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造價會被BIM代替嗎?電暴資訊2019-11-06 18:52:57

未來的發展是從前期就控制投資,國家已經提倡設計師負責制,未來設計單位邊出圖,邊負責出量,再搞幾個造價師負責把控價格,這樣模式已經出現,這個是遲早問題,所以部分造價員往設計單位發展。諮詢單位日子會不好過。BIM是管理理念,不是一個軟體,這個要區分開,別混淆!

工程造價會被BIM代替嗎?BIMBOX2019-05-18 19:37:06

隨著BIM發展的逐漸深入,模型貫穿全生命週期的使用已經成了行業的共識。你所熟知的功能,比如三維視覺化、管線綜合、場地排布等,已經成為很多專案宣傳的利器。

但BIM並不止於此,如果只是應用三維建模來實現「形體」層面的功能,那Sketchup等軟體也完全能實現。

隨著我們對BIM期待更多,造價與BIM成為一個經常被人們探討的話題。今天我們嘗試分幾部分來說說工程造價與Revit模型是如何實現關聯的,目前存在哪些具體問題,以及一些開放式的思考。

Revit模型可以算量嗎?

在傳統的工程計量方式中,造價員以設計圖紙、施工方案、以及相關技術經濟檔案為依據,按照國家標準規定的計算規則,進行工程量計算。

當然,這個工作也不是純人工進行的,市場上有廣聯達、斯維爾、品茗等計量軟體,可以透過識別施工圖紙,再結合人工建模,完成工程量計算。在這種情況下,基於造價軟體的模型只能用於成本工程量計算,無法貫穿建築全生命週期。

我們能不能在Revit模型中統計工程量呢?

這在理論上是可行的,利用Revit中的明細表功能可以快速獲取模型中的相關構件工程量。不過,這種方法只能應用於部分實物構件的算量,例如部分土建、安裝、機電等。

與土建專業相比,安裝部分的計量在revit中是比較好實現的。因為安裝計量並沒有太多的扣減關係,需要處理的就是如何把管件的量計算到管線裡,以及電纜電線、預留、埋深、松馳係數等問題。這些問題涉及到的都是對引數的使用和計算。而土建專業各類構件的扣減關係和計算規則比安裝專業要複雜的多。在措施項中,模板量、腳手架量等資料的統計,在原生revit裡面都很難滿足國家清單規範的計量要求,因此,利用明細表,只能計算區域性的量。

如果我們希望Revit模型能符合國家標準計量規範,就需要對模型做更詳細的要求。這個要求,僅參照BIM標準中的LOD等級是不夠的。

在《建築資訊施工應用標準》中,規定了模型的精細度及其成本控制的相關內容。

工程造價會被BIM代替嗎?

如果是設計人員來看這個模型精細度,並不能知道構件的哪些屬性是用於成本計量的。當造價人員拿到模型的時候,還需要對模型進行檢查稽核,甚至二次加工。

運用模型直接算量的前提條件就在於,模型搭建過程中就要明確工程量計算需要的所有資訊,或者由成本人員在後期來新增。

這裡一定要區分,專案是「出圖-翻模-算量」的流程,還是「正向設計-出圖-出量」的流程。如果是前者,需要在翻模過程中考慮加入哪些引數供造價使用;如果是後者,則需要注意哪些資訊在建模前期就要被錄入到族中。

目前市面上存在很多基於Revit平臺的算量軟體,其算量思路已經相對成熟,你可以理解為把傳統算量軟體搭載在revit上,建模工作留給Revit,算量工作留給二次開發,使用者使用的時候,只需把這款軟體看待成傳統三維算量軟體,按照軟體相關的建模要求就能夠實現算量。

但無論是使用原生功能還是使用外掛,都必須在認知上回歸「模型資訊要求」這個本質的層面。

從算量到計價

下面,我們依據《建設工程工程量清單計價規範》來說明在Revit模型中的資訊需要滿足哪些條件,才能實現從算量到計價的流程。

在實際專案過程中,工程量計算是基於工程量清單計價規範來進行的。我們今天暫時不考慮其中消耗量定額和企業清單等延伸內容,只討論工程量清單計價的基本流程。

首先,我們來看看分部分項工程量清單與綜合單價之間的關係。

以混凝土及鋼筋混凝土工程為例,在進行工程計量計價時,每個條目都透過清單計量影響著相應的定額計價。

工程造價會被BIM代替嗎?

我們希望Revit模型在應用工程量計算規則時,可以準確無誤的對應每一條清單,每一條清單的區別,在於其專案特徵。

因此,模型構件必須滿足兩個條件:

第一,每個構件的名稱能在清單中找到對應項;

第二,每個構件的屬性必須包含專案特徵內的所有內容。

舉一個例子。在工程量清單計價規範中,規定了基礎與牆的劃分範圍,這部分在Revit建模過程中也需要依據清單進行劃分。

工程造價會被BIM代替嗎?

了模型實體上的劃分,更應該注意的是對族型別的劃分,比如牆體需要分內牆,外牆,隔牆等。在構件命名的環節,型別命名是區分於其他引數型別的,命名需要遵守一定的規則,讓各階段各參與方都能看得懂,並能直接透過命名得到重要的資訊。此外,工程量清單5大元素,除了專案名稱、專案特徵、計量單位、工程量外,還有專案編碼,可以透過專案編碼寫入構件中,去對應清單,這樣可以直接從revit匯出excel,並對excel進行資料加工。

再來說一個洞口扣減的例子。

規範規定,小於等於0。3平米的洞口不進行計算,那麼超過0。3平米的洞口是否需要建出實體?小於0。3平米的洞口又是否需要填塞?

如果使用Revit原生功能,這無疑會增加搭建模型和二次處理的工程量。除非使用特別的付費外掛,對Revit模型中的孔洞填塞實現自動識別並進行扣減。

最後我們再來看綜合單價,所謂的綜合單價,是完成一個措施專案所需要的人工費、材料費、裝置費、施工機具費、管理費、利潤、以及風險等費用,這部分內容具有極大的彈性。

比如,在E。16的清單項中,很多螺栓、預埋鐵件等構件作為綜合單價的材料部分是附屬於其他構件的,這樣螺栓和預埋鐵件就不需要單獨建模。但如果螺栓和預埋鐵件單獨計量,就需要滿足前面說到的要求。

工程造價會被BIM代替嗎?

透過這幾個例子你能看到,算量的方式、計價的要求,都對Revit模型搭建工作有很大的影響,光是建模本身就要處理很多具體的問題,BIM也絕不會「讓不學習新技術的造價師一夜之間失業」。

模型的過程使用

前面我們舉例討論了為滿足成本的要求,Revit模型在建立時需要注意哪些點。

當然,如果從原生Revit功能的角度去考慮計量模型建模的工作,還涉及到更多的問題,比如模板、砌體腳手架,裝飾腳手架等等,這些問題要麼訴諸於後期對獨立於模型的表格投入大量的人力工作,要麼訴諸於付費外掛。

我們暫時放下這些問題,再進一步探討一個更深入的話題。

事實上,要想模型貫穿全生命週期,龐大的資訊資料是需要不同參與者在不同階段持續加入的。這是實現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的核心所在。

無論是設計階段錄入造價算量需求的資訊,還是成本人員在模型檢查環節控制專案特徵,我們都希望這些工作能夠得到積累,並且在下個專案中繼承這些成果,否則BIM就只是換了個更高階的CAD和Excel而已。

能夠直接拿來用、不必複查的模型,我們稱它為「可複用的構件模型」。

目前很多地產商、施工單位、大資料企業都在建立自己的族庫,目的就在於讓構件能夠達到最大的複用性。要想成本模型應用於更多專案,族庫中的每一個構件就要內建相關的成本資訊。

在專案的各個階段,模型的應用點有很大區別,我們應該考慮的是,將設計模型、計量模型、施工模型區分開,但每一步都不是重新建立模型,而是讓模型可以在流程中自我迭代發展,去適應各個階段的需求。這幾個子模型,都應該有一個共同的母模型,由母模型將資訊傳遞下去。當然,每個外掛都有自己的建模規則和命名規則,不同企業也有自己的一套體系,想透過一款軟體去相容所有企業的標準,基本上是不可行的。

這裡我們說的是「理論上應該這樣」,然而一旦理論涉及到具體的人,就要面臨兩個問題:成本資訊新增由誰來完成?成本資料由誰來使用?

這兩個問題歸根到底,是設計人員與成本人員之間的矛盾,是資料標準不確定的矛盾。

當然,這裡的矛盾說的是在「由設計人員對BIM模型負責」這個前提下展開的。

目前對於很多專案來說,BIM發展之路還處在圖紙翻模的階段。在翻模過程中,人們將圖紙表達的資訊如實反映到模型上,這裡涉及到的是翻模員知不知道哪些資訊該放到模型中,以及建模工作量的大小。由於他們對模型產品負全責,所以反倒不必面對設計與成本之間的根本矛盾。

而在正向設計中,這個問題就比較尖銳了。

很多企業還處於成本人員與設計人員磨合的階段,造價員需要告訴設計人員哪些資訊是構件需要的,哪些是需要計量但模型中可以不體現的,這對於設計人員來說會增加不少工作量和學習成本。

目前可見的實現方法就是進行標準化,從建族到建築建模形成一個標準流程,在每一個族中既有設計屬性,又有成本屬性。

那麼問題來了,這些雙重屬性的資訊究竟應該由設計人員新增還是成本人員新增?

➤首先,模型構件的部分資訊是可以直接作為成本資訊來使用的,畢竟成本計量是依託於設計的內容;

➤第二,設計的某些內容在傳統圖紙中可以用一句話表達,但要體現在模型上,會增加很多工作量;

➤第三,有一些內容不屬於設計工作範疇,需要成本人員根據實際工程專案新增,這部分內容需要雙方進行明確界定;

➤最後,有一些工作存在於設計資訊與成本資訊的模糊地帶,無法確認資料來源,資料出現了錯誤,追責就存在困難,這也增加了人們的認責成本。

以上幾個原因會導致一個結果:隨著模型中的資料量越來越大,不同參與方不能快速獲取和新增屬於他的專有資訊。

前面提到的標準化,雖然可以解決企業或專案內部的模型準則,卻不能在跨企業範圍內實現複用。

簡單的「一模多用」四個字背後,還有大量的博弈與爭執需要解決。

這個衝突也是當下BIM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困境之一:人們需要模型標準化,但普適的模型標準又難以操作。問題的本質是BIM實現過程中缺乏參與各方對資料的權責界定。

貫穿全生命週期的成本工作為估算、概算、預算、結算與決算五個範疇。今天我們討論的內容主要是針對預算這一環節。

當預算人員能夠獲取相關的資訊並能出具清單工程量,最後滿足招投標的要求,從設計到成本的路算是走通了。但這個環節也只是工程專案的起點。

不同階段不同的人對資料的要求是不一致的,後面每一個環節的資訊該如何處理、儲存、再加工,都會面臨標準問題和協作問題。

而且,這些問題會隨著參與者和資料量的增加,呈幾何級的上漲。

這篇文章我們是站在技術本身的角度探討存在的問題,並沒有涉及具體軟體在技術上的突破,這並不意味著這些問題不會因為軟體技術的發展而得到改進。軟體技術發展是BIM發展的載體,也是BIM作為技術實現路徑的關鍵因素。

但是,比軟體本身更重要的,是使用軟體的人之間如何實現協同操作,實現資料的精準對接。技術無論怎樣先進,提供的都僅僅是一種可能性,而不是確定性。

從企業到行業,真正打通建築業產業鏈是一條不好走的路。我們從簡單的建模內容入手,挖出了一些BIM實踐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希望能夠拋磚引玉,引起各位看官的思考。

BIMBOX說

這篇文章,幾位小夥伴討論了一些行業裡的衝突和矛盾,對此,BIMBOX在宏觀理念和微觀操作上有兩個觀點和大家分享。

1。新技術帶來新物種

1895年12月28日,米埃爾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號大咖啡館裡,向公眾放映了他們製作的電影《火車進站》,這段50多秒的電影作品不但沒有得到人們的喝彩,反而將現場的觀眾嚇得四散奔逃。

工程造價會被BIM代替嗎?

為什麼這麼粗陋的畫面會嚇到觀眾呢?因為早期的電影被髮明出來,人們只用它來做一件事:記錄舞臺啞劇。

舞臺劇是對真實世界的藝術抽象,演員在臺上,用誇張的服裝和動作演繹故事,人們已經習慣了這種誇張和抽象。而當時電影就是用膠片把舞臺劇從一個地方搬到另一個地方的工具,鏡頭不移動,一鏡到底。

所以,當一部電影中出現了火車的時候,人們本著「電影就應該如實表現舞臺」的思維,真的相信有火車在舞臺上開過來,於是就嚇得四散奔逃。

當時的人們甚至無法接受電影中出現半身人像,或者是從一個場景跳躍到另一個場景的蒙太奇剪輯,因為舞臺劇中沒有「半身人」,也沒有場景的突然跳躍。

後來的事情你也知道了,電影經過多年發展,已經徹底脫離了舞臺劇,成為了一個新物種,現在的數字技術更讓它能夠表達比舞臺劇豐富得多的情景。

當一種新技術誕生的時候,一定會經歷一個「舊腳穿新鞋」的階段,在這個階段,電影只是通電的舞臺劇,汽車只是跑得快一些的馬車,手機只是可以揣進兜裡的電話。人們使用新的工具,做的還是老事情。

所以才會出現一些奇怪的場景,比如「先用圖紙翻模,再用模型出一份符合製圖要求的圖紙」,或者是「先建立開好洞口的模型,再依據計價規範把小於0。3平米的洞口堵上好用來算量」。

BIM發展到今天,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它不應該是「比CAD更好的製圖工具」,而是給我們提供了一種可能性:用資料來處理建築行業中的資訊。

用模型中的資料把構件變成可計算的造價,就是建築業資料化面臨的第一個挑戰。而在行業外,資料和資訊是有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和玩法套路的,它的核心就是編碼。這是另一個很大的話題,我們今後會專門拿出幾期來和大家聊。

2。現階段偷懶的小把戲

說到資訊化、編碼思維,也許你會覺得有點遙遠。

沒關係,今天的最後,我們迴歸到當前具體的工作,給你分享一個「偷懶」的思路,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要算量,必須建模」的問題,順便幫你找找從具體的「模型思維」到抽象的「資訊思維」的感覺。

比如一個陽臺,算量時需要計算它的陽臺板、上下裝修、欄板體積、模板、扶手、隔戶板、貼牆等構件,如果單純為了算量,傻乎乎地把這些東西一點一點全部建成模型,不僅耗費很大的工作量,也會把模型弄的越來越卡。

既然我們要的是資料而不是模型,就應該用資料思維來解決它。

比如,我們可以用Revit建立一個陽臺族,在裡面定義它的尺寸為可變引數,再新建幾個引數來代表這些構件,透過簡單的計算公式,把需要計算的量與之前定義的基本尺寸引數關聯到一起。

工程造價會被BIM代替嗎?

這樣,日後使用這個族的時候就可以不必單獨建立那些附屬構件,直接把它們對應的引數提取到量表裡就可以了。另外,一旦計算方式需要修改,也不需要重新建模,修改一下引數和公式就好。

知乎大神

@區展聰

先生在他的文章《模型算量,不要模型》 中更詳細地闡述了這種思想。

這種方法應用起來很簡單,但是否使用它,代表著一個思路:從模型思維到資料思維的轉變。這種引數化處理資料的思維,是每一個BIMer都需要掌握的、通向資料思維的橋樑。

關於引數化建族的方法,以及資料處理的思維,我們會在後邊的專題中單獨給大家說說。

今天咱們就先聊到這裡,對於幾位討論者和BOX的觀點,你有什麼想法?歡迎留言給我們,讓更多小夥伴看到你閃光的思想吧!

工程造價會被BIM代替嗎?南山說造價2019-01-23 08:59:58

基礎算量工作是可以取代的,對於總投 、成本、合同等是不可取代了,總體來說對工程造價人員來說專業知識素養要求更高。

工程造價會被BIM代替嗎?中維智享2018-08-29 09:52:09

不會,但是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關於印發推進建築資訊模型應用指導意見的通知》(建質函[2015]159號)中指出,到2020年末,甲級勘察、設計單位以及特級、一級施工企業應掌握並實現BIM與企業管理系統和其他資訊科技的一體化整合應用;到2020年末新立項專案勘察設計、施工、運營維護中,整合應用BIM的專案比率達到90%。BIM技術專業人才證書全國通用,是從事建築資訊模型(BIM)人員技術能力的證明,是大型專案招投標的加分條件,正在成為企業員工必備的技能證書之一。

工程造價會被BIM代替嗎?六月她爹地2019-11-07 07:45:17

Bim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放基礎勞動力,目前造價工作很大時間花在工程量計算上,Bim如果普及的話至上能緩解這部分壓力,有可能後期的bim會與計價很好的融合,需要時間,需要專案全週期參與單位的共同支援,尤其是從前期設計階段!

造價工作目前門檻很低,低學歷佔了很大一部分,其實造價工作是很系統的一門專業,算量計價是基礎,溝通解決問題才是關鍵,後期bim普及後,我相信會淘汰一部分人。

工程造價會被BIM代替嗎?0又土又木02019-08-31 23:10:29

bim現在唯一收益的就是培訓班,靠著連蒙帶騙掙了好多錢,這破逼玩應設計院用不了,預算稽核用不了,說是給施工最佳化用的,國內哪個施工單位有本事給設計最佳化?你優化了,又沒有話語權,做個碰撞檢查也沒設計院專門的軟體簡潔,

工程造價會被BIM代替嗎?雲霧唐氏2019-07-07 23:07:15

bim替代造價,特麼是個偽命題,首先你應該知道bim是個啥玩意,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不要吹bb,不要假大空,用小學生的眼光去看這仨單詞的含義,兩個ing動詞一個名詞,換成中文是建造過程資料模擬。。。你可以透過模擬操作知道這個工程需要多少個磚頭,這些磚頭需要多少工人使用多少時間才能砌築完成,但是你無法模擬得出買這些磚頭需要多少錢,以及哪兒可以買到物美價廉的磚頭,更重要的你無法透過模擬得出採用怎樣的方式購買磚頭可以少繳稅所以避免無法替代造價。。。更至於在大天朝這地兒,避免連算量都替代不了,因為江湖套路深。。。。

工程造價會被BIM代替嗎?繪聲繪影奕微2020-04-01 22:35:27

我認為就現在來講不會。因為有許多建築需要的功能BIM解答不了。

工程造價會被BIM代替嗎?Jayboy12122019-06-14 12:37:25

我認為BIM的發展將來可以取代造價!這個是與否取決於BIM相關軟體的完善和可操作性。和市場結合性!現在一些造價公司都已經開始結合應用BIM!之前回答過BIM能否取代CAD這個問題。歸根結底BIM是整個建築行業大勢所趨!它將會取代現在的傳統建築模式!!不是取代某一個方面,而是淘汰不符合資訊化時代發展的“糟粕”!而5G的商用到來,勢必會給BIM模型輕量化和與物聯網與社群管理等等的融合帶來東風!!

工程造價會被BIM代替嗎?BIM塢2018-09-30 16:13:45

BIM 作為一個概念,或者工程建設的生產方式,需要一整個團隊來實現其真正的價值,建築資訊模型的重點在於資訊,造價也是工程建設過程的資訊之一,造價工程師是不可或缺的,工程經營管理還是必須由熟悉定額、清單的專業人士才可以做到精準計算,bim 不用取代建築行業的任何一個位置,它是工程總資訊的一個整合,模型資訊還是需要各個領域的互動,它的出現促使建築建造趨向於統一、精細,也在某一方面提高了各個專業的工作效率,就比如造價的算量,一個精準的模型,工程量必然是除去損耗是精準的,而且還省去了量圖紙的工作量,這樣造價工程師就可以把更多心思放到造價的其他方面等等……

工程造價會被BIM代替嗎?沙麓書院2019-07-07 18:42:57

對於工程造價諮詢行業來說,BIM技術的應用或將是一次顛覆性的革命,它將徹底改變工程造價行業的行為模式,給行業帶來一輪洗牌。

美國斯坦福大學整合設施工程中心(CIFE)曾經根據32個專案總結了使用BIM技術的效果:

效果一:

消除40%預算外變更

效果二:

造價估算耗費時間縮短80%

效果三:

透過解決衝突,合同價格降低10%

效果四:

專案工期縮短7%,及早實現投資回報

對於造價諮詢公司和工程師個人來說,前三項效果,無論達到哪一項都足以成為在行業內立足的資本,更不用說同時達到三項。因此,可以預見的是,當少數諮詢公司或者個人掌握BIM技術時,他們將成為行業內的佼佼者;當大多諮詢公司或個人掌握了BIM技術時,那些沒有掌握公司或個人,將會被迅速淘汰出局。

那麼,BIM真能取代工程造價嗎?

工程造價會被BIM代替嗎?

應該說,只要是專案的參與人員,無論是設計人員,還是施工人員,還是諮詢公司或者是業主,所有拿到這個BIM模型的人,得到的工程量都是一樣的。

這就意味著: 工程造價諮詢中一個老大難問題:工程算量,將成為歷史!

工程藍圖上表示的工程量,是一個確定的資料,每一個造價工程師出於對圖紙的理解和自己的職業水平高低不一而得到不同的數值,但是從理論上來說,它是唯一確定的。造價工程師在商務談判時,一個最為重要,也最為枯燥的工作內容,就是核對工程量。鋼筋、混凝土、電纜、風管、水管、閥門,這些工程裡大量採用的材料,無一不是談判的焦點。造價工程師們就像搶奪山頭一樣,在每一種材料上進行著攻堅戰。一些工程結算耗時長,絕大多數時間就是用於此。在應用BIM技術之後,施工單位提交的竣工資料將包含他們修改、深化過的BIM模型,這個模型經過設計院稽核之後作為竣工圖的一個最主要組成部份轉交給諮詢公司進行竣工結算。而基於這一個模型,施工單位和諮詢公司匯出的工程量必然是一致的。

這就意味著工程量核對這一個關鍵環節將不復存在。

承包商在提交竣工模型的同時就相當於提交了工程量,設計院在稽核模型的同時就已經稽核了工程量。無疑,從BIM模型裡讀取工程量簡便快捷,造價工程師免去了算量的繁瑣工作。

但是這一部分工作並不是憑空消失!

而是設計師在建立模型的時候,透過定義模型各類構件的屬性,把它們提前完成了。既然設計師代替造價工程師完成了計算工程量的工作,那麼這一部分工作的報酬也將相應轉移給設計師。在每一個專案裡,造價工程師得到的報酬將會在很大程度上減少。為了維持既有收入,他們或許必須接受更多的委託,這對他們或者他們所屬公司的商務經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有了BIM,造價工程師終於可以從繁瑣的算量工作中解脫出來了。

原先造價工程師們更多地扮演了造價員的角色,計算、核對工程量佔據了他們大部分的工作精力。而限額設計的造價控制、全過程造價管理這些技術含量更高的業務,他們心有餘而力不足。在甩去算量這一工作內容後,

他們終於可以從事那些業務,將對專案有著更深、更直觀的接觸,最終形成個人職業生涯的良性迴圈。

目前,國內已經有一些發展得相當成熟的三維算量軟體,但是BIM不等同於三維模型。如魯班算量和廣聯達算量兩款軟體。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前者基於CAD平臺開發,相當於CAD軟體的外掛,能夠在CAD基礎之上進行算量工作,並且支援所有的CAD命令,算量人員能夠迅速上手;後者基於自有平臺開發,算量人員熟悉軟體需要一個過程,但是它能夠直接匯出工程量到廣聯達計價軟體。這兩款軟體佔據算量軟體市場的大部分,而且都是三維算量。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國造價行業已經步入BIM時代。首先,BIM模型是全生命週期通用的,所有的專案參與方都會依賴這個模型並且能與這個模型進行互動。而算量軟體的三維模型,只是造價工程師自己建立的,與其他專業缺少互動。

毋庸置疑,BIM對造價專業是一個極大的推動,能夠將大量的、重複的、機械的算量工作交給它去做,這應該是工程造價之福!

工程造價會被BIM代替嗎?校園TV君2019-09-02 00:42:52

說BIM取代造價的都是Bim培訓班的,幹工程的都知道,那東西就相當於cad升級,是可以算一些簡單的工程量,但太麻煩。請不要神話Bim,可以做個調查,看看bim實際應用怎麼樣,有了bim唯一的好處就是做彙報的時候顯得高大上一點。

工程造價會被BIM代替嗎?技術小助手2019-11-06 21:44:15

造價是針對建築工程計算工程量,組價,取費並做出合理的調整,他是對計算規則的熟練應用,對市場的整體把控,對政策檔案的正確解讀。而且現階段市面上的算量軟體,比如廣聯達軟體也是引用的BIM概念,可以實現三維建模。並且最新的廣聯達軟體已經可以實現revit軟體和算量軟體之間的互導,這樣讓我們的算量也就更快捷了。然而BIM計算實質是工程經驗的資料化,但實際的工程實踐不是BIM模型所能實現的。更實時更適配的BIM演算法始終依賴人的輸入。BIM計算實質是工程經驗的資料化,但實際的工程實踐不是BIM模型所能實現的。所以工程經驗資料化的進度和精度取決於人對工程的理解。

工程造價會被BIM代替嗎?一造一建奮鬥者2019-12-07 18:40:59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不單單是用revit建一個模型那麼簡單,revit只是其中一個工具僅此而已。

工程造價會被BIM代替嗎?沖沖衝山鳥衝2019-12-10 12:46:45

說BIM能取代工程造價的都是培訓機構,這句話一點毛病都沒有

工程造價會被BIM代替嗎?sowhat853563862019-11-06 22:03:58

不可能代替。因為BIM不會吵架[呲牙]

工程造價會被BIM代替嗎?BIM技術資料分享2019-07-07 21:57:17

這個是兩個路徑的內容,不存在取代的問題。現在建築工業的流程有待最佳化,BIM只是國家層面的切入點,戰略意義定義比較大。如國家層面強推的前提下,行業分工將會有一定的改變,不是造價取代不取代的問題

工程造價會被BIM代替嗎?BIM眾包2018-07-31 17:28:36

不可否認,BIM技術的引入對造價行業造成了一定的威脅,它能夠將大量的、重複的、機械的算量工作交給機器去做,淘汰許多專業技術能力差的從業人員。那麼某一天造價會不會被BIM所取代?其實BIM哥認為是否被取代取決於你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在哪,如果你每天只是在重複的算長度,那麼軟體的高度自動化自然會取代你。如果你還掌握了一些分割槽概念、清單定額……BIM軟體會成為你的幫手,那麼你就是不可取代的。

工程造價會被BIM代替嗎?BIM酷2018-09-30 21:29:26

非常贊同

@智慧BIM

的回答。BIM的出現不是取代造價師而是更進一步成就造價師,造價師有更多的精力去分析BIM承載的準確的系統的造價基礎資訊資料,提出更加經濟合理的執行實施方案。

反過來說,沒有造價師的專業基礎知識、經驗積累和資料沉澱,BIM在造價領域啥也做不了,也發揮不了BIM的價值。其他應用領域也是一樣。

就實際應用而言,現在BIM在造價諮詢領域的應用還存在軟體不成熟的問題,尚沒有成熟的解決方案。目前國內多數造價諮詢企業的業務還是處在施工圖預算、結算審計等,最大的困難還是在計量,到底是在軟體還是在計量規則上突破,尚無定論。若為滿足現有規則單獨進行BIM模型建立或進行相關軟體開發,確實方向不盡明確,現有解決方案或多或少的都還存在很多問題。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工程造價會被BIM代替嗎?天堂何在662514902019-11-06 22:41:20

另一個廣聯達的軟體正在給新人試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