襁褓;孩提;豆蔻年華;弱寇;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這些詞的年齡段分別是什麼?使用者7516817732403642019-12-28 02:48:42

孩提:指2~3歲的兒童;總角:指幼年兒童(又叫垂髫);豆蔻年華:指女子十三歲;及笄:指女子十五歲;弱冠:指男子二十歲(又稱加冠);而立之年:指三十歲;不惑之年:指四十歲;知天命:指五十歲(又稱半百);花甲:指六十歲(又稱耳順);古稀:指七十歲;耄耋之年:指八、九十歲。其中,“豆蔻年華”出自唐·杜牧《贈別》詩:“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及笄”語出《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謂結髮而用笄貫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歲。“而立”、“不惑”、”知天命“出自《論語·為政》篇第四章,原文如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古稀”語出杜甫《曲江》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亦作“古希”。“耄耋”語出《漢·曹操·對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壽終。恩澤廣及草木昆蟲。”以上這些詞都是古代指代年齡的稱呼,古人的年齡有時候不用數字表示,不直接說出某人多少歲或自己多少歲,而是用其他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年齡稱謂大多是記載在書籍之中,然後被沿用至今。擴充套件資料:除了題目的這些稱謂以外,還有其他代指的年齡稱謂,例如:湯餅:出生三天,邀親友吃湯餅。初度:週歲;出自於屈原《離騷》“皇覽揆餘初度兮,肇錫餘以嘉名”。後稱生日為初度。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稱“待字”;語出《後漢書·曹皇后記》“小者待年於國”。舞象:男十五歲~二十歲;是成童的代名詞。原本是古武舞名。《禮記·內則》:“成童,舞象,學射御。”《疏》曰:“成童,謂十五以上;舞象,謂舞武也。熊氏雲:‘謂用干戈之小舞也。’”黃髮:指長壽老人。語出《詩經》,如《詩·魯頌· 宮》“黃髮臺背”。老人頭髮由白轉黃。曹植《贈白馬王彪》:“王其愛玉體,俱享黃髮期。”陶淵明《桃花源記》:“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鮐背之年:指九十歲;語出《詩經》,如《詩·大雅·行葦》“黃臺背”,“臺”與,“鮐”通用。《爾雅·釋詁》:“鮐背,壽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鮐魚背。期頤:指一百歲;語出《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謂百歲老人應由後代贍養。蘇軾《次韻子由三首》:“到處不妨閒卜築,流年自可數期頤。” 萊垍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