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古海陵倉是誰建立的?揮弓探賾2019-01-22 16:23:16

江蘇泰州,漢稱海陵,取傍海而高、為海諸陵之意;南唐建州,取國泰民安之意。據司馬遷《吳王濞列傳》記載:會孝惠,高後時濞招致天下亡命者盜鑄,煮海水為鹽,以故無賦,國用富饒。班固在《漢書》中記載:吳煮東海之水為鹽,以致富,國饒足;吳有海陵之倉,倉為吳王濞所建。

公元前195年,漢高祖之侄、代頃王劉仲之子劉濞,因隨劉邦破英布軍有功,被立為吳王,統轄三郡(丹陽、會稽、豫章)五十三城,定國都於廣陵(今揚州)。劉濞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在廣袤的灘塗之地,利用沿海的自然條件,煮海為鹽,奠定了鹽業在古海陵經濟中的主導地位。

隨著鹽業生產的不斷擴大,就需要相當數量的蘆草資源,才能滿足產出巨量驚人的食鹽,從而帶動了開墾種糧的積極性。劉濞採取了減輕百姓賦稅以及百姓給服勞役發薪資的政策,使得古海陵從人煙荒蕪之地,一躍成為了當時重要的鹽糧盛產地區。

泰州古海陵倉是誰建立的?

泰州宋代的知州晁說之,在《海陵書事》中寫道:九死性命存,乃到海陵倉;海陵何所有?麋鹿晝夜行。古代海陵人利用麋鹿掘食草根、其處成泥的優勢,隨此種稻,卻不耕而獲、其收百倍。

西漢初年的這裡,只有顧家墩、張家垛等七戶人家,因其地勢較高(裡下河多為低窪平原),河港縱橫,田連阡陌,便於大中船隻航行停泊,易於透過河道輸出鹽糧。於是,劉濞下令在此建倉,囤積糧食。數年後,這裡就形成了150戶左右的村莊倉廠,成為了海陵倉。

李白在《梁園吟》中寫道:玉盤楊梅為君設,吳鹽如花皎白雪;持鹽把酒但飲之,莫學夷齊事高潔。杜甫更是在《夔州歌》中,描繪出了吳鹽運銷之廣、萬斛之舟行若風的壯觀景象。劉濞花了大力氣,在海陽(沿襲秦稱)開挖了東西走向的長達150餘里的黃金水道一運鹽(糧)河(也稱吳王溝、龍川河、上官河、老通揚運河)。

泰州古海陵倉是誰建立的?

這條人工開鑿的運河,既方便了運鹽輸糧,也有利於農業灌溉、排澇洩洪,呈現出了西來一水繞城流、遠客千帆次第收的興盛和繁華景象,功莫大焉。淮陰郎中枚乘在重諫吳王的書中有“轉粟西向,陸行不絕,水行滿河,不如海陵之倉”的記載。(此粟字有稅賦的含義)

枚乘重諫吳王,其本意是勸說劉濞不要造反,理由是你作為諸侯王,苦心經營四十年積累的財富,早已是富埒天子,應該知足了。魏晉的左思在《吳都賦》中寫道:濞焉洶洶,隱焉潏潏;海陵之倉,則紅粟流衍。初唐四傑之一駱賓王在《為徐敬業討武曌檄》中則有:海陵紅粟,倉儲之積靡窮。(米因久藏而發酵變成紅色)

南宋文學家、史學家陸游在《送王仲言倅泰州絕句》中寫道:豹尾屬車留不住,卻尋陳跡海陵倉(晁景迂與先太史有海陵之酬唱)。有人說,劉濞理財勝過桑弘羊,打仗不如周亞夫。其時,劉濞使吳國經濟水平的發展,如虎添翼、勢頭迅猛,百業興旺、舉國繁榮,《前漢紀景孝第九》中說劉濞有諸侯王之位而實富於天子的功績,可謂是“經濟大師”。

至於糧鹽的年產量各達到何種程度,以及運輸的盛況、經營的狀況、開發古海陵地區糧鹽發源地的情況,除了史書上寥寥數筆外,史學家們未能予以更多記載,究其原因就是敗則為寇,誰還會肯為一個所謂歷史的叛逆歌功頌德?而在古泰州人的口碑中,更是有別於官方的史書典籍,尊劉濞為財神,受百姓擁護和愛戴。

泰州古海陵倉是誰建立的?

北宋文學家蘇軾,寫出了古泰州人對劉濞的懷念和崇敬之情:老濞宮粧傳父祖,至今遺民悲故主。劉濞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我們不能人云亦云、隨聲附和。據《漢書地理志》記載,漢武帝元狩六年,也就是公元前117年,設臨淮郡,下轄29縣,開始置了海陵縣。

東漢史學家班固評價劉濞曰:“吳王擅山海之利,能薄斂以使其眾,逆亂之萌,自其子興;古者諸侯不過百里,山海不以封,蓋防此矣。晁錯為國遠慮,禍反及身。”雖劉濞被扣上了反賊的帽子,但這只不過是統治者內部的權力鬥爭,而如果劉濞贏了,當了皇帝,對百姓來說未必是件壞事,老百姓希望正如泰州之名意,國泰民安。

劉濞於斯廣積糧,士誠元末礱谷處。朱元璋稱帝后,為了從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打擊和報復對與其爭奪天下的張士誠的老家泰州,下令將海陵倉改為倉場莊。如今,當年寬闊的運鹽河已變得狹窄,兩旁茂盛的樹木、蕪雜的蘆葦下掩藏著她曾經的繁華;名不見經傳的看似平常的鄉村僻壤,卻有著沉甸甸的歷史堆積,被歷史的塵埃暫時掩埋著她曾經的輝煌。

先有運鹽河,後有海陵城;始有海陵之倉見文獻,才有海陵之名方叫響。追溯泰州最早的海陵之名,當以海陵之倉為濞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