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宋朝歷史上發生過的戰爭?初見物語2021-12-27 19:11:45

最近很多人也都在說這個宋朝的戰爭的一些情況,也還是比較有意思,很多人想知道宋朝歷史上都發生了哪些戰爭,對於這個問題也還是比較好理解的,下面我們一起來簡單的說說吧,感興趣的可以一起來簡單的看看。

1、北宋統一戰爭

北宋統一戰爭,是宋朝建立後,對五代十國剩餘的割據政權武平、後蜀、南漢、南唐、北漢的統一戰爭。

北宋建隆三年至太平興國四年(962—979年),宋以先易後難、先南後北方的方針,主要包括慕容延釗、李處耘率軍平定武平周保權(963年),同時荊南高繼衝主動投降歸順;王全斌率軍平定後蜀孟昶(965年);宋太祖率軍征討北漢(968年);潘美率軍平定南漢劉鋹(公元970年);曹彬、潘美率軍平定南唐李煜(975年);之後,吳越錢俶、清源軍節度使陳洪進主動投降歸順(978年);宋太宗率軍平定北漢劉繼元(979年)。

盤點宋朝歷史上發生過的戰爭?

北宋並沒有完全統一古代中國,但也基本統一古代中國。二次討伐遼國失敗,幽雲十六州和遼西、遼東還在契丹手中。党項李繼遷及其後代後來控制了夏州、靈州、河西走廊,建立了西夏。交州建立的交趾國,也只是成為宋朝的藩屬國,即越南的獨立。

2、雍熙北伐

雍熙北伐是指北宋雍熙三年(986年)為收復後晉“兒皇帝”石敬瑭割讓給遼的燕雲十六州,宋太宗派遣二十萬大軍分兵三路伐遼的歷史事件。

雍熙三年(986)宋太宗乘遼朝新君初立之機,派三路大軍北伐。最初,三路大軍進軍順利,收復了不少失地。但隨著西北路軍米信部新城會戰失利及東路軍曹彬在岐溝關(今河北涿州市西南)被遼名將耶律休哥擊敗,宋太宗急令宋軍三路大軍撤退,並命潘美、楊業統率的西路軍護送百姓內遷。監軍王侁和主帥潘美指揮失誤,且怯陣先退,致使斷後的楊業陷入重圍。楊業一部孤軍奮戰,最後負傷被俘,絕食三日,壯烈犧牲。

雍熙北伐,是宋遼戰爭過程中宋對遼的第二次戰略進攻。這次戰略進攻的成敗,不僅在軍事上對宋遼雙方態勢產生重大變化,而且對宋的內政,也產生了重大影響。此戰的失利,使宋對遼的戰略關係由進攻轉為防禦,從而使在對遼關係上“終宋不振”。直到澶淵之盟的簽訂,宋遼大體上維持了和平的局面。

3、宋夏戰爭

宋夏戰爭是發生在北宋時期西夏和北宋之間的一系列戰爭。北宋仁宗景祐五年(1038年),宋朝的藩屬党項政權首領李元昊脫宋自立,自稱皇帝,去宋封號,改元“天授禮法延祚”,建國號“大夏”,史稱“西夏”。宋仁宗寶元二年(1039年),西夏景宗李元昊寫信通知宋朝廷,希望他們承認這一事實。可是宋朝大多數官員主張立刻出兵討伐西夏,興師問罪。於是宋仁宗於當年六月下詔削去李元昊官爵,並懸賞捉拿。從此,長達三年之久的第一次宋夏戰爭全面爆發。直至宋仁宗慶曆四年(1044年),北宋與西夏達成和平協議,史稱“慶曆和議”。不過,後來到了宋神宗、宋哲宗統治時期,宋夏之間又爆發了戰爭。

盤點宋朝歷史上發生過的戰爭?

宋夏戰爭斷斷續續,依照宋朝在位皇帝的順序,將仁宗時期與西夏的戰爭歸為第一次宋夏戰爭,英宗時期為第二次宋夏戰爭,神宗時期為第三次宋夏戰爭,哲宗時期為第四次宋夏戰爭,宋徽宗時期為第五次宋夏戰爭 。

4、宋江起義

宋江起義是北宋末年的一次農民起義。其事蹟被後世不斷演繹,成為《水滸傳》的歷史原型素材。

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宋江聚眾36人在梁山泊(梁山濼)起義,率眾攻打河朔、京東東路(今山東青州),轉戰青州、齊州(今山東濟南)至濮州(今山東鄄城北)間,攻陷十餘州縣城池。十二月,徽宗納亳州知州侯蒙建議,招安宋江,未成,再命歙州知州曾孝蘊率軍征討。宋江從青州南下沂州(今山東臨沂)。

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攻取淮陽軍(今江蘇睢寧),從沭陽乘船到達海州(今江蘇連雲港)。五月,宋江率眾登岸後,遭海州知州張叔夜伏擊,船隻被焚,宋江戰敗被俘,起義失敗。

南宋之後的一些野史,常記載宋江參與徵方臘之事。但《東都事略·徽宗紀》將平宋江列在平方臘之後,《折可存墓誌》也稱折可存在平方臘之後,參與平宋江的戰鬥。

5、方臘起義

方臘起義,爆發於北宋末年。

睦州青溪人方臘,原本是漆園主。相傳其性情豪爽,深得人心,能號召很多生活困苦的農民。 宋徽宗時,到睦州青溪縣(今浙江淳安西北)萬年鄉幫源峒保正方有常家當傭工(一說方臘是漆園主)。當時宋徽宗、蔡京、童貫一夥貪得無厭地壓榨人民,賦役繁重,“人不堪命,遂皆去而為盜”。

宣和二年十月初九(1120年10月)方臘率眾在歙縣七賢村起義,以討伐朱勔為號召,將官吏及其爪牙全都殺掉。宣和三年,在宋軍的圍困下,方臘被俘,其餘部仍在戰鬥。百姓正苦於官吏掠奪勒索,果然到處響應。不旬日,聚眾數萬,從者如雲,攻城奪池,自號聖公,建元“永樂”。很快接連攻陷幾十座州縣,部眾發展到近百萬,威震東南。

6、宣和北方大暴動

宣和北方大暴動指的是1124年(北宋宣和六年)間因為朝廷發動宣和北伐濫用民力、監額科斂過多,加上天災導致的北宋山東河北開封等地的一系列民變。

7、金宋合滅遼國

海上之盟簽訂後,金宋果然合力滅了遼國。但是遼國滅亡以後,宋朝變相失去遼國作為它的屏障,以阻擋金兵南下。此後金宋邊境正式接壤,雙方仍然因為燕雲十六州的歸屬等問題發生衝突,最終金兵果然於遼亡後南侵宋朝。 1126年,北宋便在朝政敗壞,國力和軍力不振的情況下,遭強大的金兵攻克其首都汴京及中原一帶的領土,釀成靖康之變,立國167年的北宋滅亡。

8、靖康之恥

靖康之恥又稱靖康之亂、靖康之難、靖康之禍、靖康之恥。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發生於北宋宋欽宗靖康年間(1126~1127年)因而得名。又因靖康元年為丙午年,亦稱此事件為丙午之恥。

靖康二年四月,金軍攻破東京(今開封),俘虜了宋徽宗、宋欽宗父子及大量趙氏皇族、後宮妃嬪與貴卿、朝臣等三千餘人,押解北上,東京城中公私積蓄為之一空。

盤點宋朝歷史上發生過的戰爭?

靖康之恥導致了北宋的滅亡,深深刺痛漢人的內心,南宋大將岳飛在《滿江紅》中提到:“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北宋王朝由盛而亡,只經歷了短短100年時間。而亡國的原因很久以來,都是由王安石一個人揹負著。直到近代,對王安石的評價才有了轉變。

9、建炎南渡

一直在捱打,一直在往南邊跑。

10、岳飛北伐

1127年靖康恥,金兵攻破開封,北宋覆亡。

1134年(紹興四年)春,岳飛上書宋廷請求北伐,收復失地。五月,岳家軍從鄂州(今湖北武漢)渡江開始北伐。首戰攻克郢州(今湖北鍾祥),接著兵分兩路,岳飛命部將張憲攻打隨州,自己則率主力逼向襄陽府(今湖北襄陽)。七月,金朝為阻攔岳家軍繼續北上,派援軍與敗將李成合兵數萬,於鄧州西北方向排列三十餘營寨,企圖阻擋宋軍北進之路。岳家軍奮勇衝殺,一舉擊敗金與偽齊聯軍,並乘勝攻佔鄧州。岳飛隨即又分兵相繼收復唐州(今河南唐河)及信陽。八月,岳飛被宋高宗晉升為靖遠軍節度使。

1136年(紹興六年)再次北伐,佔伊陽、洛陽,後因孤軍作戰而被迫撤回鄂州。岳飛在這次北伐中壯志未酬,寫下《滿江紅》。1140年(紹興十年),金兀朮南侵,岳飛出兵大破金兵,收復鄭州、洛陽,進至朱仙鎮,離開封只有四十五里。岳家軍士氣高昂,高喊“直搗黃龍”。在以後的抗金戰爭中,岳飛取得了更大的勝利,但宋高宗趙構和宰相秦檜為了徹底實現控制軍隊和壓制主戰派的目的,開始陷害岳飛。無奈宋高宗一心求和,以十二度金牌召岳飛回京。岳飛退兵前,長嘆:“十年之功,毀於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難以中興!乾坤世界,無由再復!”。

1141年(紹興十一年),結果岳飛的北伐因為政治原因而失敗,岳飛亦被殺害。高宗和秦檜竟以“臨軍征討稽期”和“指斥乘輿”等莫須有的罪名將岳飛毒死於風波亭。岳飛死時,年僅39歲。

11、開禧北伐

南宋寧宗朝時首相韓侂冑主持的北伐金朝的戰爭。宋寧宗時,韓侂冑漸掌大權,力主抗金,得到著名的抗戰派辛棄疾、陸游、葉適等人的支援。宋寧宗對南宋的屈辱地位不滿,也支援韓侂冑的抗金政策。

開禧二年(1206年),身任平章軍國事的韓侂冑未作充分準備,便貿然發動北伐。宋軍紛紛出擊,山東京東招撫使郭倪派兵攻宿州(今安徽宿州),建康府(今江蘇南京)都統制李爽率部攻壽州(今安徽鳳台),江陵府(今屬湖北)副都統制皇甫斌攻唐州(今河南唐河),江州(今江西九江)都統制王大節攻蔡州(今河南汝南)。然而金軍方面早有準備,故上述宋軍進攻皆以失敗告終,只有鎮江副都統制畢再遇連戰皆捷,但也無法轉變敗局。金軍乘勝分路南下。四川宣撫副使吳曦叛宋降金,割讓關外四郡,金封吳曦為蜀王。面臨這種不利局勢,韓侂冑只好向金朝求和,但因金人提出要斬韓侂冑等人而未果。開禧三年(1207年),吳曦之叛被平定,淮南形勢也漸平穩,金大將僕散揆又病死軍中,形勢對宋有利。但宋廷內主和派開始陰謀活動,禮部侍郎史彌遠與楊皇后、楊次山等勾結,殺死韓侂冑,宋、金罷兵議和。嘉定元年(1208年),宋、金訂立嘉定和議。

12、端平入洛

端平入洛,是指發生在端平元年(1234年),南宋在聯合蒙古滅金國後,出兵收復位於河南的原北宋東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陽)和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三京的一次軍事行動。由於糧草不濟以及缺少騎兵等原因,最終被蒙古軍大敗而退回原來的防線。此次行動成為了蒙宋戰爭全面爆發的導火索。

盤點宋朝歷史上發生過的戰爭?

13、蒙宋戰爭

端平二年(1235年),蒙軍首次南侵,被擊退。蒙軍並不甘心失敗,於次年九月和第三年兩次南侵,其前部幾乎接近長江北岸。由於宋軍奮勇作戰,打敗蒙軍,再一次挫敗蒙軍度江南下的企圖。而後,南宋軍民又在抗蒙將領孟拱、孟瑛、餘玠等人的指揮下,多次擊敗蒙軍,使其不得不企圖繞道而行。開慶元年(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在征戰合州時受宋軍的流矢所傷因而死於軍中。其弟忽必烈正於鄂州與宋軍交戰,聽到訊息後,立即準備撤軍以便奪取大汗之位,賈似道藉機派人與忽必烈議和,以保太平。 [80] 鹹淳七年(1271年),忽必烈在大都建國號為元。

14、崖山海戰

德祐元年(1275年)春,元軍攻克軍事重鎮安慶和池州,威逼建康,長江防線崩潰。朝野大震,各界都冀望賈似道能出征,結果宋軍大敗。賈似道被貶,在赴任途中被監押官鄭虎臣所殺。同年十一月二十日,常州淪陷。不久平江也告淪陷,臨安人心惶惶。德祐二年(1276年)二月初五,臨安城裡舉行受降儀式,宋恭宗被俘。南宋滅亡。宋室和廣大的愛國軍民始終沒有投降,拼命抵抗。

趙顯之弟趙昰和趙昺被大臣保護逃出臨安。趙昰在福州即位,是為宋端宗,改元景炎(1276年)。文天祥在陸地組織軍民反抗元軍侵犯,而朝臣陳宜中、張世傑、陸秀夫等人護送趙昰和趙昺乘船南逃,和宋室在海上漂泊,組成行朝。景炎三年(1278年)春,小朝廷抵達雷州。四月十五日,年僅十一歲的趙昰去世。陸秀夫與眾臣擁戴趙昺為帝,改元祥興。

盤點宋朝歷史上發生過的戰爭?

在元軍猛攻下,雷州失守。小朝廷遷往崖山(廣東新會)。元軍在漢人將領張弘範領軍緊追在後,對崖山發動總攻,宋軍全線潰敗。趙昺隨陸秀夫及趙宋皇族八百餘人集體跳海自盡。張世傑率領水軍餘部突圍而出來到海陵山腳下,聽說陸秀夫揹負帝昺共同殉國的噩耗。張世傑悲痛不已,墮身入海,愛國軍民紛紛投海自盡。至此,宋朝至此宣告徹底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