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是怎樣傳入內耳的?沉默是金229666462018-10-01 13:33:57

答:不知道。

聲音是怎樣傳入內耳的?天津海之聲河北旗艦店2019-03-16 14:04:57

聲波傳入內耳興奮聽覺末梢感受器的途徑有兩種:一是空氣傳導、二是骨傳導,正常情況下,以空氣傳導為主。

1.空氣傳導(ai r condMction) 空氣傳導的過程可簡示如下:

聲波經外耳——>鼓膜——>聽骨鏈——>前庭窗

耳廓及外耳道收集聲波,震動鼓膜,使聽骨鏈產生運動連線卵圓窗之鐙骨足板,擊動前庭階之處淋巴,經前庭膜使蝸管內的 內淋巴產生運動,刺激基底膜上的螺旋器產生神經興奮,此興奮由耳蝸神經纖維傳至大腦皮層聽中樞產生聽覺。鼓室內的空氣震 動也可經圓窗膜而激動鼓階的外淋巴,進而使基底膜發生震動,但力量較微弱。

2.骨傳導 骨傳導是聲波直接經顱骨途徑使外淋巴發生相應波動,並激動耳蝸的螺旋器產生聽覺。骨傳導的主要途徑是顱骨振動直接傳入內耳,並有兩種傳導方式。

(1).移動式骨導 當聲波振動顱骨時,整個頭顱包括迷路在內,即作為一個整體而反覆來回移動。迷路內的淋巴由於惰性而在來回移動中稍落後於迷路骨壁,因而耳蝸的淋巴甚似水瓶內之水來回地晃動。故當每個移動開始時,淋巴液則向相反的方向移動,因而基底膜發生往返的位移,使毛細胞受到刺激而感音。聽骨鏈的惰性在移動式骨導時也起到一定作用。由於聽骨鏈是借前庭宙較松馳地附著於顱骨上,故當顱骨移動時,聽骨的活動亦稍落後於迷路骨壁。因而鐙骨底板的活動類似通常氣導引起的振動。當頻率低於800赫的聲波振動顱骨時,移動式骨導起主要作用。

(2).壓縮式骨導 當聲波振動顱骨並在其疏密時的相對作用下,顱骨包括骨迷路呈週期性的壓縮與彈回。在聲波密部作用下,迷路骨壁被壓縮,但內耳淋巴液的可壓縮性很小,故只能向蝸窗或前庭窗移動。前庭階與鼓階的容量之比為5:3,即前庭階的外淋巴比鼓階的多,而蝸窗的活動度較前庭宙大5倍。故當迷路骨壁被壓縮(密相)時,則半規管和前庭內的淋巴被壓入容量較大的前庭階,再向鼓階流動,使蝸窗膜外凸,因而基底膜向下移位。迷路骨壁彈回(疏相)時,淋巴恢復原位,基底膜亦隨之向上移位。由於聲波疏密相的交替作用致使基底膜反覆振動,因而有效地刺激毛細胞而感音,當頻率高於800赫的聲波振動顱骨時,壓縮式骨導起主要作用。

聲波振動顱骨直接傳入內耳的上述二種方式,一般是協同進行的。但因頻率高低不同,二者所起作用的主次有異。此外,聲波尚可經次要的骨鼓徑路傳入內耳,即顱骨振動經中耳傳聲機構傳內耳,與空氣傳導作用相似。

(四)耳蝸

耳蝸主要功能為:①傳音功能,即將前庭窗所受的聲能傳送到毛細胞。②感音功能,即將螺旋器受到的聲能轉換到蝸神經的電位。

1.耳蝸的傳音生理 聲波振動能量透過鐙骨底板傳至外淋巴時,迅即傳到整個耳蝸系統;鐙骨內移時,蝸窗膜外突,導致前庭階與鼓階之間產生壓力差,隨之引起基底膜的振動,振動乃以波的形式沿著基底膜向前傳播。聲波在基底膜的傳播方式,是按物理學中的行波原理進行的,亦即行波學說(Travellin8wavethe—ory)。接近蝸底部的基底膜較硬,立即隨著壓力變化而發生位移;而蝸頂部的基底膜較軟,特別是共振頻率低於聲波頻率的部分,基底膜的位移跟不上壓力的變化。振動於基底膜上從蝸底向蝸頂傳播時,振幅逐漸增加,當到達其共振頻率與聲波頻率一致的部位,振幅最大,離開該部位後,振幅很快減小,稍遠處位移即完全停止。人耳基底膜上的行波所需時間約3毫秒。基底膜的最大振幅部位與聲波的頻率有關,亦即每一種頻率的聲波在基底膜上的不同位置有一相應的最大振幅部位;高頻聲引起的最大振幅部位在蝸底靠近前庭窗處,低頻聲的最大振幅部位靠近蝸頂,中頻聲則在基底膜的中間部分發生共振。由此可知,高頻聲波僅引起前庭宙附近基底膜的振動而低頻聲波從蝸底傳播到蝸頂的過程中,會導致較大部分的基底膜發生位移,但在其共振點部位的振幅最大。亦即底周的基底膜對各種頻率的聲波均產生波動,而頂周的基底膜只對低頻聲波產生反應。基底膜的不同部位感受不同的聲波頻率:蝸底區域感受高頻聲;蝸頂部感受低頻聲;800赫以下的頻率位於頂周,2000赫位於蝸孔到鐙骨底板的中點。

2.耳蝸的感官生理 基底膜的內緣附著於骨螺旋板上,而蓋膜的內緣則與螺旋板緣連結。因二膜的附著點不在同一軸上,故當行波引起基底膜向上或向下位移時,蓋膜與基底膜各沿不同的軸上下移動;因而蓋膜與網狀板之間便發生交錯的移行運動,即剪下運動(shearing motion)兩膜之間產生了一種剪下力(shear—ingforce)。在剪下力的作用下,使毛細胞的纖毛發生彎曲或偏轉,引起毛細胞興奮,並將機械能轉變為電能,而使附於毛細胞底部的蝸神經末梢產生神經衝動,經蝸神經及其中樞傳導徑路上傳到聽覺皮層,產生聽覺。在行波過程中,基底膜不同部位毛細胞的纖毛彎曲方向不同,時間上也有先後之別;這很可能就引起了中樞神經不同部位的興奮或抑制,並透過其相互作用,提高了聽覺器官對頻率的辨別功能。耳蝸內機械運動轉變為聽神經衝動的換能機理,尚未徹底瞭解,學說各異。一般認為:在毛細胞纖毛的底部或其頂部的表皮板(鑲嵌在網狀板的網眼中)記憶體在一種特殊機械感受器,對機械力作用所引起的變形高度敏感。毛細胞表皮板下面有較多線粒體、小泡、微粒等細胞器,代謝功能較旺盛,可能是機械變形反應最敏感之處,亦可能是換能過程最先發生的部位。聲能轉變為蓋膜與螺旋器網狀板之間的剪下力所引起的毛細胞纖毛彎曲是造成機械變形的原因。毛細胞頂端的表皮板具有很大的電阻,且為可變電阻,表皮板的兩邊分別與內淋巴中的正電位(蝸內電位,EP)和細胞內的負電位連線。‘毛細胞底部與蝸神經末梢之間形成突觸聯絡,這種突觸在功能上如同鈾突及樹突性突觸(axo,l—den—drite synapse)。毛細胞纖毛彎曲所產生的微音電位(CM)與總和電位(SP)都是感受器電位,能引起蝸神經末梢興奮而產生動作電位(AP),AP的作用就是傳遞聲音資訊。毛細胞與蝸神經末梢之間是透過突觸起作用,其作用方式有化學介質傳遞學說與電傳遞學說等。

聲音是怎樣傳入內耳的?六合泰山路助聽器2019-08-31 14:28:51

聲音傳入人耳有氣導和骨導兩種機制。氣導是透過空氣傳導,骨導是透過顱骨傳至內耳。氣導傳播:聲波→耳廓→外耳道→鼓膜→錘骨→砧骨→鐙骨→前庭窗→外內淋巴液→螺旋器→聽神經→聽覺中樞 骨導傳播:聲波→顱骨振動→外內淋巴液→螺旋器→聽神經→聽覺中樞

聲音是怎樣傳入內耳的?立聰堂學前東路店2019-06-24 12:46:18

聲音傳入內耳的途徑有二,即氣傳導和骨傳導,在正常情況下以氣傳導為主,其途徑可簡述為外耳一鼓膜一聽骨鏈一卵圓窗一內耳。

聲音是怎樣傳入內耳的?海之聲助聽器天津旗艦中心2019-03-19 14:30:41

聲音傳入內耳的途徑有二,即氣傳導和骨傳導,在正常情況下以氣傳導為主,其途徑可簡述為外耳一鼓膜一聽骨鏈一卵圓窗一內耳。

聲音是怎樣傳入內耳的?海之聲隨州驗配中心2019-10-22 09:50:54

您好,人耳聽到聲音是由氣導和骨導兩種。氣導透過空氣傳播:聲波→耳廓→外耳道→鼓膜→錘骨→砧骨→鐙骨→前庭窗→外內淋巴液→螺旋器→聽神經→聽覺中樞。

骨導透過顱骨傳播:聲波→顱骨振動→外內淋巴液→螺旋器→聽神經→聽覺中樞。可去專業的聽力服務機構諮詢。

聲音是怎樣傳入內耳的?海之聲助聽器驗配中心2019-06-30 10:54:54

聲音傳入內耳的途徑有二,即氣傳導和骨傳導,在正常情況下以氣傳導為主,其途徑可簡述為外耳一鼓膜一聽骨鏈一卵圓窗一內耳。

聲音是怎樣傳入內耳的?海之聲助聽器常州中心2019-07-12 14:58:11

聲波傳入內耳興奮聽覺末梢感受器的途徑有兩種:一是空氣傳導、二是骨傳導,正常情況下,以空氣傳導為主。

1.空氣傳導(ai r condMction) 空氣傳導的過程可簡示如下:

聲波經外耳——>鼓膜——>聽骨鏈——>前庭窗

耳廓及外耳道收集聲波,震動鼓膜,使聽骨鏈產生運動連線卵圓窗之鐙骨足板,擊動前庭階之處淋巴,經前庭膜使蝸管內的 內淋巴產生運動,刺激基底膜上的螺旋器產生神經興奮,此興奮由耳蝸神經纖維傳至大腦皮層聽中樞產生聽覺。鼓室內的空氣震 動也可經圓窗膜而激動鼓階的外淋巴,進而使基底膜發生震動,但力量較微弱。

2.骨傳導 骨傳導是聲波直接經顱骨途徑使外淋巴發生相應波動,並激動耳蝸的螺旋器產生聽覺。骨傳導的主要途徑是顱骨振動直接傳入內耳,並有兩種傳導方式。

(1).移動式骨導 當聲波振動顱骨時,整個頭顱包括迷路在內,即作為一個整體而反覆來回移動。迷路內的淋巴由於惰性而在來回移動中稍落後於迷路骨壁,因而耳蝸的淋巴甚似水瓶內之水來回地晃動。故當每個移動開始時,淋巴液則向相反的方向移動,因而基底膜發生往返的位移,使毛細胞受到刺激而感音。聽骨鏈的惰性在移動式骨導時也起到一定作用。由於聽骨鏈是借前庭宙較松馳地附著於顱骨上,故當顱骨移動時,聽骨的活動亦稍落後於迷路骨壁。因而鐙骨底板的活動類似通常氣導引起的振動。當頻率低於800赫的聲波振動顱骨時,移動式骨導起主要作用。

(2).壓縮式骨導 當聲波振動顱骨並在其疏密時的相對作用下,顱骨包括骨迷路呈週期性的壓縮與彈回。在聲波密部作用下,迷路骨壁被壓縮,但內耳淋巴液的可壓縮性很小,故只能向蝸窗或前庭窗移動。前庭階與鼓階的容量之比為5:3,即前庭階的外淋巴比鼓階的多,而蝸窗的活動度較前庭宙大5倍。故當迷路骨壁被壓縮(密相)時,則半規管和前庭內的淋巴被壓入容量較大的前庭階,再向鼓階流動,使蝸窗膜外凸,因而基底膜向下移位。迷路骨壁彈回(疏相)時,淋巴恢復原位,基底膜亦隨之向上移位。由於聲波疏密相的交替作用致使基底膜反覆振動,因而有效地刺激毛細胞而感音,當頻率高於800赫的聲波振動顱骨時,壓縮式骨導起主要作用。

聲波振動顱骨直接傳入內耳的上述二種方式,一般是協同進行的。但因頻率高低不同,二者所起作用的主次有異。此外,聲波尚可經次要的骨鼓徑路傳入內耳,即顱骨振動經中耳傳聲機構傳內耳,與空氣傳導作用相似。

(四)耳蝸

耳蝸主要功能為:①傳音功能,即將前庭窗所受的聲能傳送到毛細胞。②感音功能,即將螺旋器受到的聲能轉換到蝸神經的電位。

1.耳蝸的傳音生理 聲波振動能量透過鐙骨底板傳至外淋巴時,迅即傳到整個耳蝸系統;鐙骨內移時,蝸窗膜外突,導致前庭階與鼓階之間產生壓力差,隨之引起基底膜的振動,振動乃以波的形式沿著基底膜向前傳播。聲波在基底膜的傳播方式,是按物理學中的行波原理進行的,亦即行波學說(Travellin8wavethe—ory)。接近蝸底部的基底膜較硬,立即隨著壓力變化而發生位移;而蝸頂部的基底膜較軟,特別是共振頻率低於聲波頻率的部分,基底膜的位移跟不上壓力的變化。振動於基底膜上從蝸底向蝸頂傳播時,振幅逐漸增加,當到達其共振頻率與聲波頻率一致的部位,振幅最大,離開該部位後,振幅很快減小,稍遠處位移即完全停止。人耳基底膜上的行波所需時間約3毫秒。基底膜的最大振幅部位與聲波的頻率有關,亦即每一種頻率的聲波在基底膜上的不同位置有一相應的最大振幅部位;高頻聲引起的最大振幅部位在蝸底靠近前庭窗處,低頻聲的最大振幅部位靠近蝸頂,中頻聲則在基底膜的中間部分發生共振。由此可知,高頻聲波僅引起前庭宙附近基底膜的振動而低頻聲波從蝸底傳播到蝸頂的過程中,會導致較大部分的基底膜發生位移,但在其共振點部位的振幅最大。亦即底周的基底膜對各種頻率的聲波均產生波動,而頂周的基底膜只對低頻聲波產生反應。基底膜的不同部位感受不同的聲波頻率:蝸底區域感受高頻聲;蝸頂部感受低頻聲;800赫以下的頻率位於頂周,2000赫位於蝸孔到鐙骨底板的中點。

2.耳蝸的感官生理 基底膜的內緣附著於骨螺旋板上,而蓋膜的內緣則與螺旋板緣連結。因二膜的附著點不在同一軸上,故當行波引起基底膜向上或向下位移時,蓋膜與基底膜各沿不同的軸上下移動;因而蓋膜與網狀板之間便發生交錯的移行運動,即剪下運動(shearing motion)兩膜之間產生了一種剪下力(shear—ingforce)。在剪下力的作用下,使毛細胞的纖毛發生彎曲或偏轉,引起毛細胞興奮,並將機械能轉變為電能,而使附於毛細胞底部的蝸神經末梢產生神經衝動,經蝸神經及其中樞傳導徑路上傳到聽覺皮層,產生聽覺。在行波過程中,基底膜不同部位毛細胞的纖毛彎曲方向不同,時間上也有先後之別;這很可能就引起了中樞神經不同部位的興奮或抑制,並透過其相互作用,提高了聽覺器官對頻率的辨別功能。耳蝸內機械運動轉變為聽神經衝動的換能機理,尚未徹底瞭解,學說各異。一般認為:在毛細胞纖毛的底部或其頂部的表皮板(鑲嵌在網狀板的網眼中)記憶體在一種特殊機械感受器,對機械力作用所引起的變形高度敏感。毛細胞表皮板下面有較多線粒體、小泡、微粒等細胞器,代謝功能較旺盛,可能是機械變形反應最敏感之處,亦可能是換能過程最先發生的部位。聲能轉變為蓋膜與螺旋器網狀板之間的剪下力所引起的毛細胞纖毛彎曲是造成機械變形的原因。毛細胞頂端的表皮板具有很大的電阻,且為可變電阻,表皮板的兩邊分別與內淋巴中的正電位(蝸內電位,EP)和細胞內的負電位連線。’毛細胞底部與蝸神經末梢之間形成突觸聯絡,這種突觸在功能上如同鈾突及樹突性突觸(axo,l—den—drite synapse)。毛細胞纖毛彎曲所產生的微音電位(CM)與總和電位(SP)都是感受器電位,能引起蝸神經末梢興奮而產生動作電位(AP),AP的作用就是傳遞聲音資訊。毛細胞與蝸神經末梢之間是透過突觸起作用,其作用方式有化學介質傳遞學說與電傳遞學說等。

聲音是怎樣傳入內耳的?常州海之聲2019-11-13 09:37:18

您好,人耳聽到聲音是由氣導和骨導兩種。氣導透過空氣傳播:聲波→耳廓→外耳道→鼓膜→錘骨→砧骨→鐙骨→前庭窗→外內淋巴液→螺旋器→聽神經→聽覺中樞。

骨導透過顱骨傳播:聲波→顱骨振動→外內淋巴液→螺旋器→聽神經→聽覺中樞。可去專業的聽力服務機構諮詢。

聲音是怎樣傳入內耳的?海之聲助聽器大廠中心1612019-12-13 14:31:08

聲波傳入內耳興奮聽覺末梢感受器的途徑有兩種:一是空氣傳導、二是骨傳導,正常情況下,以空氣傳導為主。

1.空氣傳導(ai r condMction) 空氣傳導的過程可簡示如下:

聲波經外耳——>鼓膜——>聽骨鏈——>前庭窗

耳廓及外耳道收集聲波,震動鼓膜,使聽骨鏈產生運動連線卵圓窗之鐙骨足板,擊動前庭階之處淋巴,經前庭膜使蝸管內的 內淋巴產生運動,刺激基底膜上的螺旋器產生神經興奮,此興奮由耳蝸神經纖維傳至大腦皮層聽中樞產生聽覺。鼓室內的空氣震 動也可經圓窗膜而激動鼓階的外淋巴,進而使基底膜發生震動,但力量較微弱。

2.骨傳導 骨傳導是聲波直接經顱骨途徑使外淋巴發生相應波動,並激動耳蝸的螺旋器產生聽覺。骨傳導的主要途徑是顱骨振動直接傳入內耳,並有兩種傳導方式。

(1).移動式骨導 當聲波振動顱骨時,整個頭顱包括迷路在內,即作為一個整體而反覆來回移動。迷路內的淋巴由於惰性而在來回移動中稍落後於迷路骨壁,因而耳蝸的淋巴甚似水瓶內之水來回地晃動。故當每個移動開始時,淋巴液則向相反的方向移動,因而基底膜發生往返的位移,使毛細胞受到刺激而感音。聽骨鏈的惰性在移動式骨導時也起到一定作用。由於聽骨鏈是借前庭宙較松馳地附著於顱骨上,故當顱骨移動時,聽骨的活動亦稍落後於迷路骨壁。因而鐙骨底板的活動類似通常氣導引起的振動。當頻率低於800赫的聲波振動顱骨時,移動式骨導起主要作用。

(2).壓縮式骨導 當聲波振動顱骨並在其疏密時的相對作用下,顱骨包括骨迷路呈週期性的壓縮與彈回。在聲波密部作用下,迷路骨壁被壓縮,但內耳淋巴液的可壓縮性很小,故只能向蝸窗或前庭窗移動。前庭階與鼓階的容量之比為5:3,即前庭階的外淋巴比鼓階的多,而蝸窗的活動度較前庭宙大5倍。故當迷路骨壁被壓縮(密相)時,則半規管和前庭內的淋巴被壓入容量較大的前庭階,再向鼓階流動,使蝸窗膜外凸,因而基底膜向下移位。迷路骨壁彈回(疏相)時,淋巴恢復原位,基底膜亦隨之向上移位。由於聲波疏密相的交替作用致使基底膜反覆振動,因而有效地刺激毛細胞而感音,當頻率高於800赫的聲波振動顱骨時,壓縮式骨導起主要作用。

聲波振動顱骨直接傳入內耳的上述二種方式,一般是協同進行的。但因頻率高低不同,二者所起作用的主次有異。此外,聲波尚可經次要的骨鼓徑路傳入內耳,即顱骨振動經中耳傳聲機構傳內耳,與空氣傳導作用相似。

(四)耳蝸

耳蝸主要功能為:①傳音功能,即將前庭窗所受的聲能傳送到毛細胞。②感音功能,即將螺旋器受到的聲能轉換到蝸神經的電位。

1.耳蝸的傳音生理 聲波振動能量透過鐙骨底板傳至外淋巴時,迅即傳到整個耳蝸系統;鐙骨內移時,蝸窗膜外突,導致前庭階與鼓階之間產生壓力差,隨之引起基底膜的振動,振動乃以波的形式沿著基底膜向前傳播。聲波在基底膜的傳播方式,是按物理學中的行波原理進行的,亦即行波學說(Travellin8wavethe—ory)。接近蝸底部的基底膜較硬,立即隨著壓力變化而發生位移;而蝸頂部的基底膜較軟,特別是共振頻率低於聲波頻率的部分,基底膜的位移跟不上壓力的變化。振動於基底膜上從蝸底向蝸頂傳播時,振幅逐漸增加,當到達其共振頻率與聲波頻率一致的部位,振幅最大,離開該部位後,振幅很快減小,稍遠處位移即完全停止。人耳基底膜上的行波所需時間約3毫秒。基底膜的最大振幅部位與聲波的頻率有關,亦即每一種頻率的聲波在基底膜上的不同位置有一相應的最大振幅部位;高頻聲引起的最大振幅部位在蝸底靠近前庭窗處,低頻聲的最大振幅部位靠近蝸頂,中頻聲則在基底膜的中間部分發生共振。由此可知,高頻聲波僅引起前庭宙附近基底膜的振動而低頻聲波從蝸底傳播到蝸頂的過程中,會導致較大部分的基底膜發生位移,但在其共振點部位的振幅最大。亦即底周的基底膜對各種頻率的聲波均產生波動,而頂周的基底膜只對低頻聲波產生反應。基底膜的不同部位感受不同的聲波頻率:蝸底區域感受高頻聲;蝸頂部感受低頻聲;800赫以下的頻率位於頂周,2000赫位於蝸孔到鐙骨底板的中點。

2.耳蝸的感官生理 基底膜的內緣附著於骨螺旋板上,而蓋膜的內緣則與螺旋板緣連結。因二膜的附著點不在同一軸上,故當行波引起基底膜向上或向下位移時,蓋膜與基底膜各沿不同的軸上下移動;因而蓋膜與網狀板之間便發生交錯的移行運動,即剪下運動(shearing motion)兩膜之間產生了一種剪下力(shear—ingforce)。在剪下力的作用下,使毛細胞的纖毛發生彎曲或偏轉,引起毛細胞興奮,並將機械能轉變為電能,而使附於毛細胞底部的蝸神經末梢產生神經衝動,經蝸神經及其中樞傳導徑路上傳到聽覺皮層,產生聽覺。在行波過程中,基底膜不同部位毛細胞的纖毛彎曲方向不同,時間上也有先後之別;這很可能就引起了中樞神經不同部位的興奮或抑制,並透過其相互作用,提高了聽覺器官對頻率的辨別功能。耳蝸內機械運動轉變為聽神經衝動的換能機理,尚未徹底瞭解,學說各異。一般認為:在毛細胞纖毛的底部或其頂部的表皮板(鑲嵌在網狀板的網眼中)記憶體在一種特殊機械感受器,對機械力作用所引起的變形高度敏感。毛細胞表皮板下面有較多線粒體、小泡、微粒等細胞器,代謝功能較旺盛,可能是機械變形反應最敏感之處,亦可能是換能過程最先發生的部位。聲能轉變為蓋膜與螺旋器網狀板之間的剪下力所引起的毛細胞纖毛彎曲是造成機械變形的原因。毛細胞頂端的表皮板具有很大的電阻,且為可變電阻,表皮板的兩邊分別與內淋巴中的正電位(蝸內電位,EP)和細胞內的負電位連線。‘毛細胞底部與蝸神經末梢之間形成突觸聯絡,這種突觸在功能上如同鈾突及樹突性突觸(axo,l—den—drite synapse)。毛細胞纖毛彎曲所產生的微音電位(CM)與總和電位(SP)都是感受器電位,能引起蝸神經末梢興奮而產生動作電位(AP),AP的作用就是傳遞聲音資訊。毛細胞與蝸神經末梢之間是透過突觸起作用,其作用方式有化學介質傳遞學說與電傳遞學說等。

聲音是怎樣傳入內耳的?海之聲DG2020-01-22 11:53:02

聲音傳入人耳有氣導和骨導兩種機制。氣導是透過空氣傳導,骨導是透過顱骨傳至內耳。氣導傳播:聲波→耳廓→外耳道→鼓膜→錘骨→砧骨→鐙骨→前庭窗→外內淋巴液→螺旋器→聽神經→聽覺中樞 骨導傳播:聲波→顱骨振動→外內淋巴液→螺旋器→聽神經→聽覺中樞。

聲音是怎樣傳入內耳的?海之聲聽力2019-06-23 11:47:23

耳廓收集聲波,傳入耳道,振動鼓膜,聽小骨將聲放大,傳到內耳卵圓窗,耳蝸淋巴,刺激毛細胞彎曲,產生聽覺衝動,傳入聽神經聽中樞。

聲音是怎樣傳入內耳的?海之聲青山2019-06-08 16:32:56

聲音傳入內耳的途徑有二,即氣傳導和骨傳導,在正常情況下以氣傳導為主,其途徑可簡述為外耳一鼓膜一聽骨鏈一卵圓窗一內耳。

聲音是怎樣傳入內耳的?海之聲2019-05-05 16:06:15

聲音傳入內耳的途徑有二,即氣傳導和骨傳導,在正常情況下以氣傳導為主,其途徑可簡述為外耳一鼓膜一聽骨鏈一卵圓窗一內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