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鎮海樓為什麼被毀?天天( •̥́ ˍ •̀ू )2022-08-26 10:56:21

鎮海樓自明清以來,除了作為歷史名樓,還被作為“太平盛世”的象徵,所以屢毀屢建不絕於世。歷史進入清代後,鎮海樓在1659年7月又被颱風吹倒了。《榕城紀聞》記載:

順治十六年七月三十日,大風起,自辰至未,壞樣樓、鰲峰亭,開元寺大殿、鐵佛殿、尊經堂、石坊並七門城樓,其餘衙門、公署、民居無不飄蕩。其風比辛巳年更大,所在倒折更多。

在康熙初年,鎮海樓再次。但後又被毀,在康熙年間進行了3次重建。據雍正年間的《福建通志》說:

康熙初重建,復毀。後總督姚啟聖、郭世隆相繼興建。

1678年至1684年間,姚啟聖任福建總督。後來,又有6位任總督。接著,1695年至1703年郭世隆任總督。其中,有兩次重建的鎮海樓存在的時間較短,只有20年左右。而總督郭世隆重建的鎮海樓,存在時間較長,

約有50年,但後來不幸於1760年秋毀於雷火。

關於這次被毀,乾隆年間的《福州府志補》記載較詳細:

乾隆二十五年八月十五日向夕,山上霹靂一聲,樓四面火出如燈,綠色,人皆以為雷火,乃屬人意。按:自國初以來,毀已數次。

論者採形家言,謂:‘山尖而銳者,為火星,圓而秀者為文星。越王山其形尖銳似火,作屋不宜複用稜角。屋脊作捲棚以培之,庶可無患。’或亦有見。

鎮海樓經歷這次大火,於是就有人給它“算過命”,說越王山山形尖銳屬火星之相,建築物不宜再用稜角屋脊,應改作捲棚式的圓形,就可以防火了,但鎮海樓實際上並未因此免於大火。

1785年,雷火再度焚燬了鎮海樓。但不久,經“官匠建立”的鎮海樓再度於1792年被雷火焚燬了。當時,為鎮海樓大興土木的主要是官方倡建並與民間共集資。鎮海樓仍為上下兩層,以明代制式重建,雖經多次毀建,但其基本尺寸變化不太大。

過了68年,在1860年鎮海樓又被雷火焚燬了。過了3個月,鎮海樓就再次重建起來了。清代學者林楓在《觀我錄》中說:

咸豐十年庚申……九月微雷小雨,鎮海樓災後數月重建,物料偷減,制視昔獨卑。形家言其失前人創造之意,於風水有礙,未知然否。

這次重建,因資金緊缺,其寬度縮減了三尺。據光緒年間的《晦訥齋文集》記載說:

咸豐間改造,規制卑陋,不及四十稔,傾圯隨之。

果然,不到40年,鎮海樓於1892年又一次坍塌了。按清代光緒年間歷任芝山書院、白鹿洞書院、致用書院主講的謝章鋌撰寫的《重建鎮海樓碑記》的記載:

且夫樓以鎮海名,意在樓,實在海。嗟呼,海風叫嘯,海水飛揚,登斯樓也,其忍負中流砥柱之心哉。

關於重建後的鎮海樓,謝章鋌在《重建鎮海樓碑記》寫道:

高六丈三尺,深七丈二尺,廣十三丈七尺,周邊的城牆厚五尺三寸。

1892年,閩浙將軍希元、總督譚鍾麟和官紳都捐了錢,整整用了一年時間的修建,於第二年就竣工了。樓的建造按舊制“尺無所短,寸有所長”,其尺寸與舊制誤差不超過一尺。福州學者謝章鋌撰《重建鎮海樓碑記》,由清末翰林院庶吉士陳寶琛揮毫題寫碑文。

據說,在清代末年時,登上鎮海樓仍可以看見大海。清末福州田園詩人魏傑《越王樓遠眺》詩道:

欲窮千里目,獨上越王樓。

雙塔排城市,三山鎮福州。

人從臺際望,海入眼中收。

地傑鐘王氣,雄風自昔留。

因此,後來的福州西湖新增八景之一就有“樣樓望海”一景。它與當年的福州的“龍舌品泉”等景一起被載入《新修西湖志》。

後來,光緒年間重建的鎮海樓曾失於大火。之後,重修的鎮海樓基本保持了明代時期的制式,城樓外觀為重簷歇山頂加腰簷,城門式高臺二層樓閣。施以斗拱,屋面使用陶製簡瓦和板瓦,簷口飾有瓦當、滴水,適當增加一些配套工程。

為了凸顯該樓,重建時特地抬高了一層約11米左右的架空臺基,使它更宏偉、壯觀。主體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臺基採用城牆磚、首層臺基地面採用金磚鋪設,欄杆使用漢白玉雕作,所有露明樑柱外飾木質材料,小木作均採用實木,重建後的樓高、進深、面寬均嚴格按古建築的尺寸和規制建設。

鎮海樓樓高22。3米,臺基高10米,由基座層、臺基層,基座層內設地下宮。面闊43。5米,進深24。5米。門窗及牛拱等均為實木,吊頂為平暗式,並與樑架之間施以彎枋、一斗三升,為典型的福州傳統建築式樣。

在鎮海樓門前,在七星缸附近,有一座外面插著四簇雕花小石柱的三層圓臺,其中心鑲嵌陰陽魚,共60甲柱,代表時間的週期。在此設60甲柱,寓意福州百姓的福祉週而復始,無窮無盡。

此外,鎮海樓前還建有登山的青石道,道路中間有三組各9層臺階,海浪翻滾,蟠龍出海,堪比皇家“御路”規格。

鎮海樓的一樓大廳中央,設有金絲楠木梅花雕屏,上面題有“清客肯來榻還下我”的詞句。陪侍這扇屏風的,是七八十釐米高、一剖為二的巴西紫水晶洞。

在大廳西側,供養在鎮海樓建築模型右側的,是熱心人費盡心力從海南弄來的“佛教七寶”之硨磲、珊瑚。水晶、硨磲、珊瑚,都是辟邪之物,有了它們,庇佑福州城的鎮海樓,更加法力無邊了。

大廳東側書案正中豎屏是光緒三年一甲一名進士王仁堪的手跡。此人不僅“善設色花卉,書法為時所稱”,而且當官也當得很出色,授修撰,入直上書房,出為鎮江知府,殉職於蘇州知府任上,官聲頗佳。

二樓門額懸掛有“鎮海樓”三字匾額。樓內佈置有各色紅木傢俱、古董及珊瑚等,還有著名愛國將領林則徐所撰對聯: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整座鎮海樓雄居於福州古城中軸線端點的屏山之巔,仍然是俯瞰福州城及福州三山及西湖周邊景色的登高眺望點。其建築重簷飛角,沖霄凌漢,在一定程度上又恢復了三山二塔之間的視廊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