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散打是誰發明的?朹朹爸2019-07-27 01:06:12

散打是逐漸發展的徒手搏鬥。

散打也叫散手,古時稱之為相搏、手搏、技擊等。簡單而言就是兩人徒手面對面地打鬥。散打是國標武術一個主要的表現形式,以踢、打、摔、拿四大技法為主要進攻手段。另外,還有防守、步法等技術。散打也是現代體育運動專案之一,雙方按照規則,利用踢、打、摔等攻防戰術進行徒手搏擊、對抗。是中國傳統武術的擂臺形式,也是中國武協為了使武術能夠與現代體育運動相適應所整理而成。

1979年散手在我國成為競技的比賽專案。在80釐米高,8米見方的擂臺上進行比賽。散手比賽允許使用踢、打、摔等各種武術流派中的技法,不允許使用擒拿,不許攻擊喉、襠等要害部位;運動員分體重、穿護具在相同的條件下平等競爭。在對敵鬥爭中這些界限就沒有了,軍警對敵鬥爭就專尋對手的要害部位擊打。使用的招法也比較兇狠,殺傷力較大,散打的出現讓中國武林(格鬥界)火紅起搏擊熱。

散打是中華武術的精華,是具有獨特民族風格的體育專案,多年來在民間流傳發展,深受人民喜愛。散打起源與發展,是和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同步。它從先輩的生產勞動,生存鬥爭緣起,但又服務於此,演化至今成為華夏民族燦爛文化遺產中的瑰寶。原始社會人類為了爭取自下而上、獵取食物,長期與野獸搏鬥,學會了與野獸搏鬥所使用的不同方法。如:拳打、腳踢、抱摔等簡單的散打技術,並學會了一些野獸獵取食物的本領,如:貓撲、狗閃、虎跳、鷹翻等。

現在的散打是兩人按照一定的規則,運用武術中的踢、打、摔和防守等方法,進行徒手對抗的現代體育競技專案,它是中國武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武術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套路演練形式,一種是格鬥對抗形式。散打就是格鬥對抗形式的一種。

中國散打是誰發明的?林間小盜Z2019-07-27 23:33:36

當年北京武術隊連年奪冠 引得各路高手來挑戰切磋 結果基本都是我們輸了 國家開始琢磨創辦散打運動 創始人之一的梅惠志老師親口講 當初創辦散打運動 往裡面加了拳擊 柔道的動作 訓練方法也是受西方體育的影響 所以其實散打就是中外結合體 如果只靠中國傳武那點東西 那就沒有現在的散打了

中國散打是誰發明的?

中國散打是誰發明的?

中國散打是誰發明的?

中國散打是誰發明的?福州禪武2019-07-28 13:13:52

散打是是集體的智慧,不是某一個人發明。

我討厭把功勞歸屬些某一些人,就如最近的梅志惠。我還是找官方的概述更客觀。

第一章散打運動概述

散打是兩人按照一定的規則,運用武術中的踢、打、摔等攻防技法制勝對方的、徒手對抗的現在競技體育專案,它是中國武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散打是誰發明的?

第一節散打的名詞概念及其分析

關於武術徒手格鬥形式的名稱,在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中,記載於文字流傳於民間的叫法不少。古稱相搏、手搏、卞、弁、白打等等由於以徒手相搏相角的形式在臺子上進行,故俗稱“打擂臺”。現在稱之為散打,亦稱散手。

一、古代“搏”字含義及其演變

古代相搏簡稱為“搏”。以“搏”字而論,最初出現在先秦古籍中,且常常與狩獵活動有關,反映了早期的搏鬥技術主要是“田獵搏獸也”。“搏”的初義與“搏”字相通,可以說“搏”是“捕”的引申義。隨著私有制和部落間戰爭的頻繁出現,始於狩獵活動的徒手搏鬥逐漸擺脫其生產屬性,而成為人與人都的一種專門技術,並且得到不斷的發展。到了春秋戰國時代,古籍中已明確出現人與人“相搏”“手搏”之類的文字記載,如《穀梁傳·僖公元年》

中國散打是誰發明的?

載:“(魯)公子友謂呂曰:吾二人不相悅,士卒何罪?屏左右相搏。”《左傳·僖公二十八年》載:“晉侯夢與楚子搏》。”“搏,手搏也”,說明“搏”已經由寬泛的含義演變謂一種徒手格鬥技術的專門術語。《釋名》曰:“搏,四指廣(搏)亦以擊之也”,令人翁士勳認為此處的“四指”即“四肢”的借代。“然且始舉手擊要,終在撲也”,表明當時的手搏技術可打可摔,打要擊其要害,摔要使對方倒地。徒手格鬥的技法已經相當全面,並不只單指以相擊。班固在《漢書·藝文志》“兵技巧”中收有《手搏》六篇,可見當時手搏不僅在技術上以有相當水平的發展,而且在理論上以有專門的論述。今人陳邦懷注意倒《居延漢簡甲編》第1304號簡有六個字,釋文是“相錯畜,相散手”。他認為這支殘簡正是《漢書·藝文志》中《手搏》一書的序文。在漢代“手搏”亦可稱為“卞”或“弁”。如《漢書·甘延壽傳》載:“試弁,為期門,以材力愛幸。”據《說文解字》“卞”的本字是“拼”由於同音,古籍中常借用

中國散打是誰發明的?

為“卞”“弁”。“拼”的原意是“拊手也”,因此,段玉裁認為是由“拊手”引申為“兩手相搏也”,即“手搏”,所以“卞”“弁”實為“手搏”的異稱。“白打”一詞始見於明萬曆年間謝肇浙撰《五雜俎》(卷五)列舉的十八般武藝,前十七種均為兵器名稱,第十八“白打”即是指徒手搏鬥的技藝。明朱國楨《湧幢小品》卷十二雲:“白打,即手搏之戲。”清周亮工《閩小記》載:“白打,即為之手搏,名短打者也。昔曰白手不持寸鐵為白戰,武藝十八,終以白打為終。”

“打擂臺”是中國古代比武之武之習俗,即指兩人在臺上徒手較量武藝。1975年在湖北陵縣鳳凰山秦墓出土的木篦,其狐形背面由彩繪的“手搏”比賽場面。畫面上有三男子,均赤膊,下著短褲,腰間束帶,足穿翹頭鞋。右邊兩人正在較量,左邊一人雙手前伸,為比賽做裁判員。臺下掛著帷幕飄帶,表明比賽是在臺上的帷幕中進行的。隋唐五代時,比武幾乎形成制度,大體規則是不分體重級別,沒有護具,多赤身穿短褲,活動多在方形的臺子進行,犯規處罰不嚴格,獲勝者給予重獎。宋代一般在比武前要築臺,稱做“露臺”,上臺比武稱做“露臺爭交”。到了明代,正規的比武叫“打擂臺”,賽前先設擂主,再安排高手應戰,凡欲較量高低之人,臨場報名並立下

中國散打是誰發明的?

生死文書,方可上臺獻藝。當時的臺子叫“獻臺”,裁判員稱做“部署”。比賽時不許暗算,先被打下臺者為輸,勝者可獲得旗、帳、銀盃、綵緞、馬匹等獎品。明代對抗性比武在典籍著述中也右反映,如袁宏道在《嵩遊記》中稱在少林寺時“曉起出門,童白分棚立,乞觀手搏。”江西揭暄子《兵法園機》中關於當時相搏的記述:“當思搏法,此臨時著也。敵強宜用抽卸,敵均宜用襠抄,敵弱宜用衝燥。”這說明對抗比武 時,對手情況不同,用的招勢和方法應有所區別。明清時期是武術的打發展時期,“打擂”比武在民間頗為流行,諸如春節、廟會或其他節日集會,各門派不同拳種的練武“社”“館”大都會設擂比武發展技藝,一般在擂臺兩側掛上諸如“拳打男山猛虎”“腳踢北海蛟龍”的楹聯以增加比賽的氣氛。比賽通長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有擂主在公開場合搭上擂臺,分別迎戰所有的挑戰者。這種比賽不用事先報名,來自各地的拳師只要自願參加、對方同意就可以上臺比試。另一種是由主辦者設擂,各路人士不分地區及身份,均可自願報名參加,死傷自負,比賽不分體重級別,用“拈鬮兒”配對手,比武在高臺上進行。比賽時在擂臺四角各做一名裁判員,另有一名主裁判一手持小銅鈴,一手持小紅旗或黃旗,比賽開始或停止時以搖鈴為令,出現險情時用旗子隔開。每對賽手打三個回合,以得點多者為勝,“見紅”(被打出血)“倒樁”“甩翻”(被丟下臺)為敗。獲勝者被眾人簇擁披紅掛綵、打馬遊街、以示慶賀。

中國散打是誰發明的?

二、散手一詞的使用及沿革

民國時期,始將武術徒手格鬥稱為“散手”,在民間得到廣泛使用,並沿用至今。“散手”是相對武術套路的固定動作而言,表示將武術套路中固定的攻防招數拆散運用於攻防實踐。所以散手、散著(招)、散打、拆手,實質上是不同的詞表達的同一個概念。當時,隨著“國粹體育”和民族體育的宏楊,人們認為“欲振興國術,非積極提倡比試不可”。透過競技可振作尚武精神。同時,在西方競技體育的影響下,武術逐漸走向現代化體育運動會的競賽場。1928年和1933年南京中央國術館先後在南京公共體育場舉辦了兩屆國術國考,有20個省、市國術館和中央國術館三百多名應試者參加考試。考試分為預試和正試,預試為單人表演,正試為兩人對抗比賽,散手被列為“國考”的重點專案,預試及格方可參加正試。比賽不按體重分級,只以抽籤分組進行淘汰賽。比賽無任何護具,也不作時間限制。規則要點是凡用手、肘、腳、膝擊中對方任何部位得一點,凡擊中對方眼部、喉部、襠部為犯規,犯規三次取消比賽資格,嚴重著一次取消資格。當時的散手比賽主要是點到為止,有的只用腳尖踢中對方或以手指摸到對方頭髮也算得一點,故雙方均不輕易進攻,只得躲躲閃閃跳過來蹦過去,壯如鬥雞。

中國散打是誰發明的?

1929年在杭州舉行的全國性國術遊藝大會,開始規定參加散手比賽的代表必須有保送單位或保送人。大會組織者在看了套路表演之後,對技藝不精者勸其不要參加散手比試。參加比試者均著大會統一的短裝,扎腰帶,分為紅、白兩色。擂臺高1。3米,長20米,寬18。6米。比試雙方在擂臺中央畫定的粉圈上相對而立,待評判長鳴哨後,各上前互行一鞠躬禮,在鳴哨即開始比賽。另有兩名監察委員手持紅、白旗在臺上管理、指點,必要時制止犯規動作的作用。由於規則粗疏,因此邊打邊改規則,及至最後決賽時,評、監兩委員會共議“拳腳一律解放,踢擊各部位均可”。

1933年,在南京舉行的“全國運動大會”,仍設有散手比賽,比賽以性別分組,按體重分級,並帶有護具(用棒球的護胸和足球的護腿),頭和襠部是禁區,三局兩勝,沒有時間限制,比賽近似摔跤,一隊選手比賽有的竟長達1小時一上。

中國散打是誰發明的?

雖然國術國考和當時的散手比賽有種種不足,但它借鑑了西方現代體育的比賽方法,

使武術改變了傳統的競賽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武術競技的發展。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隨著武術運動的普及與發展,散手專案亦受到武術運動愛好者的青睞,習練者日眾。1953年11月在天津市舉行的全國民族形式體育表演和競賽大會上,散手別列為競賽專案。其後,國家只將套路運動形式作為武術推廣、表演和競賽的重點,散手則在民間仍有流傳,直到1979年3月國家體委決定將散手列為競技比賽實驗專案,同年5月在南寧市舉行的全國武術觀摩交流大會上,散手作了嘗試性的表演。1980年,列入“全國武術對抗專案表演賽”。為尊重歷史沿革,“散手”一詞作為武術徒手對抗專案的正式名稱一直沿用至今。

中國散打是誰發明的?

三、武術徒手格鬥專案名稱的論證

對武術徒手格鬥形式的運動專案“散手”這一名稱,從1979年開始試點比賽之後,一直存在著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散手”這個名稱,尊重了歷史的沿革,是自然而合乎情理的。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散手”這個名稱不準確,不好理解,應該改為“散打”。名稱是表示某一事物的語言文字元號,它作為一種專用的概念術語應該反映出事物的本質屬性和事物的本質特徵。實際上,從歷史發展來看,將武術對抗形式的比試引入正式體育比賽場,就是要把武術徒手格鬥形式的運動從傳統的、民間的、封閉的狀態,引進現代的、公眾的、開放的競技體育舞臺。因此,不僅是在技術層面和表現形式上有一個由零散、繁雜向統一、規範的競技體育轉換的問題,而且在名稱和術語的使用上也應該有一個統一、規範的要求。

中國散打是誰發明的?

武術徒手對抗比賽試驗的反覆實踐過程所反映出來的表象,在人們的頭腦裡逐漸形成了反映這種事物的概念。人們在口頭語言、文字記載、媒體報道中開始越來越多地使用“散打”這一名詞術語。“散打”概念中的“散”字就是表示散手、散著(招)、拆手、招術的意思;“打”字表示運用這些方法進行格鬥較量的性質和用途。這兩個具有不同含義的字組合在一起,不僅能夠從字面上比較全面地反映事物表象及其本質屬性,見其詞、名其意,而且通俗易懂,符合人們的語言習慣。因此,中國武術協會在廣泛徵求意見的基礎上,

中國散打是誰發明的?

從1998年開始在正式的比賽和交往中,推廣使用“散打”一詞,並逐漸規範統一。實際上,這不僅僅是個名稱問題,現代散打運動作為體育這一大系統中的子系統,已經不完全等同於傳統意義上的武術實用散手,它不僅僅是對武術中的傳統技擊術進行簡單的繼承和實現,而是將傳統武術不同風格的技擊術,在繼承的基礎上,遵循現在體育精神進行了改造和發展,這也是一種文化轉型的必然結果。根據武術發展的需要和社會精神進行了改造和發展,這也是一種為競技體育運動並大力推廣,從轉型的模式上講,就是在“制度層面”把武術的散打納入體育運動系列,使之成為“競賽專案”。由於體育競技運動的規律和要求,其技術表現和運用不可能完全保持原來的面目,需要對傳統技擊術進行有目的的舍取與整合,使之能夠符合體育競賽的特點。正是這些變化,最終產生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的變化,即“意識層面”的更新,使得體育性質的武術散打概念得以確立,這也反映了社會發展和時代的要求。

中國散打是誰發明的?

第二節現代散打運動發展簡況

中國武術打練結合歷經久遠而不衰,因為人們學習武術是希望透過武術訓練,在身體健康的基礎上獲得一些防身衛的能力。但由於歷史上的種種原因,20世紀50年代以後的武術運動一直以套路形式作為主要的發展方向,直到1979年,中國武術界才開始散打比賽試驗,至今大致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

一、十年實驗階段(1979~1989年)

現代散打運動真正得以全面發展,是在1979年之後。當時由於國內武術熱的興起,為全面繼承和發展武術這一古老的文化遺產,國家體委決定先在北京體育學院、武漢體育學院、浙江省體委三個單位進行武術對抗專案的試點,1979年5月在廣西西寧市舉行的全國武術觀摩交流大會上進行了彙報表演。同年9月,第4屆全運會期間,又調北京體院、武漢體院、浙江省和河北省散打隊在石家莊賽區進行了公開表演。1980年10月國家體委調集試點單位的有關人員開始擬定《武術散手競賽規則》(徵求意見稿),透過實驗修改,於1982年1月制定了《武術散手競賽規則》(初稿),並且按照此規則在北京工人體育館舉行了全國武術散手邀請賽。

中國散打是誰發明的?

自此,散打運動員按照“積極、穩妥”的精神,每年都舉行一次“全國武術對抗性專案(散手)表演賽”,不斷試驗,逐步發展。當時散打比賽的場地是:在平地上鋪一塊9米直徑的圓形地毯或在軟墊上鋪設帆布蓋單,並標有中心點,距場邊0。5米畫一警戒線。比賽時要求穿戴護具,有圈套、護頭、護胸和護襠。1985年又增加了體操鞋、護腿板。其後又將體操改為“赤腳穿護腳背”,並增加了護齒。在判定方法上,規定將對方摔打出界而自己站在界內可以得2分,逼使對方出界可以得1分。後來在技術方法、得分標準,禁用方法等方面幾經曲折與變化,例如當時的散打比分成兩種形式,一種是戴頭盔,允許擊頭;另一種是不戴頭盔,不允許擊頭。最後逐步取得一致。1988年9月,在甘肅省蘭州市舉行的全國表演比賽專案,已基本成形,也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認識、瞭解和喜愛。同年10月在深圳舉辦的國際武術節上,首次向國內外全面地展示了現代武術散打的風姿。1989年,現代散打運動被國家體委批准為正式比賽專案。

中國散打是誰發明的?

二、快速發展階段(1989~1998年)

散打運動被確定為國家正式比賽專案,為這項運動的快速、全面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各省、市體委、直屬體院和行業體協紛紛成立專業運動隊。1990年國家體委正式公佈《武術散手運動員技術等級標準》。同年,批准了首批散打武英級運動員。1990年經國家體委審定,《武術散手競賽規則》正式出版。1991年全國武術散打比賽分設上半年舉行的全國武術散打錦標賽團體賽和下半年舉行的全國武術散打錦標賽個人賽。1993年散打比賽被列為第7屆全運會比賽專案,設男子團體一塊金牌。1997年在上海舉行的第8屆全運會上將金牌數增至三快,分設大級別、中級別、小級別三個小團體。2001年在廣州第九屆全運會上男子十一個級別比賽的金牌總數增至六快。與此同時,散打在國際上也快速發展。1991年開始,經國際武術聯合會批准,散打列為世界武術錦標賽的正式專案,同年在北京舉行了第1屆世界錦標賽。此後,在每兩年舉行一次的世界武術錦標賽上都有散打比賽。1998年,在泰國舉行的第13屆亞運會上,散打被列為正式比賽專案,設五快金牌。2002年7月,經國際武聯批准,在上海舉辦了第一屆武術散打世界盃比賽。目前世界上已有七十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散打運動。

中國散打是誰發明的?

散打在全國的體育院、系中也得到了普遍的開展,部分體育學院還把散打列為重點專案。全國各地的民間武術館則把散打作為教學訓練的主要內容,部分和公安系統更是將散打作為訓練徒手技能的必修科目。為了保證散打運動能夠持續健康的全面發展,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和中國武術協會作了大量的工作,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重視並加大了對散打科學研究的力度

透過設立武術科研基金和科研課題、召開武術專題研討會等各種形式,多次組織各地專家學者對諸如散打與傳統文化、武術套路的相互關係以及對散打發展的影響、散打運動特點及技術體系的構建、散打發展戰略及戰術發展趨勢、散打教學與訓練的規範化與科學化、生物科學對提高散打運動水平的指導與應用等方面進行了廣泛的研討與探索,這些工作對於提高認識、改變觀念、統一思想、達成共識、科學決策、共同促進散打運動的健康發展起到了重要的導向作用。

中國散打是誰發明的?

(二)大力推廣和培訓技術骨幹

自1989年4月在北京舉辦首屆全國散打教練員訓練班以來,先後在全國各地舉辦過多次各種型別的教練員培訓班,組織編寫並出版《中國散手》和《中國體育教練員崗位培訓教材武術(散手)》,加強對技術骨幹的培訓和輪訓工作,為各地組建和發展更多的高水平的優秀運動員隊伍提供了技術上和組織上的準備。同時,還配合國際武聯,組織編寫了國際武術散打教材,多次舉辦國際武術散打教練員、裁判員學習班,派出大批專家、教練員到各國去推廣普及散打運動,甚至幫助組建和訓練所在國家的代表隊參加世界性或地區性各類散打比賽。所有這些,都為散打運動快速地在國內普及和走向世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不斷地修改、完善競賽規則

自1982年制定出第一部武術散打競賽規則以來,根據散打運動的發展規律和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多次組織相關的專家、學者研究和探討如何利用規則的導向作用,規範競賽行為,發揚武術散打的技術特點,正確引導技術的發展,並且根據不同時期的發展情況,先後修訂出版了1990年、1996年、1998年版的《武術散打競賽規則》以及《補充規定》。這些逐年修訂的競賽規則,在體重稱量、因傷棄權、強制讀秒、消極摟抱的規定等方面,逐步朝著更加公平、對等、合理的方向完善,符合現代競技體育規則的總體原則和發展趨勢,既順應了散打運動的發展要求,又確保了散打運動持續順利地快速發展。

(四)加強了專案的管理和賽風的建設

為了保證散打運動健康有序地發展,嚴格規範了各類比賽的報批程式和批准條件,加強了對參賽運動員的資格審查和註冊登記工作,制定了端正賽風和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系列規定,逐步完善了散打的醫務監督措施。目前,我國不僅有數十萬武術散打愛好者,而且已經培養出了一大批技術卓越、體能超群、善打能拼的優秀運動員。散打運動本著“更快、更高、更強”的奧林匹克精神,以逐步與國際競技體育接軌。

三、積極開拓國內外武術市場階段(1998年至今)

為了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深化武術競賽改革,就必須面向市場,按照市場規律和人民大眾的需求來運作比賽。武術運動管理中心從1998年開始,分別在陝西戶縣、河

北滄州、山東青島舉行了三次具有試驗性的武術比賽,運動員脫掉頭盔、護胸、護腿和護腳背,只戴拳套、護齒和護襠,使比賽更為精彩激烈。同時增加了比賽的局數,也促進了運動員在體能和抗擊打能力方面的訓練。同年10月,又分別在北京和上海舉行了中美武術搏擊爭霸賽和中國與歐洲運動員武術搏擊對抗賽。在此基礎上,從1999年開始,全國武術散打錦標賽上也正式脫掉了護頭、護胸、護腿和護腳背等護具。所有這些改革,都是為挖掘開發武術散打的市場潛力創造條件。其實這些工作,早在20世紀90年代一開始就一直未間斷地進行系列嘗試。為了吸引企業的贊助和觀眾的參與熱情,在全國正式的錦標賽之外,還舉行過不同形式的各類散打擂臺邀請賽、挑戰賽和爭霸賽等賽事,如1994年的“中華武術南北爭霸賽”(還產生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第一位獲得“武狀元”稱號的運動員)。

中國散打是誰發明的?

1999年5月在浙江台州還出現了別開生面的“武術散打水上擂臺賽”:當時只設了男子60公斤、65公斤、70公斤三個級別的角逐;長寬各為7米的正方形擂臺搭建在水中,檯面高出水面0。5米;每對參加比賽的運動員透過活動跳板走上擂臺角逐,赤膊穿短褲,只戴拳套、護齒和護襠;一局比賽中,一方一次落水,另一方為該局勝方;如果雙方落水,則從水中爬起上臺再戰;為保證運動員安全,不僅水中有救護員,而且在賽前還要測試運動員的游泳技能,不合格者不能參賽。此後,在湖北等地還舉辦過類似的全國水上擂臺賽,觀眾踴躍,市場火爆。以上這些比賽都為開拓國內市場和滿足觀眾需求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也為武術散打走出國門,與世界同類徒手格鬥專案進行比賽交流做好了必要的準備,為創造武術散打新賽事創造了條件。

1999年,經過長期的醞釀和艱苦的談判,12月中旬,中國武術代表團赴美國,與美國職業拳擊進行對抗賽。在美國猶他州聖喬治城的迪希體育中心,雙方共進行了男子54公斤、62公斤、66公斤、71公斤、76公斤、81公斤、85公斤和女子62公斤共九個級別的較量,最後中國隊以7:2的懸殊比分贏得對抗賽的勝利。這次比賽是武術聯合企業界攜手使散打走向海外市場的巨大進步,把武術散打與職業拳擊兩個不同的專案放在一起交流,本身就是一個創舉。透過比賽促進了兩個不同專案之間的交流與瞭解,打開了禁錮,提高了武術散打和其他同類項目進行交流比賽的信心,也打出了武術散打運動發展的新天地。近幾年,中國武術散打與泰國的泰拳、法國的自由搏擊、日本的空手道等都進行了多次的交流與相互學習。相信今後這種國際間的武術交流與合作將會更加頻繁。

中國散打是誰發明的?

2003年3月,一個完全按照市場規律來運作、運用經濟手段跳動個方面參與比賽的積極性、與過去單純依靠行政組織管理完全不同的全新賽制的比賽—-“中國武術散打王爭霸賽”在北京正式開賽。散打王爭霸賽每週舉行一場比賽,貫穿全年。參賽選手分65公斤、70公斤、75公斤、80公斤、85公斤、85公斤以上共六個級別,各個級別的參賽選手透過雙敗淘汰制決出本級別的冠軍,最後由六個級別的冠軍分成兩組進行第一輪的迴圈賽,第二輪由各組的第一名進行決賽,最終的獲勝者成為“散打王”。為了使散打王比賽比以往的比賽更加精彩激烈,對規則的執行也作了部分修改,主要變化有:每場比賽須打滿5局,每局2分鐘;拳套更加輕、薄;場子縮小為6米×6米;擂臺四周圍上護欄;纏抱時間嚴格控制在2秒種之內;充分放開得手段,鼓勵運動員使用腿法和摔法得分。全部的比賽由湖南電視臺衛星頻道進行異地現場直播,把散打比賽的場面真實地傳遞給億萬觀眾。現代化的燈光、音響、音樂和舞美設計,比賽現場主持人的解說,包括運動員的服裝、髮型以及出場亮相的動作全部經過專業人士的包裝,把緊張激烈的賽事渲染得極富觀賞性,這不僅大大提高了武術散打運動的社會認知面和認同程度,而且使眾多原本默默無聞的散打運動員成了受人矚目的明星。散打王爭霸賽是中國武術史上比賽跨度最長的賽事,也是散打運動員開展以來影響最大的賽事。

中國散打是誰發明的?金宏林2019-07-27 11:52:51

歷史的真實散打跟武術是連線的,史蹟的援繼,歷代都有精煉者,不精煉者,幾千年的武術它真實的存在於正以邪的實戰之中是真實的事實,現在的中國散打呢?好些都是以酉洋拳的架式,正面點打的多,可現擂臺規則賽事好些都有傳統武術的影子,因擂臺賽事是有規則的散打,多數招法都沒有絕殺性的中華傳統武術的數打招法是事實,中華散打是誰發明,現在史蹟的山海經,易經,以得到現在傳家的認可,而真實的打鬥技能的真實散打,遠古出自於道教,始祖太上老君教授了人間武術實戰散打技能,一隻世代傳下,炳於正量防身自衛除魔,現代傳家若找到了遠古的證據,會講真實,一隻找不到會講不可能吧。

中國散打是誰發明的?陳清躍12019-07-27 11:15:41

散打不是誰個人發明的東西,五千年的文明衝突,造成牽扯個命運的生死博鬥。一代代積畾起的戰鬥經驗,在民間被傳承形成散打的原站模式。後來梅惠志等在其基礎上吸收了西方拳擊的一些東西,去除了擒拿等能老人重傷的殺招,形成現在的模式。

中國散打是誰發明的?觀音1599562172019-07-27 22:07:02

應該說是傳武發展到現階段的必然,原因,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傳統文化的恢復,其中一項就是傳統武術,解放後受壓抑了近三十年,一旦放開就如雨後春筍。但外國文化也開始引進,如外語,科技,文藝,也包括拳擊。東西文化的衝撞,比較,各有長短,就武術來講,比拳擊,傳統教授方式見效慢,耗時長,且吃苦多。由於現代化意識強烈進入,人們對各方面要求不再是完美,而是效率,急於求進,這也是工業化,現代化的特點,對文化也是一樣。拳擊就是最先進入中國的西方擊技術,短平快,不需太多的技法和高難度動作,吃苦少,對於年齡較大,沒有武術基礎的人來講出力少,見效快。因此一些年青人,受西方文化影響早的武術愛好者想方設法從師父那裡討得簡單,直接,實用的招式,開始叫散手,本來是傳統武術套路練好的基礎上才傳授的擊打技術,現代人的聰明,早早從師父那裡討出,加以強化訓練,也比拳擊見效快,從此在一些思想趕潮,不愛吃苦,卻要立竿見影的青年中流行開來,經過幾十年的研討,加上西化式的推廣,逐漸形成了現在的散打,自由搏擊,摔跤從前也是傳武中的基本功,是打擊的附帶,由於一些人擅長此法,在平時娛樂休閒時不好用打法,只好用摔跤,擒拿代替,逐漸從中撥離出來,所以說,散打不是誰發明的,是時代產物,不客氣講,是拔苗助長,最後還得從基本功做起,無論技巧和招式,都要從傳統武術中汲取,其實它們就是一種東西,有人非要把傳統武術與散打等對立起來,要麼是不懂,要麼是別有用心,挑起事端。

中國散打是誰發明的?思郎帶你飛2019-07-27 02:20:08

散打併沒有發明人,是中國古代集體智慧的結晶。

散打最早記載來自中國戰國時期,散打是兩人按照一定的規則,並運用武術中的踢、打、摔等攻防技法制服對方的、徒手對抗的武術專案,它是中國武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分為古傳散手(殺傷性強)、現代散打(限制較多)。 古傳散手作為散打的最早發展要能對抗單人和兵器或多人的格鬥,用頭、指、掌、拳、肘、肩、膝、腿、胯、臂等部位攻擊,主要的技法為打、踢、拿、跌、摔等其中還有肘膝等技法,在格鬥中講究出其不意,不講究花法只講究打贏實用。 現代散打就是常見的以直拳、擺拳、抄拳、鞭拳、鞭腿、蹬腿、踹腿、摔法等技法組成的以踢、打、摔結合的攻防技術。 散打沒有套路,只有單招和組合,見招拆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