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什麼,它的意義呢?使用者23877795397041362019-11-16 15:44:14

活出生命的意義萊垍頭條

如果說這輩子只讀一本傳記的話,那就應該讀這本《活出生命的意義——弗蘭克爾自傳》,該書是由奧地利存在主義心理學家、哲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爾90歲高齡時寫就的,全書用簡潔幽默的筆觸回顧了他歷盡艱辛、曲折偉大的一生。可以說,弗蘭克爾憑一己之力,用意義療法治癒了20世紀人類精神空虛、虛無墮落、無所適從的世紀病。如今時代雖然發展到了21世紀,但人類精神世界的發展、提升及對人生意義的不懈追尋,仍然離不開這位偉大智者的智慧啟迪。 弗蘭克爾自小就展露出愛讀書、善思辨的非凡天賦,家庭聚會上他總是纏著父母的朋友們問個不休,因此被大人們稱為“小思想家”。高中時期,他就和當時名滿天下的心理學大師弗洛伊德通訊,深獲後者欣賞並由其推薦發表了人生第一篇學術論文;大學時期他又與奧地利另一位心理學家阿德勒建立了親切的學術友誼,並在此期間發表了他的第二篇學術論文。就在弗蘭克爾學術前途一片光明之際,德國納粹入侵奧地利並很快佔領了其首都維也納。1942年,弗蘭克爾因學術成就獲得了美國簽證,就在他猶豫著是要獨自逃亡美國還是該留下來和父母一起承受命運時,有一次回家他剛好看到桌上放著一塊父親從被納粹焚燒的維也納猶太會遺址上撿回來的大理石殘片,於是他問父親殘片上的希伯來文是什麼意思,父親告訴他上面寫的是猶太教《十誡》中的一條,“榮耀你的父母,地上的生命將能得到延續。”於是他在那一刻下定決心留下來陪父母,就讓美國簽證過期吧。 在納粹統治下,弗蘭克爾和家人每天過著著驚惶不安的生活。但他盡其所能地利用醫生身份挽救因納粹政策而要被消滅的精神疾病患者。同時因納粹嚴酷的種族滅絕政策,其妻子懷孕後也被迫流產。1942年9月,弗蘭克爾及其全家還是迎來了殘酷命運,他們都先後遭逮捕並被送進了集中營。此時弗蘭克爾已基本完成了代表他意義療法思想的《醫生與心靈》學術著作的初稿寫作。他把作品縫在上衣內兜裡,希望能躲過集中營黨衛軍的檢查,但手稿還是被沒收了。於是在集中營的日子,他一有空閒就琢磨思考意義療法二稿的寫作,事實證明這個執著信念最終成為支撐他活下去的主要心理動因之一。 弗蘭克爾發現,在慘絕人寰、殘酷黑暗的集中營中生存,大部分囚犯都會經歷從震驚、到冷漠、再到麻木(或最終選擇放棄)的心理適應階段。除了被送進毒氣室的囚犯,還有很大一部分囚犯之所以死亡,其實環境惡劣並非根本原因,而是由於他們最終因感覺希望破滅而放棄了生之意志。有一次集中營盛傳聖誕節時就會迎來解放,有幾個囚犯相信了這個傳言併為此激動萬分。但是隨著聖誕節的日益臨近,並無任何跡象表明他們將很快被獲救。於是這幾位囚犯對現實由高度的期望轉跌至深深的失望,巨大的心理落差讓他們難以承受,於是在聖誕節過後不久他們就因極度失望而感染傷寒症去世了。 弗蘭克爾清晰地記得,有一次他也因感染傷寒痛苦不堪,同時因長期飢餓、營養不良而意志極為消沉悲觀,此時他身邊的獄友誠懇勸說他放棄悲觀情緒(這種悲觀情緒如果任其發展,人就會開始放棄自己,那就離死亡不遠了)。最終他克服了悲觀情緒,靠著求生意志、對家人的深切思念、寫作信念支撐以及獄友們的幫助幸運地活了下來。而他的親人(除了妹妹)包括父親、母親、妻子、哥哥等最終都死在了集中營。 戰後,弗蘭克爾全身心投入工作,不僅成功寫出了《醫生與心靈》第二稿學術著作,還以他在集中營的經歷為藍本,僅用9天時間就寫出了著名的《活出生命的意義》一書。此書透過他真實殘酷的集中營經歷,令人信服地論證了意義療法的非凡價值。弗蘭克爾認為,人是負責任的,應當實現自己生命的潛在意義。而人透過價值來實現其生命意義,而價值又分為創造價值、體驗價值和形成態度價值。在集中營那種慘無人道的極端環境下,雖然創造及體驗價值兩者均已被剝奪,但任何時候、任何環境下人都擁有選擇其生存態度的自由。剛進入集中營時,弗蘭克爾就告誡自己無論如何也不會去碰觸電網,即任何時候自己都不會選擇自殺。面對黨衛軍和牢頭的殘酷毆打、重體力勞動、飢餓、嚴寒、疾病、困苦等折磨,弗蘭克爾從未放棄希望,從未放棄選擇其生存態度的自由。他在集中營夜晚昏暗的宿舍裡給獄友上心理治療課程,鼓勵他們勇敢地活下去;他在嚴冬室外重體力勞動中,沉浸在對妻子的深切思念和對學術生活的嚮往中,借“痛苦客觀化”技巧來緩解那種難熬的困苦。正如弗蘭克爾所言,“人‘有能力’保留他的精神自由及心智的獨立,即便是身心於恐怖如斯的壓力下,亦無不同。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剝奪,惟獨人性最後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選擇一己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剝奪。”這也就是意義療法的核心價值理念之一,也正是對這種理念的深刻體悟和以身踐行,才讓弗蘭克爾最終挺過了集中營那段殘酷非人的歲月。 戰後,弗蘭克爾出版了包括《活出生命的意義》在內的39部作品,其作品被翻譯成包括日語、漢語、俄語等在內的34種語言。他在世界各地廣泛遊歷講學,在世界各大名校擔任教授;即使九旬高齡時他還與世界各地的來訪者會談,並親自回覆人們的來信。他的意義療法在世界範圍內產生了廣泛影響。因為他深刻洞察到了20世紀人類心靈的空虛與絕望,面對人必有一死所帶來的巨大的死亡焦慮,人們希冀藉由物慾、權欲、情慾甚至慘絕人寰的戰爭來逃避生命的空幻與虛無。而針對人類生命的短暫虛無和必死處境,弗蘭克爾恰恰指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正是死亡本身讓生命變得有意義。”他強烈反對人生虛無論,正相反,他認為我們每個人的一生所作所為,皆非徒勞,皆是不朽。正如弗蘭克爾振聾發聵的箴言,“最重要的是,生命的短暫並不會抹殺它自身的意義,因為過去的事情並不意味著永久的消失,而是被儲存起來——過往的一切在消逝之前,就被儲存在了‘過去’。我們的一切所作所為、所學所感,都被存放到‘過去’之中,任何人、任何事都無法使它們從這個世界上消失。”弗蘭克爾看待人生過往的觀點,與偉大哲學家尼采的觀點正好不謀而合。尼采也認為,“因自己的行為產生的後果,總會以某種形式與日後發生的事情產生聯絡。哪怕是遙遠過去的人們的行為,也與現在的事情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絡。一切行為與運動皆為不死,所有人的所有行為,即使是最微小的行為,也是不死的。” 也就是說,人們所做出的任何再微小的努力,都會永久地改變這個世界。這個世界永遠回不去它之前的那個樣子了。 所以,因人必有一死而得出人生空幻虛無的結論是極其荒謬的。我們不要打著人生虛無的幌子而破罐破摔、渾噩度日,反倒是要堅信任何努力都並非徒勞,同時為了美好生活真實地付出心血努力。而如果你因過去的所作所在、渾噩度日感到悔恨、愧疚,那麼也不用太懊悔,因為弗蘭克爾同樣指出,“要這樣生活:好像你已經活過一次,而在前一次的生命中,你做的所有事情都是錯的,所以現在你要重新開始,把它們做好。” 戰後,弗蘭克爾特別珍惜時間,他犧牲了無數週末用來工作,試圖把失去的時間彌補回來。同時他一如既往對生活充滿了巨大的激情與熱愛。他年輕時就喜歡登山,高齡之後依然沒有放棄這個愛好,80歲時還登上了著名的阿爾卑斯山。同時他也熱愛飛行,67歲時還考取了飛行駕照,獨自駕駛飛機翱翔在藍天。弗蘭克爾在維也納大學授課至1995年,於1997年去世,享年92歲。 弗蘭克爾的一生,正是發現及踐行意義療法的一生。他說,“生命的意義在於每個人、每一天、每一刻都是不同的,因此重要的不是生命意義的普遍性,而是在特定時刻每個人特殊的生命意義……人不應該問他的生命之意義是什麼,而必須承認是生命向他提出了問題。簡單地說,生命對每個人都提出了問題,他必須透過對自己生命的理解來回答生命的提問。對待生命,他只能擔當起自己的責任。因此,意義療法認為,負責任就是人類存在之本質。”弗蘭克爾終其一生的生命意義之所在,就是幫助他人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而我們每個人,也都有著屬於自己的生命意義和獨特使命,這個意義和使命擔當,就存在於當下這一刻、這一天、這一生,它們等待著我們去發現、去擔當、去踐行,去活出我們人生的獨特色彩,收穫我們人生的豐饒意義和美滿幸福。 “英雄稀有,他們靜靜地發光,在世界上留下印記。當他們逝去,作為整體的人性,已變得再也不一樣了。”弗蘭克爾逝世後,人們這樣評價他。希望當我們終有一天離開這個世界時,亦會為自己留下的人生印記、為自己普通而充滿意義的一生感到自豪和無悔。 萊垍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