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碼愛好者是怎樣挑選手機的?OLED14K2021-06-28 20:52:28

這個問題被我看到,算是撞到槍口上了,我本身就是做手機生意的,而且我本人也是個數碼愛好者,換手機的頻率挺高,我來講講我是怎樣挑選手機的。

我選擇手機有3個原則:

1、不跟風,只買適合自己的手機。

手機是自己的,所以沒必要在乎別人的推薦,比如你喜歡LCD螢幕,而別人卻給你推薦OLED屏,還講了很多OLED屏的優點,如果你意志不堅定,聽信了別人的建議,買了一部配備OLED屏的手機,你是不會喜歡這塊螢幕的,因為你買了一部別人喜歡的手機。

2、不買舊機型,新款手機更好用。

如果你對某一款老機型情有獨鍾,那我不妨礙你去選擇自己的所愛,但站在我的角度來講,手機的配置、系統以及設計等方面,幾乎每年都會進行升級換代,老機型再優秀也不如新機型,而且現在的應用生態都是以新配置的效能做基礎的,老機型的應用執行流暢度,必然不如同級別的新款機型。

3、親自上手體驗,引數只做參考。

手機配置引數和跑分曾經矇蔽了多少人的雙眼,雖然配置引數以及跑分,可以判斷手機的各項配置效能,但手機的最終體驗卻不是這些數字所能左右的,比如同為驍龍888晶片的旗艦機型,為什麼有些機型既流暢又省電,而有些機型卻又費電又總出故障?你細品,多了不講,手機配置引數只能做參考。

我選手機的步驟:

1、確定好預算,如果預算5000到5500,就絕不會高於這個預算,也不會低於這個預算,就在這個價位的機型裡選手機。

2、確定手機風格,是選一部外觀時尚的,還是選一部外觀有商務氣息的,定下以後就能縮小備選機型的範圍。

3、確定手機的用途,打算用著省心就選華為、iPhone或者OV,打算買來折騰著玩就選一加、小米、三星、魅族、LG、索尼。

確定了這些,就把剩下的機型做一下對比,先考慮一下手機系統是否合心意,然後就簡單對比一下配置,比如我現在很在意螢幕,我就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螢幕引數上,螢幕尺寸、解析度、材質、重新整理率和觸控取樣率這些配置都是我比較關注的引數。

舉個例子:

我想選一部6000左右,外觀商務,用著省心的手機,我就在mate40Pro、Find X3 Pro、iPhone12這三部手機裡進行選擇。

這三部手機外觀都挺商務的,但我比較在意螢幕素質,所以我就選擇了Find X3 Pro。

同理,如果比較在意拍攝效果,我就會選擇Mate40Pro,如果比較在意應用質量,我就會選擇iPhone12。

沒有哪款機型是完美無缺的,怎樣選擇全憑個人喜好。

選擇手機注意事項:

1、想要手機用著省心,就儘量不要選冷門機型,一般冷門機型的系統最佳化都比較一般,而且售後比較麻煩。

2、選擇5G手機儘量選擇整合5G基帶晶片的手機,這種基帶設計在5G網路下更加穩定,而且功耗、發熱也相對低一些。

3、相中哪款機型,就去該機型的論壇模組看一看,在論壇裡往往可以看到真實使用者的真實體驗,沒必要去網上搜,不準。

4、機身材質儘量選擇金屬和玻璃的,塑膠材質的機身除了耐摔和重量輕一點,處處都不如金屬和玻璃,尤其是手感。

5、選擇高性價比的手機,就不要對手機有太多的要求,處理器、快閃記憶體、記憶體和螢幕重新整理率足夠強大就OK,其他的配置不要強求。

6、不要忽略手機的寬度和厚度,拿厚度為例,9mm的機身厚度,手感跟8mm的機身厚度差距很大,別小瞧了那1毫米的厚度。

7、選擇曲面屏手機,儘量選擇螢幕曲度小一些的,不然在個別的情況下,螢幕左右邊緣的觸控體驗很不好,尤其是打字的時候。

8、不要太過糾結螢幕的供應商,在不清楚螢幕供應商的情況下,沒有專業裝置對螢幕進行鑑定,很難分辨螢幕是哪個廠子生產的。

9、不要太糾結電池容量,手機的續航時間由多個因素決定,電池容量只是其中一個參考資料,更多的還要看配置功耗和使用習慣。

選擇二手手機注意事項:

1、相中一款二手手機,需要先了解一下該機型的市場平均價格,報價太便宜的不要看,容易買到組裝機、翻新機等手機。

2、二手手機一定要看到實物,不要相信“假一賠十”這類的承諾,萬一你拍了一部手機,賣家給你發來10部模型呢?

3、儘量選擇有質保的二手手機,這類手機在回收的時候一般都會進行檢測和試用,不然也不敢承諾質保。

4、除了iPhone以外,不要買那種特別保值的安卓機型,通常情況下,iPhone的二手手機行情相對穩定,而安卓機則相反。

5、檢測二手手機的時候,除了檢查外觀和功能,應該重點注意一下細節,如縫隙的均勻程度和攝像頭內部是否有灰塵這些,沒拆過修過的手機,細節方面處理的都比較好。

寫在最後:

選擇手機的時候,一定要明確自己的預算和需求,因為手機型號多且雜,會選手機的人,跟不會選手機的人選手機,花同樣的錢,很容易買到體驗差距很大的機型。

比如預算2000,可以買一部各方面表現一般的機型,也可以買一部價效比很高的機型,這兩款手機的效能和耐用度,必然是高性價比的機型更勝一籌,當然了,如果預算達到四五千以上就不必糾結價效比了,因為高價位的機型配置通常都不錯。