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鱸魚膾是什麼典故?兩風瘦馬2019-12-10 15:37:49

西晉八王之亂時,出仕洛陽的張翰以思念家鄉的鱸魚為藉口,辭官遠離了洛陽是非之地。後來成為了文人們藉以表達自己出仕報國和消極避世的兩種矛盾心理的常用典故。

《晉書、張翰傳》:翰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萊,蓴羹,鱸膾,說:人生貴在適志,何能羈宦數千裡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令張翰棄官返鄉的這道蘇浙佳餚就是鱸魚膾。鱸魚產自近海,味道鮮美。而蓴菜者,乃多年生水草也,蓴羹鱸魚,鮮上加鮮。張翰是西晉文學家,江蘇吳縣人,他在北方做官,因秋風起而思念家鄉的″蓴羹鱸膾“,竟辭官歸家,足見鄉愁與美味的誘惑了。另外辛棄疾的詞中也多次以鱸魚和蓴菜來形容自己的矛盾心理,許多名篇中有此典故。北宋著名文學家范仲淹所作詩文《江上漁人》,就是有關松江鱸魚的: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總之,鱸魚膾就是古時蘇浙地區一道名菜,被文人們賦與鄉愁的代言物,隱喻思鄉歸隱之意。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鱸魚膾是什麼典故?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鱸魚膾是什麼典故?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鱸魚膾是什麼典故?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鱸魚膾是什麼典故?桃之夭夭老牛2019-12-11 09:51:35

這裡說的是辛棄疾《水龍吟》裡的句子。

《水龍吟》“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鱸魚膾是什麼典故?

這首詞是辛棄疾名作之一,上闕寫景抒情,下闋用典抒情,都十分到位。特別是上闕承句,

“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更是千古名句。

題主問題是用典,就講典故吧。下闋連用三個典故,都是為了表情達意之用。

第一個典故,“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

?”這裡引用了一個典故:晉朝人張翰(字季鷹),在洛陽做官,見秋風起,想到家鄉蘇州味美的鱸魚,便棄官回鄉。辛棄疾在這裡用這個典故是說,季鷹想到鱸魚就回鄉了,現在西風吹完了,秋天過去了,他回去沒有呢?這就不是問季鷹了,而是問自己,你應該回家鄉了,為什麼還不回去?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鱸魚膾是什麼典故?

稼軒的故鄉是山東,當時的山東被金國佔領,辛棄疾有家難歸,他恨金國統治者佔領了他的家鄉,同時他也恨南宋當局不讓他打回老家去,雙重因素使他有家不能回。

第二個典故是

“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

,講的是許汜、陳登和劉備的故事。三國時許汜去看望陳登,陳登對他很冷淡,獨自睡在大床上,叫他坐在下床。後來許汜在劉表處與劉備一起議論天下人物對陳登不滿。劉備說:“天下大亂,你忘懷國事,求田問舍,陳登當然瞧不起你。如果是我,我將睡在百尺高樓,叫你睡在地下,豈止相差上下床呢?”辛棄疾的意思是他不願意像許汜那樣做求田問舍的庸人。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鱸魚膾是什麼典故?

辛棄疾既不能像季鷹那樣想回家就回家,也不願像許汜那樣回家置田買房,他想幹什麼呢?

第三個典故回答了這個問題。

“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

!”據《世說新語。言語》,桓溫北征,經過金城,見自己過去種的柳樹已長到幾圍粗,便感嘆地說:“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樹已長得這麼高大了,人怎麼能不老大呢!辛棄疾在這裡借典故說自己的用心。他羨慕桓溫,桓溫是東晉大將三次出兵北伐(伐前秦、姚襄、前燕),戰功累累,威名赫赫。也有桓溫那種人生易老的思想,南宋風雨飄搖,北伐慾望,欲歸無期。想到這裡,就有了最後的合句,

“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

”請人喊一個丫鬟來為我擦眼淚。這眼淚也是英雄淚!

總之,這首詞很好,典故用的也恰到好處,未有掉書袋之嫌。不知題主滿意否。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鱸魚膾是什麼典故?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鱸魚膾是什麼典故?維尼小怪2019-12-05 20:48:23

一、“鱸魚堪膾”的詩句含義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出自辛棄疾的詞《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

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

秋日,我登上賞心亭,看遼闊天地,無邊江水。

遙望遠處高高低低的山峰,就像玉簪和海螺形的髮髻,像是在向我傳達著愁怨。

夕陽掛在樓頭,孤雁的悲鳴引起遊子的愁思。

一次次端看寶刀,把欄杆來回拍遍,奈何無人能領會我登高遠望的心思。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鱸魚膾是什麼典故?

不要說家鄉的鱸魚風味鮮美,秋風已起,我卻不想像張季鷹那樣回去。

我也不想像許汜那樣,買地置房,我怕被劉備那樣的人物小看。

可嘆時光易老,年復一年的風雨愁苦,連樹都老去了。何況是人啊!

此時此刻,有誰能手持紅巾,為我擦去英雄無路的熱淚呢?

詩中所引鱸魚膾,意在表明作者不想歸家,只為國事憂慮,為報國無門,蹉跎歲月而淚下。

由此可知,鱸魚膾與歸鄉、回家等含義相聯絡。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鱸魚膾是什麼典故?

二、“鱸魚膾”背後的故事

“鱸魚膾”出自什麼典故呢?《世說新語》、《晉書》中都有記載。

原來,西晉張翰,字季鷹,是吳郡人。有文才,卻得不到重用,逐漸產生退隱之心。只是遲遲未做出決定。

秋風漸起,張翰開始思念家鄉吳地的菰菜、蓴羹、鱸魚膾等美味。

他說:人這一生,最難得就是,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我既留戀家鄉,又何必只為一個名爵就跑到千里之外做不自在的官呢?

於是他毅然地辭去官職,迴歸故里。

張翰因思念家鄉美味而辭官回鄉的典故,一時被傳為佳話。

由此,“鱸魚膾”常有思念家鄉之意。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鱸魚膾是什麼典故?

三、“鱸魚膾”的通用意義

由張翰因思鱸而回鄉的典故流傳開來,

“鱸魚膾”常被人們用來比喻不慕官位,思鄉歸隱。

比如:

白居易《偶吟》:“猶有鱸魚蓴菜興,來春或擬往江東。”

陳堯佐《吳江》:“扁舟系岸不忍去,秋風斜日鱸魚鄉。”

葛長庚《賀新郎·且盡杯中酒》:“已辦扁舟松江去,與鱸魚、蓴菜論交舊。因念此,重回首。”

以上是我對問題“‘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鱸魚膾是什麼典故?”的回答。

歡迎大家在我回答下方點評!也可以關注“維尼小怪”,檢視更多好文章,和我一起分享書香!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鱸魚膾是什麼典故?素心流年2019-12-06 15:34:36

這是從典故中出來的名菜,“鱸魚、茭白筍、蓴菜”被稱為江南三大名菜。

1 出處

《水龍吟 登建康賞心亭》(宋)辛棄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

鱸魚:魚名,味質鮮美。《嘉佑本草》載:“鱸魚,多食宜人,尤良。”

堪:可以,正好。

膾(kuai四聲):把魚肉切細。

這句話的意思是,“不要說鱸魚味道鮮美,儘管秋風吹來,我怎可能像季鷹那樣棄職回鄉呢?”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鱸魚膾是什麼典故?

2 張季鷹與蓴鱸之思

張季鷹是誰?

西晉人,張翰,字季鷹,蘇州吳江人,據說是張良後裔,父親是三國孫吳的大鴻臚張儼。東吳被西晉滅後,張季鷹也恃才自傲,裝瘋賣傻,後來官至晉惠帝的大司馬東曹掾。史書稱其行為頗似阮藉之淡泊放蕩。

《晉書·張翰》:“翰有清才,善屬文,而縱任不拘。”

這個典故,《晉書》《世說新語》都有記載。

《世說新語 識鑑》:“張季鷹闢吳王東曹掾,在洛,見秋風起,因思吳中蓴菜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羈宦數千裡以要名爵?’遂命駕便歸。”

張季鷹看到秋風起,黃葉落,便想到蘇州吳地的蓴菜湯,鱸魚膾家鄉美味,便毅然辭官歸鄉了。

他還寫了一首熱情洋溢的詩來表明心志:“ 秋風起兮木葉飛,吳江水兮鱸正肥。三千里兮家未歸,恨難禁兮仰天悲。”

因為家鄉一道美味,便棄功利,回鄉隱逸,如此瀟灑不羈,任性妄為,又如此不拘世俗,不畏強權,說走就走的果斷乾脆,恐怕也只有西晉名士張季鷹了,這是文學史上的一段佳話,引得後世文人騷客只能是文辭的讚美,而缺少行動的果敢。

李白《金陵送張十一再遊東吳》:“張翰黃華句,風流五百年。”

元稹《酬友封話舊敘懷十二韻》:“蓴菜銀絲嫩,鱸魚雪片肥。”

人們羨慕佩服張季鷹說走就走的大無畏與坦蕩蕩,不羈絆於名利,聽從內心的召喚,才將其視為風流之士。

張季鷹是真的如此吃貨嗎?可能“蓴鱸之思”只是藉口,“不仕偽朝”才是實情。西晉君王好爭,“八王之亂”,稍有主見的人,便不會淌入政治渾水之中,倒不如歸隱圖個清淨自在。而對張季鷹這樣清高自傲的文人來說,寧赴死不苟活!

現在,“蓴鱸之思”,也叫“蓴羹鱸膾”,已經是成語了,意味著一種思鄉情懷。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鱸魚膾是什麼典故?

3 辛棄疾引典的用意

辛詞抒懷言志,基本都是表達自己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滿腔悲憤,這首詞亦是如此。

上片寫登樓遠眺,風格壯觀闊遠,又透著滄桑悲涼。

已是深秋,登高望遠,水天一色,蒼茫冷清而寂靜,秋意無邊。山是灰暗的,猶如碧玉簪,山岩曲折,盤旋蜿蜒好似女子梳就的青螺髻,江山如畫,卻蒙著一層陰暗淒冷,好像愁緒百結。現實是北方淪陷,偏安一隅。詞人自二十來歲就立志抗金,卻長期遭人嫉恨,不被理解。報國,收復失地,幾十年的志向,成了遙遙無期的空想,就像失群的孤雁,自始至終,孤軍奮戰,無助而無奈。

下片,引典抒懷。

一共引用了三個典故。

第一個典故:蓴鱸之思

西晉張季鷹因家鄉一道美味,便解甲歸田,再也不問世事,哪管國家紛亂。辛棄疾用這個典故,不是羨慕佩服,而是不屑鄙薄,張季鷹逃避現實的做法太為自私,家國正值多難,正是有志之士報效的時機,怎能為了思鄉,而置家囯百姓於水火?

辛棄疾用此典,表達自己立志抗金的決心自始未變,至死不渝。

辛棄疾是真的看不起張季鷹嗎?恐怕未必,但確有所指,斥責妥協投降,不思進取,貪圖享樂的投降派。這裡只是借古言志罷了!

第二個,求田問舍

《三國志 陳登傳》:“許汜與劉備共在荊州牧劉表坐。。。汜曰:‘昔遭亂,過下邳,見元龍。元龍無客主之意,久不相與語,自上大床臥,使客臥下床。’備曰:‘。。。今天下大亂,帝王失所,望君憂國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問舍,言無可採,是元龍所諱。何緣當與君語?如小人,欲臥百尺樓上,臥君於地,何但上下床之間耶?’”

三國許汜,不顧家國動亂,而圖個人買田置地,個人安逸。劉備斥責其小人,應該睡地上都活該。

辛棄疾引用此典,同樣是反對個人貪圖享樂,而置家國不顧的行為,表明自己再艱苦困危的處境,也會抗金到底的決心。

第三個,桓溫北伐

《世說新語 言語》:“桓公北征,經金城,見前為琅邪時種柳,皆已十圍,慨然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堪’攀枝執條,泫然流淚。”

晉人桓溫北伐,前後長達數年,見早年所種柳樹,粗達十圍,便老淚縱橫了,就算有豪言壯志,可歲月無情,時不待人!

辛棄疾用此典,是在感慨自己的年華虛度,再無機會抗金,就年老體衰,無力迴天了。英雄白首,何以談家國夢想!

英雄落淚,悲愴不已,可又有誰在意,只能借酒買醉,誰人喚來歌女,以慰失意人的憂傷!

這首詞境界開闊,格界分外悲涼,令人動容。

南宋詞中的家國情懷,辛詞更為感人肺腑。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鱸魚膾是什麼典故?桃花塢裡桃花扇2019-12-10 21:19:06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此句出於辛棄疾《水龍吟》詞的下闋。然下闋的整個鋪敘,是採用了反襯手法,以三個歷史人物,兩個反面,一個正面,婉轉而細微地道出詞人的“登臨意”。詩詞中用典故,成功則增光輝,失敗則生贅疣,不可一概而論的。另外,若將三個故典拆散開來解釋,似又失卻聯結之詳盡,只得湊力一試之。……“休說鱸魚堪膾。……”這是疑問的口氣,因自己而想到張翰。晉朝張翰是南人,在北方洛陽為官。秋風一起,他起了“蓴鱸之思”,於是辭官回家去了。稼軒是北人,在南宋為官。秋風一起,他想不想回去呢?想是想的,但還是“休說”為是。他的家鄉淪為敵手,除了打回北地,他是有家難歸的。況且張翰起意辭官,是為了“人生貴得適意”。辛棄疾的人生觀是為國忘家!他這時想起張翰,不過是由於同在秋天,同留異地,同起思家之念罷了。他的腦中又出現另一個歷史人物:“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三國劉備曾指責求田問舍的許汜。許汜背後議論陳登對他沒有禮貌,不僅當面不理睬他,而且自睡大床,讓客人睡下鋪。劉備嚴厲指責他說:“你是有名的國士,大家指望你憂國忘家,救民救世,你卻求田問舍,言無可採。陳登自然不理你。倘若換了我,我會睡在樓上,叫你睡在地上呢”!稼軒是這樣想的,假如我也只顧個人打算,買房置地,不思國難家仇,報國忘家,恐怕也沒有面目去見那才氣縱橫的三國英雄劉使君吧!稼軒在詞內講故事,故事只說一半,筆筆能留,意脈不斷。他沒有批評他們,抬高自己,只讓史實在心潮中激盪迴響,以“季鷹歸未”、“怕應羞見”等疑問,供讀者自去映照,自去理會。下面的故事就寫得明朗了:“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原來,前面的張翰、許汜只是作為陪襯,至此方顯出核心人物!即“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可惜流年”、“憂愁風雨″像是作者自況,一直到“樹猶如此”這半句話,才把帶兵北征的晉大司馬桓溫托出,並把他攀執柳樹、泫然流淚的故事牽引出來。亳無疑問,稼軒是以桓溫一類英雄自詡的。他和桓溫一樣,經過“憂愁風雨”的年代,決心聽從國家的召喚;他和桓溫一樣,恨流年飛逝,壯志未遂;他更和桓溫一樣,慨嘆“樹猶如此,人何以堪”。…“人何以堪”在詞中縮住沒說,卻正是稼軒他自白的中心之言!…憾只憾,桓溫最終北伐成功,完成大業;稼軒卻空懷大志,功業難成,且由此延續三十餘年後,一生的夢想灰飛煙滅!……[流淚]…[祈禱]…[祈禱]…!!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鱸魚膾是什麼典故?閱讀悅心2019-12-05 18:50:18

這幾句詞是出自辛棄疾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我記得我上高中的時候學過,不知道現在高中課本還有沒有這首詞。

鱸魚堪膾,確實是引用的典故。引自西晉張翰,後面的季鷹就是張翰的字。張翰在外地做官,有一天,他見秋風蕭瑟,便想起了家鄉的菰菜,蓴羹,鱸魚膾,於是就回他的老家了。有一個成語蓴羹之思就是出自張翰。辛棄疾在這裡用這個典故的意思是表明他不會像張翰那樣為了鱸魚膾而棄官回家鄉,他要將自己的抱負施展出來,報效國家。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鱸魚膾是什麼典故?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鱸魚膾是什麼典故?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鱸魚膾是什麼典故?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鱸魚膾是什麼典故?野水荒灣2019-12-06 09:16:22

張翰,字季鷹,西晉人。一日見秋風起,想起家鄉的鱸魚,蓴菜,打小就好這口兒,於是辭官不做,歸家以飽口舌之慾。(估計陶潛和他學的)就這麼任性。不服行嗎?

這事兒放到魏晉南北朝時期不算啥。一直以來,建安七子,竹林七賢等魏晉名士,在中國古代的知識分子中,都是一個獨特的存在,一個特有的文化符號。他們恃才傲物,藐視權貴,談空說有,縱情山水。這固然與他們不合於世俗的個性有關,很大程度上也與他們當時所處的社會環境有關,眾所周知,魏晉南北朝是中國古代非常混亂的時期,政治腐敗,社會黑暗。讀書人想入士為官,實現自己的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已經破滅了。選擇這種消極避世的方式,也是自己的一種抗爭。還有往往被人忽略的一點,就是當時的統治階級對士人的管控比較寬鬆,中央集權的制度還沒有太完善,這就給了士人一定的自由空間。這要是換到後來的明清時期,估計即便有幾個腦袋,也不夠砍的。

這些魏晉名士的風度,也深深的影響了後人,宋之林逋,明之徐渭,清之朱耷(八大山人)等,但限於當時的社會氛圍,也基本上僅以個體出現,不太可能形成一個足以引領社會風潮的團體。畢竟,腦袋只有一個。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鱸魚膾是什麼典故?不訁堂2019-12-06 15:48:57

典出《世說新語》、《晉書》,即所謂“蓴鱸之思”,說的是東晉張翰張季鷹思念家鄉之事,歐陽詢《張翰帖》對此有詳細記錄。

“江東步兵”張季鷹在洛陽見秋風起,忽然思念家鄉吳中的菰菜羹和鱸魚膾,便說:“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羈宦數千裡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

張翰好縱酒,有人勸他要為百年後的名聲著想,張答:“使我有身後名,不如即時一杯酒。”

李白《行路難》贊他:“君不見吳中張翰稱達生,秋風忽憶江東行。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

張母病逝後,季鷹哀毀骨立,隨之而歿,年五十七。其純孝如斯!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鱸魚膾是什麼典故?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鱸魚膾是什麼典故?知行張凱2019-12-05 20:03:14

晉人張翰在洛陽為官,見秋風起,因思吳中蓴菜菱和鱸魚臉的美味,遂棄官回鄉的典故,表現自己不學張翰秋風思歸,恥于歸隱,反襯自己胸懷復國之雄心壯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