句只是簡單的描述,清明節當天的氣候、人們的心情,在什麼地方周圍有什麼。每句詩句所加進的2字是為了加重、體現語句的意境。我認為不管去掉哪兩個字如我上面的改編願詩意境沒有了。

“清明雨紛紛,行人慾斷魂。酒家何處有,遙指杏花村”,每句減2字,有損原詩意境嗎?

“清明雨紛紛,行人慾斷魂。酒家何處有,遙指杏花村”,每句減2字,有損原詩意境嗎?常樂1957436332021-02-19 21:17:12

那還用說嘛?你現在把多好的一首詩,改的哪裡還有原來詩的意境。如:“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節我們北方人也叫“鬼節”。這一天,活著的人要給已故親人上墳送紙錢,原詩充分體現了,人們的無限哀思和悲慼的氣氛。再看改了以後的句子,“清明雨紛紛,行人慾斷魂。就像數白嘴一樣,沒有一點詩的味道,也沒有那種戚涼的感覺。後兩句和原詩更是大相徑庭,原詩活靈活現,除去“借問”和“牧童”就等於把詩的“魂”給拿去了!總之,我認為 你是在遭踏這一首好詩。

謝謝你的邀答!

“清明雨紛紛,行人慾斷魂。酒家何處有,遙指杏花村”,每句減2字,有損原詩意境嗎?老街味道2019-03-24 19:38:09

問題:“清明雨紛紛,行人慾斷魂。酒家何處有,遙指杏花村”,每句減2字,有損原詩意境沒?

前言

原詩是唐代杜牧的《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首詩經常被拿出來改動,這一次每句減少2個字,到底好不好?

但凡膾炙人口的古詩詞拿來改動,一定會被人批評的。是不是有損原詩意境,先可以看看減少了什麼。

“清明雨紛紛,行人慾斷魂。酒家何處有,遙指杏花村”,每句減2字,有損原詩意境嗎?

1、第一句

原詩是:清明時節雨紛紛,減少時節二字,變成了清明雨紛紛,從詩意上有區別嗎?當然沒有。

2、第二句

原詩是:路上行人慾斷魂,減少了定語:路上,在詩意上小有區別。減少了”路上“二字,少了羈旅之感,雨中路上的行人尋找落腳之處,所以會有斷魂之感 。

“清明雨紛紛,行人慾斷魂。酒家何處有,遙指杏花村”,每句減2字,有損原詩意境嗎?

3、第三句

原詩是:借問酒家何處有?減少了借問二字,這種省略不可以嗎?可以的,在古詩中非常多見,例如:

松下問童子,(童子)言師採藥去,(師父)只在此山中, 雲深(我,指童子)不知(他的去)處。

借問二字有客氣的”請問“意思,這裡減少借問二字,語氣就不同了,詩意略損。

4、第四句

原詩是:牧童遙指杏花村。減少了牧童二字,這就影響大了,每次讀到這首詩的時候,我們腦海中的畫面是:牧童牽著牛給行人指向遠處。缺少牧童二字就就少了兩個意象:兒童和沒有寫出的”牛“。

“清明雨紛紛,行人慾斷魂。酒家何處有,遙指杏花村”,每句減2字,有損原詩意境嗎?

5、 聞一多三美理論

蘇軾聞一多的三美理論是: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

1)音樂美

杜牧的原詩是一首標準的七言近體絕句,近體絕句是格律詩,特別講究聲韻之美。而減少了2個字以後第一句變成了古絕句:

清明雨紛紛,行人慾斷魂。酒家何處有,遙指杏花村

這首五言詩其實只有第一句不合律,後面三句還是合律的,不過五言詩讀起來比七言更加急促。

從聲韻上來說,至於好和不好就見仁見智了,我們習慣了這首詩的七言,五言是不是真的不好呢?不好說。

2)繪畫美

前面講過了,第一句沒有什麼畫面損失,只是音韻上有區別,但是第2句和第四句減少了三個意象,路、牧童,和省略掉的牛。

蘇軾評價王維說: “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杜牧的這首詩,第2、4句減少兩個字以後,在繪畫美上影響比較大。

3)建築美

無論五言還是七言,再建築美上沒有區別。

“清明雨紛紛,行人慾斷魂。酒家何處有,遙指杏花村”,每句減2字,有損原詩意境嗎?

結束語

這首詩改為五言的弊端,主要是2、4句畫面上的美感損失很大;另外“借問”二字去掉後,冷冰冰的語氣少了溫馨之感;牧童二字除了畫面感的損失,再情感上也少了情趣,特定的人物形象是作者有意為之。比如賀知章的這首詩:兒童相見不相識,改為農夫相見不相識,味道就不一樣,那種天真可愛的溫馨就消失了。

@老街味道

“清明雨紛紛,行人慾斷魂。酒家何處有,遙指杏花村”,每句減2字,有損原詩意境嗎?西出陽關楊時明2020-06-20 08:30:34

杜牧這首寫清明的七絕,悠悠千年,吟誦不絕,用短短的二十八個字,把清明時節的景象描寫得淋漓盡致,即便是今天我們讀起來也沒有多少因時間的跨度過大,而產生距離感,這就是杜牧的絕妙之處。如果將七絕改為五絕,則是詩意全無,清明雨紛紛,大概只能說清明節這天,下著綿綿細雨,而原詩是清明節時節雨紛紛,時間概念包含了清明節令中的十五天,時至今日氣候景象與杜牧時代沒有多大的變化。行人慾斷魂,原詩是路上行人慾斷魂,如若減去路上兩個字,承接下兩句就大成問題了,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三四句各減兩個字,那豈不成了自問自答了,雖然也說得通,不矛盾,但意境沒了。所以對詩詞或者說對古詩詞,特別是對被稱為小李杜其中之一的唐朝詩人杜牧的詩更是不能隨意改動的,就像中國文學巨匠魯迅先生批評金聖嘆腰斬《水滸》時,比作像斷尾巴蜻蜓一樣,一語中的。為此我們對中國的古詩詞文化,還是應當原汁原味的去欣賞解讀,才能真正體味到其中的韻味和美感。

(一)

“清明雨紛紛,行人慾斷魂。酒家何處有,遙指杏花村”,每句減2字,有損原詩意境嗎?南天藍1662020-07-13 22:47:55

每句去両字,全詩被漂白的只剩下硬板的眼前物,一點節奏感也沒有,更談不上什麼意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