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石窟的造型演變過程?文飛7762021-05-17 23:09:48

敦煌早期石窟窟頂圖案的設計意匠有兩個來源,即藻井和幄帳。

藻井屬於小木作制度,它其實是用提高單體建築中心位置的方法造成更髙的空 間感,以強調建築的重要性,因此歷來多用於宮室和殿堂。不過它最初可能只是以一種結構屋頂的方式形成的疊澀天井,而使用的地區很廣,且在各自的地域裡形成傳統。

“藻井”,或曰“方井”,名稱均始見於漢賦。張衡《西京賦》“蒂倒茄於藻井,披紅葩之狎獵”,薛綜注云:“藻井,當棟中,交木方為之,如井榦也。”所注頗得要領。綜為漢末時人(卒於東吳赤烏三年),其說應可信據。“倒茄”之茄便是藕莖亦即蓮莖,莖既倒殖於藻井,蓮花自然向下反披;狎獵,即花葉參差之狀。王延壽《魯靈光殿賦》“圓淵方井,反植荷蕖”,也是同樣的意思。以蓮花為飾,原有避火之意,《風俗通》:“殿堂象東井形刻作荷菱,荷菱,所以厭火。”《宋書》卷十八列舉歷代典事曰:“殿屋之為圓淵方井兼植荷華者,以厭火祥也。藻井因又名作“蓮井”。它通常為殿堂所用,而中央倒垂的這一大朵蓮花,便成為藻井最引人注目的裝飾。不過早期蓮 花藻井的例項以地面建築無存 的緣故,今所見都發現於墓葬, 如江蘇徐州青山泉漢墓,山東 沂南畫像石墓 ,如甘肅高臺地埂坡魏晉墓三號墓前 室以生土做成仿木結構的鬥四 式藻井,又敦煌佛爺 廟灣墓群西晉第37號墓、第39 號墓出土用於墓室藻井的彩繪蓮花磚,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