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每次農民起義都是餓的肚子吃不飽才起義,為什麼秦朝的不是?一刀皇帝2020-12-31 00:04:02

我國曆史上有多次農民起義,先剖析一下農民起義的含義。百度裡的解釋是:

農民起義是一個具有廣泛應用的術語,通常意味著失去土地的農民的起義,反抗既成的秩序或建制。這是專制朝廷和民間社會矛盾的反映,也是所謂的農民階級反對地主階級的鬥爭。

從古代農民角度來看,他們需要的無非是有田種,有地耕,一年的收成在交完賦稅、地租之後仍能吃飽就行。尤其是在隋朝之前,沒有科舉制,農民幾乎是一戶人家世代傳承的職業。

這就形成一種農民文化:有地去種,能去種地。“有地去種”保證有飯碗,“能去種地”保證飯碗不會砸掉。

與農民相對應的是朝廷,從古至今執行一個朝廷機制不外乎兩點,“賦”和“徭”。用現在話來說,“賦”就是向農民收稅,透過收稅獲得機制執行的經費;“徭”就是當下手頭的一切活兒,為國家做志願者活動,具體的事情就是大興土木的時候去做勞工,邊關吃緊的時候去當兵打仗。

當朝廷的“賦”和“徭”有一者使農民達不到有地去種,能去種地這一簡單目的難以達成是,就會使農民階層不穩定,當超出最低能耐程度時,農民就會起來反抗反抗既成的秩序或建制。

歷史上每次農民起義都是餓的肚子吃不飽才起義,為什麼秦朝的不是?

接下來看一看秦朝末年農民的基本情況:

一、賦

秦朝對農民的賦稅主要是,糧食和芻藳。糧食也就是供人吃,一般來說是用於賑災或者是軍糧;芻藁是給牲畜食用的。

根據在裡耶鎮裡耶古城1號井發現的秦代的簡牘記載的洞庭郡遷陵縣的檔案,以及後人的推算,秦對農民的賦稅為自身收成的五分之一到十分之一。這樣來看,當時的農民辛勤勞作一年,交完賦稅後餘下的糧食足夠滿足自身的需求。也就是說農民不至於餓肚子,所以就不會因為餓肚子而去鬧革命。

歷史上每次農民起義都是餓的肚子吃不飽才起義,為什麼秦朝的不是?

二、徭

秦朝的徭也有一定得義務兵役制的感覺。只要是男丁,一生中就要有一年的兵役生活,預備役又的一年,服役結束後每年還要抽出一個月的時候去保持技戰術水平。這樣看來,一個農民從具有勞動能力開始到壽終正寢兵役上也就是人生的十分之一左右,農民還是有大量時間去種地。

但是徭不止是義務兵役制,當國家大興土木的時候還要去做苦力。秦的大型工程有築長城,開馳道,修驪山陵,建阿房宮。當時的人口也就兩千萬左右,而這些大型工程每年需要投入的人力不下三百萬。這僅僅是這四項大型工程,另外還有開靈渠,服兵役的。秦的各層體制內公務員是不會去幹這些事情的,那就只能是農民了。幹這些事對農民最大的影響就是沒時間去種地了。這就相當於砸了農民的飯碗,別說那個時候,放到如今砸了飯碗誰還能淡定。

三、法

壓垮秦帝國最後的原因就是法度極其嚴苛。秦自商鞅開始就樹立了法度,到秦始皇統一之後為了自身的統治頒佈了極其嚴苛的法度。秦朝刑罰種類繁多,行刑方法殘酷。司馬遷在《史記•陳涉世家》中寫的:“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服徭役遲到了就殺頭。作為農民,正常的去服徭役,活下來的人也就兩三成,這時還會有一絲僥倖心理,或許我就是那兩三成之子,但是隻要是遲到就要殺頭。農民本身就失去種地的機會去賭命,現在直接來一句你賭輸了,這誰能受的了,那就只能透過武裝革命去實現種地的理想了。

歷史上每次農民起義都是餓的肚子吃不飽才起義,為什麼秦朝的不是?

這就是一定要讓農民有地種,能種地。否則即便是能吃飽肚子,任然進行起義。

歷史上每次農民起義都是餓的肚子吃不飽才起義,為什麼秦朝的不是?另類文史2021-03-01 17:11:16

另類君解題^_^

秦末農民起義,與其說是“農民起義”,其實毋庸說是六國的殘餘勢力在搞事情。我們就以“陳勝吳廣”這兩位來論。

我們知道,秦漢時期民間教育尚未普及,真正的平民教育普及得到宋朝活字印刷術出現才有物質和技術支援,先秦時期只有王公貴族才享有受教育的權利(孔子興辦的私學影響有限,而且他所謂的“有教無類”事實上只針對貴族子弟開放,真正的平民子弟少之又少)。

這裡需要大家注意一下,陳勝和吳廣都是有名也有字的,這足以說明他們的貴族身份。

歷史上每次農民起義都是餓的肚子吃不飽才起義,為什麼秦朝的不是?

就好像《水滸傳》中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漢中只有一個是農民的道理一樣,梁山上百分之九十九的人物,要麼是地主老財(宋江、盧俊義),要麼是江洋大盜(晁蓋),要麼是殺人越貨的亡命之徒(武松),所以“招安”才會成為他們的主旋律。

從性質來說,梁山一夥人屬於“犯上作亂”,而不是“農民起義”。

秦末的農民起義也一樣。中國古代史通常採用郭沫若的所謂“唯物史觀”,老郭屬於“御用學者”,你懂得。

按事實而論,秦末農民起義的主體是農民,但其領導者則是六國的殘餘勢力,例如項羽就自稱是楚國皇室後裔。

歷史上每次農民起義都是餓的肚子吃不飽才起義,為什麼秦朝的不是?

歷史上每次農民起義都是餓的肚子吃不飽才起義,為什麼秦朝的不是?長何明月2020-12-26 15:30:04

一是秦始皇發明了了長生不老丹,給老百姓的是藥效減半的,吃了長生不老不好說,肚子是肯定不餓了,一年不吃照樣生龍活虎,二是秦始皇心好,又不修宮殿又不三宮六院,為人儉樸奉行一妻制,刑罰又輕不割鼻子不車裂不剜膝蓋不去勢,一人犯法十家不連坐,還大修圖書館讓大家有書讀,因為有長生不老丹都不吃飯了,菜刀也麼用了都沒收了,陳勝吳廣天天和孟姜女在村頭嗨歌,在物質和精神文明高度豐富的時代,在豐衣足食安居樂業的的時代,陳勝吳廣居然活膩味了,長生不老還不知足於是跟吳廣說也想過過秦始皇的儉樸生活,於是天下長生不老不用吃飯的人紛紛晌應,輕搖薄稅仁義寬厚秦立馬就亡了,過了幾十年,賈誼寫了<過秦論>給當權者總結秦二世而亡的原因,一是物質上,老百姓不能吃的太飽,住的太好,飽則生事,居變生變,要終日奔波不得飽食,終日奔波不得片瓦,二是精神上,書不能讀的太雜太多,什麼諸子百家國富經濟類一律罷黜,只有八股儒家的斟字酌句,被當權者奉為圭臬,只此,吃飽飯還造反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

歷史上每次農民起義都是餓的肚子吃不飽才起義,為什麼秦朝的不是?破曉修羅2020-12-25 07:29:16

秦朝除了陳勝吳廣起義,其他的並不能完全算作農民起義,而應該算作前朝遺老復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