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拉姆斯共創作了多少首室內樂?使用者7297180796289102020-05-29 13:50:08

勃拉姆斯勃拉姆斯JohannesBrahms(1833-1897)作家生平作品:學院節慶序曲、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德意志安魂曲、第一交響曲、第四交響曲、匈牙利舞曲、搖藍曲。

學院節慶序曲作於1880年。

1879年3月,佈雷斯勞大學授予勃拉姆斯哲學博士的學位,他為此寫了這首曲子加以感謝,但作品直到1880年8月才完成。

1881年1月由作曲家親自指揮首演於佈雷斯勞大學。

作者曾說這是“宴席上歡樂的學生歌曲的集錦”。

勃拉姆斯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真不愧是音樂史上最偉大的四大小提琴協奏曲之一。

不論技巧曲風都足堪與貝多芬等齊名。

有人說如果貝多芬的小提琴協奏曲是男性,孟德爾頌的是女性。

那勃拉姆斯的就是男性中的男性。

樂評家說貝多芬的小提琴協奏曲:表面平靜骨子裡卻充滿風暴。

那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協奏曲呢?相信大家都聽得出來,第一三樂章雄勁粗獷熱情豪放,巨人登場架式英雄縱橫性格,有別於貝多芬的內斂。

這也是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特別雄偉壯麗的原因之一。

可與其第一號交響曲互相媲美彼此呼應。

不過問題好像也是出在這裡?好幾位歐美日本樂評家認為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成熟度構思深奧曲趣深邃,幾乎是完美珍品,為他曲所不易見,但唯一的瑕疵也正由於它交響曲個性。

難道這是樂團結構使然或是小提琴本身特性使然?小提琴協奏曲就不能色彩富麗爆勁磅礴嗎?勃拉姆斯第1號鋼琴協奏曲也有交響性格,樂團咄咄逼人,但爭議好像少點。

或許是鋼琴的音量大餘韻深遠,置身在管弦樂團風雨交織的波浪中,仍能突顯出它身為彈弦(擊弦)樂器相異音色的特性,別有一番美感。

而小提琴協奏曲中協奏夥伴正是絃樂器與管樂器,小提琴又佔有相當重要的比例,獨奏小提琴音量有限,音高音程與協奏小提琴部分重疊,一旦面臨總奏,Solo好像快被淹沒吞噬了??以上這樣解釋不曉得是不是太過浮面?廿世紀也有一首協奏粗曠大膽鮮麗的哈察都量小提琴協奏曲,但卻未聞因曲風雄偉而淹蓋Solo的情形?或是因為協奏曲基本上就不同於交響曲,不適於“交響化”。

或是因為協奏曲的表達內容更著重於表現獨奏樂器的運動性吧。

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在安魂曲音樂中的特殊的地位,在於它不但是以德語演唱的(“德意志”在此有“德語的”及“德國的”雙重意義)、唱詞擺脫了傳統的拉丁語經文的規範,而且精神上更富於人性,從天主教的神性轉向自馬丁。

路德以來在德國興起的新教的精神(在這個意義上是“德國的”)。

勃拉姆斯是從1857年開始創作《德意志安魂曲》的、那年他才24歲。

到1861年,安魂曲已經寫了四個樂章。

1865至1866年間,為紀念母親的去世,勃拉姆斯增加了兩個樂章。

到1868年寫出最後的一段音樂(有女高音獨唱的第五樂章)後,此曲才告完成,創作前後歷時11年。

最終版本的《德意志安魂曲》共有七個樂章。

勃拉姆斯是個虔誠的新教徒,《德意志安魂曲》的唱詞是他自己從路德翻譯的舊約和新約聖經中關於死亡、信仰和永生的段落中精心挑選編綴而成的。

由於勃拉姆斯極其熟悉《聖經》,唱詞編來渾然一氣,不落痕跡,只就文字來論,已是大手筆。

他寫的音樂和他挑選的唱詞配合得天衣無縫,在這裡雖然也有哀悼,也有悲傷,但是沒有傳統的關於末日審判的恐怖,沒有奉獻、贖罪、超拔的內容,而是代以一種不同的關於生與死的信念:凡有血氣的,盡都如草如花,草必凋殘,花必謝落;但是有信仰的,死亡並不是一件可怕的事,他們會從上帝那裡得到安慰。

如果把這裡的“上帝”換成“信仰”二字,就有著更廣泛的涵義。

勃拉姆斯雖然只寫了四首交響曲,但仍被稱為是貝多芬以後最偉大的交響曲作曲家之一。

他的《第一號交響曲》被世人稱為《第十號交響曲》。

所謂“第十號”乃是指本曲續接於貝多芬“不朽的九大交響曲”之後,成為第十首著名交響曲之意。

樂曲中充滿鬥爭、煩惱、苦悶、失意、喜悅等人間七情六慾的交織,是遍歷人世滄桑者最偉大的精神安慰,也是勃拉姆斯留給世人的精神至寶。

有趣的是,勃拉姆斯故意在本交響曲的最後一個樂章中引用了貝多芬《第九交響曲》中“歡樂頌”的曲調,不負其《第十號交響曲》之美名。

本曲的作曲一共花了二十一年的時間(1855-1876),完成時,勃拉姆斯已經四十三歲。

本交響曲的寫作之所以耗時長久,並不是因為作曲者忙於其他作曲工作,而是他態度十分慎重。

勃拉姆斯本來就很嚴謹,在交響曲創作方面更是如此。

他立志:要寫便寫出能和“不朽的九大交響曲”並駕齊驅的作品,以不辱前人風範。

所以他不惜半生的推敲、琢磨,才寫出了這首能和貝多芬交響曲相提並論的,登峰造極、光芒萬丈的鉅作。

本曲完成於1885年,同年十月由勃拉姆斯親自指揮首演。

作者從1884年夏就已開始創作本交響曲,歷經一年才告完成,由此可見勃拉姆斯那一絲不苟的創作態度。

本交響曲和作者其他三部交響曲在性格上迥然不同:第一,它具有前三首交響曲中所沒有的憂愁色彩,即後人所說的“古典悲劇性”。

其實在這以前,勃拉姆斯也常在他的作品中抒發憂愁的情思,但像本曲這樣,以憂愁作為樂曲的基調,卻屬首次。

它的第二個特徵是,全曲以“古老”的手法寫成。

當然,古老、典雅是勃拉姆斯全部作品所顯示的重要特徵之一。

由於本交響曲具有這些特徵,所以一直未能得到普遍的理解。

但本曲的深刻雋永,終於逐漸被聽眾所接受。

本曲在勃拉姆斯生前,就已經常被演奏,而且經常博得滿堂喝采。

勃拉姆斯全部作品中最廣為世人所知的樂曲,不但到處被演奏,而且被改編成各種不同形式的器樂曲。

勃拉姆斯自1852年開始創作這一系列樂曲,當時他在維也納對該地的吉普賽音樂頗感興趣,於是記下了許多吉普賽音樂的旋律。

1869年他開始出版“匈牙利舞曲集”,實際上大部分是借用了吉普賽音樂的旋律,加以編輯和整理而成。

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是由21首“四手聯彈”鋼琴小曲所組成的曲集,雖然每一首樂曲的旋律和風格不盡相同,卻都混合著匈牙利民族音樂和吉普賽民族音樂的特色:節奏自由,旋律有各種各樣的裝飾,速度變化激烈,帶有一定的即興性;形式雖然沒有統一的規定,但以三段體為最多。

勃拉姆斯的全部匈牙利舞曲都可歸為世界名曲,尤以前十首最受世人的青睞。

這首常用於小提琴獨奏的《搖籃曲》,原是一首通俗歌曲,作於1868年。

相傳作者為祝賀法柏夫人次子的出生,作了這首平易可親、感情真摯的搖籃曲送給她。

法柏夫人是維也納著名的歌唱家,1859年勃拉姆斯在漢堡時,曾聽過她演唱的一首鮑曼的圓舞曲,當時勃拉姆斯深深地被她優美的歌聲所感動,後來就利用那首圓舞曲的曲調,加以切分音的變化,作為這首《搖籃曲》的伴奏,彷彿是母親在輕拍著寶寶入睡。

原曲的歌詞為“安睡安睡,乖乖在這裡睡,小床滿插玫瑰,香風吹入夢裡,蚊蠅寂無聲,寶寶睡得甜蜜,願你舒舒服服睡到太陽昇起。

”那恬靜、優美的旋律本身就是一首抒情詩。

後人曾將這首歌曲改編為輕音樂,在世界上廣為流傳,就像一首民謠那樣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