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慈安太后的死到底跟慈禧有沒有關係?千宇趣史2019-11-23 20:43:30

是慈禧殺了慈安。慈禧有殺慈安的動機和條件。動機是因為兩件事:第一,安德海是慈禧的心腹,在同治八年的七月,慈禧準備開始給同治帝要做籌備大婚之前的一些準備,要做一些採買工作,安得海在宮中已經待了很久了,非常想到外面去走一走。因為按照清朝的祖制,“太監不許出都門”,不許出都城的城門,所以呢,安得海就請得慈禧的同意,沿著大運河南下去採辦這些東西。你採辦就採辦唄,這個安德海小人得志,他就有小人得志的特點。他從北京一出來之後他就開始招搖,他的船上不僅僅挾持著一些婦女,而且還張掛一些龍鳳的旗幟,標誌著皇家所用的一些旗幟,龍鳳旗幟,而且沿途呢收賄、受賄,而且在一路上,他不斷地去騷擾地方。那麼在出了順天府的時候,順天府的府衙沒敢吱聲,因為知道安德海的來歷。

歷史上慈安太后的死到底跟慈禧有沒有關係?

走到直隸總督府的時候,直隸總督府也假裝沒有看見,這個安德海就更加張揚了,一路就來到了山東。沒想到,山東巡撫丁葆楨就不聽這個邪,一聽說安德海招搖而來,而且按照祖制“太監不得出都門”,他居然敢招搖,而且敢挾持婦女,而且敢張掛龍鳳旗幟。丁葆楨是恭親王的心腹,他受命於恭親王,恭親王和安德海有私仇,恭親王和慈禧當年鬧得這麼僵安德海沒少從中使壞。於是,丁葆楨毅然決然就把他扣在了山東。扣在山東之後,馬上一份奏摺就送到了軍機處,就請示奕訢。所以奕訢拿著這份奏摺和軍機就一起去找兩宮太后去了。這個時候,正好趕上慈禧生病。慈禧生病,沒有打理朝政,慈安一人出朝。所以,慈安看到了這個奏摺之後,於是,召來了內務府大臣,召來了軍機處大臣共同商議,怎麼辦?大家商議的結果是什麼呢?大家商議的結果是這樣的,說太監“祖制不得出都門,犯者死無赦,當就地正法。”慈安批下去了,就地正法。所以,丁葆楨當時在山東就把安德海給殺掉了。有人說慈禧最應該恨的人是丁葆楨而非慈安,其實是錯的。慈禧知道要殺安德海的是恭親王,最後拍板定下來的是慈安。如果沒有慈安沒人能殺得了安德海。

歷史上慈安太后的死到底跟慈禧有沒有關係?

第二是立皇后阿魯特氏,同治帝在選皇后的問題上兩宮太后都開動了腦筋,她們都想把自己中意的女孩立為皇后。慈安看中了阿魯特氏,慈禧看中了富察氏。兩宮太后僵持不下,誰也不肯讓著誰,最後她們達成了一個折中的意見,讓皇帝從這兩個女孩裡挑一個立她做皇后。同治帝選中了阿魯特氏。有人說皇后阿魯特氏,也就是“嘉順皇后”殉死於儲秀宮。 伴隨著嘉順皇后的死,慈禧鬱積心中多年的不悅也就漸漸紓解。其實不是,慈禧知道只要有慈安存在,給當時的光皇后事件就還會發生。所以慈禧有動機去殺慈安。

再說條件慈禧是同治帝的親媽,從人心的角度人們更傾向於讓皇帝的親媽掌權(事實上兩宮並尊都是如此),而且慈禧權力慾望強,有手段;慈安不認識字且對政治不感興趣。現在一部分人認為是慈安說的算原因是慈安是中宮,單純按照原始身份的嫡庶觀念來講的。原來人們一直認為是慈禧掌權,可是一部人在知道嫡庶觀念後就認為是慈安掌權,所以並沒有深入剖析原因,事實上矯枉過正了。如果說慈安對某一件事情上固執己見,那麼慈禧就要在某種程度上做出妥協是對的。不過慈安也只能是在某件事情上而不是大部分事情上,因為一旦兩宮太后陷入僵局,表面的和諧關係被打破,那麼一定是慈禧這個實際擁有權力的人說的算。相反並不經常發表意見的人偶爾發表意見還是要尊重的。慈禧擁有最高的決策權也就有了殺慈安的條件。

歷史上慈安太后的死到底跟慈禧有沒有關係?

有一件事情可以說明慈禧大權在握。

清宮檔案中有不少稱慈禧太后為“老佛爺”的記載,如“老佛爺進藥底簿”“老佛爺漱口方”“老佛爺戲曲檔”等等。而最早記載她為“老佛爺”的檔案,是在國家圖書館收藏的“昇平署檔案”中。

昇平署,是清朝管理宮廷戲曲演出活動的機構,成立於康熙年間,初名南府,署址位於南長街南口路西,道光七年(1827),改稱昇平署,1924年溥儀出宮,昇平署隨之解散。

歷史上慈安太后的死到底跟慈禧有沒有關係?

當時該署檔案流入社會,被學者朱希祖發現後購得,共1803件冊,後來,朱先生將這些檔案全部轉給北平圖書館。2011年,國家圖書館將這些檔案彙編出版(見圖1),其中包括:恩賞日記檔;旨意檔;恩賞檔;差事檔;知會檔;日記檔;花名檔;散角檔;分錢檔;白米檔;庫銀檔;銀錢檔;顏料紙張檔等。這些檔案,詳細記錄了清代宮廷中帝后們關於戲曲的諭旨;宮中每次排戲、演戲、安排角色的情況;清朝帝后給演戲人員的賞賜情況;昇平署人員的招納裁減、升獎懲處、當值請假情況;各項錢糧花費情況等等。

在昇平署檔案中,對慈禧太后“老佛爺”稱謂的記載,有幾個重要的時間節點和變化。

第一個時間點在同治二年(1863)三月,首次出現了“佛爺”的稱呼。內容是“恩賞日記檔”中,在記載同治帝當天的活動和行程時寫道,皇帝在各處拈香行禮畢,“還養心殿,給二位佛爺行禮”。這裡的二位佛爺,是指東太后慈安和西太后慈禧。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在出現“佛爺”稱呼的同時,又首次出現了單獨稱“慈安皇太后佛爺”的記載,“同治二年十二月二十四,奴才安福謹奏,正月初一元旦節令,佛爺在慈寧宮升座受賀,奴才安福帶領中和樂伺候中和韶樂。謹此奏聞”。後注:“慈安皇太后佛爺賞安福銀四兩。”

歷史上慈安太后的死到底跟慈禧有沒有關係?

同治四年的檔案,不僅大量出現了稱呼慈安、慈禧兩太后為佛爺的記載,而且開始出現了“東佛爺”“西佛爺”的稱謂。檔案中寫道:“申初二刻十二分戲畢,東佛爺賞李(三德)燕窩鴨子一品,餑餑二碟,西佛爺賞總管、首領果桌八品……”有意思的是,在這裡,“東、西”兩個字還分別都用小字標註在佛爺字上做了標註。說明這時稱東佛爺、西佛爺還不習慣。

該年年底的記載中,則同時出現了“兩宮佛爺”和沒加註的“東佛爺”“西佛爺”稱謂,標示著這一稱謂的成熟。“十二月二十九日,巳正二刻五分,兩宮佛爺同皇上至漱芳齋、百子門,中和樂請,臺上迎請開戲:如願迎新、小妹子……總管、首領、官職太監等給兩宮佛爺、皇上辭歲。東佛爺賞總管、首領、官職太監之人十五名,每名荷包一對,五錢重銀錁子一個,卷子一條;西佛爺賞總管、首領、官職太監之人十五名,每名荷包一對,五錢重銀錁子一個。”

歷史上慈安太后的死到底跟慈禧有沒有關係?

此後一直到同治十二年上半年,昇平署檔案中,遇有兩太后的記載,除少數時候稱“皇太后”外,基本都是合稱“兩宮佛爺”,或分稱“東佛爺”“西佛爺”。

第二個時間點在同治十二年下半年,出現了“老佛爺”的稱呼:“九月初一日,奴才韓跪奏,為求恩事。現今昇平署人不敷當差,奴才叩懇老佛爺天恩,賞給本署太監學習差事,謹此奏請。”第二次是在同治十三年,明確稱呼“東老佛爺”。該年的“旨意檔”記載:“十月二十八日,掌案傳旨:內學首領白興泰、邊得奎,寧壽宮伺候切末戲……東老佛爺有信,中和樂迎請……”

歷史上慈安太后的死到底跟慈禧有沒有關係?

第三個時間點是光緒三年,檔案中不僅出現了慈安、慈禧兩太后並尊“二位老佛爺”的記載,而且以該年為分水嶺,之前的檔案中,只要是兩人同時出現,所有記載都是東佛爺在前,西佛爺在後,而從光緒三年末開始,大多數都變成了西佛爺在前,東佛爺在後。

如,光緒三年恩賞日記檔記:“十二月初十日,奴才邊得奎、內學首領王進喜、陸得喜、張得安、何慶喜、孔得喜恭進老佛爺蘇醬、醬油、蘇魚、糖蒜,西佛爺賞總管銀四兩,首領五名每名銀三兩,太監銀二兩;東佛爺賞總管銀四兩,首領五名每名銀三兩,太監銀二兩。”

歷史上慈安太后的死到底跟慈禧有沒有關係?

光緒五年恩賞日記檔記:“八月初四日,奴才邊得奎、內學首領何慶喜、王進喜、張得安、陸得喜、孔得福恭進老佛爺蘇醬、醬油,西佛爺賞邊得奎銀四兩,內學首領張得安、陸得喜、王進喜、何慶喜、孔得福五名每名銀三兩;東佛爺賞挑醬銀二兩”。

光緒七年三月慈安太后去世,此後對慈禧太后的記載,基本全稱為“老佛爺”。

在慈安、慈禧兩太后被稱“佛爺”“老佛爺”的三個時間節點上,對應的是發生在清朝宮廷中的三個重要歷史事件,而慈禧太后在這三個事件中的博弈過程,正是其政治地位逐步上升和變化的過程。

第一階段:兩宮開始垂簾聽政,被稱“佛爺”。

咸豐十一年(1861)七月十六日,咸豐帝在熱河駕崩的前一天,詔立他唯一的兒子載淳為太子,隨後即位,由於載淳年方六歲,不能執政,咸豐帝同時任命肅順等八大臣“贊襄一切政務”。在輔政體制基本確立後,為防止大權旁落,咸豐帝又將兩枚隨身私章“御賞”“同道堂”分別授給了皇后鈕鈷祿氏和兒子載淳,規定以後下達詔諭,必須有這兩枚印章作為信符才能生效。但載淳太小,“同道堂”章實際上由其生母慈禧太后保管和代用。有了這兩枚印章,兩太后就有了參政的權利。起初八大臣勢力強大,兩太后並未能取得實權,經過十月六日的“北京政變”,終於在咸豐十一年十一月一日實現了兩宮太后垂簾聽政。

在垂簾聽政之始,兩位太后雖然得到了政治權力,但權威還不夠,所以沒有被稱“佛爺”的記載。其後,清廷連續採取的一系列舉措,震動朝野,也使兩太后威嚴大振。

歷史上慈安太后的死到底跟慈禧有沒有關係?

一是整肅軍政。同治初年,清朝面臨嚴峻的政治局面。外部英法聯軍造成的創傷還未完全撫平,國內農民運動風起雲湧,各地官吏擁兵自重,畏縮不前,甚至假冒戰功,欺矇朝廷。兩太后掌權後,為明紀立威,首先下令斬了在對太平天國作戰中臨陣脫逃的兩江總督何桂清和居功自傲、鎮壓回民起義不力的兵部侍郎勝保。這一舉措引起朝野巨大震動,使軍政為之一肅。二是,依靠恭親王奕調整了軍機處、內閣、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等中樞機構領導班子,放手使用一批新人,緩和了統治集團內部的緊張關係。三是,重用曾國藩、胡林翼、駱秉章等漢族大臣,對太平天國等進行強力鎮壓,穩定了清朝搖搖欲墜的政權。四是,對西方列強採取妥協合作政策,使中外關係緊張局面出現緩解,給清朝社會發展帶來了短暫契機。同治元年洋務運動開始,雖然這時中興局面還沒形成,但已經有了良好開端。

政治上的良好開局,使兩太后逐漸站穩了腳跟,樹立起威信,於是,宮中一些人開始給她們送上了更尊崇的稱謂——“佛爺”。

歷史上慈安太后的死到底跟慈禧有沒有關係?

第二階段:同治帝親政,兩太后歸政,其稱謂由“佛爺”升格為“老佛爺”。

同治十一年九月十五日,同治帝大婚,標誌著他已經長大成人,可以獨挑政治的大梁了。次年正月二十六日(1873年2月23日),舉行親政大典,撤簾歸政。

兩太后垂簾聽政十一年,歷盡政治鬥爭的風風雨雨。這期間,清政府徹底鎮壓了太平天國和捻軍運動,支援洋務派興起了洋務運動,使全國出現了“同治中興”的好局面。這時的兩宮太后,較當初剛聽政時已經大不相同,資歷、政績都有了,威信也更高了。按照清宮慣例,撤簾歸政後,她們就要搬出早應離開的東西六宮,到專門供去世老皇帝后妃們居住的慈寧宮,去過頤養天年的老人生活了,所以,對她們的稱謂也自然而然上升為“老佛爺”。

歷史上慈安太后的死到底跟慈禧有沒有關係?

第三階段:光緒帝繼位,兩宮再度垂簾聽政,慈禧太后政治地位公開超過慈安太后。

同治十三年,同治帝去世,慈禧選立年僅四歲的光緒帝繼位,再度垂簾聽政。慈禧最大的政治資本就是皇帝的親媽,現在再一次擁有了和皇帝最近的血緣關係(慈禧是光緒帝的親姨媽)而且慈禧讓光緒帝叫她親爸爸,在皇帝面前樹立了一個父親的權威。慈禧太后羽翼豐滿,其權勢和政治地位已經超過慈安太后。所以檔案中的記載逐漸變成西佛爺慈禧太后在前,東佛爺慈安太后在後。

歷史上慈安太后的死到底跟慈禧有沒有關係?

那為什麼直到兩宮並尊了二十年慈禧才殺慈安呢。首先是光緒帝要親政了。慈禧歸政後恭親王的能力就如脫韁的野馬不受控制了。要驅逐恭親王就必須先殺慈安,因為他們兩個行成了一種聯盟共同制約著慈禧。有人可能會說歸政同治的時候不也沒動恭親王嗎,那是因為在慈禧的眼裡光緒帝始終不是自己的親兒子,光緒帝不可能像同治帝一樣維護她的權益。其次,慈禧這個時候得了很嚴重的更年期綜合徵,她認為自己要死了,因為她已經給自己準備棺材了。慈禧這個時候就會想我這病是怎麼來的,就是慈安給我造成壓力才造成的,以前我確實是想殺慈安,可是怕失敗給我帶來麻煩,現在我要死了,我死之前要拉著你一起死。

於是,我推論,慈禧派出一支御林軍驅逐了慈安身邊的宮人,然後派兩個人用枕頭悶死了慈安。等到軍機大臣瞻仰遺容的時候一定看不出慈安是被毒死的。因為慈安不是被毒死的,而是被憋氣憋死的。不是毒死的一定看不出是毒死的。以慈禧心思的縝密她一定乾的出來。

歷史上慈安太后的死到底跟慈禧有沒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