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老師“講了”,有的學生還是“不會”呢?育鄰人2022-09-12 22:17:30

感謝提問:

教與學之間隔著:孩子們主動消化吸收

。因為,每個人都是具備完全獨立自主意志的個體,老師對某個知識點的認知不可能100%灌輸給每個孩子,

孩子們的學習具有自主選擇性

。當然,正是因為每個人類孩子都具備獨立自主成長意識,人類社會文明才能不斷地被更新迭代。否則,人類還不和其它哺乳動物一樣,父母啥樣孩子便只能長啥樣。

《道德經》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chú)狗

。”天地看待萬物都是一樣的,不會對誰特別好,也不會對誰特別壞,一切隨其自然發展。

生命

,被賦予了

繁殖能力+生長週期+小部分損傷自愈功能

的自然物質組合形態,所有自然生命都必須以

被動適應+主動索取

的方式適應自然生存環境。

植物

從自然物質中吸納可溶於水的微礦物質結合光合作用生產生命養料、

動物

直接或間接以植物為食、

微生物

寄宿在植物或動物體內……自然生命悄無聲息地形成了

具有相對均衡穩定性

的“

生態食物鏈

”,自然“

生態食物鏈

”中的生命群體之間並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

高階、低階

之分。

人類

,自然生命體系中

綜合智商最高、成長髮育最慢、成長可塑性最強

的社群性胎生哺乳動物,也是自然生命體系中唯一具備按照自主生存需求

透過主動勞動創造

生活消費物資的動物族群,

馴化播種植物的農業

馴服圈養動物的畜牧業和漁業

採礦加工製成生產勞動與生活輔助用具的工業

輔助人類戰勝疾病的醫藥業

……

主動勞動創造

已經成為人類與其它自然生命區別開來的根本標誌。

孩子剛出生時只有最基本的生命體徵、出生8個月左右開始能爬、1歲左右能走&能試著說話、3歲以後可以自己獨立吃飯&排便、7歲以後基本實現行動自主、15歲以後基本具備完全獨立民事行為能力……年過花甲【60歲】之後獨立生存能力開始下降、直至個人最終迴歸大自然,人類個體生命軌跡猶如完整的拋物線、獨立自主生存能力不會突然駕臨也不會突然消逝。因此,為了更好地將業已形成的文明生存方式世代傳承下去,人類社會形成了自然生命體系中最完備的群體生存技能傳承體制——

教育

。那麼,

教與學之間為什麼隔著消化吸收

呢?

師說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師者,傳道、受業、解惑

老師,傳授道義、教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人

傳授道義、教授學業

就是老師根據人類社會既有文明智慧要求,主動擔負起對孩子學習成長的教化工作;

解答疑難問題

則是老師根據自身掌握的人類社會文明生存智慧解答學生在現實社會生活中所遇見的成長困惑。也就是說人類教育工作分兩部分,基礎部分由老師主導,將

被人類社會公認的正確智慧知識

教授給孩子們;極少部分由學生主動提出成長困惑,老師根據既有社會認知經驗作解答。

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意思是在個人成長進步的歷程中,師傅只是起引導作用,學業或技藝上的鑽研與提高還得靠學習者自身努力。同一片麥田,有的麥苗長勢好、有的營養不良;同一片果林,有的果子甘甜、有的果子酸澀;同一欄豬崽,有的體格健壯、有的稍顯瘦弱……根本原因就在,自然生命存在個體成長差異,也就是每個生命個體對相同的營養補給存在完全不同的消化吸收能力。因此,人們常用“

龍生有九子,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

”比喻同胞兄弟品質、愛好各不相同。

俗話說:“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

。”自然生理基因賦予每個孩子智慧的種子,它決定每個孩子的最大可塑程度。

正常人有23對染色體

,除一對特定染色體決定性別外,其它染色體決定個體成長差異。因此,現實人類社會即使同卵雙胞胎也不可能長成完全一樣,44條染色體的排列組合足以讓每個人與眾不同。故而,愛迪生說:“天才是1%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但那

1%的靈感才是最重要的

。”靈感就是個人在生活事務中的感知覺悟,比如

魯班

因茅草割傷手指發明

木工鋸

牛頓

因被蘋果砸中而察覺了

萬有引力

富蘭克林

透過風箏導引雷電發明了

避雷針

……

同樣吃

大米+小麥+蔬菜+瓜果

,有人長成了胖墩兒&有人卻很瘦弱、同樣年歲的孩子,有人長的高&有人長得矮、同在一個教室裡接受同一個老師教課,考試答題有人正確率90%以上&有人正確率不及50%……生理基因給了每個人生命,也給了每個人不同的綜合成長特質與成長節奏,人類千萬年文明進化歷程中還尚未出現兩個完全相同的人。因為,每個人對

物質食物

文明智慧

都有著完全不同的消化吸收系統。

白晝<—>黑夜、日照<—>月影、陸地<—>海洋、雄性<—>雌性……自然事物之間總是以多種對立方式存在。誠如,人類教育工作起源於後天進化形成的文明生存技能不具備生理遺傳特質,新出生的孩子有透過模仿練習掌握人類已知文明生存技能的需求,而後逐步進化形成了職業化的文化教學體系。

教(拼音:jiào、jiāo)

,本義是教導、教育,特指傳授某種知識或技能。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古字形由表示手持器械施教的“攴(pū)”和表音的“爻”組成,後增添表示兒童的“子”,合起來表示

督促、引導學習

學(拼音:xué,繁體字:學)

,會意字。在字形上,甲骨文中的“學”字是由“兩隻手朝下的形狀(有以兩手幫助、扶掖、提攜、教導之意)”、“爻(古代組成“八卦”中每一個卦的長橫短橫,長短橫互相交錯成“爻”,便表示物象的變動、變化,知識無窮)”和“一間房子的側視形(,表示這房子是學習的地方)”組成。之後,在周代早期的“盂鼎”裡出現的金文中的“學”字的“房子”裡增加了個“子”,表示孩子們獲得知識的場所是“學”(一種教育機構,即學校),表達的意思趨於具體完備。

是長者將自身已知的智慧宣講出來讓更多人知曉;

則是晚輩後生虛心從長輩那裡獲取知識。因此,從

二字的字意不難發掘,

施教者

受教者

之間必不可能達成知識智慧100%地完整轉移。那麼,

施教者

受教者

之間究竟存在何種障礙阻止知識智慧100%地完整轉移呢?

教與學之間隔著:孩子們主動消化吸收

為什麼老師“講了”,有的學生還是“不會”呢?靜好1504401552021-10-21 09:49:31

但凡不會的孩子,基本存在幾點通病:1。不思考。上課時,腦子基本處於“宕機”狀態,沒有思維。2。注意力不集中。老師講啥了,講到哪了一問三不知。3。課前沒有預習習慣。課前花幾分鐘時間預習一下,瞭解一下大概要講什麼,哪裡是自己不會的,課上重點聽。這一點和前兩點緊密相連。4。課後不懂複習。總之,完全靠課堂40分鐘學會所有知識,並會靈活運用,舉一反三,除非有過硬的腦子,或者練習題和例題一模一樣,沒有變型,否則做起來,肯定是不熟練的!

為什麼老師“講了”,有的學生還是“不會”呢?方蘭野攜手凌雲志2022-08-30 16:25:55

教師“講了”,只是完成了一半。

教師還要會講,才能讓學生易聽。

會講也是學問,用什麼方法方式講,才能省時省力,才能事半功倍。

會講必須具備相當的條件,如深厚的知識儲備,可以博古通今,談笑自若,可以縱橫捭闔,才華橫溢,可以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可以才情並茂,文采飛揚。

會講還要講究方法方式,根據不同的聽眾,選擇不同的方法。對接受能力強者,須增設懸念,欲擒故縱,讓其產生興致因而全神貫注。對接受能力弱者,須循循善誘,扶他一馬,送上一程,讓其慢慢積累,漸入佳境。

如果老師不會講,就是照本宣科,就是人云亦云,對於現成的教材,不知消化,不知分解,不知分析,不知化難為易,不知轉化為通俗易懂的教案,不知結合學生實際進行增補或刪除,只是生搬硬套,機械,教條,害了學生,自己也寸步不前,這是教者之大忌,慎之戒之。

學生還是“不會”,除了有教師的問題,學生自己也有責任,起碼他沒有鑽研精神,沒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學習態度,不懂就問,問老師,問同學,問例題,問教材分析,從問中獲取教益。如果能這樣,哪怕是遇到平庸的老師,也能走出自己的天地。起步從師教,變竅在人心。很多時候,學生是學出來的,不是教出來的。

你感悟到了嗎?

為什麼老師“講了”,有的學生還是“不會”呢?清遠華圖楚楚老師2021-10-28 15:48:52

針對這一現實,作為戰鬥在教學第一線的教師,必須要有很好的反思,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良策。

個人認為老師講過多遍的知識,學生到考試時還是不會做,要辯證的看待這個問,對問題的存在做出一分為二的分析,才能得以真正解決

。 第一、教師本身的問題 學生“能聽懂課,不會解題”的原因主要反應在老師的備、教、輔、考各個環節。老師講課時,採取灌的方式,往往是老師主動地講,學生被動地聽,老師把所有的步驟、思路都講出來了,這樣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其實學生根本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想、為什麼會想到這方面去,學生所謂的“聽懂”只是老師具體的解法,而不是抽象的解法,學生沒有主動地參與教與學活動,當然談不上運用知識解題了。在提倡高效課堂的今天,那就要求老師廢除滿堂灌,精講多練,把課堂的還給學生。 其二是老師不能公平對待每一位學生,上課只關注好生,不注意差生,造成了嚴重的兩極分化現象。

②學生方面的問題 學生方面的原因主要反映在預習、聽課、複習各個環節,

一是學習的主動性、計劃性不強,所學知識一知半解。二是缺少學習方法,沒有勤學好問、預習和複習的良好習慣。三是對解題的目的不明確,缺乏學習的興趣。具體來說有下列情況:

1、課前不預習,被動聽課

。 預習是聽好課的前提,雖然不預習也能聽懂課,但預習後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根據自己的情況有選擇地聽,不會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浪費在整節課上,被老師“牽著鼻子走”,打無準備之仗。

2、聽課時精力不集中,缺乏思考

。 聽課是學生學習的關鍵環節,教材和課堂是學生獲得知識和能力的主要來源。既不預習也不認真聽課就失去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上課精力無法集中,學生聽課時人在教室心在外面,在下面看閒書、玩遊戲、聊天。這也是不會解題的一個原因。

3、做作業時沒有認識到作業是鞏固所學知識的重要手段 學生做作業急於完成任務,沒有認識到做好作業對鞏固所學知識的重要性。

學生對做作業、解法的簡捷性和合理性不夠重視,把作業當成負擔。沒有認識到作業是複習鞏固所學知識的必要,也是學生“能聽懂課,不會解題”的原因之一。

4、不懂裝懂,缺乏學習的興趣和動力。

學生能“能聽懂課,不會解題”的原因,是對“懂”的理解上有誤,有的學生的懂只是懂得了解題的每一步,是在老師講解下的懂,看書想不到的地方,老師講課時有提示,有誘導,能想起來,認為自己懂了。同樣的問題,沒有教師的提示,就不能想起來,說明學生的“懂”不是真“懂”,愛面子,不願說不懂;看老師的面子,不敢說不懂。有的學生,老師在講課、講題進得過快,對於一些重要的步驟沒有詳細講解,只是一帶而過。學生又不善問,久而久之,問題堆積如山,學習興趣也就淡化甚至消失了。學過的知識不會運用,甚至作業也不能獨立地完成。作業一抄了之。不輸入資訊,哪能有資訊輸出?

5、不能及時複習鞏固,幾乎是學過即忘。

由德國艾賓浩斯研究的遺忘曲線可以知道,在接觸新的最初階段是忘得最快的,因此,在此期間就應及時複習。否則學過即忘。以至於看到題目就產生畏懼感,不願解題,對課本的基本知識、定理、定律熟練程度不夠,成績也就自然不能提高

6、對老師的依賴性太強,上課不記筆記,消極聽課。

有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老師有很強的依賴性,課本、資料上的習題從不主動解答,等待老師講解,對自己不負責任,學習上的消極情緒嚴重。上課不記筆記,老師講課時只管聽,且聽得頭頭是道,課後卻找不著方向,原以為聽懂了就記住了,沒有把知識變成自己的,其結果是左耳進,右耳出,時間稍久就忘記得一乾二淨。

③其它方面 1、課程設定得太多,學習負擔重,沒有預習和複習鞏固的時間。2、社會原因

為什麼老師“講了”,有的學生還是“不會”呢?老楊課堂2021-10-22 11:45:32

有一個詞“懶政”?

領導者或者行政者,只知道開個會,把上級或者地方檔案宣讀一下,下面的部門怎麼做,做或者不做,他就不需要再管了。以後查出問題,領導可以說,我開會的時候反覆強調過,你們還是犯錯誤,真的不是領導的責任了。

領導開會講了,或者,上課的時候老師講了,後面會怎麼樣?下級做不做?或者學生聽不聽?與領導沒有關係,與老師沒有關係?這就是這個世界上最無恥的事情。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

老師講了?學生在課堂上打撲克,甚至喝小酒,玩五子棋,老師根本沒有看見,老師只在乎,這個問題,我在課堂上講了。

我參加一些新教師招聘工作,我對老師的要求,第一就是必須能夠駕馭課堂。

很多老師,上課的時候,只在乎自己講解。學生在課堂上,什麼情況都有,教室就是一個菜市場。現在,這樣的課堂越來越多。我聽過很多次公開課,甚至優質課比賽,很多學生根本就一句老師講的內容都沒有聽,只是在下面兩個人談心。課堂一片吵雜。

這不算什麼,最神奇的事情是,這樣的公開課,領導和老師聽完了,最後評價,卻非常高,老師領導都是一致好評。不要問為什麼,大家心知肚明。

所以,作為家長,千萬不要被一些名頭,或者職稱,或者傳說迷惑,對於老師的教育教學,目前也好,以後也好,還是看緣分,看造化。

如果您的孩子,和這個老師十分投緣,特別喜歡這個老師的講解,那麼,這個學生肯定是好學生。

大多數學生,很難成為好學生。因為,沒有這個緣分,也就不會有那個造化。

真正優秀的老師,絕對不會說這樣的話,“老師講了,學生為什麼不會?”因為,優秀老師的課堂,絕對不是僅僅是老師講!

為什麼老師“講了”,有的學生還是“不會”呢?做個內心豐富的女神2022-08-30 19:54:30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不少學生聽課不願動腦筋思考,這是學生不會的根本原因。

現在網路非常發達,學生享受網路帶來的及時快感,不願透過動腦筋來獲取延遲滿足。

愛看書的學生越來越少了,願意自己動腦寫文章的學生也少了。平時寫作文時,大多學生喜歡上網搜例文、範文去抄。

平時寫作業也喜歡上網搜答案。

作業多,壓力大,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太少,這也是一個原因。

老師上課時為了完成進度,每節課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也不多。

一個班學生太多,教師不能關注到每一位學生。

學生回家不能做到每天覆習,不能“溫故而知新”。

“教學”是兩個環節,老師教了,學生一定要認真去學,才能做到教學相長!

為什麼老師“講了”,有的學生還是“不會”呢?陽光厚坤2021-10-22 15:10:49

這是一個常見的問題。學生學習與教師講授是兩個層面的問題。

首先談談教師的講。學生不會,有可能是教師自身對知識理解不到位,沒有講解清楚;也有可能是教師講清楚了,但是他沒有站在學生學的角度,所以學生還是沒有弄明白;第三種情況就是教師雖然站在學生的角度把問題講的清清楚楚,但是沒有與學生互動,沒有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生還是不會。

其次學生的學不等於老師的講。首先學生要有學習的興趣和願望,想學會,如果根本不想學,當然不會去關心老師在講什麼,其次學生還要具備老師講授內容的相關基礎,否則就可能因為某一知識技能的缺失導致聽不懂老師的講解。第三即使真聽懂了老師的講解,但也不一定真會,一定要及時地進行配套練習,把老師的講轉化為自己的做。

為什麼老師“講了”,有的學生還是“不會”呢?廣州星光2021-10-24 22:27:46

老師講了,學生不一定都理解了,不一定都掌握了,特別是要動手動眼動腦去思考去分析的問題,學生必須反覆學習吧,學生必須進一步學習和實踐!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是相互交流合作的!老師不可能什麼問題都講出來。很多知識都是要學生去做的!就例如游泳老師講怎麼學游泳,但是學生都沒有下水去游泳過,怎麼就會了呢!學開車也一樣哦,教練講了半天,學員都沒模過車,學員都沒有開車上過大馬路,怎麼就會開車呢?學生學習也一樣哦!老師講了很多!學生必須自己動手去做去學習吧!

為什麼老師“講了”,有的學生還是“不會”呢?傳媒大學楊老頭2022-08-23 20:27:36

雖然老師講了,但學生理解不到位,這種現象經常會發生,它也有一定的規律性。

首先,看這位老師是面對一位學生講的,還是對許多學生講的。如果對許多學生講的,那麼是大多數學生還不會呢?還是僅有個別學生不會?

如果是大多數學生都不會,可能還是這位老師的不足。原因要麼是講的時間不夠,要麼是講得不夠透徹,導致多數學生不能夠理解。這樣的話,主要責任還在於老師。因為一位老師所講的內容。不能為大多數人所接受,就說明他沒有因材施教,對大多數人沒能採用正確的教學方法,或者說沒有達到一定的教學時間,所以造成這個結果。

如果老師是面對於個學生講授的,講了之後學生還是沒聽懂,那隻能說這個老師,還是需要因材施教,針對這個學生的特點,慢慢地多講或者講透,讓他理解和學會。一般的學生,即使說所謂笨一點兒,或者理解力差一點兒,或者慢一點兒,我們老師如果一對一的因材施教,還是能夠讓學生學會的。

當然,也不否認有極個別的學生,他達不到一個普通學生的基本要求,也造成教學與學習之間的困難,但是這種現象是極少見的。

另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教師講了,講的也很認真,但是學生在教師講的時候走神兒了,沒注意聽,也可能造成教師講完了之後,學生不會,這種情況是屬於學生本人的問題,那應該讓這個學生以後注意聽講。

為什麼老師“講了”,有的學生還是“不會”呢?

為什麼老師“講了”,有的學生還是“不會”呢?教育自救者聯盟2022-08-27 15:04:02

如果老師講,學生都會了,教育就太容易了。每一個學生的理解力、認知力都不同,能聽懂老師講的,也就是全班排名在前十、甚至前五的那幾個學生,大多數學生都聽不懂。這也就是傳統教室“老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效率低下的原因,大多數學生上課,就是在浪費時間。

為什麼老師“講了”,有的學生還是“不會”呢?名師聊家教2022-09-08 15:01:52

在學習中,有一個錯誤的認識,就是認為老師講了,學生就應該會,不會,那就是學生的責任,老師是沒有關係的。基於這種認識,很多人都認為,用最好的教師,進行網路授課,一是效果好,二是少用很多教師。

其實,學習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老師講了,在學習的過程中,只進行了一半,還有學生學的一半。學生的學,離不開老師的指導,離不開老師點撥和輔導。只有在雙向交流中,學生才會理解知識的奧秘和隱含在知識中的難點和重點,才能理出知識的脈絡,建構知識的體系。

其次,學習的過程,重在一個“習”字,習的本義是鳥兒反覆的飛翔動作,就是鳥兒學飛的過程。學習知識也一樣。老師講授了知識的定義定理和定律,關鍵還在於教師提出課堂和課後的訓練計劃和訓練方式,讓學生在反覆的訓練中,提高能力。所以,學生的能力來源於反覆的練習中。

第三,學習也是一個矯錯的過程。一個章節,一個課題或者一個單元,學習之後,經過測試,發現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特別是帶有共同性的問題,恰恰就是知識的重點和難點所在,只有發現問題,課堂共同訂正,解決學生思路的偏差,學生的能力才能有所突破。

這就是老師講了,學生不會的原因,也是學習的基本過程。整個過程,老師就像是一個好的導演、或者好的教練,能夠在你設計的指令碼或者訓練計劃中,讓學生反覆學習、琢磨,總結、歸類,建構,遷移,學生的能力才會提高。

為什麼老師“講了”,有的學生還是“不會”呢?隱士夢言2022-09-03 00:35:18

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

老師講了,那是老師在履行自己的職責,而學生是否能夠學會,這一個環節的關鍵點不在於老師,而在於學生的理解能力。

當然了,越是優秀的老師,會有越多的講課辦法,會有更多方式來適應更多學生的理解能力和理解方式。然而,作為學生,真要想學會,那學生也需要掌握更多的,可以適應老師教學方法的理解方式。

例如老師講物理公式,有的學生,從來就不刻意地背誦公式,而是從真正物理的推理變化出發,從本質上去理解抽象的邏輯概念。如此一來,不用刻意對公式死記硬背,也能學會物理知識,而且學得更牢靠,更紮實。

而有些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差,不懂得用邏輯思考去套用現實,於是對公式死記硬背,即便背會了公式,實際考試的時候,卻不知道公式該怎麼使用,於是,選擇題填空題還勉強能回答,做到實際應用題的時候就傻眼了。

所以,學生是不是能夠學會,需要學生首先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和思考方式,而不是為了考試而去學習!

為什麼老師“講了”,有的學生還是“不會”呢?旭照荷塘2022-08-04 06:42:34

一流的老師是深入淺出,二流的老師是淺入淺出,三流的老師是深入深出,四流的老師是淺入深出。

為什麼老師“講了”,有的學生還是“不會”呢?

為什麼老師“講了”,有的學生還是“不會”呢?一花一世界19432021-10-20 13:40:33

老師講是講的過程和學生學的過程同時進行,但是老師講了,學生為什麼還是不會,這是多種原因造成的。首先,老師方面,教師是否把知識講明白了,如果教師都沒講明白,自己都是稀裡糊塗的,學生更不可能清楚。教師課堂的把控力,也就是能否把學生的注意力調動起來,如果學生經常走神,思維斷線,說明教師的課堂把控力不足!厲害的教師能時時調動學生的注意力,學習積極性,讓學生跟著自己的思路,而且能控制節奏,讓絕大部分學生跟的上思路。三是教師是否設定有合適問題讓學生解答,如果光是講,沒有實際的鍛鍊,學生記憶理解不深刻,就會造成暫時懂了,但理解不深刻,一遇到實際問題卻不會分析解決問題!四是教師是否有跟蹤練習,也就是根據重點和難點的課後反饋練習。根據課後的反饋,教師能更好的瞭解學生的理解和運用程度,再次根據具體情況做進一步講解和訓練!再說學生方面,學生上課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參與度如何,如果學生不真聽課,思維就會斷線,跟不上節奏,所聽的內容只是隻言片語,無法構成前後連線的統一邏輯,也就很難真正理解知識!有些學科對學生的基礎要求很高,如果基礎太差,也很難理解老師所講的內容。學生的個人能力方面是否合格,如理解能力,記憶能力,語言描述能力,文字組織能力,空間想象能力,運算能力,概括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自我學習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等,這背後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需要學生在課堂之外大力閱讀,深入觀察,廣泛實踐,深度思考。沒有一定的知識面,知識的積累,面對實際問題還是不會運用。這需要功夫既要花在課堂,更要花在課外。

所以老師為什麼講了,學生還是不會,要從多方面找原因,作為老師要儘可能降低知識難度,考慮絕大部分學生,儘量要讓所講的內容,只要你願意聽,百分百能聽懂,並能會運用。要找到合適的切入點,合理設定課堂環節,靜心挑選問題,調動學生積極性,參與度,讓學生學的開心,學的快樂!作為學生要養成良好學習習慣,保持高度注意力,積極參與課堂,調動手,耳,眼,腦,口。不僅要把功夫下到課堂上更要花在課堂外。只要愛學習,一定能越學越好!

為什麼老師“講了”,有的學生還是“不會”呢?

為什麼老師“講了”,有的學生還是“不會”呢?讀行天俠2021-10-23 06:46:48

因為老師當初做學生時候也是這樣,所以才淪為老師!!如果老師講了都會,其實不要老師就可以,書看了也就會,為啥要老師?

為什麼老師“講了”,有的學生還是“不會”呢?李潔6662022-09-12 21:54:03

教師“講了”,學生還是“不會”,原因是:

一,學生上課沒認真聽講。知識都是有連貫性的,尤其理科知識,連貫性特強,學生上課思想走私,上一步是什麼,他全然不知,下一步接不上茬,怎麼能學會呢。

二,學生基礎知識砸得不牢靠。有些學生由於這樣那樣的原因,基礎知識片片段段,不成系統。越學越像是聽天書,當然就越學不會了。

三,學生對學習不感興趣。有些學生陷於上網玩遊戲,沉迷而不能自拔,上課人在教室心在外,這肯定是學不會了。

四,除學生之外,不排除也有個別教師的原因。有的教師個人素質差,講得不明不白,或講課方式引不起學生的興趣等,也可能造成學生學不會。

每個學生學不會的原因不盡相同,要找到根本原因,對症下藥,儘早採用有效的方法。若不,越學越不會,貽誤終生。

為什麼老師“講了”,有的學生還是“不會”呢?閃電1220796112022-09-08 23:22:58

因為學生不學!不講就更不會!

為什麼老師“講了”,有的學生還是“不會”呢?一隻胖小梨2022-09-09 10:33:09

對於這個現象,我總結出四點:

一、注意力不集中,有可能是晚上熬夜或者是前面知識不紮實,形成不了完整的學習鏈,聽不懂,導致注意力不集中;

二、過度記筆記,本來記筆記是好事情,但是記筆記要講究方法技巧,能聽懂的可以不記,聽不懂的記下來,而且要簡記,不能一步一步記。一個費時間,跟不上老師步驟,一個是不能跟著老師的思路一直走下去。這樣可能適得其反;

三、沒有做到課後複習和課前預習,這兩點很重要。如果不堅持,基礎功會不紮實。

四、也是大家最不願接受的一點,孩子的心思沒在學習上,學習態度不端正。

為什麼老師“講了”,有的學生還是“不會”呢?春天2843132662022-09-01 07:42:08

國政策這麼好,為什麼我們還是掙不了錢,道理一樣。

為什麼老師“講了”,有的學生還是“不會”呢?爺依然陽光2022-07-28 15:11:17

因為小編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